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雷,吕艳,王静静,赵云玲,郑东霞,戈胜强,罗瑶瑶,魏润宇,王志亮
2017, 34(9):1-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01
摘要:2010—2012年在全国新城疫主动监测中分离并鉴定出6株基因XII型新城疫病毒。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该基因型病毒。分离到的XII型新城疫病毒全部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多为水禽分离株,仅有1株为鸡源分离株。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证实分离株均为新城疫强毒。进一步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这6株分离株属于基因XIIb亚型,与南美地区的XII型分离株基因型不同(XIIa亚型)。对于国内新出现的基因XIIb新城疫病毒的来源,仍需要更多的监测数据来证实。目前的监测数据表明,这种在我国新出现的XII型新城疫病毒具有在当地造成地方流行和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禹小芳,邹玖零,张强,黄建龙,李英明,郝知友,屈蓓蓓,周争先,罗军,尹秋元
2017, 34(9):4-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02
摘要:[目的] 通过对鸡H7N9流感病毒(变异株)感染临床解剖特征的描述以及H7N9流感病毒变异株来源的探讨,为今后该病的临床诊断以及防控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解剖、实时荧光定量RT-PCR、病毒分离测序等方法。[结果]病鸡外观症状与解剖症状均明显;H7、H9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该分离株与2013年分离毒株(A/Anhui/1/2013(H7N9)的HA、N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8%~97.9%、97.8%。[结论]鸡的感染死亡是由H7N9流感病毒(变异株)引起的;该变异株引发疫情迅猛,传染速度快,致死率高,应加强对其防控。
2017, 34(9):7-1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03
摘要:2016年7月1日,上海市某蛋鸡场62日龄蛋鸡出现发病和死亡现象,多次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为详细了解鸡场发病情况,分析导致疫病发生的风险因素,以便及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控建议,通过询问、现场调查和实验室诊断等方式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特点、发病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室诊断结果显示,?群血清4型腺病毒核酸阳性。调查发现:发病的前一周,该地气温波动剧烈,造成鸡只应激;鸡场生物安全体系不健全,无针对车辆和人员的消毒措施。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该鸡场暴发了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是由?群血清4型腺病毒引起的。通过注射特异性卵黄抗体及对症治疗,对可能引起此次暴发的风险因素进行控制,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17, 34(9):11-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04
摘要:2016年湖北省某猪场暴发一起疫情。通过病史调查、临床观察、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疫情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对病原测序分析的结果显示:其Nsp2基因存在30个氨基酸缺失;ORF5基因与WUH1野毒株同源性最高。此外,生产母猪群和后备猪群血清样品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ELISA N蛋白抗体S/P值离散度较大,证明该病原为高致病性PRRSV。
2017, 34(9):16-1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05
摘要:白牦牛是甘肃省天祝县的稀有品种。为进一步了解当地白牦牛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笔者通过深入牧区采样,对天祝县白牦牛体内外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当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原虫病(球虫病、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梨形虫病、贾第鞭毛虫病)、外寄生虫病等感染。
2017, 34(9):19-2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06
摘要:2013以来,全球共有60个国家报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LSD)疫情。其中,非洲多数国家仍呈地方流行性,在中东地区进一步蔓延,传入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并再次出现跨湖传播,传入部分亚欧交界国家和欧洲国家。LSD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持续向北扩散,再次出现跨湖传播,全球疫情形势持续恶化;二是以散发为主,季节性差异较大,受气候环境因素显著影响;三是传播途径广泛,传播媒介众多,但以感染动物移动和蚊子苍蝇等节肢媒介机械传播为主;四是LSD发病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但疫苗免疫是控制LSD传播的最主要措施。目前,该病传入我国的风险不断加大,提示应做好进口监管、监测、宣传培训和技术研究等储备工作。
2017, 34(9):23-2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07
