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雷,郑东霞,吕燕,王静静,赵云玲,戈胜强,王晓亮,李知新,张学军,王福江,门生宝,王志亮
2015, 32(10):1-5.
摘要:新城疫在国内很多地区已经成为一种地方流行性疫病。为了解新城疫在宁夏地区的流行情况,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该地区的新城疫场间流行率进行了测定。基于随机抽样的策略选择120个养鸡场进行抽样和问卷调查,并采用病毒分离结合序列测定的方式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新城疫的流行率为5.83%(95% CI 1.64%~10.03%)。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所有分离到的病毒均属于基因VII型,与2006年该地区流行的新城疫病毒相比,病毒已发生明显的变异。
2015, 32(10):6-8.
摘要:[目的]掌握山西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感染情况,为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ApxIV-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山西省11个市46个猪场851份猪血清进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xIV抗体血清学检测分析。[结果] 山西省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抗体平均阳性率为57.11%;11个市猪场均有不同程度感染,感染率较高的是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分别达到84.44%、83.75%和83.33%,临汾市感染率相对较低,为16.67%;母猪群体感染率最高,育肥猪次之,仔猪感染率最低;规模猪场感染率明显高于散养户感染。[结论]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感染在山西省较为普遍,特别是母猪群阳性率达到74.60%,处在一个相对较高水平。
仇保丰,宋鸿雁,董蓉莲,顾炳泉,景瑾,刘文斌,邵义祥,高逢结,李建
2015, 32(10):9-14.
摘要:为了解鼠痘、小鼠肝炎和鼠仙台病毒感染症这3种新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鼠病在国内的流行情况,对这3种鼠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重点分析了3种鼠病在国内清洁级及以上级别的实验大、小鼠中的流行情况,同时对如何防控提出了建议和对策。这3种鼠病在国内清洁级或以上级别的实验大、小鼠中均有检出,应进一步提高实验大、小鼠屏障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重视微生物监测的作用,有效提高实验大、小鼠的质量。
2015, 32(10):15-18.
摘要:上海市针对奶牛“两病”不断改善防控措施,形成奶牛产业规模化、奶牛“两病”监测制度化、牛只流动管理信息化、生鲜乳质量管理程序化、行政执法精细化的良好工作局面,“两病”阳性率连续多年低于0.005%。
2015, 32(10):19-20.
摘要:为了解巴州地区的生鲜牛乳中β﹣内酰胺酶(解抗剂)残留状况,保证生鲜牛奶卫生质量安全,2014年4月至10月,在巴州辖区内16个生鲜乳收购站、5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8个机械化挤奶厅、12个生鲜乳运输车辆和库尔勒市城郊周边的29个散生鲜乳销售点的范围内抽取了54份生鲜乳混合样品,采用SNAP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检测出β﹣内酰胺酶阳性的样品2份,样品阳性率为3.7%。这说明仍需要加强对奶牛饲料和投入品的监督管理。此外,经实际测试,SNAP检测试剂盒具有携带方便、检测快速的特点,适用于奶站、乳制品企业、畜产品安检等部门对大批量奶样的检测。
2015, 32(10):21-24.
摘要:免疫芯片是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多元检测分析技术,近几年来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引起各个领域广泛的关注及重视。本文就免疫芯片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在抗生素残留、 激素类药物残留、磺胺类药物残留等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将免疫芯片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及实践领域。
2015, 32(10):25-27.
摘要:多年来,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监督机构不断加强对病死猪的专项整治,有效防止了病死猪流向餐桌现象的发生。但各级财政仅在屠宰环节给予病死猪损失补贴和无害化处理费用补贴,而忽略了养殖环节病死猪的损失补贴;环保、保险、食安、工商、畜牧、公安等部门间没形成无缝协作机制,这些都是造成养殖环节病死猪流向餐桌的隐患。提示政府应尽快制定养殖环节病死猪的损失补贴财政政策,加大整治力度,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以防止养殖环节病死猪流向餐桌。
2015, 32(10):28-31.
