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华杰,谭丹,薛爽,刘增再,陈智,郑姣妹,唐爱明,张秧秧,林海
2017, 34(5):1-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01
摘要:为了解湖南省宁乡县羊群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情况,同时为该地羊群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针对宁乡县养羊户进行了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宁乡县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率为5.02%(95%CI:3.36%~7.19%),个体真实流行率为7.44%(95%CI:6.57%~8.38%);从空间分布来看,布鲁氏菌病集中流行于养羊较多的中部丘陵地区,且感染相对严重。建议根据布鲁氏菌病流行程度,分区域逐步开展疫病净化工作。
王涛,李爱巧,吴星星,蔡扩军,杨启元,马卫平,王文秀,王六合,陈发喜,季新成,史茜,钟旗
2017, 34(5):4-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02
摘要:[目的]确定引发牛羊流产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方法]采用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从饲养管理、疫病流行、流产情况、疫苗免疫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分析认为:疫病是造成牛羊流产的主要原因,其中引发羊流产的主要是布鲁氏菌病和衣原体病,而引发牛流产的疫病具有多样性;饲养管理不善、饲草缺乏、环境条件差、消毒和卫生清扫不彻底、疫苗免疫应激等非疫病性因素也是引起牛流产的重要原因。[结论]分析结果提示:对羊应实施布鲁氏菌病、衣原体病免疫,对牛应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减少疫病的发生是防控牛羊流产的有效措施。
马晓艳,王文,李舵,居马别克·夏拉巴依,美热木古丽·巴依待拉提,沙那瓦尔·塔西,盛卓君
2017, 34(5):9-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03
摘要:为了解新疆地区家养动物小反刍兽疫防控情况,对2014—2015年从新疆14个地州的种畜场、商品代养殖场、散养户养殖场、交易市场及屠宰场采集的羊眼鼻分泌物等3 812份样品,利用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方法,进行了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未检测出病原学阳性样品。监测结果表明,新疆各地采取的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行之有效,尤其是疫苗免疫对防控小反刍兽疫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李文珂,薛明珠,李丹,董俊,王明月,张经纬,孙雅念,陈建国,胡长敏,周东海,丁明星,张安定,韩丽,
2017, 34(5):12-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04
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市犬细小病毒病(CPD)的流行情况和特点。[方法]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院门诊为依托,应用胶体金试纸条和PCR检测技术,对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的犬门诊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检测门诊犬病例2 728例,检出CPD阳性121例,阳性检出率为4.4%。从时间分布看,该期间大部分月份的阳性检出率在3%~5%之间,2015年10月的最高,2016年6—9月的最低。从群间分布看,阿拉斯加、边牧、哈士奇、比熊、萨摩耶、博美、巴哥等犬种的CPD阳性数量均占该品种就诊犬总数量的10%以上,而拉布拉多、雪纳瑞、德牧、贵宾、金毛犬则在5%以上;雄性犬的CP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雌性;在阳性病例中,2~4月龄幼犬的占比最高,在40%~60%之间;未免疫或未按规定免疫犬的CPD阳性数量与总阳性数量的占比高达86.7%,而按规定免疫犬仅为13.3%。[结论]CPD的发生与犬的品种、年龄、性别、免疫状况和气候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其年龄和免疫状况。本研究有助于了解该病的流行特点,并可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2017, 34(5):16-1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05
摘要:为了解乌鲁木齐市的犬绦虫感染情况,对2012—2015年在乌鲁木齐市8个区(县)采集的17 710份散养犬粪便,采用直接涂片法和漂浮法进行检查,对绦虫卵进行计数,统计感染率。结果共检出阳性样品1 870份,感染率为10.56%;半农半牧型区县的犬绦虫感染情况较主城区区县严重;4年内各区县的犬绦虫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建议各区县落实“犬犬驱虫,月月投药”策略,加强对城市流浪犬的管理。
2017, 34(5):20-2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06
摘要:[目的]了解辖区居民对宠物犬喂养的基本情况及对宠物传播疾病的认识,掌握辖区宠物犬养殖环节的动物防疫风险。[方法]选择北京市东城区10家免疫定点单位,遵循自愿原则,采取便利抽样,由宠物犬主人自行填写调查问卷。[结果]被调查者以21~40岁的青年人群为主,占总数的58.36%;辖区内主要饲养小型犬,占调查犬总数的77.30%;56.74%的饲养者在幼犬3月龄时为其进行首次狂犬病灭活疫苗注射;90.94%以上的受访者会在日常饲养中定期为宠物进行狂犬病免疫;88.34%的饲养者会选择携带患病犬前往动物医院就医;76.47%的畜主带犬外出时为犬佩戴免疫标识或将标识随身携带;78.08%的饲养者对于《北京市动物防疫条例》的相关规定有一定的了解。[结论]辖区犬只饲养者具有较高的免疫管理水平,掌握了一定的动物疫病知识,但对于相关政策法规及专业知识,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因此,在日后工作中要加大狂犬病防控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宠物市场的监督管理和对饲养者的专业指导。
