1990(4).
摘要:1989年11月中旬,笔者对从国外进口的石决明、蛤蚧、肉骨粉及鱼粉进行细菌学肠道致病菌检验中,从SS琼脂不板上分离出20株可疑又相似的菌株。为了不漏检以及积累资料,笔者没有按照通常的做法,即用TSI进行淘汰筛选,而是统一进行了生化鉴定。鉴
1990(4).
摘要:1989年6月,天津利华裘皮公司经天津新港进口1050吨秘鲁鱼粉,经实验室检验,发现大肠埃希氏发碱一殊异菌(Escherichia inactive)也同时发现亚利桑那沙门氏菌。 大肠埃希氏发碱一殊异菌是致病性大肠菌,是大肠埃希氏菌不产气、无动力的生化
1990(4).
摘要:在32个月期间对10个牛群的14个月以上小母牛及成年母牛同时进行粪便细菌学培养和免疫琼扩(AGID)试验,以确定AGID试验诊断亚临床型牛副结核的效果。 在139头牛的粪样中有109头分离到副结核分枝杆菌,同时有28.8%(40/139)为AGID阳性,而在上述109头中有36头为AGAD阳性(33%)。如将屠宰时的结果包括在内,则培养法诊断为感染的117头,其中55头(47%)曾为AGID阳性。AGID假阳性最高上限为2.1%。 据培养的菌落数,AGID阳性的亚临床型感染牛粪中排菌数多(P<0.0001),对感染牛进行重复的细菌培养和AGID试验,均缺乏一致的阳性重复。 48头在犊牛期经副结核分枝杆菌菌苗免疫过的成年牛,有3头为AGID阳性,从其中1头粪便分离到副结核分枝杆菌,这表明在犊牛期免疫过的牛,其AGID假阳性率是低的。 程安春 摘译自 Am J Vet Res,1989,50(4):525~530 汪铭书校
1990(4).
摘要:旋毛虫病是一种具有广泛宿主域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危害甚大。不仅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在我国,最早于1881年在厦门发现猪感染旋毛虫病,以后在福建、东北、云南,贵阳、甘肃等地发现旋毛虫感染。河南省南阳地区在全国是旋毛虫病严重流行区,1981年猪的旋毛虫检出率是
1990(4).
摘要:蓝舌病是由(虫库)蠓传播的一种反刍动物传染病,主要侵害绵羊,牛和山羊大多呈隐性感染。目前,本病在世界上流行范围很广,为了解蓝舌病对我省牛羊的感染情况,1987年以来,我们对本病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介绍如下;
1990(4).
摘要:弓形虫病是由弓形体原虫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迄今为止业已证实有45种哺乳动物,70多种鸟类及5种冷血动物可以自然感染本病。为摸清弓形虫病在我市猪群中感染状况,对我市14个区县的配种站的种猪和部份肉猪进行了血清学抽样调查。采用微
1990(4).
摘要: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Rcovirus)引起鸡关节异常的传染病,主要侵害关节滑膜、腱,腱鞘和心肌等为特征。以往还称之为腱滑膜炎。此病对养鸡业,尤其是肉用鸡危害很大。1957年Olson首次于美国报道了本病,接着在意大利、荷兰、日本、澳大利亚,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均陆续报道有此病发生,并相继分离到呼肠孤病
1990(4).
摘要:家畜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为口岸动物进口检疫对象之一。猪衣原体病常呈慢性或隐性感染,能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症。1989年5月,笔者对汕头食品进出口公司西港猪场的具有繁殖障碍征候的母猪进行了病因调查,采得具有初产流产史的母猪
1990(4).
摘要:兔病毒性出血症(Rabbit Haemarrhagic Disease,RHD),是一种新发现的兔烈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自84年首次报道江苏省无锡等地区暴发本病以来,给养兔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自刘胜江等(1984)证实本病为病毒所致之后,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许多诊断方法,其中以快速血
1990(4).
摘要:传统的以塑料板作固相载休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在许多人畜传染病的抗体检测中应用。以后Havkes(1986)报道了用硝酸纤维薄膜替代塑料板的斑点免疫吸附试验(DIA),定量检测血清中抗体。硝酸纤维薄膜具有吸附抗原能力强,抗原
1990(4).
摘要:日本许多牧场发现了红细胞感染中央乏浆体(Anaplasma entrale)的牛,中央乏浆体致病力很弱,但它与塞氏泰勒焦虫(Theilcria sergent)和卵形巴贝西虫(Ba-besia ovata)混合感染则是引起牛贫血的原因之一。本文报道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牛中央乏浆体抗体。
1990(4).
摘要:在兽医及肉品检验中,测定分枝杆菌对预防其在动物群体内及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染扩散具有重要意义。在瑞典从外观健康屠宰猪的患有淋巴结炎的颌下淋和肠淋通常能分离到非典型分枝杆菌。在肉品检验,取样进行微生物学检查污染较为严重,因此需要一种敏感的、选择性的分离技术。
1990(4).
摘要:关于犬、猫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带菌状况,日本兽医师会和厚生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普遍调查,本动物管理事务所亦于1970~1983年间进行厂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人有患巴氏杆菌感染症的。感染途径以继发于咬伤的创伤感染为主,但亦见有呼吸器官患病及中耳炎等病例,这要顾及到与动物的接触方式有关。
1990(4).