摘要:[目的] 了解兔源产ESBL大肠杆菌耐药特点,为掌握其造成的耐药性危害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2015年3-4月从青岛4个养兔场采集118份兔粪便棉拭子,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并检测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谱,及对多重耐药调控基因SoxS携带率。[结果] 从118份兔粪便棉拭子分离获得68株大肠杆菌,确证筛选出47株产ESBL大肠杆菌,占兔源大肠杆菌的69.1%。药敏结果显示所有产ESBL大肠杆菌菌株耐药性较强且呈现多重耐药,仅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率100%。兔源产ESBL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调控基SoxS携带率为100%,且不同动物源性产ESBL大肠杆菌的多重耐药调控基因同源关系较近。[结论]青岛地区兔源产ESBL 大肠杆菌分离率高且耐药谱广,多重耐药调控基因SoxS携带率高,主要涉及到细菌主动外排泵出机制,使得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抗生素在临床中的应用起指导意义。
2015, 32(10):32-33.
摘要:国家对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有效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有力保障动物产品安全,维护群众身体健康。本文通过对实际应用情况的分析,介绍了高温降解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以期为病害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提供参考。
2015, 32(10):34-36.
摘要:响水县为江苏省第二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试点县。目前该县已建立了病死畜禽的登记、收集、转运和处理机制、经费管理保障机制和保险联动机制,有效解决了传统方式的二次污染问题,遏制了病死畜禽乱抛现象,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提出了政府应主动作为、继续扩大政策补贴和保险范围、进一步完善残渣油脂再利用的政策及标准等建议。
2015, 32(10):37-41.
摘要:县域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场建成后,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行、社会参与、财政支持”的运行原则及“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运行模式,配套建立生猪保险、防疫标识、收集处理、保险赔付挂钩联系制度,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确保有序运行。各镇(街道)及规模养殖场相应建立病死动物集中收集点,规模猪场实行生猪养殖病死保险全覆盖,通过保险理赔让养殖场(户)自觉将病死猪送交镇(街道)病死动物集中收集点,保证病死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2015, 32(10):42-43.
摘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对进口动物产品检疫监管中存在适用法律错误、超越职权、主体错位等问题。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厘清各自检疫监管职能,明确进出境动物产品的检疫及后续监管职责是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机关的法定职责,《动物防疫法》及《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不适用于进出境动物产品检疫。
2015, 32(10):44-46.
摘要:近年来,通过重庆邮路口岸进出境的邮包/快件整体呈现出数量持续增大、种类日益增多、形式千变万化的趋势,这对重庆邮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本文对近两年重庆邮路口岸截获物数量及疫情检出率两个重要指标,进行了数据统计及风险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邮寄物监管模式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探索,为进一步提升重庆邮路口岸防止有害生物入侵能力,促进邮检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实用的借鉴。
2015, 32(10):47-50.
摘要:本文从成立背景、业务范围、收入分配和运转成效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新型基层兽医服务模式——永康防疫员服务体系,从人员构成、模式创新和组织形式选择等方面剖析了永康防疫员服务体系的先进性,并提出了推动体系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2015, 32(10):51-54.
摘要: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是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基本力量。在动物疫病防控新形势下,上海市松江区新浜镇积极探索实践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基层兽医队伍运行机制和管理考核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村级兽医工作的高效开展。
2015, 32(10):55-57.
摘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动物卫生信息的收集、管理、发布,本文通过介绍OIE如何保障动物卫生信息工作有效开展、如何获得动物卫生信息和如何分享运用所掌握动物卫生信息等,分析了动物卫生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思路,对我国动物卫生信息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5, 32(10):58-60.
摘要:在近十年来,“同一健康”理念在跨部门合作中得到了广泛认可。OIE在“同一健康”理念的实施中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OIE、WHO和FAO发布了联合通知,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目标。“同一健康”理念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显著效果,但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和挑战。OIE通过制定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及动物疾病防治标准,将人畜共患病防控作为“同一健康”框架下的优先目标。
2015, 32(10):61-62.
摘要:由于动物疫病会对公共卫生、经济和社会稳定及贸易产生严重影响,病原也容易被获取,因此动物疫病被认为是生物威胁。OIE通过降低生物威胁策略和相应行动,不断强化全球的生物安全,使全球免受自然发生的、蓄意行为或事故等非自然因素造成的传染病威胁。OIE在该方面的行动主要是加强合作和强化卫生体系统一行动,包括制定和实施动物卫生国际标准,进行动物疫病监测、应对及能力建设和教育,进行所有生物威胁的预防、监测和应对。
2015, 32(10):63-66.