摘要:为了解天津市对虾养殖病害情况,2015—2016年从天津市的汉沽区、大港区、宁河区、静海区、津南区、西青区等对虾养殖主产区,采集养殖对虾及饵料生物等样品,应用PCR法进行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2015年共检测样品186份,IHHNV阳性率为16.13%;2016年检测样品340份,IHHNV阳性率为11.76%。在凡纳滨对虾的仔虾、幼虾、中成虾中均可检出IHHNV,2015年的阳性率分别为10.88%、27.27%、37.50%,2016年分别是4.63%、22.00%、28.30%,呈下降趋势。中成虾养殖阶段的IHHNV阳性率最高,仔虾阶段的最低。本研究对天津市对虾IHHNV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2017, 34(9):26-3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08
摘要:[目的]了解1997—2010年上海市猪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和产ESBLs大肠杆菌的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K-B法对199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对TEM、CTX-M、SHV和OXA等4种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199株猪源大肠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率最低的为大观霉素(7.04%),其次为头孢曲松(10.55%)、头孢哌酮(12.56%),最高的为林可霉素(100%),对阿莫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高于80%和93.33%。5~15耐的菌株占88.94%。15种抗菌药物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交叉耐药性。共检出15株产ESBLs菌株(7.54%),其中2株TEM型,5株CTX-M型,7株同时携带TEM、CTX-M型。[结论]上海市猪源大肠杆菌分离株耐药谱广、耐药率高;对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现象严重,交叉耐药率有的相似,有的差异大。猪源大肠杆菌ESBLs基因型主要以TEM型和CTX-M型为主,尚无SHV型和OXA型。
王君玮,赵格,雷宇平,熊仲良,盖文燕,谢建华,王治维,李岩,王玉东,王娟
2017, 34(9):31-3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09
摘要:[目的] 评估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漏检对屠宰从业人员和消费环节羊肉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利用屠宰环节肉品风险评估专项监测中的定量监测数据,以及文献检索数据、专家咨询和调研结果,采用@RISK软件,分析估计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检疫漏检情况下的感染人数和消费者因烹调不当发生布鲁氏菌感染的风险。[结果] 构建了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漏检感染风险模型。假设接触漏检羊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概率为20%,那么0.001%、0.08%、1.5%三种漏检概率可能导致的感染人数分别为0~4人、0~114人和7~1 829人(90%置信区间);不同接触感染概率的感染人数有较大差异:5%概率时每年有0~541人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病;60%概率时,多数情况下有155人感染布鲁氏菌病,最多可达到6 473人。应用该模型对某省居民消费漏检布鲁氏菌病羊肉后新增布鲁氏菌病感染人数的估算结果表明:按照0.1%概率计算,该省2016年度屠宰313.25万只羊可能新增布鲁氏菌病感染病例111~148例(90%置信区间)。如果因厨房生熟不分、烹调不当等因素而使感染概率提高至1%,则可能出现1 234~1 352个新增病例。[结论] 羊屠宰环节存在布鲁氏菌病检疫漏检现象,从业人员受布鲁氏菌病感染风险较高;消费环节存在因烹调不当而导致的布鲁氏菌病感染风险;应加强养殖环节羊群布鲁氏菌病的控制和宰前检疫,提升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对布鲁氏菌病危害的认知水平。
齐玮,汪琳,李迪,赵相鹏,任丛丛,任彤,张伟,蒲静,高志强,尹羿
2017, 34(9):37-4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10
摘要:为了解国礼动物发展现状,给优化检疫管理政策提供支持,本文梳理了自1949年以来我国接收国礼动物和作为国礼走出国门的年代、动物物种及赠送和受赠国家等情况,阐述了动物作为国礼的原因、变化趋势,分析了其在政治、运输饲养、疫病传播等方面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通过部门协作、通关运输、隔离检疫、饲养与治疗、防疫消毒、信息沟通、应急处置等措施,来提升对国礼动物监管水平的建议。
窦树龙,季新成,康伟,王永刚,仇松寅,纪帆,徐刚,罗添添,于恒智,刘亚峰
2017, 34(9):41-4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11
摘要:随着我奶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进口优质奶牛和牛遗传物质的需求旺盛,从畜牧业发达国家进口奶牛数量显著增加。我国年均进口奶牛约17万头,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主要进口活牛来源国。2014—2016年,共检疫进口奶牛535 367头,淘汰不合格奶牛138 660头,淘汰率为25.9%。澳大利亚、新西兰作为传统畜牧业发达国家,动物疫病防控水平优良,国家兽医体系完善,奶牛品质优秀;智利作为扩种引源新开设的引种目的国,整体情况良好;乌拉圭的国家动物防疫体系有待提高。牛的遗传物质进口近年来稳中有升,美国、加拿大是主要进口目的国。建议通过扩种引源提升进口企业议价空间,改良和扩充我国奶牛种群基因库;通过原产地预检工作,确保进境奶牛的健康和品质;对进口动物检疫制度进行优化,合理配置检疫资源,提升检疫效率,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促进畜牧业贸易便利;通过简政放权和释放政策红利的方式为企业减负。
郑腾,张体银,唐寰宇,李文最,张志灯,白泉阳,王武军,李宋钰
2017, 34(9):46-4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12
摘要:根据风险分析基本原理,通过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3个阶段,对从台湾地区输入牛肉及产品进行动物疫病传入风险分析。通过对29种牛病进行危害识别,结果发现有12种病存在潜在危害;通过进一步风险筛选,发现有7种疫病需要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口蹄疫、副结核病、牛病毒性腹泻的风险高,能带来一定危害。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可以考虑在确定台湾地区动物检疫和卫生条件已经达到要求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有条件地从台湾地区进口相关牛肉及其产品。
