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2(1):1-3.
摘要:本研究按照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推荐的风险评估原则和步骤,对上海地区输入性羊群传播布鲁氏菌病开展危害识别、释放评估、暴露评估和后果评估,确定各类风险因素,对其风险等级进行描述和情景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和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015, 32(1):4-7.
摘要:[目的] 了解当前河南省家禽从业者和消费者对人感染H7N9流感防控知识的认知和行为情况,为家禽从业者和消费者安全防范素质培养工作提供数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H7N9流感防控知识问卷调查,调查禽养殖场从业人员、农贸市场涉禽人员和家禽消费者共766人。[结果] 河南省部分地区家禽从业者和消费者对人感染H7N9流感防控知识的基本知晓率为71.4%,防护用品使用率为27.7%。不同年龄、学历的家禽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对H7N9流感防控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学历的家禽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河南省部分地区家禽从业者和消费者对人感染H7N9流感认知度较高,但防护行为与实际要求有差距,尤其高年龄、低学历的家禽从业者等高危人群仍需进行安全防范素质培养工作,并使其养成良好防控行为。
陈平洁,韩雪,孙彦伟,万美梅,卢受昇,薛念波,熊颖,周志东,邹颂平,顾建新
2015, 32(1):8-12.
摘要:2013年8月28日,广东省四会市某村报告了水牛死亡事件。为了弄清水牛发病的状况,查明发病原因,有效控制疫情,开展了本次现场调查。调查表明:本次疫情的袭击率为9.48%(11/116)、病死率为81.82%(9/11)、群流行率为11.54%(6/52)。初步诊断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牛出血性败血症。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出现病例前的舍饲点(P<0.01)、养牛户同时饲养犬(P<0.01)与水牛发病有关联。本次疫情具有舍饲点聚集性,购入牛只可能导致疫病传入,村内犬的活动可能对疫病传播起着媒介作用,气象因素对该病的发生起着诱导作用。建议引进牛只应先隔离观察,加强对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免疫接种,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2015, 32(1):13-16.
摘要:本文分析了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肉品生产卫生法典》关于动物初级生产、宰前监督、宰后监督的有关规定及其建议的主管部门职责,建议我国屠宰管理领域把传统的“屠宰检疫”一词调整为“屠宰卫生监督”一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议尽快健全涵盖各畜种、各环节在内的屠宰卫生标准(法典)体系,细化当前屠宰检疫结果的判定类型,并尝试建立官方兽医、签约兽医和企业兽医相互协调的屠宰卫生监督制度。
2015, 32(1):17-21.
摘要:为加强隔离场管理,应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动物健康安全,依据国家进境动物隔离场工作流程,在隔离场引进HACCP体系部分内容,并确定了六个关键控制点,明确了监控对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项目安全防疫综合体系框架。
2015, 32(1):22-23.
摘要: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伴侣动物检疫监管秩序,防范动物疫病的传入和传出,通过研究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伴侣动物的检疫要求,分析我国伴侣动物检疫监管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出入境伴侣动物检疫监管方面的建议。
2015, 32(1):24-25.
摘要:目前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进入流通、加工环节动物产品采取检疫做法不同,法律法规依据的不统一致使基层官方兽医责任不清,经营和运输动物产品的持证率急剧下降。作者梳理了有关流通、加工环节动物产品监管的法律依据,分析了问题发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监管建议。
2015, 32(1):26-28.
摘要:本文从主体、范围、程序方面分析了对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行政处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规范对执法人员行政处分的法制化角度提出六点建议。
2015, 32(1):28-35.
摘要:畜牧兽医部门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涉牧违法行为是否涉嫌犯罪和涉嫌何种犯罪的把握,是能否依法、及时向刑事司法机关移送案件、加大对涉牧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的关键因素。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司法解释和相关法律法规,对畜牧兽医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涉嫌犯罪案件3大类12个主要罪名进行了归纳和解读,可为畜牧兽医行政执法更好地与刑事司法衔接提供参考。
2015, 32(1):36-39.
摘要:本文对《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修订中拟应调整的重要政策发表了见解,对屠宰监管执法中的查处病死动物宰杀、注水、非法屠宰场以及对市场环节销售非定点屠宰产品、市场环节的监管主体和使用工业松香脱毛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2015, 32(1):40-40.
摘要:通过对仔猪、野猪、山羊的动物标识佩戴测试,发现不同种类、不同日龄动物佩戴标识需要的时间、动物标识的脱落和损坏情况各不相同。建议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科学设计标识,以降低动物标识的脱落率和损坏率,并探索提高动物标识佩戴效率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2015, 32(1):41-42.
摘要:介绍了美兰机场省际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监管依据、工作程序、联防联控等监督检查机制。
2015, 32(1):43-45.
摘要:尼帕病首次暴发于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不但严重危害养猪业,而且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孟加拉国、印度每年都有尼帕病暴发的报道。通过病毒N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尼帕病毒进化分为两个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研制出有效的抗尼帕病毒药物、疫苗。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实时定量RT-PCR和间接ELISA检测尼帕病毒的方法,虽然还没有发现该病的报道,但存在传入的风险。提议我国应将尼帕病纳入综合防控管理范围,积极开展尼帕病防控的宣传与培训,加强尼帕病的技术研究和监测,并制订相关的应急预案。
2015, 32(1):46-48.
摘要:分析了温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和动物检疫队伍的现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借鉴咸阳市和文成县的经验,提出了加快温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派出机构和动物检疫队伍建设的4点建议。
2015, 32(1):49-49.
