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4(7):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01
摘要:新西兰为保护其皮革行业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防止外来动物疫病入侵,对进口动物皮张和皮毛开展了相关风险分析工作,从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随进口动物皮张和皮毛传入释放的可能性以及在环境中暴露扩散的可能性3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16种可能成为潜在危害的动物疫病,并对其逐一进行风险分析。评估认为口蹄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绵羊地方性流产和沙门氏菌病等5种动物疫病会给新西兰带来较高的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本研究结合新西兰的进口动物皮张和皮毛风险分析,提出了我国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口风险分析方面的相关建议。
2017, 34(7):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02
摘要:根据湖北省某公牛站的引种流程和生产管理规范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定性评估该站2017年经引种发生口蹄疫的风险。结果显示,经引种发生口蹄疫的风险为“非常低”,不确定性为“中”。根据评估结果,建议公牛站在引种过程中增加对引进种公牛的强化免疫,增加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和病原学检测,严格按照产地检疫规程申报检疫,按照规范程序引种,严格落实消毒措施,以确保引进种公牛健康。同时,建议定期开展全群监测,尤其是加强对供精牛群隐性带毒感染的监测,以确保精液的质量和安全。
2017, 34(7):10-1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03
摘要:公牛场是生产并为其他牛场、散户提供精液的单位,在动物垂直传播疫病防控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口蹄疫传播的风险因素入手,通过分析公牛场生产活动的模式及特点,建立公牛场发生口蹄疫感染的风险评估情景树模型,并对某公牛场进行了发生牛口蹄疫感染的定量风险分析。分析认为,该场在6个月内有1头以上的牛发生口蹄疫感染的概率为1.13%。通过风险交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风险的具体措施:购买可信的高质量饲料;对收粪运输工人和车辆严格消毒,有条件的可采用场内的车转运;加强灭鼠工作;加强生产区的消毒和饲养管理;在隔离场设立保定栏,加强对隔离场的消毒管理,并在从隔离场调入生产场之前,进行1次口蹄疫病原学检测;建立每头牛的“免疫-检测”档案,分析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不合格的发生规律。
2017, 34(7):13-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04
摘要:为了解上海市山羊体内球虫种类及感染情况,采用卵囊培养法和粪便漂浮法,对上海市临港地区120份山羊新鲜粪便进行球虫检查。结果显示:山羊球虫的感染率为80%;经鉴定在山羊粪便中发现8种艾美耳球虫,分别是克氏艾美耳球虫(E. christenseni)、阿普艾美耳球虫(E. apsherenica)、尼柯雅艾美耳球虫(E. ninakohlyakimovae)、约奇艾美耳球虫(E. jolchijevi)、家山羊艾美耳球虫(E. hirci)、艾丽艾美耳球虫(E. alijeri)、山羊艾美耳球虫(E. caprina)和阿氏艾美耳球虫(E. arloingi)。在2~6月龄山羊的肠内容物中发现大量的克氏艾美耳球虫和山羊艾美耳球虫,说明这2种球虫是上海市临港地区山羊的优势虫种。
宁华杰,谭丹,刘增再,薛爽,陈智,颜克旭,欧建伟,胡长青,谢明,奉佳,唐巍,袁晓宇
2017, 34(7):16-1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05
摘要:为了解湖南省长沙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状况,对2010—2016年长沙市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因素和近年来的流行趋势。结果显示:长沙市近7年的动物布鲁氏菌病总平均群体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4.96%、2.90%;人布鲁氏菌病与动物布鲁氏菌病发病趋势一致,与地区分布相吻合。同时,分析了造成长沙市布鲁氏菌病没有实现净化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建议。
2017, 34(7):20-2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06
摘要:《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要求,到2017年6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畜牧兽医部门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完成布鲁氏菌病基线调查。对于牛,通常以普查方式完成基线调查;而对于羊,则需要应用兽医流行病学技术,进行基线调查方案设计。只有严格按方案开展调查,才能获得较为可靠的基线数据。本文详细介绍了羊布鲁氏菌病基线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过程:确定抽样框,计算该县需要抽取的场户数,计算每个乡镇的抽样场户数,每个乡镇抽样场户的随机选择,场户内羊只抽样数量的计算,以及场户内抽样羊只的选择,可为县级羊布鲁氏菌病基线调查提供方向。
2017, 34(7):25-2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07
摘要:对于全面掌握禽间H7N9流感感染状况来说,开展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病毒的抽样方案设计相当重要。制定方案的步骤包括:明确抽样方案设计目的、确定研究方法和抽样原则、设计抽样方案(计算群体抽样数量、场群的随机选择、场内抽样数量的计算等)、方案实施、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兽医流行病学技术的重要性。