廖德芳,苗海生,李乐,寇美玲,王文华,沙丽东,李国华,李华春
2017, 34(5):25-2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07
摘要:应用口蹄疫O、A、Asia-1型c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和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单抗阻断ELISA试剂盒,对采集自云南省10个边境县的牛和猪血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牛口蹄疫O、A、Asia-1型抗体阳性率分别在9.23%~37.75%、3.00%~23.57%、9.75%~48.67%之间,阳性率偏低,并且地区间差异较大。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率在14.16%~51.00%之间,其中勐海为51.00%、芒市为48.96%,动物带毒风险较大。境内牛与境外入境牛口蹄疫O、A、Asia-1型抗体阳性率基本相当,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率略高于境内牛。由于入境牛免疫率较低,须加大对入境牛的监控。黄牛和水牛口蹄疫O、A、Asia-1型抗体阳性率基本一致,但黄牛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率为36.47%,水牛为26.86%,黄牛阳性率显著高于水牛,这可能是因为云南省边境地区的黄牛主要来自印度、孟加拉国,经缅甸进入我国。猪口蹄疫血清抗体阳性率较低,除芒市O型口蹄疫抗体阳性率达到81.00%外,其余均在0~6.00%之间,这可能与云南省近年来大量免疫合成肽疫苗有关。建议加强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口蹄疫防控工作,提高口蹄疫免疫密度和抗体水平,严控边境地区口蹄疫易感动物的无序流动。
2017, 34(5):28-3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08
摘要:根据墨尔本世界卫生组织(WHO)流感参考和研究合作中心的监测结果,近10年来,澳大利亚野生鸟类流感病毒监测的年平均阳性率均大于1.0%,2005—2012年分离到了除H14亚型外的所有禽流感亚型病毒,其中最多的是H5亚型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共94株(21.36%),监测中未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本文总结了该流感中心的机构情况、样品处理流程和野生鸟类禽流感监测计划,以期对我国禽流感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2017, 34(5):31-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09
摘要:[目的]了解羊肉产品的布鲁氏菌污染情况和风险传递过程。[方法]对养殖和屠宰环节的羊及羊肉产品进行取样调查。[结果]屠宰环节布鲁氏菌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羊内脏(3.14%)、羊肉(2.96%)和环境(1.11%);大中型屠宰场布鲁氏菌检出率(6.23%)高于小型屠宰场(0.48%);控制性结果表明在不发生二次污染的情况下,仅可从内脏中检出布鲁氏菌;子宫(77.78%)和脾脏(46.67%)存在布鲁氏菌的风险较大,不表现临床症状的羊子宫也有带菌风险;屠宰环节布鲁氏菌感染抗体阳性率为1.13%,羊肉产品和环境中均存在布鲁氏菌污染;屠宰环节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防控的认识不到位,本次调查发现2名从业人员被感染。[结论]存在养殖环节的布鲁氏菌病感染羊进入屠宰生产链的风险。
2017, 34(5):35-3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10
摘要:为满足病畜尸体无害化处理的要求,考虑到进境动物隔离场处理病畜数量少、批次多、除害效果和环保要求高等因素,围绕尸体粉碎、处理压力、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废气处理等技术要素,试制了一款新型的病畜尸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设备。该设施中心温度≥140 ℃、压力≥0.4 MPa、低温真空干燥3~4 h、整个流程5 h左右,并对设计参数、除害效果进行了全面验证。结果表明:该套设施可对病畜尸体及废弃物进行破碎、化制和真空干燥等综合处理,具有除害彻底、操作自动、时间短、环保等优势,适用于动物隔离场饲养场对病畜尸体及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宋雪,赵格,刘文化,孙婷婷,王娟,赵建梅,洪军,李月华,黄秀梅,刘娜,张林波,王君玮
2017, 34(5):40-4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11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畜禽中沙门氏菌的携带状况及其毒力和耐药性,为动物源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分析和防控提供数据和依据。[方法]从山东、吉林、江西、新疆和云南等地区采集样本,用国标法分离鉴定沙门氏菌,用沙门氏菌血清型试剂盒检测血清型,用PCR方法检测毒力基因,最后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健康畜禽和发病畜禽样本中的沙门氏菌分离率分别为20.67%(141/682)、6.13%(45/734)。发现4种沙门氏菌优势血清型,分别为德尔卑(42.6%)、印第安纳(26.2%)、肠炎(17.7%)和汤普森(17%)。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分析,检测SPI-1~SPI-5上的5个核心蛋白基因和spvA、B、C、D和R毒力质粒基因,其中健康畜禽样本中沙门氏菌毒力岛上的基因携带率与发病畜禽样本中的携带率基本一致,但发病畜禽中的菌株毒力质粒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健康畜禽。