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明,刘朔,侯广宇,李金平,庄青叶,王素春,蒋文明,王楷宬,于建敏,单虎,陈继明
2015, 32(5):1-4.
摘要:[目的] 国内外对于H1亚型禽流感病毒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其流行状况和风险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通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该病毒流行状况和风险。[方法] 2011–2013年间,在中国系统地开展了7次H1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共从24省(自治区、直辖市)949个场点采集38435份禽拭子样品,进行病毒分离、RT-PCR、序列测定等。[结果] 共检出H1亚型禽流感病毒12株(5株H1N2、3株H1N3和4株H1N8),样品总阳性率为0.03%,鸡、鸽、鸭、鹅样品阳性率分别为0.00%(0/28786)、0.00%(0/646)、0.19%(11/5793)和0.06%(1/1131)。基因序列表明,这些病毒均属于东半球分支,均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且仅结合禽型受体。[结论]中国H1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感染率较低,主要分布在水禽中,未发现易于结合人型受体的突变,提示H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中国家禽和公共卫生威胁较小。
2015, 32(5):5-8.
摘要:为摸清河北省猪群腹泻病的流行情况,2010—2013年,课题组对河北省11个地市的1295个规模猪场进行了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114个发病猪群的肠道或粪便样品进行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瘟病毒(CSFV)、圆环病毒2型(PCV-2)、伪狂犬病毒(PRV)和蓝耳病病毒(PRRSV)的检测。结果表明,2010—2013年,河北省猪场腹泻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9.19%、52.82%、63.04%和33.53%,发病猪群主要以仔猪为主,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16.19%和72.03%,空间分布显示腹泻疫情从河北南部开始发生,逐渐向北部地区扩散,最后全省趋于平稳。样品中PEDV、TGEV、CSFV、PCV-2和PRV的检出率分别为68.42%、10.53%、13.16 %、21.05%和21.93%。
2015, 32(5):9-10.
摘要:某规模羊场的羊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阳性率高达25.16%,为了公共卫生安全和提高生产水平,自2012年4月起,采用检测+扑杀的方法,每月对该场羊群检测1次,隔离饲养可疑感染羊,淘汰阳性羊,至2013年4月,每月仍有阳性羊被检出。自2013年5月起,对该场群采用免疫+检测+扑杀的方法,至2014年后的检测中,均没有出现阳性羊,净化了本病,说明对于感染率较高的羊群,采用疫苗免疫是必要的。本文将净化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期望为该病的净化提供参考资料。
2015, 32(5):11-12.
摘要:[目的]掌握青海贵南县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方法]在牛、羊集中屠宰期对近年来牦牛、藏羊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011—2014年间,牦牛感染率分别为26.67%、18.94%、11.25%、22%;藏羊感染率为46.94%、28.94%、12.5%、25.33%,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说明当前的牛羊驱虫和家犬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2015, 32(5):13-17.
摘要:本研究参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开发的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对比国内多个风险分析系统,结合调研、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口岸地区媒介生物性传染病风险分析系统,并应用本系统对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类携带棘球蚴病的传入风险进行了分析。与其他多个系统对比评价发现,本分析系统结果较为可信,且分析过程较其他相对比系统更严谨科学。但实际情况复杂多变,风险分析系统需要实际检验过程中不断优化改善。
2015, 32(5):18-21.
摘要:通过对进口原羊毛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其可携带许多种动物病原、植物有害生物、病原微生物、害虫、媒介生物以及粪便等,具有携带率高、隐蔽性强、难以预测等特点,会给我国动植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也会给我国农畜产品的出口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当前检验检疫工作任务较重、人力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监管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需建立包括加工厂注册登记、开展风险分析和分类管理、现场查验、后续监管、提升能力和完善体系等内容的检疫监管模式。
2015, 32(5):22-23.
摘要:2012—2013年,焦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分别从来自德国和澳大利亚的4批皮张中查获我国明令禁止的羊头、羊蹄、羊直肠等动物性固体废物。通过分析来发现,截获的问题皮张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货值和等级偏低,国外供货商和国内进口商均为小型企业。同时也发现在进境皮张监管方面存在缺乏强制退运规定、未建立准入机制和国外预检等问题,建议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审批、监管、放行等环节的工作。
魏金海,许建明,严安,金铮,段向英,鲁龙翔,王晓洁,张开展,赵鹏
2015, 32(5):24-26.