2017, 34(7):28-3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08
摘要:[目的] 评价包虫病防治宣传片《格桑花开》对提高试点地区农牧民包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防治态度及防控措施意向所产生的影响,为开展包虫病宣传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设计,利用便利抽样,选取农牧民在《格桑花开》播放前后填写调查问卷,比较包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防治态度转变和防控措施意向的变化。[结果]研究发现:(1)包虫病防治知识的获得途径依次是医生、宣传资料、电视和广播。(2)干预前后的调查对象包虫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32.21%和7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不同性别的知识知晓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之间的知晓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3)干预前后,调查对象中对于担心自己或家人感染包虫病等问题持正向态度的人数上升(P<0.05);支持对野犬进行处置的人数略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防控措施呈现出支持和赞成等正向态度的调查对象比例,由干预前的37.01%上升到6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包虫病防治宣传片《格桑花开》有效提高了高危人群的包虫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了其对包虫病防治的积极性及防控措施的正向意向。
周明忠,阳爱国,周哲学,袁东波,郭莉,侯巍,张朝辉,降多,鲁志平,吴云飞,伊力军,莫茜
2017, 34(7):32-3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09
摘要:动物包虫病防控工作是包虫病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狠抓动物包虫病防控是治理包虫病危害的根本举措。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是我国包虫病严重流行区之一。2015年石渠县启动防控试点工作以后,四川省组织形成了在藏区可复制、可推广的“双灭源、三切断、八举措”的“238”石渠模式。即以犬只驱虫和家畜免疫为核心,控制传染源;切断犬只虫卵污染环境、环境虫卵感染牛羊及人、牛羊病变内脏被犬只误食等3个传播循环链上的关键点;抓好犬只管控、家畜免疫、检疫监管、流调监测、鼠害治理、能力提升、宣教培训和防控保障等第8项举措。石渠县动物包虫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犬和家畜平均感染率分别从2015年末的28.80%和42.95%降至2016年末的13.89%和37.83%。
2017, 34(7):36-3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10
摘要:近年来,河北省大力推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工作,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保险政策、创新信息平台技术研发、建立多部门配合联动机制等措施,创立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的“平山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本文详述了“平山模式”的运转机制、理赔流程及“新型畜禽专用耳标”的使用、信息平台操作与管理等工作情况,探讨了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工作成效和困难,客观分析了该模式具有“保险理赔联动、信息耳标联动、处理监管联动”的优点,同时存在配套政策不完善、耳标生产滞后、群众认可度不高等问题,提出le 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调整相关政策和保险条款、完善运转机制,提高平台工作效率、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等方式,进一步做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工作的意见。
2017, 34(7):40-4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11
摘要:屠宰厂(场)开展入场查物验证和肉品品质检验是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体现。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屠宰厂(场)未履行查物验证义务缺少处罚依据,对肉品品质检验的人员资质、人数和印章使用的规定不够详细,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填写烦琐。为了更好地落实屠宰厂(场)主体责任,应增加对屠宰场不履行入场查物验证的处罚法律依据,明确肉品品质检验员专业、人数和健康证的要求,规范和简化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的填写。
2017, 34(7):43-4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12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目前兽医卫生法律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效,从配套规章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兽医立法层面和执法层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如何构建法律框架体系、立法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完善我国兽医法律体系提供参考。
2017, 34(7):46-4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13