2017, 34(9):50-5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13
摘要:为了解官方兽医制式服装配置现状,给优化管理政策提供参考,本文回顾了辽宁省官方兽医着装立法背景与意义,全面梳理了辽宁省官方兽医制式服装、标志设计及管理要求,强调了制式服装和标志的创新性,标志首个使用金黄色为主色调、首个设计帽徽并配发大盖帽(卷檐帽)。阐述了官方兽医统一着装的社会效应,总结分析了辽宁省官方兽医统一着装的做法和思考,以期为推动全国官方兽医统一着装提供参考。
禹小芳,尹秋元,屈蓓蓓,王雨,蒋竹英,郝知友,邹玖零,罗军,李英明
2017, 34(9):54-5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14
摘要:为完善兽医管理政策,促进兽医事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了解离岗基层兽医养老现状,以实地走访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永州市2 137名离岗基层兽医的离岗方式、年龄状况、生活来源以及信访等情况进行调查。调研发现,永州市离岗基层兽医存在清退人数多,老龄化严重,大部分依靠务农或子女赡养,信访人次多等问题。本文进一步从政策制定与落实、体制改革、津贴落实、严格准入、专业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2017, 34(9):58-6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15
摘要:暂停检疫收费、“谁出证,谁负责”的责任追究体系对产地检疫工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现行产地检疫体系之下,本文从“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有效期”、“无检疫规程动物能否出证”及“野生动物的检疫”三方面明确出证责任,以期消除官方兽医出证顾虑,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为优化产地检疫管理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2017, 34(9):61-6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16
摘要:为了解兽医卫生全链条追溯关键数据采集机制的建设与应用现状,进一步推进兽医行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兽医卫生体系监管能力。对全国32个省级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实施机构开展问卷调查,对上海、河南、安徽、辽宁等11个省市开展实地调研。调研发现当前多数省级机构已建立了信息数据管理体系,并设立了部门与人员保障机制。本文指出了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在数据采集方式、设备、内容、主体责任和数据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及时更新设备、精简采集内容、明确主体责任等方式,加强信息的共享与利用,完善全链条追溯关键数据采集机制的建议。
2017, 34(9):63-6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17
摘要: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分段管理制度现状,以市场检查发现涉嫌未经检验检疫的鲜猪肉案为例,对其如何定性处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优化鲜猪肉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明晰市场销售鲜猪肉的监管执法职责的建议,从而保障实现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的目标。
2017, 34(9):65-6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18
摘要:为切实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规范依法行政行为,根据动物卫生监督证据收集的遵循原则,重点阐述了行政执法过程中要注重书面证据的搜集,严格有关笔录制作、证据材料之间相互关系的印证,注重视听类资料的收集等方面要点及注意事项。
2017, 34(9):67-7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19
摘要: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引起世界范围内饲养牛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着养牛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和血凝试验,以及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血凝抑制试验、免疫荧光试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液相芯片技术等。通过综述近年来牛副流感病毒3型的最新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为该病检测和诊断提供参考。
2017, 34(9):71-7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20
摘要:目前我国口岸已有的一些疫病检测方法,主要是针对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中提及的已知病原,而针对新发病原的检测方法较少。本文介绍了传统病原的检测方法,包括病原分离和培养、血清学方法、蛋白质免疫印迹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等,阐述了新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随机引物PCR法、序列非依赖性单引物扩增技术、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病毒宏基因组学技术等,并对上述方法在口岸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2017, 34(9):76-7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21