摘要:针对进口种牛检疫采样人员需求多、容易出错、耗时长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动物检疫采样记录系统。该系统通过便携式电子耳标识别设备直接读取牛电子耳牌信息,通过蓝牙录入计算机,由电脑核对并记录动物耳号信息后制作样品标签,实现了采样记录的自动化,节省了人力、时间,降低了差错率。
2015, 32(5):27-28.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起进口牛肉国内流通监管案例的分析,阐述了目前流通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2015, 32(5):28-30.
摘要:通过对河南濮阳市查处的一起屠宰生猪注射“瘦肉精”案件的描述与分析,提出了一些办案经验和体会,对基层查处此类案件提供借鉴。
2015, 32(5):31-32.
摘要:本文介绍了湖南省首例“妨害动植物检疫罪”案例的调查经过、事实认定、案件移送和判决结果,提出了建立沟通机制、完善立法和监督体系的建议。
2015, 32(5):33-34.
摘要:通过汇总分析,将当前全国各地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的类型归纳为加挂设置和单独设置两种类型,对比分析了两种类型监督分所的优缺点,提出应从依法行政的角度,规范设置动物卫生监督分所。
2015, 32(5):35-36.
摘要:动物诊疗废弃物是对人体及环境有极大危害的医疗垃圾。通过对基层一些动物诊疗机构的调查发现,基层动物诊疗机构存在随意处置废弃物、管理机构少、监管难度大、缺乏交流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认识不足、缺乏规范、投入不足、缺少行业协会等,提出了采取立法建制、规范管理、示范推广、成立协会等措施,推动了基层动物诊疗行业的有序发展。
2015, 32(5):37-38.
摘要:为探索解决由流通引发动物疫情这一卫生监督工作难点,北京市东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以动物产品经营单位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区组设计,对动物产品经营环节中的动物卫生监督难点进行调查,发现了动物经营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风险点,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2015, 32(5):39-40.
摘要: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大部分属于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政府免征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检疫费后,出现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经费减少以及小微企业难以界定等问题,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动物检疫监管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检疫工作的健康开展。
2015, 32(5):41-44.
摘要:为顺利完成天津市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能划转,做好职能划转后的屠宰行业管理,对全市畜禽屠宰行业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屠宰企业规模小、产能过剩、质量安全隐患大、屠宰不规范、代宰制普遍存在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屠宰行业监管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政府、职能部门和监管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2015, 32(5):45-49.
摘要:畜牧业的大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肉类食品需求,然而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高度工厂化生产方式,使动物生长在肮脏、密集、拥挤的环境中,自身免疫系统底下,增加了诸如禽流感、口蹄疫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造成越来越多的肉品安全问题。动物福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但目前我国的肉类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决定了必须依靠动物卫生监督系统来保证动物福利措施的实施。
2015, 32(5):59-61.
摘要:OIE应用PVS对95个成员单位的兽医教育进行了评估,发现许多成员单位的兽医机构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全球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的需求,OIE认为加强兽医教育是提高成员兽医机构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为此,在2009年到2013年间,OIE召开了5次兽医教育专业组会议、3届世界兽医教育大会,发布了《为保证成员兽医机构质量,提高兽医毕业生入职能力的建议》、《OIE兽医教育核心课程指南》、《兽医教育结对项目指南》和《兽医立法机构结对项目指南》。OIE建议并鼓励各成员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实施上述建议和指南,提升并统一全球兽医教育水平,提高兽医机构能力。本文对以上情况进行了概述。
2015, 32(5):62-64.
摘要:为了阐述兽医病理学在现代兽医专业教学和动物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本文从人才培养、科研和生产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兽医病理学具有培养高素质兽医专业人才、为动物疾病诊断提供方向或确诊疾病、验证和评估诊断结果、为科研选题提供手段与方向和解决动物医疗纠纷的重要作用。期望广大兽医专业教学工作者重视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兽医病理学基础及其诊断技术。
蒋文明,李金平,于美芳,孙文博,王素春,彭程,侯广宇,刘朔,杜翔,于建敏,陈继明
2015, 32(5):65-68.
