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敏,杨旭兵,郑辉,王红,李陆梅,孙健,王福军,吴发兴,范根成
2015, 32(4):1-5.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主要生猪养殖地区猪群中猪伪狂犬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分别采用PCR和gE-ELISA检测方法,对2012-2013年采集/送检的1127份发病猪群组织样品、14801份猪血清样品进行了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果]检出PRV野毒感染病原学样品98份,总体检出率8.69%,猪场的PCR检出率为22.49%;共检测14801份血清样品,野毒感染抗体阳性样品2388份,总体阳性率为16.13%,场的阳性率为44.02%。对检测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发现华东、华中等生猪主产区猪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RV野毒感染,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析不同日龄猪群的野毒感染抗体检测数据,发现种猪的感染率较高,其次是哺乳仔猪、育肥猪。[结论]猪伪狂犬病在我国主要生猪养殖地区仍不同程度存在,提示应进一步提升猪伪狂犬病的免疫预防水平,定期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做好综合防治工作。
2015, 32(4):6-8.
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危险因素,并为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达坂城区238个羊养殖场/户(牧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达坂城区畜牧兽医站人员进行总体情况问卷调查,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场内和圈舍内不消毒(P=0.006),不放牧(P=0.002),对布病防控知识不了解(P=0.036),接羔、宰羊不带手套(P<0.001)是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建议在达坂城区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有效防控人畜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生。
王晓亮,王玉梅,李知新,张学军,艾文,张和平,周秀玲,张成莲,安泓霏,李莉娟,赵燕,宋权儒
2015, 32(4):9-13.
摘要:为了解宁夏地区布鲁氏菌病在羊间和人间流行现状,对存栏200只羊以上规模养殖场(户)及相关从业人员开展了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和影响因素基线调查。自2008年开始到2013年,共检测羊75467只,其中阳性的有674只,总阳性率为0.89%,各年阳性率从2008年的0.71%波动上升至2013年的1.2%;2008—2013年,感染布鲁氏菌病人数亦呈递增趋势,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但以30~59年龄段的发病人数居多。造成人间布鲁氏菌病年龄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接触传染源的频繁程度、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防护措施等。
张康,龚振华,林祥超,郭光礼,杜翔,王丽萍,于建敏,李金平,侯广宇,单虎
2015, 32(4):14-17.
摘要:对从发病鸡场分离到的一株超强马立克氏病毒株,用PCR扩增该分离毒株的meq致瘤基因并测定了其序列,发现其与超强病毒株SD2012-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该分离毒株的meq基因序列在第575~577位比疫苗株CVI988/Rispens的meq基因序列多插入3个碱基(CAC),与SD2012-1相同。使用该分离毒株进行疫苗免疫攻毒实验,未免组的发病率为80.0%,常规剂量HVT组和10×常规剂量HVT组的发病率分别为73.0%和76.6%,HVT不能提供有效免疫保护。常规剂量CVI988组和10×常规剂量CVI988组的发病率分别为30.0%和30.0%,常规剂量HVT+CVI988组和10×常规剂量HVT+CVI988组的发病率分别为26.6%和26.7%,免疫CVI988疫苗组鸡和HVT+CVI988联苗组鸡的发病率比免疫HVT疫苗组鸡低。说明,野外毒株的不断变异已经突破现有疫苗的免疫保护,会给养鸡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王娟,黄秀梅,崔晓娜,盖文燕,曲志娜,王玉东,赵思俊,王君玮
2015, 32(4):18-21.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生鲜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污染状况,分析产不同类型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状况。[方法]采集三个省共6个奶牛场及挤奶站的新鲜牛奶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肠毒素分型。[结果]从360份生鲜牛奶中共分离到10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28.33%?;92.3%的菌株产SEA—SEJ;不同地区产各种类型肠毒素的菌株存在明显差异,湖南和内蒙分离到的产各型肠毒素菌株占比例较高。
2015, 32(4):22-25.