摘要:通过对广西动物诊疗机构管理现状的调查,掌握了广西动物诊疗机构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动物诊疗监督管理经验的总结,发现广西动物诊疗机构存在建设不均衡、设施设备和执业兽医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动物诊疗机构建设和宠物用药研发、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管等建议。
2017, 34(7):49-5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14
摘要:兽药在防治动物疫病,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本文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法》《兽药管理条例》到农业部部门规章和公告,梳理了当前我国兽药使用的有关规定,促进养殖者合理规范使用兽药。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养殖面广量大、监管力量薄弱、饲料违规加药、执业兽医数量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健全法律规范、理顺兽药使用管理机制、发展兽医社会化服务、加强宣传教育、推广健康养殖模式等建议。
2017, 34(7):53-5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15
摘要:为了解保定市兽医社会化服务机构建设现状,完善兽医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深入辖区内动物诊疗机构、规模养殖场、大专院校等单位进行调研,梳理了保定市在兽医公益性服务、兽医经营性服务等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概况。认为应通过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兽医社会化服务力量发展等措施,积极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出保定市面临公益性服务经费和保障力度不足、畜牧生产一线难以吸引年轻力量、执业兽医脱离畜牧生产一线严重的发展难题;为此提出了做好顶层设计、寻求有关部门与大型企业集团的有机结合、完善人才选用机制、提高乡村兽医服务能力等发展建议。
2017, 34(7):56-5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16
摘要:为了解宁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改革的发展现状,为兽医体制改革提供参考,通过对宁夏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体制进行摸底调查,在对机构现状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立法滞后、执法主体缺失、职能定位不明、队伍素质偏低、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弱化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立法、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做好机构衔接、加强执法人员培训等对策和建议。
2017, 34(7):58-6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17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层动物卫生行政处罚决定书存在的问题,从行政处罚当事人的确定、处罚决定书标题及案号的规范、违法事实表述、证据的归纳与运用、违法行为定性、法律适用、相关措施程序表述、归纳当事人主张、依法裁量、告知书送达、权利救济保障等方面浅析了基本制作要点。
2017, 34(7):61-6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18
摘要:快递业作为商品流通环节新型手段,其发展速度日趋加快。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快递业与动物源性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快递业管理、监督的现存问题,提出了依法确认管理人、把好流通关口等解决方法,以期与同行探讨。
2017, 34(7):63-6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19
摘要:本文以一起因疑似动物疫情而引发行政诉讼案件的应急处置为切入点,分析了案件中的行政主体应急处置与积极应诉等环节,提出了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等迫切性需求,为基层应急处置重大动物疫情提供有益借鉴。
2017, 34(7):67-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20
摘要:口蹄疫是危害猪、牛、羊等偶蹄动物的一种重要动物疫病,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近两年我国在口蹄疫流行病学、病原学、致病机理、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口蹄疫O型Mya98株、PanAsia株及A型Sea-97毒株传入我国的大致时间、来源及分布,阐述了口蹄疫病毒的病原学及致病机理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口蹄疫的诊断技术及疫苗研发情况,并针对我国口蹄疫防控策略提出了建议。
2017, 34(7):70-7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21
摘要: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细菌性人兽共患病。牛分枝杆菌可在相同或不同的物种之间、动物到人之间自然传播,但在人与动物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传播则较为罕见。牛结核病从牛到牛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封闭条件下同圈传播的效率远高于开放条件下的传播效率。人感染牛结核病的风险主要存在于饲养员、兽医等职业人群中。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主要风险是食用未经巴氏消毒的生乳及乳制品。本文分析了该病的几种主要防控手段,包括牛奶巴氏消毒、检疫和扑杀阳性牛、发挥公共卫生部门的作用等,以期为我国牛结核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2017, 34(7):75-7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22
