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4(4):1-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01
摘要:猪伪狂犬病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传染病。随着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出现,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免疫及淘汰带毒猪,已在家猪中成功实现了伪狂犬病净化。本文结合近年来的调查和研究资料,对猪伪狂犬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征、在国内猪群中的流行概况、场间传播风险因素以及防控措施等进行了详细综述,为该病的防控和净化提出了建议。
2017, 34(4):5-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02
摘要:为深入了解近年来我国生猪腹泻疫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分析、研判疫情流行趋势,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对全国44个种猪场开展了生猪腹泻的回溯性调查研究。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生猪腹泻病疫情的发生趋势没有明显缓解,其仍然是部分猪场的主要危害;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目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同时也存在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的混合感染。猪腹泻病的主要流行特点为:冬春季节高发,哺乳和断奶仔猪多发;养殖规模越大,生猪腹泻病的发生概率就越高;疫病的发生与猪场防控水平直接相关;疫苗接种是腹泻病的重要防控措施。调查认为猪腹泻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温度骤变、疫苗预防效果差、监测措施不足。依据调查结果,提议相关部门要在重点地区开展生猪腹泻病监测;养殖场主要强化认识,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饲养理念,要加强养殖场的标准化建设,执行全进全出制,队产房要彻底清洗、严格消毒和空栏。
2017, 34(4):10-1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03
摘要:为掌握甘肃省猪流行性腹泻(PED)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对2006—2015 年甘肃省PED的疫情现状、流行特点、三间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从空间分布情况看,PED在甘肃省85.71%的市(州)和47.13%的县(区)都有发生,发病率为9.65%,病死率为16.87%,整体呈现东南部潮湿地区和中部半干旱地区发病较多,西部日照较多的干旱地区发病最少;从时间分布情况看,PED全年均有发生,但以3月份发病最多,占发病总数的32.84%、死亡总数的27.13%,其次是4月份和11月份,其他月份发病较少,发病率整体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从群间分布看,散养户和规模场之间猪的PED发病和死亡情况无明显差异,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下仔猪,约占发病总数的76.50%、死亡总数的88.12%,其中7日龄以下仔猪发病更为严重,约占1月龄仔猪发病总数的76.77%。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做好仔猪饲养管理与冬春季节的保温管理、加强暴发高风险地区和时期的免疫接种等建议。
韦雪华,汪洋,李玉杰,孙圣福,肉先姑·库尔班,刘丽平,姜秀云,陈静,王贵升,田夫林
2017, 34(4):13-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04
摘要:为了解2016年山东省几种主要猪病毒性疫病的流行情况,采用荧光定量RT-PCR或PCR方法,对山东省部分猪场送检的730份病料进行了病原学检测。结果检出248份阳性病料,样品个体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的病原依次为猪圆环病毒2型(13.02%)、猪蓝耳病病毒(10.41%)、古典猪瘟病毒(8.08%)、猪流行性腹泻病毒(7.26%)、猪伪狂犬病毒(3.84%)、猪轮状病毒(1.65%)、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0.14%);样品混合感染阳性率为8.08%,以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最为常见(3.02%)。本次病原学检测为山东省猪场病毒性疾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数据参考。
骆泽礼,王敬铭,李威,蒋尚蓉,彭思毅,李明朔,赵光伟,杨晓伟
2017, 34(4):16-1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05
摘要:为评价猪场的疫苗免疫效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对四川省、重庆市6个规模化养猪场的409份血清,分别进行猪瘟、猪伪狂犬病和口蹄疫的抗体检测。结果显示,A、B、C、D、E和F等6个猪场的猪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85.71%、92.5%、79.8%、75%和97.33%,猪伪狂犬病g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80.2%、100%、93%、75%和96%,猪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2%、76.7%、79.59%、80.8%、0和82.67%,场间差异显著。统计学分析显示,母猪中的这3种疫病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仔猪。其中,母猪、仔猪的猪瘟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21%、27.27%,猪伪狂犬病g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21%、42.5%,猪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3.41%、42.5%。本研究结果可为川渝地区规模化猪场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参考。
2017, 34(4):20-2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06