摘要:为了解美国进口种猪人畜共患性致病菌的携带情况,本研究采集种猪新鲜粪便样品,进行常见致病菌的分离。结果在120份样品中分离到1株普罗威登斯菌,命名为HBA13。通过不同选择性培养基、常规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鉴定HBA13为雷氏普罗威登斯菌(Providencia rettgeri)。鉴于雷氏普罗威登斯菌在细菌耐药性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NDM-1表型检测,并利用PCR方法进行blaNDM-1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所分离雷氏普罗威登斯菌blaNDM-1耐药基因为阴性。猪源性blaNDM-1阴性雷氏普罗威登斯菌的分离,为今后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5, 32(4):26-27.
摘要:宰后检验是兽医卫生检验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肉品质量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在宁夏石嘴山市的4个屠宰场进行必检淋巴结的抽检,分析其外观和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有44.2%的淋巴结有病变。分析认为导致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应激因素和疫病因素。建议加强屠宰管理和各阶段的检疫,以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刺激,保证产品的质量与卫生。
2015, 32(4):28-31.
摘要:阐述了白肌肉(PSE肉)、注水肉、注胶肉的概念,分析了这3种肉类产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总结了目前鉴别和检验这3种肉类产品的方法,包括感官鉴别、pH值鉴别、水分含量鉴别等常规检验方法,以及目前最新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以期为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在宣传肉品卫生知识、肉品鉴别、屠宰检疫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5, 32(4):32-35.
摘要:为提高产地检疫效率,广西扶绥县改进动物检疫申报单,整合官方兽医和村级防疫员的合理配置,优化检疫流程,建立了“业主申报承诺+村防疫员协检+官方兽医检疫出证”的产地检疫新模式,并通过政府力推、科学管理、规范操作、强化监督、明确责任等措施,使得扶绥县2014年的生猪产地检疫率达到98%,比2012年提高了242%,并实现了动物产品的可追溯,提升了动物检疫队伍的形象和威信。
2015, 32(4):36-38.
摘要:通过与台湾地区兽医同行的交流,了解到台湾地区的兽医法律制度较为健全,兽医管理体制较为完善,台湾地区在兽医从业人员管理、动物防疫、畜禽屠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方面的实践,对于完善大陆兽医管理体制机制有所启示。
2015, 32(4):39-41.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的动物卫生组织机构建设、动物卫生监管等内容的了解和总结,并结合我国动物卫生监管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议。
2015, 32(4):42-43.
摘要: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依照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参考国内相关标准,从环境要求、场馆检疫设施、生物安全控制对象和要求、防疫程序、无害化处理程序等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马术比赛场馆生物安全控制体系。
2015, 32(4):44-45.
摘要:为推进兽用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促进兽医临床合理用药,南京市六合区采取“调查摸底、专题部署、全面告知、处方权人员公示、统一规范、分步推进”等多项举措,使全区22家兽药店、3家兽医诊所和20家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实现了兽药分类管理,兽药分类管理工作得到明显改善。
2015, 32(4):46-50.
摘要: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简便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兽医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该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本文就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简述,最后指出LAMP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朱来华,于红光,王宁宁,逄春华,郑小龙,肖西志,邓明俊,辛学谦,于业锋,姜帆
2015, 32(4):51-52.
摘要:自2010年起,OIE不断修订疫病录入标准和疫病名录,新增流行性出血病,删除了牛恶性卡他热、钩端螺旋体病、马立克氏病和禽霍乱;将马脑脊髓炎(东部型)、苏拉病(伊氏锥虫病)从马病调整为多种动物共患疫病;将马鼻肺炎的名称变更为马疱疹病毒1型感染。2014年,OIE又删除了疫病名录中的水泡性口炎和猪水泡病。关于疫病名称,除普遍接受的外,OIE建议用“病原名称加感染或侵染”字样。通过分析OIE疫病名录的修订过程,发现OIE在逐步缩减疫病名录的同时,也在增加一些病种。
2015, 32(4):53-56.
摘要:本研究应用OIE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借鉴欧美、澳新等发达国家的经验,针对OIE规定的6种蜂类疫病通过进口蜂产品传入风险的评估,得出在进口蜂产品时需关注的传入蜂类疫病的风险,提出市场准入、产地要求、进口检疫、实验室检测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我国进口蜂产品所带来的疫病传入风险。
2015, 32(4):57-59.
