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4(1):1-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01
摘要:近期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相继在欧洲、亚洲和大洋洲部分地区的14个国家暴发。其中,欧洲疫情呈现出传播迅速、野禽传染家禽的特点。分析发现,此次流行的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属于第2.3.4.4分支,与2014—2015年在全球流行的H5N8病毒属于同一个分支,但病毒已发生了较大变异;此次在欧洲开始暴发的H5N8疫情主要由野生鸟类引起,候鸟在此次禽流感病毒环球传播中起主要作用。伴随着候鸟迁徙和周边国家的疫情形势,我国家禽发生禽流感疫情的风险较大,提示应做好疫苗的免疫工作,加大对家禽和野鸟的监测力度,提高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郑丽兰,张海冰,陈裕,杨穗娟,钟锦辉,林鸿,殷实,张海明,彭聪,曾佳臻,胡永辉,张桢,邝惠仪,陈裕华,林钟婷,邓小敏,杨秋菲,钟卓玲,沈丹
2017, 34(1):4-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02
摘要:为评价广州市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的实施效果,为下一步调整禽流感综合防控措施提出科学依据,2016年3—4月对广州市限制活禽销售区域和非限制活禽销售区域内的各11个农贸市场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共采集496份市场内、外环境棉拭子进行A型和H9亚型流感病毒荧光RT-PCR检测。结果发现:限售区与非限售区农贸市场环境样品的A型流感病毒阳性率分别为81.06%和89.22%,差异显著(p<0.05);H9亚型流感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25.55%和43.12%,差异极显著(p<0.01);外环境样品中,限制区的地面擦拭标本禽流感阳性率为54.55%,而非限制区的阳性率则高达100%,差异显著(p<0.05);内环境样品中的污水和档口地面两个采样点样品的H9亚型病毒阳性率在限制区和非限制区之间差异显著(p<0.0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市采取的“限制活禽交易、生鲜上市”措施,对于禽流感防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善,建议严格实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等措施。
林鸿,钟锦辉,彭南秀,沈丹,陈裕,胡永辉,邓小敏,杨穗娟,殷实,钟卓玲,杨秋菲,彭聪,段晓冬,李印,张海明
2017, 34(1):8-1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03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广州市活禽批发市场不同种类活禽的来源、数量等情况,2015年对广州市全部6个活禽批发市场鸡、水禽(鸭、鹅)和珍禽(鸽子、鹌鹑、鹧鸪)的来源地、批次、数量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开展了活禽来源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和时空分布等分析。结果发现:鸡是广州市活禽交易的主要活禽种类,而且来源广泛,涉及全国16个省122个地级市;水禽交易量巨大,来源省份主要为广东、广西、海南和江苏,其中鸭交易量远大于鹅;珍禽以鸽子为主,交易量相对较小,来源相对单一。总体而言,除第一季度(2月份)外,广州市各种活禽的交易时间均比较平稳,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本研究详细了解了本地区活禽批发市场的交易情况,为下一步以市场链为依据开展风险监测,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基于风险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
蒋文明,王艳,李金平,侯广宇,彭程,刘朔,王素春,黄保续,陈继明
2017, 34(1):14-1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04
摘要:为了解华东地区某市活禽市场中禽流感病毒的污染状况,2014—2016年对该市活禽市场的家禽进行了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该市活禽市场禽流感病毒污染面较广,94.12%的市场存在禽流感病毒污染;H9N2亚型病毒感染率较高,样品总体阳性率为22.66%,场点总阳性率为94.12%;H7N9亚型病毒感染率经历了一个升降过程,2015年上半年达到高峰,之后显著降低;农贸市场中的H7N9亚型病毒分离率显著高于批发市场。本次调查未在活禽市场中检出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这些数据为深入了解活禽市场中禽流感病毒的污染状况和该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7, 34(1):19-2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05
摘要:为了解东部沿海某县活禽交易市场的禽流感感染状况,分析相关风险因素,从而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减低其流行率,进行了4次连续横断面研究。结果发现:该县活禽市场的H7亚型流感流行率较高,为16.667%~50.000%;H5亚型流感流行率为0~33.333%;H9亚型禽流感流行率为0~16.667%。不同市场、不同摊位数、不同类型样品间的病毒阳性率差异较大。对时间因素和不同类型病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县活禽市场各时间点的流行情况差异不显著。本次调查表明,该县活禽市场存在多种病原,提示应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2017, 34(1):23-2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06