摘要:为建立简便快速检测H7N9亚型流感病毒的方法,根椐GenBank中H7亚型流感病毒的HA基因序列和N9亚型流感病毒的NA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在建立H7亚型和N9亚型单项RT-PCR的基础上,优化双重RT-PCR反应条件,建立同时检测H7亚型和N9亚型的双重RT-PCR。对H7N9亚型流感病毒核酸模板进行双重RT-PCR扩增,结果可同时扩增HA基因263bp、NA基因520 bp的特异性片段,而对其他常见亚型的流感病毒的RT-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双重RT-PCR方法的检测下限为3 pg的H7N9病毒模板。利用该双重RT-PCR方法对30份临床样品进行H7N9病毒进行检测,与病毒分离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者的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快速、敏感、准确的特点,可用于H7N9流感病毒的同时检测和鉴别诊断,为H7N9亚型流感的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王娟,黄秀梅,崔晓娜,翟海华,曲志娜,赵思俊,王玉东,盖文燕,王君玮
2015, 32(5):69-72.
摘要:[目的] 通过对禽源空肠弯曲杆菌分子分型和毒力研究,了解禽源空肠弯曲杆菌在禽肉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传播途径和携带的主要致病因子。[方法] 对从家禽养殖场、屠宰场等采集的720份泄殖腔拭子和禽肉表面拭子样品分离的311株空肠弯曲杆菌进行ERIC-PCR分型和16种毒力因子检测。[结果] 禽源空肠弯曲杆菌的分离率为43.19%;肉鸡生产链中空肠弯曲杆菌沿生产链传播,且有优势菌株型;90%以上分离菌株携带11种毒力基因。[结论] 肉鸡生产链中空肠弯曲杆菌存在水平传播现象,且没有外源性污染;16种毒力基因中,14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均在50%以上。加强禽源空肠弯曲菌的监测是控制空肠弯曲菌的前提,对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张志,樊雅婷,吴发兴,刘爽,董雅琴,邵卫星,段纲,王树双,李晓成
2015, 32(5):73-77.
摘要:为建立能鉴别猪伪狂犬病病毒(PRV)野毒株和疫苗株的实用方法,本文以疫苗株缺失的3.5kb片段为靶基因,设计了2对PCR引物,建立了能够特异性检测PRV野毒株的套式PCR方法。与常规PCR相比,该方法检测极限可达10个病毒拷贝/μL,是常规PCR的1000倍,并与猪瘟病毒、猪蓝耳病病毒、猪细小病毒和猪圆环病毒等不存在交叉反应现象。在对临床150份样品检测时,套式PCR的阳性率为21.33%,常规PCR的阳性率为10%。这表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特点,是一种值得基层推广应用的快速诊断技术,可用于PRV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2015, 32(5):78-81.
摘要:[目的]比较猪瘟病毒(CSFV)5种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使用效果。[方法]利用细胞中和试验制备的标准质控血清,制备不同猪瘟抗体效价的阳性血清70份和阴性血清20份,对5种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进行比较。利用该5种试剂盒对不同年龄段猪群血清中猪瘟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5种试剂盒的敏感性为85.7%-100%,特异性均达到100%,符合率为88.9%-100%。不同年龄段猪血清样品中,5种试剂盒检测结果不尽相同。[结论]猪瘟抗体效价的高低对5种试剂盒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针对弱阳性样品时,IDEXX猪瘟抗体试剂盒和荷兰赛迪公司的猪瘟抗体试剂盒检测效果相对较好,为猪瘟免疫检测工作提供了一定依据。
刘鲜鲜,王君玮,王娟,赵建梅,盖文燕,孙佳怡,邹明,黄秀梅,曲志娜
2015, 32(5):82-86.
摘要:[目的] 初步调查分析山东部分地区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和血清型分布,了解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集鲁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不同规模屠宰场生猪屠宰环节样品共1012份,分离疑似沙门氏菌并利用PCR方法和血清凝集反应进行鉴定,单因子血清进一步进行血清型分析。[结果] 共分离鉴定沙门氏菌202株;鲁东、东北、中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的沙门氏菌污染率分别为27.2%、12.6%、34.6%、12%和13.5%;沙门氏菌分离株共有9种血清型,以德尔卑(S.derby)、鼠伤寒(S.typhimurium)、汤卜逊(S.thompson)为主。[结论] 山东地区部分屠宰场生猪屠宰环节存在较严重的沙门氏菌污染现象,应加强屠宰环节致病菌监测,并在屠宰全程严格执行良好生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