摘要:为使人们正确认识加工肉制品中存在的影响人类健康安全的风险因素,本文对亚硝酸盐等N-亚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危害特征、来源及检测方法等进行了综述。N-亚硝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熏肉(鱼)、烟草、腌菜、啤酒等食品中,是一类强烈化学致癌物质。N-亚硝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或蔬菜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含量非常低,在检测时需要进行样品的提取和净化。提取方法主要有蒸馏法、消煮法和萃取法;仪器检测方法主要有紫外和可见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
2015, 32(1):50-52.
摘要:当前,狂犬病仍在全球特别是亚非地区的人间、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间循环,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60亿美元。有关国际组织已经制定了全球消灭狂犬病的目标路线图,计划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别在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消灭人类和犬的狂犬病。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狂犬病是一种100%可通过疫苗预防的疫病,在狂犬病感染国,只要犬的免疫密度能够达到70%,犬狂犬病即可消灭,且人间病例可快速下降到0。为此,有关国际组织号召各国强化跨部门合作和宣传教育,实施犬的全面免疫,做好人的暴露后预防,强化监测指导工作,降低野生动物传播风险,加快推进狂犬病控制消灭进程。
2015, 32(1):53-56.
摘要:我国牛羊业迅速发展同时增加了包括布鲁氏菌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包虫病等牛羊源人兽共患病的流行风险。本文具体介绍了我国人兽共患病的流行现状,从健全法规、完善补偿制度、加强检验和流动控制、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进程等政策层面上对影响防控效果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牛羊源人兽共患病防控水平提供帮助。
肖开提·阿不都克力木,苏增华,王晓英,谢巧,马继红,孙雨,魏巍,徐一,马世春
2015, 32(1):57-59.
摘要:根据GenBank报道的N基因高度保守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上下游引物与GenBank中登录的153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N基因全长序列匹配度分别是100%和97%。以本实验室分离流行毒株为模板,利用SYBR Green I荧光染料法进行RT-PCR扩增,获得扩增产物构建重组质粒作为阳性对照,建立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核酸的方法。同一样品进行3次重复试验,变异系数<0.9%。通过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和测序验证,核酸检测结果中的阳性样品准确率为100%。本研究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优点,可用于临床PEDV的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015, 32(1):60-63.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前一段时间我国禽流感的流行情况和流行特点: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NA亚型发生显著变化,多亚型病毒同时出现,HA基因谱系发生显著变化;H9N2和H7N9亚型流感病毒潜在威胁巨大;其他亚型如H6等禽流感病毒分离率越来越高;活禽市场病毒污染严重。提出了包括运用宣传教育、推进养禽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加大监测和诊断力度、果断采取扑杀感染禽、免疫等综合防控策略,以降低禽流感的发生风险。
2015, 32(1):64-67.
摘要:为应对抗原性已发生变异的第2.3.4.6分支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引发的潜在流行,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以A/Puerto Rico/8/34(PR8)的内部基因为骨架,以H5N6亚型AIV A/Chicken/SC/6/2014(C6)的基因组为模板,经RT-PCR扩增其HA及NA基因,并对HA基因进行分子修饰,去除与H5亚型AIV致病力有关的HA蛋白裂解位点处的多个碱性氨基酸,使其获得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即将-PLRERRRKR-突变为-PQRETR-),成功构建了H5N6亚型AIV疫苗候选株rC6。免疫效力试验表明,rC6重组灭活疫苗可以诱导产生高水平的血凝抑制抗体。免疫攻毒保护试验表明,rC6重组灭活疫苗可以提供SPF鸡抵抗同源和异源H5N6病毒100%的保护,而针对第2.3.4分支的Re-5疫苗仅能提供大约10%的保护。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rC6重组疫苗候选株为该分支病毒的防控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申捷,宝音达来,马立峰,戴晓光,马晓雪,苏胜杰,萨茹拉,云涛,双燕,郝璐,郭金贵,菊花,刘志伟,毛开荣,申之义,赵心力
2015, 32(1):68-73.
摘要:为探讨羊经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消长规律,本研究分别对绵羊和山羊进行布鲁氏菌S2株疫苗不同剂量的灌服,于免疫前和免疫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绵羊及山羊均在免疫后20d时血清抗体阳性率达到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免疫后90天降至低点。免疫后90至360d,绵羊组抗体阳性率几乎一直维持在14%以下,各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山羊组抗体阳性率在免疫后90至360d期间时高时低,起伏较大,无明显规律。试验期间,山羊的抗体阳性率普遍高于绵羊,且降升幅度较大。同时,研究表明,同种羊100亿和200亿两个免疫剂量组的抗体阳性率差异不大。
2015, 32(1):74-77.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及与重组禽流感灭活疫苗组合使用的免疫效果,本研究以麻花鸡作为试验对象,制定了4种不同的免疫程序,分别对4组试验鸡群进行免疫,通过测定各组鸡只产生的免疫抗体效价和免疫抗体合格率,以评价二联活疫苗及与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单独用于肉鸡禽流感H5免疫预防抗体效价低于4 log2;建议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可以与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组合使用,两种疫苗免疫时间间隔2周左右,以免抑制机体产生对新城疫的免疫应答。
2015, 32(1):78-80.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已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对规范行政强制措施有了明确的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必须严格遵循的法定的程序。本文介绍了某行政处罚案件中因执法人员实施行政强制扣押过程中因程序违法,被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一审法院不支持其诉求,其已上诉至上级法院,目前尚无有最新情况;阐述了对该行政处罚案中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和对该行政诉讼案的一些分析和看法,并对当前依法行政提出建议。
2015, 32(1):81-83.
摘要:通过分析《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在当前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完善人员管理及制度设计,落实货主、承运人法定责任,规范引入动物审批,制定出台禽蛋检疫规程,明确水产苗种产地检疫主管部门,增加畜禽标识的监管、处罚主体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