摘要:为了解新疆地区禽流感(H5、H7和H9)和新城疫免疫抗体及病原感染情况,对2014—2016年新疆4个县、市采集的禽血清和喉头/泄殖腔拭子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禽流感和新城疫免疫抗体水平总体较高,但部分场点的禽流感免疫合格率较低,未达到农业部规定的70%以上标准;部分场点还检出H9亚型禽流感核酸阳性。结果提示,对禽流感免疫合格率低的场点应强化抗体水平的实时监测,立即开展补免工作;应积极开展H9亚型禽流感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早控制。
王苗利,刘华雷,张海明,王兆芳,肉先姑库尔班,李玉杰,徐鸿,陈静
2017, 34(1):25-2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07
摘要:2015年11月30日,山东省西北地区某鸭场报告其饲养的17 600只鸭子在1个多月内陆续发生不明原因的大规模死亡。经初步调查发现,鸭在死亡之前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仅表现精神萎靡,多次用药后均无明显效果。截至调查时,已累计死亡约3 600只。为详细了解该鸭场的发病情况,分析该病的风险因素,以便及时提出防控建议,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本次疫情暴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鸭场暴发了腺病毒病;起因是鸭苗在引进前已感染了腺病毒,引入后又遇雨雪天气,气温骤降,同时场内饲养管理不合理,卫生条件差,防控措施不当,导致多种细菌继发感染,从而加剧了疫情。针对鸭场存在的病原,对症用药,对可能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了控制,随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17, 34(1):29-3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08
摘要:为了解禽白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和鸡传染性贫血在本地鸡群的感染情况,对宁波市7个区、县的15个鸡群进行了3种疫病4种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362份被检血清中,A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B)抗体阳性率为55.0%,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抗体阳性率为21.5%,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抗体阳性率为32.0%,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抗体阳性率为66.8%;15个鸡场AB亚群禽白血病和鸡传染性贫血共感染率为100.0%;12个鸡场共感染了3种免疫抑制性疫病,混合感染率高达80.0%。调查结果表明免疫抑制病在宁波市鸡群中非常普遍。
孙亮,薛利刚,孙考仲,许尧,常帅,于钦磊,穆国冬,阮书祥,付殿国,牛淑玲
2017, 34(1):32-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09
摘要:[目的]了解吉林省父母代种鸡场禽白血病A/B亚群感染状况,为种禽净化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血清学调查方法,对吉林省5个地区的父母代种鸡场进行禽白血病A/B亚群调查。[结果]问卷调查显示50%的鸡场基础设施不完善,20%的鸡场曾监测过禽白血病。血清学调查共检测样品900份,检出阳性样品60份,个体真实流行率为6.72%(95%CI:5.08%~8.36%)。[结论]该5个地区均有禽白血病流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和良好的环境卫生,对疫病净化起关键性作用。
2017, 34(1):35-3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10
摘要:[目的]了解肉鸡屠宰生产链中的沙门氏茵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对从肉鸡屠宰生产链中分离鉴定的233株沙门氏菌进行13种抗生素药敏实验;采用PCR方法检测15种耐药基因。[结果] 233株肉鸡屠宰生产链中的沙门氏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高(100%);对多西环素、氨苄西林、大观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磺胺甲恶唑耐药率分别为84.94%、75.73%、67.78%、56%、52%、50%。233株沙门氏菌中,有231株至少含有1种耐药基因,其中blatem、blaCMY-1、tetB、tetG、tetX、aadA1和cat1基因检出率分别为80.26%、57.94%、54.94%、65.67%、58.37%、63.52%和72.53%。72%的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共计57种耐药谱型。[结论]肉鸡屠宰生产链中的沙门氏菌对常见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耐药基因普遍存在于耐药菌株中;药敏实验结果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
2017, 34(1):40-4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11
摘要:陕西省汉中市采取“检疫、检测、消毒、扑杀、无害化处理、疫病净化”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对畜间布鲁氏菌病进行检疫净化,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当地布鲁氏菌病流行率为0.48%,2014年下降到0,连续两年维持无疫。本文从工作思路、工作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汉中市开展畜间布鲁氏菌病检疫净化的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效,同时分析总结了汉中市布鲁氏菌病净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的检疫净化工作开展提供了参考。
2017, 34(1):43-4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12
摘要:生猪追溯管理体系作为食品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实现了生猪从养殖到屠宰全过程的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本文主要介绍当前生猪追溯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资源优化配置,加强部门协作,明确责任主体,制定统一标准,加强信息技术创新与研究等相关建议。