摘要:[目的]对布鲁氏菌病的几种检测方法进行比对分析,为国家标准修订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669份血清样本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补体结合试验(CF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检测,比较四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RBT、SAT、CFT、ELISA四种牛羊布鲁菌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一致率较高,Kappa值均大于或等于0.75。RBT敏感性较高,CFT特异性好,而SAT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理想。[结论]用RBT初筛,用CFT和ELISA联合诊断结果较为理想。
2015, 32(4):60-62.
摘要:[目的]分别以鸡和鸭红细胞(RBCs)作指示剂,检测鸭体内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血凝抑制(HI)抗体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在对360份鸭血清进行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Re-6株)HI抗体检测时,分别使用1%鸡红细胞悬液和1%鸭红细胞悬液做指示剂,观察结果,计算阳性率、阳性一致性、阴性一致性、符合率,并进行Kappa检验。 [结果] 1%鸭红细胞悬液作指示剂的阳性率(76.7%)显著高于鸡的(5.8%),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方法共同检出13份抗体阳性和76份阴性,阳性一致性为61.9%(95%置信区间:41.1%–82.7%),阴性一致性为22.4%(95%置信区间:18.0%–26.9%),符合率24.7%(95%置信区间:20.3%–29.2%),Kappa值为-0.023(95%置信区间:-0.051–0.004)。[结论] 2种红细胞作指示剂的检测结果阳性率有显著差异,结果一致性强度为极差。
2015, 32(4):63-67.
摘要:用DNAStar7.0软件对GenBank中IHNV的N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IHNV特异性引物并标记生物素,将探针氨基化修饰,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仪器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结果表明液相芯片检测体系对IHNV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为100pg,且特异性高,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鱼类中IHNV,并与RT-PCR方法进行比较,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该方法比RT-PCR法更灵敏。表明初步建立了检测IHN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进一步构建其他水生动物病原体快速高通量检测平台提供参考。
2015, 32(4):68-71.
摘要:[目的] 建立能同时鉴测猪流感病毒(SIV)、猪乙型脑炎病毒(JE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多重荧光RT-PCR方法。[方法] 根据4种病原体的高度保守基因序列,设计相应引物和探针,并对引物和探针浓度进行优化,检测48例疑似样本。[结果] 建立了多重荧光RT-PCR方法,检测48例临床样本中,4种病毒均未感染的1例,SIV与JEV混合感染占2.1?%,CSFV与PRRSV混合感染为31.3?%。[结论] 多重荧光RT-PCR对四种病原体的检测准确性好,具有快速的特点。
2015, 32(4):72-74.
摘要:利用与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反应显色的原理,探索最佳的试纸卡制作工艺,将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分别浸在试纸上,干燥,组装成亚硝酸盐速测试纸卡。同时制备含量依次为100 mg/L、80 mg/L、60 mg/L、40 mg/L、20 mg/L、10 mg/L、5.0mg/L、2mg/L、1mg/L的亚硝酸盐溶液制成标准比色卡,作为比色对照。经与分光光度法做了灵敏度和准确度的对比,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特点。
2015, 32(4):75-78.
摘要:为加强口岸对进境野生及实验用啮齿类动物中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建立了RT-PCR和Real-time RT-PCR快速高通量检测LCMV的方法,证实两种核酸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灵敏性和稳定性,适于快速检测LCMV。
2015, 32(4):79-83.
摘要:[目的] 建立空肠弯曲菌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方法] 本研究将空肠弯曲菌HIP蛋白单克隆抗体与聚苯乙烯微球偶联,结合双抗体夹心技术建立空肠弯曲菌液相芯片检测方法,测定不同浓度的抗体与微球偶联率。通过L9(34)正交设计试验优化方法的反应条件,并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试验。[结果] 较优实验条件即多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1:100、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IgG工作浓度为1:500、SA-PE的工作浓度为10ug/mL、生物素标记的抗体与SA-PE反应时间为90min。该方法灵敏度可达103CFU/mL,与其他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无交叉反应。[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空肠弯曲菌。
2015, 32(4):84-87.
摘要: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阐述了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市、区)三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事权划分:省级部门应主要行使宏观管理、监督指导以及技术性强、安全性要求高、操作难度大、运用频次较少的事权;市州级部门应行使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的事权;县区级部门应行使日常检疫、监督执法等事权。
2015, 32(4):88-8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