摘要:为了解江西省种猪群伪狂犬病(PR)的流行情况,寻找狂犬病毒(PRV)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开展了本次横断面研究。按照估计流行率的抽样策略,随机抽取73个种猪场,根据猪场养殖规模将其分为3种类型,分别进行抽样,然后采用PRV gE-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同时,根据73个种猪场的详细地址,描绘猪场的空间分布图,并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中涉及的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2的变量,将其导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倒推法选择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江西省种猪群PR的群流行率为28.63%(95%CI:18.26%~38.99%),个体流行率为9.37%(95%CI:8.98%~9.77%);PR阳性猪场多分布于江西省中部的上饶、抚州、鹰潭、宜春等县市;与PR感染相关的2个风险因素是场区周围3 km范围内是否有其他猪场(OR=4.766,P=0.020)和养殖场主是否愿意开展PR净化(OR=0.054,P=0.014)。依据研究结果,建议加强对养殖场主的培训与宣传,使其认识到PR净化的重要性,并掌握PR防控与净化的专业技术。
2017, 34(4):24-2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07
摘要:非洲猪瘟自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被发现以来,已扩散至全球52个国家。目前,非洲疫情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欧洲疫情已由高加索地区扩散到波罗的海周边国家,家猪、野猪疫情频发,且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分析认为,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的风险因素主要是活猪及其产品的进口、旅客携带猪肉制品的入境、口岸中生活垃圾与废物的未安全处理以及野猪的流动。依据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及传入风险因素,建议在中俄边境地区加强对野猪和软蜱的监测,禁止与疫情国家进行生猪及其产品贸易,指定生猪及其产品的进口贸易口岸,严禁旅客携带猪肉制品入境,严格无害化处理国际口岸中的生活垃圾及其他污染物。
李文珂,薛明珠,李丹,董俊,王明月,张经纬,孙雅念,陈建国,胡长敏,周东海,丁明星,张安定,韩丽
2017, 34(4):28-3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08
摘要:为了解武汉市犬瘟热的流行情况,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的临床病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胶体金试纸条和RT-PCR检测技术,调查了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间的门诊犬瘟热病例情况。本次调查共对2 967只门诊犬进行了犬瘟热检测,其中检出阳性143只,阳性检出率为4.8%。从时间分布看,该期间大部分月份的犬瘟热检出阳性率在4%~5%之间,但在气温变化大的10月份较高,约为9%。从群间分布看,耐寒的金毛、萨摩耶、哈士奇、阿拉斯加犬以及耐热惧寒的贵宾犬的阳性比例较高,总占比为54.5%;雄性犬阳性数量明显高于雌性犬;发病犬的年龄分布和犬瘟热的流行特点基本一致,以2~4月龄为主。调查发现,疫苗免疫可明显降低犬瘟热的发病率和患病犬体内的病毒含量。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病在武汉市的流行特点,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2017, 34(4):32-3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09
摘要:近年来,禽蛋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已成为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其主要是由养殖场户没有按规定执行休药期、违法违规滥用兽药、违法添加使用禁用药物,以及政府不重视、监督不到位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地方政府应采取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监管责任和推进管理机制创新等措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以保障禽蛋产品的质量安全。
2017, 34(4):36-3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10
摘要:2016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第84届国际代表大会决定,由OIE编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AMR)策略。本文概述了该策略的4个主要目标及相应工作计划,包括:增进理解、通过监测和研究强化认知、支持强化管理和能力建设以及鼓励实施国际标准,以期为我国的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2017, 34(4):38-4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11
摘要:政府购买服务是党和政府确立的新时期政府各项职能工作转变的重要政策措施,对转变兽医工作发展模式,提高兽医工作效能,推动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为落实农业部相关文件精神,部分地区在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本文主要研究整理了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政策规定,结合兽医工作实际情况探索构建了包括购买主体、购买形式、购买内容等在内的政府购买动物防疫服务框架,并提出了厘清服务内涵、制定指导意见、加强扶持支撑、培育承接主体、巩固体系建设等发展建议。
2017, 34(4):42-4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12
摘要:动物疫情规模暴发时,对一定范围内的动物进行强制扑杀是各国通行的做法。本文梳理了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强制扑杀现行政策,针对政府强制扑杀补贴预算应变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政府购买强制扑杀保险的建议,由保险公司为受损养殖户提供资金补偿,从而保持财政预算的稳定性,放大财政资金的补偿效益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系统分析了重大动物疫情强制扑杀的可保性条件并优化设计了重大动物疫情强制扑杀保险方案,为重大动物疫情强制扑杀的实施提供保障。
