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2(8):1-3.
摘要:[目的]了解、评估新疆散养犬近几年狂犬病抗体水平和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2010—2014年,在新疆部分地区开展免疫犬狂犬病摸底调查工作,采集犬血895份,用间接ELISA方法进行狂犬病免疫抗体检测。[结果] 895份检测样品中,免疫抗体合格数497份,合格率为55.53%。[结论] 五年来散养犬狂犬病抗体水平忽高忽低,免疫合格率处于较低水平,今后要加大对散养犬的狂犬病免疫密度及抗体监测。
2015, 32(8):4-7.
摘要:2014年12月,上海市某奶牛场部分奶牛结核病检疫阳性。为查明疫病发生情况,评估病原传入和传出相关风险,采用现场紧急流调的方式对该奶牛场进行了奶牛结核病的暴发调查。结果共有2只奶牛符合本调查的牛结核阳性病例定义。本次暴发可能来源于奶牛场原有的漏检动物,或近期引进未经检疫的奶牛。定性风险分析表明,该奶牛场通过易感动物和车辆器具传入和传出疫病的风险高,通过粪污和本场动物间传播的风险高。
2015, 32(8):8-12.
摘要:猪瘟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科学防控该病,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主动监测的部分数据,详细阐述了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和主要特点,即猪瘟疫情数逐年下降,猪瘟免疫抗体滴度不均,猪瘟病原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猪瘟流行毒株的基因型主要为2.1亚群,与其他病原多重感染比较常见等。并据此提出实施猪瘟净化计划、提升疫苗质量、强化猪瘟免疫、加强猪瘟抗体和病原的主动监测力度等防控建议。
宋建德,袁丽萍,秦建国,朱迪国,刘陆世,孙洪涛,孙映雪,魏荣
2015, 32(8):13-18.
摘要:近几十年来,全球口蹄疫(FMD)的防控取得巨大成效,截至2015年5月已有49%的OIE成员被认可为无FMD国家/地区;但是口蹄疫仍在亚洲、非洲部分国家呈地方性流行。2012年,FAO/OIE正式发布“全球FMD控制策略”,提出了15年内FMD的控制目标,即FMD在大多数国家得到控制、在某些国家甚至被消灭,无FMD国家继续保持无疫。本文介绍了全球FMD流行状况、区域防控经验及其成效,简述了“全球FMD控制策略”的目标、组成部分和主要活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FMD防控提供借鉴。
2015, 32(8):19-23.
摘要:为了解潍坊市当前奶牛乳房炎的发病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性情况,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参考,采集潍坊市6个奶牛场临床型和隐性型乳房炎奶样各100份,进行了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细菌检出率为91.50%(183/200),细菌混合感染奶样占检出细菌奶样的84.70%(155/183);共分离到265株细菌,其中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占38.1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34.34%,大肠杆菌占16.98%,这些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将这些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敏感率高的药物依次是头孢喹肟(80.59%)、恩诺沙星(68.35%)、头孢噻呋(68.35%)和氟苯尼考(67.51%),耐药率高的药物依次是青霉素(37.97%)、链霉素(26.16%)和四环素(10.55%)。
2015, 32(8):24-26.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县区小型生猪屠宰场“瘦肉精”现场快速检测中存在的采样随意、检测粗略、抽样单填写不规范等问题,从规范采样和检测过程的角度提出对策,为提升县区小型生猪屠宰场“瘦肉精”快速检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参考。
2015, 32(8):27-30.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发酵堆体的温度及其微生物含量的变化情况。[方法]本试验利用温度探头分层埋堆全程记录、细菌学计数和荧光RT-PCR/RT-PCR检测等方法对临沂市沂水县某猪场的病死猪生物发酵无害化处理技术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结果]经21天监测发现,发酵温度最高达70℃;试验病毒均已被杀灭;细菌含量(CFU)也分别由A组的1.33×108下降至1.37×103、B组的3.26×107下降至1.62×103。[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此场生物发酵堆体上、中、下三层中层的温度最高,最高温度出现在第3天~9天之间,达到70℃左右,堆体发酵温度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发酵法对病毒和细菌的杀灭效果显著。
2015, 32(8):31-32.