2017, 34(1):46-5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13
摘要:本文对欧盟非食用动物产品卫生规则及非食用动物产品的分类、处理和利用、有关基本义务规定、进出口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梳理,旨在为我国建立非食用动物产品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非食用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的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2017, 34(1):52-5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14
摘要:我国医师管理制度体系已较为完善,对规范医师行为、保障权益、促进卫生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执业医师同执业兽医存有诸多相似性,本文通过对医师考试、注册、考核培训等相关制度的研究,总结了医师管理制度特点,为我国执业兽医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2017, 34(1):56-5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15
摘要:本文从现代畜牧业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卫生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兽医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背景,从兽医社会化的基本定义、条件等方面,阐述了兽医社会化的基本内涵。文章还系统分析了“公司+农户”“合作社”“打包服务”“科研院所业务拓展”“政府购买服务”等几种兽医社会化模式,并从培植兽医社会化服务市场主体、拓展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引导供需双方深度合作、规范社会化服务发展等角度,对今后兽医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为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的实现提供了借鉴。
2017, 34(1):59-6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16
摘要:为做好菏泽市执业兽医制度建设与管理工作,找准制约执业兽医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通过对菏泽市7县2区28家动物诊疗机构、57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的268名兽医从业人员和80名畜牧兽医专业在校学生进行了调研,分析了菏泽市的执业兽医从业与动物诊疗机构的发展现状,就存在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报考率低、注册备案率低、执业兽医缺乏、动物诊疗场所违规行医等问题提出了管理建议。
2017, 34(1):61-6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17
摘要:湖南省岳阳县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设中创新工作机制,坚持科学谋划、合理布局、便于管理、有利运营的原则,采用PPP合作模式,选择高温化制—生态循环处理工艺,全面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形成了病死畜禽就近收集、定期转运、集中处理的运行模式,较好实现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目的。该模式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2017, 34(1):65-6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18
摘要:本文介绍了实验室认证认可制度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内容,论述了实验室认证认可工作对于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及促进畜牧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着重分析了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认证认可对人员培训管理、检测设施设备、环境条件及检测结果质量的保障等方面的提升作用。
2017, 34(1):68-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19
摘要:本文介绍了建立动物卫生监管“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的实现模式,论述了文件信息传递、工作信息动态发布、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监管执法抽查、远程执法和动物检疫工作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应用效果,旨在为动物卫生监管工作的新发展提供借鉴。
2017, 34(1):70-7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20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起未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网上经营兽药的案件。执法人员依据《兽药管理条例》有关条款,对当事人进行了没收违法所得、处货值5倍罚款等处罚。该案涉及70多个地市,涉案范围广,违法行为情节较重。本案的查处提示:在查明兽药网上非法经营案件时,要注重电子证据的收集与固定;网络经营涉案地区点多面广,要按照《农业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以发送协查函的形式协查案情,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执法,充分重视两法衔接的重要性,为打击违法犯罪,规范兽药经营行为,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奠定基础。