摘要: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本文介绍了MTB蛋白酶体结构及其激活因子的研究进展,阐述了MTB蛋白酶体生理功能,揭示了蛋白酶体在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持留性、转录调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结核分枝杆菌蛋白酶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索结核分枝杆菌持留致病新机制,也可为疫苗和抗结核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2017, 34(7):80-8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23
摘要:反刍动物结核病、副结核病等分枝杆菌病对全球畜牧业危害严重,是国际贸易中重点防范的动物疫病。本文从病原学、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方面,对反刍动物结核病、副结核病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我国进出境动物检验检疫工作实际,就上述疫病口岸检疫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动物种类及相应检测方法与试剂选用等具体情况,提出了建议。
2017, 34(7):85-8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24
摘要:羊痘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羊痘的流行情况,阐述了羊痘的实验室诊断与免疫现状,分析了羊痘防控工作面临的挑战,如羊养殖方式落后、羊痘的基础免疫和调运监管难度大、企业与科研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难度大等,以期为我国羊痘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2017, 34(7):88-9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25
摘要:空肠弯曲杆菌是人兽共患病原菌,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特别是养鸡产业造成一定危害。本文从基因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空肠弯曲杆菌的病原生长与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理、致病基因、检测技术、耐药性、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我国空肠弯曲菌肠炎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孙学强,邵卫星,张如民,南文龙,张兴进,宫枫举,张秀娟,刘爽
2017, 34(7):92-9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26
摘要:本试验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比对分析GenBank中口蹄疫病毒(A型、O型和亚洲1型)非结构蛋白的保守序列,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合成了非结构蛋白基因,经过测序和转化,筛选到能够表达重组非结构蛋白的阳性重组菌株。经过Western-blot试验,证明表达的重组非结构蛋白能分别与口蹄疫病毒感染的牛、羊和猪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该重组蛋白待进一步验证后,可用于口蹄疫病毒感染动物的鉴别检测试剂盒研究。
2017, 34(7):96-9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27
摘要:[目的]选择一种适合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生产的佐剂。[方法]通过ISA 206和ISA201 VG油佐剂乳化后物理性状检验,参照现有口蹄疫灭活疫苗乳化工艺,选用ISA 206和ISA201 VG油佐剂,分别用4.6:5.4、1:1、5.4:4.6的水相和油相比例进行乳化,制备疫苗,于2~8 ℃保存15个月,分别于第3、6、9、12、15个月取样,进行疫苗物理性状检验。[结果] ISA201VG佐剂疫苗物理性状好于ISA 206油佐剂;疫苗水相和油相最佳配制比例为1:1;疫苗的外观、剂型、稳定性和黏度均符合产品的质量要求。[结论] ISA201VG佐剂可以作为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佐剂使用。
叶锋,马晓菁,刘丽娅,谷文喜,吐尔洪·努尔,易新萍,马俊杰,钟旗
2017, 34(7):100-10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28
摘要:为评价Rev.1-ΔKan-VirB12突变株在BALB/c鼠中的免疫保护力,以Rev.1为参照,用Rev.1-ΔKan-VirB12接种BALB/c小鼠,免疫45 d后用布鲁氏菌16M强毒株攻毒,15 d后取BALB/c鼠脾脏进行克脾指数测定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BALB/c鼠免疫攻毒15 d后,Rev.1-ΔKan-VirB12免疫组和Rev.1免疫组的克脾指数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Rev.1免疫组与Rev.1-ΔKan-VirB12免疫组之间的克脾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羊布鲁氏菌Rev.1-ΔKan-VirB12突变株与其亲本Rev.1株的免疫保护性无明显差异,具备作为布鲁氏菌病标记疫苗的潜力。
2017, 34(7):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7.029
摘要:美洲幼虫腐臭病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蜜蜂病害之一,病原体是幼虫芽孢杆菌。在蜂蜜中检测幼虫芽孢杆菌的有效方法很少。本研究将微生物培养法和PCR法结合,改进了对病原菌的培养和分离,再用PCR法进行定性鉴别,从而降低了检出限,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