摘要:1984年10~11月间,日本鹿儿岛县的两个地区10头犊牛出现了以神经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每个病例都出现了非化脓性脑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应用HmLu-1细胞从1头犊牛的小脑中分离出一株命名为Iriki(入来)分离株的病毒,所有感染的犊牛都有中和此病毒的抗体。1984~1985年调查了与感染犊牛的同居牛和流行地区饲养的牛对该病毒的血清变化情况,结果血清阳性率很高,分别为65/102(63.7%)和46/137(33.6%)。用Iriki分离株实验感染犊牛,表现的神经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与自然感染的相似。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结果证明,Iriki分离株是引起此病的病原。因该病毒与赤羽病病毒的中和试验出现交叉反应,所以认为Iriki分离株是赤羽病病毒的一个变种。
1990(4).
摘要:目前,许多动检站在检查肉类新鲜度时,使用理化检验方法进行辅助判定。常用的理化方法主要有pH值的测定、氨的检验、硫化氢的检验、蛋白沉淀试验、过氧化酶测定等五种。这些方法目前都未列入《国家标准》,为了探讨其技术上的可行性,我们从
1990(4).
摘要:单克隆抗体技术自1975年问世以来,已在生物一医学领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兽医界这一技术在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病原体精确分型、疫苗制造、检疫、抗原提纯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方面也已得到应用。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试验周期长,环节多,所以影响因素也比较多,稍
1990(4).
摘要:1986年11月12日,丹东市振安区楼房乡种禽公司通过中国种畜进出口公司从美国艾维茵牧场国际公司进口艾维茵种蛋7200枚。种蛋用飞机空运到北京机场。由北京动植物检疫所做现场检疫消毒后,于16日用汽车直接运往丹东。 按总所的检疫审批,该批种蛋由丹东所做室内检疫。在丹东所监督指导下进行孵化。11月16日种蛋孵出1日龄雏鸡4250只。丹东所从这群鸡中随机取样50只。经室内采
1990(4).
摘要: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和“大出大进”政策的落实,一年来已出口活马7批次562匹。出口活马检疫已是天津口岸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为了交流经验。现将该项检疫中的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1990(4).
摘要:据P.C.Romij等报道(1989),从1985年以来英国的猪流感发病率增进,其原由不详,对病毒的传递与持续机理也不十分清楚;但已知猪肉及肉制品可为一些病毒进入于有感染性猪群的方式之一。著者将新鲜猪肉组织块注射以猪流感病毒〔A/猪/Weyhridge/117316(HINI)〕毒株的悬液,浓度为10~(7·7),10(6·7),10(5·7),10(4·7)及10(3·7)的中间
吴时友 , 封启民 , 蒋正军 , 孙书华 , 宫云浩 , 李昌琳 , 张瑞珍
1990(4).
摘要:用光生物素标记牛传染鼻气管炎病毒(IBRV)基因的9.6kb片段制成探针,能检出10pg的IBRV—DNA,1个TCID_(50)量的病毒和1个TCID_(50)掺毒量的精液,与其它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人工感染牛的鼻、眼拭子和病毒分离符合率为84.4%,检测感染细胞与细胞病变符合率达81.7%,两项综合符合率为82.5%,以病毒分离为标准,核酸探针检测的鼻眼拭子特异性为90.9%,灵敏度为71.4%。鼻眼拭子经一代细胞培养增毒后再用核酸探针检测,与病毒分离的符合率达93.8%,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达92.9%。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IBRV引起的牛呼吸道炎症、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脑炎等症状的疾病。此病的诊断通常采用中和试验、ELISA等方法检查感染动物的血清抗体以及病毒分离检测病原。只要病料新鲜,分离病毒并不困难,但从牛精液中分离IBRV,由于精液对细胞有毒性影响,有时不一定能成功。用核酸探针检测病毒基因是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方法,我们采用光生物素标记IBRV基因的9.6kb片段作探针,对IBRV掺毒精液及人工感染牛的鼻、眼拭子进行检测,并与病毒分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核酸探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与病毒分离符合率在8(?)%以上,可与病毒分离互相补充作为病原检测的一种手段。
1990(4).
摘要:测定蓝舌病(BT)群特异性抗体最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为了提高反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198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又发展了ELISA间接法和阻断法。因聚苯乙烯板对蓝舌病抗原的吸附较差,板间差异较大,而且结果判断需要专用仪器等,所以1987年加拿大学者Afsher等用硝酸纤维素膜做为载体
1990(4).
摘要:猪传染性脑脊髓炎亦称捷申病(Teschen disease)。其病原为属于细小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猪捷申病病毒。本病的自然病例多呈不明显的隐性感染或呈零星散发,但有时也可引起暴发流行,几乎所有的猪均可陆续感染,急性型死亡率可达70%,我国已将本病列为二类传染病。本病与其它肠道病毒病在血清学反应上有一定的交叉现象。
1990(4).
摘要:蓝舌病病毒迄今已发现24个血清型,定型工作对该病的诊断、防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病毒的定型方法除各种形式的中和试验(包括蚀斑抑制试验)外,其他方法也在探索和发展中,八十年代许多学者先后发展和建立了血凝抑制试验,并认为该试验具有
1990(4).
摘要:犬瘟热是犬科、鼬科及浣熊科动物最常见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多见于幼犬、狐、水貂及貉,由副粘病毒科犬瘟热病毒引起。这种病毒能激发宿主上皮细胞产生特征性的病毒包涵体。据文献报导,犬瘟热病毒包涵休具有相当的特异性,其阳性呈现率,
1990(4).
摘要:1989年6—8月期间,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等九个单位,先后经天津港进口秘鲁、智利鱼粉15批次,47934吨,我所抽样检疫发现亚利桑那菌(Arizona)7批次共24607吨,并分离出了该菌的两种不同的生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