2017, 34(4):44-4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13
摘要:配置制式服装是提升官方兽医整体形象,维护执法行为合法性与权威性的重要内容。本文梳理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制式服装配置的历史及现状,阐述了制式服装配置在强化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权威、规范官方兽医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当前着装存在法律依据不充分、配置资金不统一、服装配置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应结合行业发展需要,采取统一认识、争取支持、出台法规并完善相关标准等措施,以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变革之需。
2017, 34(4):47-4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14
摘要:在国家建设法治社会治理体系新形势下,深化兽医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已被中央提高到国家法治改革的层面。本文梳理了内蒙古地区畜牧兽医综合执法改革模式,介绍了当地开展的跨部门、农业领域内及以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依托的3种综合执法改革模式,指出当前改革存有执法主体不明确,改革思想难统一,队伍素质有待提高,职责任务不断加重等难点与困惑,提出了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改革认识,积极争取“话语权”,提高队伍执法能力的发展建议,以期为国家推进兽医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2017, 34(4):50-5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15
摘要:分析基层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构建现况,为优化管理政策和提高兽医服务能力提供参考。本文阐述了双峰县构建新型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出台背景,系统介绍了当前双峰县政府的主要购买服务内容,梳理了企业依托、公司化运营、合作社运作的三种承接模式,以及实施资质审查、严格管理、绩效考核三种监管方式。分析该模式在转变兽医身份,提高防疫质量、防疫员收入及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积极成效,并针对改革中暴露出的服务基础薄弱,推进阻力大等难点问题,从加强经费、政策、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2017, 34(4):54-5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16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牛羊屠宰管理办法》是屠宰管理职能由商务部门划转到农牧业主管部门后出台的全国第一部规范牛羊屠宰管理的省级政府规章。《办法》设定了定点屠宰厂(场)的基本制度、立法授权、部门职责及准入、退出和分类管理的机制,强化了定点屠宰厂(场)的主体责任和相关管理与质量安全保证制度,实行了企业负责检疫检验与官方兽医巡检、抽检的检疫检验方式,并在屠宰厂(场)建设、改革检验检疫制度、实施产品召回制度、明确小型牛羊屠宰厂(场)设立条件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标志着自治区牛羊屠宰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2017, 34(4):58-5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17
摘要:本文从一起养殖场对外提供自行配制饲料案入手,介绍了案件来源、调查取证过程、处理情况等执法过程。针对办案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准确认定违法行为、严格执行案件集体讨论制度、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保障当事人陈述申辩权、及时纠正和完善案件处理过程中的疏漏等建议。
2017, 34(4):60-6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18
摘要:病死畜禽的随意处置,不仅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甚至引发疫病传播。本文通过对一起“不按规定处置病死猪”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分析此案所暴露出的问题,提示监管人员应从全面了解辖区内的养殖动态,严格执法程序,积极、迅速办理案件,“处罚、教育”相结合等方面提升执法能力,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
2017, 34(4):62-6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19
摘要:近年来,英国不断完善本国的禽流感防控体系,并多次成功扑灭了境内发生的禽流感疫情。本文介绍了英国兽医体系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其在禽流感防控方面的成功做法,如构建完善的禽流感防控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的实验室体系、实施基于风险的禽流感监测计划等,以期对我国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7, 34(4):67-7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20
摘要:目前,英国拥有的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参考实验室数量居世界前列,其为欧洲乃至全球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英国OIE参考实验室的组成、构架、主要职能、经费来源与运行管理等体制概况,阐述了其政府支持、交流合作、人才队伍与科研能力等体制优势,分析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如合理布局、严控资格条件、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以期对我国参考实验室的建立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017, 34(4):72-7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21
摘要:自1970年起,澳大利亚历时31年成功消灭了牛结核病。本文介绍了该病得以根除的几大要素,包括行业和政府支持、法律法规完善、根除方案详尽、根除资金保障、技术标准统一、屠宰场监测到位、追踪溯源和严格控制动物移动等,阐述了澳大利亚为根除该病采取的检测方法、牛标识系统、无疫群的建立与确认等具体措施,分析了其做法对我国结核病防控的借鉴意义。