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除多西环素和庆大霉素外,发病动物中的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比健康动物中的高。猪源与鸡源沙门氏菌对庆大霉素、头孢噻呋、氧氟沙星、粘杆菌素的耐药率差异显著,对其他抗菌药物略有差异,但不显著。健康畜禽中的多数沙门氏菌株耐药1~2种,占分离菌株总数的55.32%;发病畜禽中耐药10种以上的沙门氏菌占分离株总数的44.44%。[结论]发病畜禽中的沙门氏菌分离率比健康畜禽中的低,但其毒力质粒基因的携带率较健康畜禽中的高,且耐药情况较严重,多重耐药率高。该分析结果可为沙门氏菌的危害评估和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2017, 34(5):47-4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12
摘要:通过临床观察、采样、PCR检测、克隆和测序,对智利进口种牛进行了牛乳头瘤病毒(BPV)检测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智利进口牛的BPV总体感染率为0.4%,病毒亚型有BPV2和BPV13,其中以BPV2为主,BPV13的感染率仅为0.09%。L基因进化分析表明,BPV智利株和我国BPV的感染情况显著不同,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两国的BPV2 L1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BPV阳性牛的治疗结果显示,75%左右的阳性牛经外科剪切、抗生素治疗后愈合良好,但仍有部分牛出现新的小疣。调查结果提示:BPV感染并非全为一过性感染;BPV13亚型仍为我国外来亚型,仍需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对BPV的检疫。
2017, 34(5):50-5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13
摘要:为探究进境种牛业务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检疫风险,对2009—2016年河北口岸进境种牛的贸易国别、数量、动物疫病阳性率等检疫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河北口岸进境种牛数量稳步增长进境总量居全国前列;种牛来源国家共有4个,依据进境数量依次为澳大利亚、新西兰、乌拉圭和智利。统计表明,不同国家、不同动物疫病阳性率差异显著:乌拉圭阳性率最高为0.202 6%,智利阳性率最低为0.052 2%;副结核病最高为6.817?,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最低为0.046?;不同国家疫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其中乌拉圭副结核病检出率为1.876?,显著低于澳大利亚(6.269?)、新西兰(9.854?)、智利(5.221?),新西兰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检出率为2.389?,明显低于澳大利亚(7.356?)和乌拉圭(8.63?);乌拉圭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牛检出率高达9.005?,明显高于澳大利亚(0.334?)和新西兰(0.448?)。据此,提出了加强预检工作重点、提高科学检测水平、重视口岸实验室建设、拓展种牛的来源国家等建议,为国外预检和口岸动物检疫提供参考。
2017, 34(5):54-5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14
摘要:动物检疫证明的手写出证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成为制约动物追溯体系建设的瓶颈。山东省将动物检疫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经过积极研发、试点过渡、完善制度和加强培训指导等4步稳步推进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建设,建成了省级动物检疫数据中心,搭建了省级出证平台,开发了7个功能模块,制定了电子出证数据地方标准,最终实现了规范出具检疫证明、便捷统计分析和快速追踪溯源等管理目标,有力提升了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2017, 34(5):57-5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15
摘要:动物检疫工作关乎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公共卫生安全。本文围绕当前动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难点,从检疫范围、检疫技术、产地检疫制度调整等层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明确检疫范围的新思路。建议从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县级兽医实验室建设、尝试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构建立检疫许可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议实行县境内流通不再实施产地检疫,而实施风险评估分级、严格控制动物流通等,系列对策,以期为法律法规的调整与管理政策的优化提供参考。
2017, 34(5):60-6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16