摘要:实施动物疫病风险管理是控制动物疫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河北省对此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本文简要介绍了《河北省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办法》和相关做法,探讨了实施动物风险管理在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实现动物疫病的科学监管、增强相对人的动物疫病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产业化水平、维护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合法权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015, 32(8):33-34.
摘要:湖北省襄阳市通过对本地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畜产品生产电子信息监管、畜产品生产监管监测、畜产品生产视频监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产品生产及监管诚信和畜产品生产风险评估体系等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推进了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2015, 32(8):35-37.
摘要:烟台市和招远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联合进行动物诊疗机构清理整顿活动时,查处了一起非法动物诊疗案件,执法人员依据《动物防疫法》有关条款对当事人进行了相应处罚。通过本案的处理,笔者建议在整顿动物诊疗机构的过程中,执法人员应当严格依法行政,同时还应充分重视普法宣传的重要性,为健全诊疗监管秩序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奠定基础。
2015, 32(8):38-39.
摘要:本文从《OIE兽医体系效能评估工具》(OIE PVS Tool)最新版本中的关键词入手,指出要正确翻译、准确理解PVS Tool,将veterinary services、veterinary statutory body、veterinary authority、interaction with stakeholders、access to markets等5个词语进行精确定义,充分尊重英文原意,做好我国PVS及兽医体系建设工作。
2015, 32(8):40-42.
摘要:日本高度重视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自1951年颁布《家畜传染病预防法》以来,经过多次的修订,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本文介绍了日本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基本情况及特点,分析了其中动物防疫工作的具体措施,为健全和完善我国动物防疫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2015, 32(8):43-45.
摘要:公司化运营丹寨模式是贵州省建立的一种新的基层兽医服务模式。为推广这一新模式,从模式的成立背景、项目营运、收入分配和运转成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从村级防检员收入、服务能力等方面剖析了该新型模式的先进性,并提出了推动该模式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2015, 32(8):46-48.
摘要:为切实解决济南市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中存在的人员老龄化、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低、管理松散等一系列问题,济南市于2013年11月在长清区进行了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改革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增加人员数量、细化工作职责、改变管理方式、提高人员待遇等,得到了村级防疫员改革需要加强领导、制定详细方案、建立保障和培训机制的启示。
2015, 32(8):49-50.
摘要:自2010年以来,怒江州总计培训官方兽医和其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人员929人次,并将官方兽医培训作为个人年度考核、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但怒江州在官方兽医培训方面还存在培训机构不健全、认识不到位、培训方式陈旧单一、经费不足、缺乏评价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健全机构,建立分级分类、方式多样、考评结合的培训模式的建议。
2015, 32(8):51-52.
摘要:为提升动物卫生监督人员的素质,2014年石家庄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展了动物卫生监督技能竞赛活动。通过介绍竞赛活动中笔试、看图辨病现场问答、电子出证和屠宰检疫实际操作四个部分的竞赛内容、流程和评分标准,分析出该竞赛活动具有知识面广、技术含量高、流程设计科学、形式新颖等突出特点,是一种提升动物卫生监督人员综合素质的新方式。
2015, 32(8):53-55.
摘要: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方法验证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参数。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详细阐述了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在动物检疫工作中的重要性,厘清了其与分析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区别。通过计算分析比较了不同流行率对检测结果可信度的影响,以及在同一流行率下,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变化对检测结果可信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流行率低时,诊断特异性对结果可信度的影响更大,诊断特异性的降低会导致阳性检测结果可信度显著下降。因此在进出境动物检疫工作中,不要一味强调分析特性,而要重视诊断特性;既要关注诊断敏感性,做到不漏检;也要关注诊断特异性,做到不误检。
2015, 32(8):56-58.
摘要:近二十年来,PCR作为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动物疫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基因工程疫苗研究、检验检疫、疫病诊断、疫情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等动物疫病防控实际工作。如何控制好PCR检测的质量,减少假阳性,一直是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PCR假阳性形成的原因,提出预防及控制措施,为促进实验室PCR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2015, 32(8):59-62.
