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2(6):1-4.
摘要:新城疫是严重危害养禽业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本文对新城疫的全球流行历史与现状进行了阐述,对我国流行历史及现阶段的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防控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议,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依据。
2015, 32(6):5-9.
摘要:高致病性禽流感不但严重危害养禽业,而且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对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历史与现状进行了阐述,对现阶段的流行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建议,为该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15, 32(6):10-14.
摘要:[目的]科学研判我国口蹄疫流行形势,明确今后我国口蹄疫防控的重点工作。[方法]以口蹄疫分子流行病学和我国口蹄疫疫情情况、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疫情监测、主动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口蹄疫流行的现状和特点。[结果]目前,我国口蹄疫流行呈零星散发,毒株复杂,但总体疫情形势平稳。通过口蹄疫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表明我国目前主要流行有O型Mya-98毒株、A型Sea-97毒株,而这些毒株均来源于东南亚国家,污染面广,危害严重。[结论]境外流行毒株的威胁依然存在,防堵境外毒株的传入,加强威胁毒株的储备研究,加强免疫与免疫监测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015, 32(6):15-17.
摘要:[目的]调查4个奶牛场主要病毒性繁殖障碍疫病的感染情况,为进一步进行病原学研究,揭示其致病作用,以及为制定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选取4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死胎、流产胎儿的肺、肝、脾、肾、淋巴结等组织,伴有肺炎症状犊牛的鼻拭子和耳组织,腹泻犊牛粪便,初乳以及冻精样品,共计248份。采用实时荧光RT-PCR/PCR检测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进行检测。[结果]发现BVDV、BPIV-3、IBRV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1.29%(28/248)、10.00%(18/180)、9.26%(15/162)。[结论]这4个奶牛场存在BVDV、BPIV-3、IBRV的感染,调查结果为规模化奶牛场繁殖障碍类主要病毒性疫病的防控提供了流行病学数据。
2015, 32(6):18-22.
摘要:为做好畜禽养殖场有机废弃物处理机处理病害生猪的生物安全评估,对处理前原料、处理后成品和冷凝水开展4种病毒、2种细菌和蛔虫卵检测,评估处理机的生物安全水平。结果表明,在原料中检出核酸阳性猪瘟病毒1批次、蓝耳病病毒13批次、伪狂犬病毒3批次、圆环病毒12批次;在经处理过的材料中未检出上述4种病毒和沙门氏杆菌,每克成品中的大肠杆菌最大可能数小于3个,蛔虫卵死亡率超过97%,符合有机肥行业标准;在冷凝水中未检出上述4种病毒、沙门氏杆菌和蛔虫卵,每毫升冷凝水中大肠杆菌最大可能数小于3个。综合分析,畜禽养殖场有机废弃物处理机(TY-FCW-26型)处理病害生猪,生物安全有保障,能够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015, 32(6):23-28.
摘要:动物源性病原细菌,不仅引起动物发病带来经济损失和生物安全问题,而且通过污染动物源性产品,给消费者带来致病性危害。本文梳理了影响动物健康和动物源性产品安全的主要病原细菌种类及其危害,对此分析了目前国际、国内对该类病原细菌的监测管理状况,并提出了控制建议。
2015, 32(6):29-29.
摘要:目前国内部分畜禽养殖场户频繁转移其养殖场所,这既需要重建养殖档案,又无法开展产地检疫,建议通过对接监管记录和建立全国的畜禽饲养管理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
2015, 32(6):30-31.
摘要:国家对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免征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费的政策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这既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又对当前的动物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2015, 32(6):32-33.
摘要:针对官方兽医在动物检疫电子出证过程中常犯的一些错误和遇到的一些疑惑,提出了处理方法,结合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在动物检疫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就完善电子出证系统提出了两点建议。
2015, 32(6):34-37.
摘要:通过对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基层兽医服务模式的调研,得出如下结论:巴东模式是政府和农民向村级防疫员购买服务的成功探索,是基层兽医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的良好结合,有效调动了村级防疫员的积极性,稳住了基层兽医服务队伍。相对于其他地区村级防疫员的增收服务模式,巴东模式富有发展潜力大、适用性广、拓展性强的特点,在继续完善的基础上可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2015, 32(6):38-40.
摘要:为降低村级防疫员劳动强度,提高免疫速度和免疫质量,宁夏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贺兰县、青铜峡市部分乡(镇)开展畜禽标识佩带及畜禽档案管理的试点,将畜禽标识由幼畜出生30天内加施暂缓至出栏时佩戴。通过试点发现,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具有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免疫速度、方便电子出证等优势,但在免疫档案管理和检疫监管方面还存在漏洞,建议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推广使用。
2015, 32(6):41-43.
摘要:从2010年开始,陕西省汉中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开展标准化建设,在硬件、体系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有11个兽医实验室通过了省级验收,获得了《兽医实验室考核合格证》。为全面了解汉中市兽医实验室建设、管理以及运行情况,笔者对汉中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进行了调研,掌握了全市兽医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能对地方兽医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科学化运行提供指导。
2015, 32(6):44-47.