2017, 34(4):76-7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22
摘要:我国非食用动物产品的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但现行标准还不够完善。针对现行标准混乱、覆盖不全面且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等问题,提出了开展现有标准的修订更新工作、拓展标准覆盖范围、开展国际交流等改进建议,以期对我国非食用动物产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2017, 34(4):78-7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23
摘要:动物在法律中应该处于怎样的地位,是等同于一般无生命之物还是给予其一定的权利主体资格,或是采折中主义,赋予其区别于一般物的特殊资格,历来是法学界有争议的问题。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动物福利观和宣扬“众生平等”的动物权利观从哲学及伦理学层面反映了关于动物地位的两种不同观点。本文通过从法律角度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主张动物福利观更为可取,即将对动物的利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法律层面则将其视为法律客体中等级最高的物加以最高等的保护。
2017, 34(4):80-8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24
摘要:[目的]实现猪细环病毒(TTSuV)的准确定量检测。[方法]根据TTSuV的序列特点,设计特异性引物、探针,建立数字PCR检测技术。对数字PCR反应体系中的引物和探针浓度进行优化,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并初步应用于进行临床检测。[结果]最终确定TTSuV1a和TTSuV1b数字PCR反应体系中最佳引物浓度均为250 nmol/L,最佳探针浓度均为 300 nmol/L,TTSuV1a型和TTSuV1b型灵敏度均可达到单个拷贝数;以猪圆环病毒Ⅱ型、猪细小病毒和猪伪狂犬病毒进行特异性试验,结果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试验表明,该方法的重复性良好;本实验室留存的92份血清样本的检测结果与其背景信息一致。[结论]本研究建立的TTSuV数字PCR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优点,可用于TTSuV的定量检测。
2017, 34(4):86-8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25
摘要:2011年以来,猪伪狂犬病毒(PRV)变异株在我国多地区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主要猪病病原为阴性的仔猪为基础,建立了PRV变异株AH02LA单因子发病模型,并研究了其主要病理学变化。研究发现PRV会引起仔猪非化脓性脑炎,这一病理变化将有助于猪伪狂犬病的临床快速准确诊断。
2017, 34(4):90-9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26
摘要:为了解2016年在江西省鄱阳湖野鸟中分离的两株H6N8和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P419和P339)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受体分析和对BALB/c小鼠的感染性试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毒株属于不同的分支,并经历了不同亚型病毒间的广泛重组。2个分离株的HA裂解位点基序均为PQIETR/GLF,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处第138、226、228位氨基酸残基分别为丙氨酸(A)、谷氨酰胺(Q)、甘氨酸(G),具有结合禽样流感病毒受体的分子特征。受体结合试验表明,分离毒株仅能结合禽样受体。Balb/c小鼠的感染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只在小鼠的上呼吸道鼻甲中进行有限复制,使小鼠体重发生轻微变化,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表明这2株分离株可感染小鼠,但致病力不强。
2017, 34(4):94-9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27
摘要:[目的]利用现代缓释技术,以替米考星为原料药,研制出溶解度较高、疗效强、可减少给药次数的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为该药的批量生产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正交优化法选择最优处方,并对最优处方进行含量测定试验、稳定性试验和药动学试验。[结果]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最佳处方为:替米考星原料药2.5g/100 ml,有机溶媒(1,2-丙二醇:乙醇=9:1)占比65%,润湿剂(吐温-80)0.3%,助悬剂(羟丙甲纤维素)5%,抗氧剂(无水亚硫酸钠)0.03%;含量测定结果为合格;影响因素试验发现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对高温和强光照敏感,对湿度不敏感;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发现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稳定性良好;药动学试验发现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和实验室自制替米考星溶液的AUC分别为43.164 9 μg·h·mL-1和26.206 5 μg·h·mL-1,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4.71%。[结论]本试验制得的替米考星长效混悬剂含量合格、稳定性良好、相对生物利用度高,可以批量生产,用于大型养殖场的大规模给药。
2017, 34(4):99-10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4.028
摘要:探讨生猪加施畜禽标识时间,为优化产地检疫管理提供参考。本文针对《对生猪加施畜禽标识的探讨》一文的观点内容行了辨析,介绍了生猪养殖过程中加施畜禽标识时间的法定性与原则性,论述了按时加施畜禽标识是建立养殖档案的必要条件以及加施标识对加强生猪饲养过程监管,确保动物产品生产安全、辅助生猪产地检疫检验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提出了依托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系统,进行畜禽标识编码录入、建立养殖档案、细分畜禽标识监管工作责任、完善畜禽标识加施监管流程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