摘要:猪瘟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是危害养猪业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自2007年起,我国制定了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猪瘟综合防控策略,在实施了近10年的强制免疫后,我国的猪瘟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病原检出率逐年下降,猪瘟临床表现趋于和缓,流行情况趋于稳定。虽然现阶段仍存在原种场、种猪场和商品场的免疫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省份间免疫状况差异较大,诊断、鉴别技术发展相对缓慢等情况,但强制免疫政策的实施有效控制了猪瘟的发生与流行。2017年猪瘟退出了国家强制免疫计划,改为对符合条件的养殖场实行“先打后补”的财政补助政策,这表明我国猪瘟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猪瘟防控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防控也面临着若干新问题:一是养殖者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病原阳性率与临床发病率匹配度较低;三是疫情监测网络监测效率低;四是如何做好高密度免疫;五是财政支持政策需进行科学调整;六是需研究猪瘟净化方案。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我国下一阶段猪瘟防控工作的关键:一要明确养殖者的防疫主体责任;二要厘清猪瘟监测阳性率与实际发病率之间关系;三要强化猪瘟监测网络建设;四要建立系统的疫苗效果评价机制;五要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六要尽快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猪瘟净化技术方案。
2017, 34(5):64-6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17
摘要:重庆市基于官方兽医产地检疫工作实际,建立并推广了“以监促防、以检计酬”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基于监(检)测报告或风险评估报告的产地检疫制度和畜禽饲养场动物疫病自行检测制度等兽医“三项制度”,进一步强化了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监督执法的衔接融合。本文概述了“三项制度”的基本内容,阐述了三项制度建立和推行,总结了三项制度在提高产地检疫科学性、降低动物疫病的传播风险、增强防疫主体责任意识、保障了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积极成效,提出了加强区县兽医实验室建设,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建议,以供优化产地检疫政策提供参考。
2017, 34(5):68-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18
摘要:证据登记保存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中已被广泛使用。实际操作中,对一些违法物品,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可以采取抽样、抽检、留验、隔离、查封、扣押等措施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大都实施证据登记保存。本文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对证据登记保存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实施证据登记保存应当在七日内及时做出处理决定”的含义。
2017, 34(5):70-7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19
摘要:在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实践中,“查封、扣押”和“先行登记保存”这两项措施的混淆使用现象时有发生。本文详述了“查封、扣押”与“先行登记保存”的概念、区别、实施程序,深入解析了这两种措施的实际应用问题,以期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提供借鉴。
2017, 34(5):73-7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0
摘要: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执法人员对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程序的认识有行政强制措施说与程序性职权说两种观点,导致各地在实践运用中的做法不统一,甚至存在弃用或者滥用的情形。本文深入探究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性质,供同行参考。
2017, 34(5):75-7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1
摘要:广东省东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在“互联网+动物卫生监督”的总体思路下,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领域,各级执法人员可通过手持终端,在动物检疫、流通监管、监督检查、无害化处理监管等方面实现高效执法,实时记录监管信息,自动统计各类数据,开展痕迹化可追溯管理,全面实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工作。
2017, 34(5):77-8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2
摘要:捕获再捕获法是一种估算生物群体量或率的方法,由Peterson在1896年首次提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野生动物学、流行病学等领域。近年来,国外兽医工作者已将捕获再捕获法应用于痒病、口蹄疫等动物疫病暴发数及流行率的估算,并通过漏报率等指标的计算来评价疫病报告系统。在我国兽医流行病学领域,该方法还未被推广和应用,也缺少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根据捕获再捕获法的特点,结合我国兽医工作现状及遇到的问题,认为该法可应用于动物疫病报告参数矫正及系统评价、兽药滥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的估算等,依此抛砖引玉,使其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研究和应用。