摘要:许多国家的法律已经明确规定食用动物的屠宰应使用人道主义方式。一些消费者提出,先击昏动物再进行宰杀,是一种更人道、先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屠宰方式。屠宰动物是残忍的,所以应当充分考虑如何改进宰杀手段及宰杀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屠宰动物的不良影响。本文综述了人道屠宰的科学原理,并详尽阐述了不同规模屠宰系统(例如:屠宰厂、农场),以及在疫病控制或出现自然灾害等需要大量屠宰活禽时如何改善动物福利的问题。
2015, 32(10):67-69.
摘要:本文以四川资阳供北京屠宰生猪为例,介绍生猪长途运输中应激处置注意事项,包括:供货和收货双方准备,运输途中抵达后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2015, 32(10):70-71.
摘要:本文针对生猪宰前在饲喂、驱赶、运输、装卸、致晕和待宰等环节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应激因素,基于相关研究报道,提出了宰前禁食、温柔驱赶、科学运输和装卸、选择CO2击晕和最佳待宰环境、宰前添加抗应激药物等改善宰前管理减少应激反应的措施,最终强调合理宰前管理和致晕方法对保证猪肉质量至关重要。
2015, 32(10):72-75.
摘要:为比较布鲁氏菌蛋白BP26、OMP16、CP39、SP41、eryC作为间接ELISA检测用抗原的适用性,本研究原核表达并纯化了这5种蛋白,分别以其作为包被抗原,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布鲁氏菌病5种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重组蛋白BP26、OMP16、CP39、SP41、eryC大小分别约为32 ku、21 ku、30 ku、51 ku和38 ku,均可被布鲁氏菌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利用5种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牛结核、牛病毒性腹泻等常见牛病阳性血清之间无交叉反应;对28份阴、阳性参考血清进行检测,以BP26作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 P/N值最高。利用建立的方法和IDEXX试剂盒对48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平行检测,重组蛋白BP26、OMP16、CP39、SP41、eryC相应ELISA方法的符合率分别为87.5 %、87.5 %、89.6 %、85.4 %、79.2 %。结合敏感性、特异性等因素综合分析,以重组蛋白BP26作为检测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效果较为理想,可适用于临床布鲁氏菌感染的检测。
2015, 32(10):76-79.
摘要:将含高滴度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新鲜病料研磨后接种VERO DS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出现细胞病变后连续传代,取3代以上培养物,进行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生长曲线测定。生长曲线测定分别以0.01和0.1 MOI接种VERO DS细胞,每隔12h测定病毒滴度,连续培养168h,绘制病毒生长曲线,分析生长特性。结果显示,病料接种细胞72h后,出现细胞病变,经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为小反刍兽疫病毒?;生长特性研究显示,0.01和0.1 MOI两种病毒接种量,病毒滴度最高均为106 TCID50左右,但峰值出现时间和下降速度存在差异,0.01 MOI接种量出现峰值晚,但是维持高滴度时间较长。本文成功分离一株小反刍兽疫病毒,并对两种接毒量的生长特性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探索该病毒培养方法和收毒时间提供了借鉴。
2015, 32(10):80-84.
摘要:本研究针对鲤科疱疹病毒2型(CyHV-2)的主要衣壳蛋白基因,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实时荧光PCR方法。其检测下限为83拷贝,标准曲线R2>0.998,且经比对,灵敏度与现行方法相当。选取了健康异育银鲫、金鱼、鲤鱼以及常见4种水生DNA病毒以及7种水生环境细菌进行特异性实验,结果均无交叉反应。重复性实验显示,2份独立的15次重复结果变异系数均小于2%,说明本方法重复性好。本方法能作为目前CyHV-2疫病检测方法的有效补充,对该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5, 32(10):85-86.
摘要:针对进入冷库贮藏后再销售的进境动物产品及经过简单物理分割包装销售的进境动物产品,仓储企业在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时,被告知因没有检疫权限,不予检疫出证;向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重新检疫,又被告知检疫后的进境动物产品不再检疫。因此,应当完善我国进境动物产品全流程的监管,填补监管空白,作者提出相关的建议,供商榷。
2015, 32(10):87-8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