2017, 34(1):73-7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21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网络销售模式为兽药监管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一起网络销售兽药案,阐述了网络销售兽药的现状,对网络监管缺位、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取证难度大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加强网络审核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兽药GSP等建议。
2017, 34(1):75-8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22
摘要:本文从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对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进行了阐述。与普通PCR、荧光定量PCR相比,LAMP技术具有不需要精密仪器、肉眼即可判定、操作简单、所用时间短、灵敏度高等优点,在水生和陆生动物的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的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LAMP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以及LAMP检测仪器的出现,更加促进了LAMP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017, 34(1):81-8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23
摘要:免疫胶体金技术(GICT)现已广泛应用于各检测领域。本文通过检索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分析了其在病毒、细菌和寄生虫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对我国免疫胶体金技术在动物疫病检测领域中的专利进展进行了综述。
2017, 34(1):86-8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24
摘要:为获得鸡肠道内抑菌效果好、适应性强的乳酸菌,从健康鸡小肠内容物中分离乳酸杆菌,并对其进行生化鉴定。结果成功从鸡小肠中分离出6株细菌。通过革兰氏染色和生化鉴定,发现这6株细菌分别是微小乳酸菌(L.minor)、约氏乳杆菌(L.johnsonii)、弯曲乳杆菌(L.curvatus)、肠乳杆菌(L.intestinalis)、嗜酸乳杆菌(L.acidlophilus)、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对分离到的6 株乳酸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肠乳杆菌(L.intestinalis)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该研究为后期开发益生菌制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王楷宬,邱源,纪海旺,彭程,庄青叶,王通,王素春,于建敏,许荣强,陈继明
2017, 34(1):90-9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25
摘要:为探索使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甲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设计了一对通用引物进行甲型流感病毒全基因组的RT-PCR扩增,并分析了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扩增的甲型流感病毒多种亚型的全部8个节段的基因,其扩增敏感性为100 pg RNA。
2017, 34(1):94-9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26
摘要:从广东省某鸡场疑似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死鸡的腺胃中分离到一株病毒,初步鉴定为QX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通过疫苗免疫与其他辅助措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但动物回归试验表明,IBV毒株单独感染并不能导致鸡产生腺胃炎症状。
2017, 34(1):97-10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27
摘要:为快速检测进口熊蜂中的微孢子虫,建立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针对熊蜂微孢子虫核糖体保守基因设计LAMP引物,以熊蜂微孢子虫DNA、家蚕微孢子虫DNA、蝗虫微孢子虫DNA、兔脑炎微孢子虫DNA作为LAMP反应的模板,分别采用浊度法和显色法验证LAMP引物的特异性;并将含微孢子虫基因的质粒模板10倍梯度稀释,考察方法的敏感性。结果表明,LAMP法能有效、特异地检测出熊蜂寄生微孢子虫DNA,灵敏度比PCR法高10倍。该方法简单、快速、敏感,可应用于熊蜂寄生微孢子虫的便捷检测中。
陈冬,程建国,蔡永华,付文龙,王洪永,颜其贵,林海,王宇,徐璟,杨光友
2017, 34(1):101-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1.028
摘要:[目的]筛选有效驱虫药物,做好林麝毛首线虫(鞭虫)病的防治。[方法]对四川省某林麝养殖场的12只感染毛首线虫的林麝,使用多拉菌素注射液(按0.3 mg/kg体重,肌肉注射1次)和芬苯咪唑粉剂(按10 mg/kg体重,每天1次,连喂3 天)进行驱虫试验。在投药前1 天、投药后7 天和14天分别采集其粪便进行鞭虫卵EPG计数,计算虫卵转阴率,评估药效。[结果]给药后7天、14天,多拉菌素组的平均虫卵转阴率分别是60.00%(3/5)、80.00%(4/5),芬苯咪唑组的平均虫卵转阴率分别是57.14%(4/7)、28.57%(2/7)。[结论]多拉菌素对林麝毛首线虫的驱虫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