2017, 34(5):81-8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3
摘要: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是近年来建立起的一种常温DNA扩增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反应速度快、所需仪器简单等优点。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检测原理、引物及探针设计和影响因素,分析了该技术在动物病毒病检测方面的应用,指出该技术具有良好的现场快速检测与多重及大量样品检测的应用前景。
2017, 34(5):86-8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4
摘要:近年来,I群禽腺病毒在多国引发疫情,主要引起禽的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和鸡包涵体肝炎,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I群禽腺病毒的血清型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概况,阐述了I群禽腺病毒综合防控措施,介绍了灭活疫苗、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2017, 34(5):90-9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5
摘要:澳大利亚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就澳大利亚畜牧业基本情况、兽医服务体系、动物标识和疫病追溯体系和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列举了7个方面的可借鉴之处,包括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动物疫病防控分工明确、各级兽医服务专业化程度高、行业协会在动物疫病控制中地位显著、动物标识体系完善、动物疫病控制规划详尽、疫病净化政策坚持不懈和兽医流行病学技术应用纯熟等,以期对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有所启发。
刘升兰,关团,王震,王月丽,刘洋,刘志科,孟露萍,张辉,陈创夫
2017, 34(5):94-9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6
摘要:为检测国内外已有的布鲁氏菌疫苗株S19、M5、S2和 RB51的胞内存活力、毒力、免疫保护力以及抗体消长水平,将上述4种疫苗株,分别以100:1的MOI侵染小鼠巨噬细胞,结果发现RB51的胞内存活力最强;以1×106 CFU/只免疫昆明小白鼠,测定各疫苗株在小鼠脾脏中的定居力,结果发现M5的定居力最强;待疫苗株在小鼠体内被清除后,以1×105 CFU/只腹腔接种2308毒株,进行攻毒试验,检测各疫苗株的保护力,结果发现M5的保护效果最好;免疫后连续10周采集血清,用ELISA检测血清中的IgG滴度、IFN-γ的表达水平及抗体消长水平,结果发现S2、M5组的IgG水平高于其他组,而各组间的IFN-γ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血清凝集状况,结果发现S2、S19组的抗体持续时间较长;剖检各疫苗株对小鼠脾脏、肝脏、肾脏等组织引起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发现M5引起的病变程度最强。
2017, 34(5):99-10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7
摘要:为研究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和口蹄疫灭活疫苗同时免疫绵羊后的效果,选择50只育肥羊,分别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和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苗,同时对绵羊进行注射免疫,30 d后采血检测免疫抗体。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体阳性率达100%,且均呈强阳性反应;O型和亚洲I型口蹄疫抗体合格率分别达78%和80%。试验结果初步证明,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和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同时对绵羊进行免疫,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王海艳,赵治国,赵林立,刘佳,任彩霞,敖威华,马彩霞,李刚,郭文秀,陈宇飞
2017, 34(5):101-10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8
摘要:为给布鲁氏菌病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鉴别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以野毒株A544和疫苗株104M 的菌体蛋白为研究对象,以双向电泳技术为分离手段,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为检测手段,利用生物学信息解析所得实验结果。双向电泳结果分析显示,野毒株A544和疫苗株104M之间约有20个差异蛋白点,经质谱成功鉴定了9种蛋白。通过蛋白数据库检索发现,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了一些代谢调节等生物过程,其中有6个蛋白点在野毒株A544上高表达,3个蛋白点在疫苗株104M上高表达。
2017, 34(5):106-10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5.029
摘要:为了验证抗菌药物对奶牛结核病PPD试验结果的影响,对PPD实验阳性牛,用一定剂量的链霉素并加以地塞米松进行刺激,结果发现:犊牛(≤1岁),转阴率为35.3%,88.2%的牛皮差减小;青年牛(≤2岁),76.7%的牛皮差减小;成年母牛(≥2岁),42%的牛皮差减小。这说明使用一定剂量和疗程的抗菌药并加以激素,能够明显影响PPD试验的结果。因此在检疫前要避免使用此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