摘要:以国内外对冠状病毒在禽类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基因分析等研究报道为基础,从病毒分类学角度,对各“种”冠状病毒在禽类中的感染情况和引起的相关疾病进行简要概述。全球在禽类中发现的冠状病毒种类较多,至少涉及丙型和丁型冠状病毒属。其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几乎在全球所有养鸡国家中存在,并呈地方性流行;火鸡冠状病毒、鸭冠状病毒、鹅冠状病毒、鸽冠状病毒也在禽类中被发现,部分病毒已在禽群中流行;其他丁型冠状病毒属病毒仅在少数野鸟中被发现。
2015, 32(8):63-67.
摘要:为提升风险分析在动物卫生领域应用的科学性,相关国际组织积极开展风险分析研究工作,对动物卫生风险分析理论研究及应用推广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WTO、OIE、CAC、FAO、ISO等国际组织的风险分析框架、原则及程序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明确了其各自适用领域及特点,发现各国际组织虽然工作领域有侧重,但拥有严密协调的联合互补机制,共同组成动物卫生风险分析网络体系,为风险分析在动物卫生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015, 32(8):68-71.
摘要:利用猪霍乱沙门氏菌lacZ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各种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猪霍乱沙门氏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方法。此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将细菌DNA稀释到10-8仍可检出,是PCR方法的1000倍。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为临床检测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预防人猪霍乱沙门氏菌病提供了技术保障。
2015, 32(8):72-75.
摘要:兔黏液瘤病是由兔黏液瘤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为了加强口岸对进境野生及实验用兔中兔黏液瘤病的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建立了PCR和Real-time PCR快速高通量检测兔黏液瘤病的方法,证实两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适用于兔黏液瘤病的快速检测。
2015, 32(8):76-78.
摘要:在一个RT-PCR反应体系中同时以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禽流感病毒(AIV)、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鸡毒支原体(MG)和鸡滑液囊支原体(MS)等6种呼吸道病原的RNA或DNA为模板进行扩增RT-PCR。结果显示,6种病原都扩增出了相应大小的特异性产物,表明建立的多重RT-PCR方法可用于混合感染时上述6种病原的鉴别诊断。
2015, 32(8):79-82.
摘要:采用不同高压灭菌条件处理的不同比例的脱脂奶粉、蔗糖、海藻糖以及维生素C组成的保护剂配方对鸡基因工程复合抗病毒制剂进行冻干,冻干后通过外观检查、pH值检测、复水性检测及效价测定比较筛选出了理想的冻干保护剂,之后将普通水剂型和冻干型鸡基因工程复合抗病毒制剂分别置于4℃、-20℃、-70℃条件下进行保存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脱脂奶粉+蔗糖、脱脂奶粉+蔗糖+海藻糖+维生素C两种配方对鸡基因工程复合抗病毒制剂的保护效果最好,冻干后效价仍为220;普通水剂和冻干型鸡基因工程复合抗病毒制剂在-70℃保存条件下保存360天内效价均未降低,普通水剂分别于90天、180天后效价开始明显下降,而冻干型鸡基因工程复合抗病毒制剂的效价均无明显降低,稳定性良好。本研究初步筛选出了鸡基因工程抗病毒制剂的冻干配方,显著延长了其保存期,为鸡基因工程抗病毒制剂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5, 32(8):83-84.
摘要:通过一起央视曝光的生猪注水事件,分析了地方主管部门在检疫监督、生猪屠宰管理方面存在的地方保护、监管失控、管理缺位等监管漏洞,结合当前生猪屠宰职能的调整,对今后如何加强监管,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清理整顿屠宰场、健全监管机制、落实主体责任等建议。
2015, 32(8):85-89.
摘要:首先对流行病学的标志事件和技术进行回顾,然后根据当代技术,提出了第四代流行病学技术概念,介绍了其特征、标志性技术和成果,并对其向网络化、自动化、可视化、动态化、精细化和差异化方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