摘要: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随着食品的掺假方式越来越多,水产品真伪鉴别也愈发引起关注。本文主要介绍目前水产品的鉴定方法,以及用于水产品鉴定的各种目的基因的选择。回顾DNA条形码技术在国内外水产品掺假鉴定中的重要应用,使其有望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
2015, 32(6):48-51.
摘要:锦鲤疱疹病毒病是一种危害严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高致病性传染病。本文汇集大量科研成果,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三个角度对该病毒的特性进行简述,在此基础上,推荐了实验室检测技术,提出了防控建议。
2015, 32(6):52-55.
摘要:本文介绍了水生动物福利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现状,阐述了水生动物福利观念对水产健康养殖的意义,提出了推进水产动物福利制度建设所应采取推动立法、制订标准、推广养殖健康养殖技术、增强公众意识等四项措施。
屈素洁,邹联斌,陈芳芳,张步娴,胡杰,莫胜兰,施开创,李军,尹彦文
2015, 32(6):56-59.
摘要:针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基因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特异性探针,通过构建重组阳性标准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检测ALV-J核酸的荧光定量PCR方法。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后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与其它禽源病毒如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B)、新城疫病毒( NDV)、禽流感病毒(AI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和马立克病病毒(MDV)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该方法可检测到3.2×102拷贝/μL的病毒核酸,与常规RT-PCR相比,敏感性高100倍;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小于2%。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Real-time RT-PCR 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可用于ALV-J的定量检测。
2015, 32(6):60-63.
摘要:为系统研究鸭肝炎病毒(DHV)在脑组织引起的病理变化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人工感染雏鸭DHV的方法建立DHV的疾病病理模型,运用常规病理技术、组织中自由基的测定等方法,探索DHV感染时间的发展,脑组织病变和感染时间之间的关联度以及组织生化指标和脑组织病变之间的关联度。结果显示,试验组雏鸭大脑于攻毒后不同时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脑组织中NO、MDA含量随时间变化一致。试验得出:NO在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雏鸭出现神经症状和脑组织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5, 32(6):64-68.
摘要:为建立检测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中VHSV的G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VHSV特异性引物并标记生物素。探针氨基化修饰并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VHSV 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仪器检测荧光信号。结果表明液相芯片检测体系能够正确检出VHSV。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为10pg,检测特异性高,说明初步建立了检测VHS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VHSV的检测提供了新方法。
2015, 32(6):69-74.
摘要:本文建立了白斑症病毒(WSSV)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结果显示其线性关系良好,利用建立的WSSV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感染了WSSV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组织内病毒数量的时序动态变化。注射WSSV粗提液感染克氏原螯虾,在感染后0h、3h、6h、12h、24h、36h、48h、60h和72h分别取螯虾鳃、血淋巴、心脏、附肢、造血组织和肌肉,提取组织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WSSV浓度,发现感染后3h在附肢、鳃、血淋巴和造血组织中检测到病毒,12h时在各组织中皆检测到病毒,但浓度较低;24~48h内WSSV浓度呈指数增长,此时螯虾出现少量死亡;60~72h内WSSV数量缓慢增长达到平台期,螯虾累计死亡率快速升高。不同组织中的WSSV浓度有较大差异,附肢中浓度最高,血淋巴、鳃、心脏和造血组织稍低,肌肉中WSSV浓度最低;附肢中WSSV动态变化代表了WSSV增殖变化规律,是很好的病毒检测与病程进展评估材料。本文结果可为WSSV的早期诊断提供技术支持,为阐明WSSV感染增殖规律提供资料。
2015, 32(6):75-78.
摘要:为了快速检测鱼类神经坏死病毒,本研究设计了病毒特异性的发夹型探针,经硫醇修饰后与纳米银溶胶结合,制备了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纳米探针(Ag-NNV),并使用透射电镜、多功能酶标仪、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仪等对纳米探针Ag-NNV的表征及发夹型探针在纳米银粒子表面的覆盖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裸露的纳米银粒子为球形,平均直径50 nm;制备的纳米探针颗粒为球形,平均直径90 nm。纳米银粒子和纳米探针在溶液中均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平均每个纳米银粒子表面结合发夹型探针约100条,单位表面积的探针覆盖量为0.56 pmol/cm2。该纳米探针制备简便,适合用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对鱼类神经坏死病毒进行快速检测。
2015, 32(6):79-82.
摘要:为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特异的水貂阿留申病毒(ADV)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ADV基因组序列,选择水貂阿留申病毒VP2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并合成5套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反应所需的引物,通过试验筛选出最佳引物,并进行最佳引物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试验,建立了LAMP快速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比普通PCR方法灵敏性高10倍,与其他的水貂源病毒不发生非特异性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利用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对30份临床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6.7%。该方法简便快速,为水貂阿留申病的检测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有望成为简易的常规检测手段,尤其适用于基层应用。
2015, 32(6):83-84.
摘要:石家庄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自2014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执法记录仪,对推进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起到了良好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存在执法记录仪使用率不高,案卷、录像没有同时留档等问题,提出加强教育、强化培训、完善制度的建议。
2015, 32(6):85-87.
摘要:动物贩运人员在高速公路随意丢弃病死动物现象屡有发生,这给动物防疫工作留下隐患。本文通过分析监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在高速公路随意丢弃病死动物监管的对策,供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