摘要:我国是羽毛绒及其制品的出口大国。本文分析了主要羽毛绒进口国的技术措施现状,介绍了主要国家的技术措施要求,包括技术标准要求、安全卫生要求和动物福利要求,阐述了部分进口国的准入资质要求,提出了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活动,发挥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与企业三者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联动作用等建议,以期为提高我国羽毛绒及其制品出口行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借鉴。
蒋文明,李金平,侯广宇,王素春,袁万哲,孙文博,彭程,陈继明
2017, 34(9):79-8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22
摘要:第2.3.2.1分支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抗原性目前已发生显著变异。为应对变异株可能引发的流行,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以鸡胚适应毒A/Puerto Rico/8/34(PR8)的内部基因为骨架,以H5N1亚型AIV A/duck/JS/ZJ/2016(H5N1)(ZJ,第2.3.2.1d分支)、A/Chicken/SD/YT/2015(H5N1)(YT,第2.3.2.1e分支)的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其HA及NA基因,并对HA基因进行修饰,去除裂解位点处的多个碱性氨基酸,使其获得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成功构建了第2.3.2.1分支H5N1亚型AIV疫苗候选株rZJ和rYT。抗原性分析显示,rZJ和rYT与Re-6疫苗株之间的抗原性已有显著差异。免疫效力试验表明,rZJ和rYT重组灭活疫苗免疫21 d的平均HI抗体效价分别达到8.8 log2和8.9 log2,说明重组疫苗具备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攻毒保护试验表明,rZJ和rYT重组灭活疫苗可以提供SPF鸡抵抗同源H5N1病毒100%的保护,而针对第2.3.2.1分支的Re-6疫苗仅能提供大约40%和30%的保护。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rZJ和rYT重组候选疫苗株为该分支病毒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7, 34(9):83-8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23
摘要:[目的] 探讨猪瘟(CSF)、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PRRS)、口蹄疫(FMD)3种疫苗不同免疫组合,对猪免疫机能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猪血清中IL-1、IL-2、IFN-γ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分析免疫后3种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免疫后猪血清中的IL-1、IL-2、IFN-γ含量变化不一致。其中:IL-1表达量出现“波浪线”变化,且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CSF、HP-PRRS、FMD 3种疫苗同步联合免疫组与对照组(C组)相比,二免后60 d和90 d的IL-2表达量差异显著;IFN-γ表达量呈现上升状态,3种疫苗同步联合免疫组与对照组(C组)相比,各时间点的IFN-γ表达量差异均显著(P<0.05),且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CSF、HP-PRRS、FMD 3种疫苗不同免疫组合可引起猪免疫机能的变化,且对免疫机能的影响较为复杂;整个免疫过程中各细胞因子的变化不是单纯的上升和下降,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2017, 34(9):87-9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24
摘要:猪链球菌2型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日益受到关注。而溶血素是其分泌的外毒素,是公认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试验通过PCR方法获得猪链球菌2型野生型溶血素基因sly和463、464双点突变的溶血素突变体基因slym。将sly和slym克隆至表达载体,构建了2个重组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野生型溶血素rSLY和突变型溶血素rSLYm。经过蛋白杂交试验,证明表达的rSLY和rSLYm与提取的猪链球菌的天然野生型SLY分子量完全一致。以提取的野生型SLY为对照,通过溶血试验证明,突变型溶血素rSLYm失去了溶血活性;通过接种PK15、RK13、SUVEC细胞单层,证明突变型溶血素rSLYm失去细胞毒性;通过小鼠试验,证明突变型SLYm对小鼠没有毒力。本试验通过溶血试验、细胞接种和小鼠实验,证明双点突变灭活了野生型溶血素的溶血活性、细胞毒性和小鼠毒力。该溶血素突变体经免疫实验证实后,可作为猪链球菌2型亚单位疫苗的候选抗原。
2017, 34(9):92-9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25
摘要:2016年10月山东省潍坊市某猪场的产房仔猪出现疑似猪链球菌感染病例。为准确诊断和进一步防控猪链球菌病,对病例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生化试验、16S RNA基因鉴定和动物接种试验等,最终鉴定为猪链球菌2型感染;对该场的产房、保育猪舍、育肥猪舍、母猪舍进行鼻腔拭子采集,以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检测16S RNA基因和猪链球菌2型荚膜多糖基因(cps2),结果分离到了猪链球菌。检测发现,该场除产房仔猪携带猪链球菌2型外,其他猪舍均没有猪链球菌2型被检出。
2017, 34(9):96-10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26
摘要:对发生临床疑似伪狂犬病毒(PRV)感染的牧羊犬组织样品,进行研磨、细胞接种、传代培养、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PCR检测、效价测定、电镜观察、IFA检测、家兔接种以及基因测序分析等,结果成功分离到1株犬源PRV毒株,命名为XJ-14株。该毒株可致PK-15细胞产生变圆、破碎、逐渐呈拉网式漂浮等特征性细胞病变;PRV gE-PCR检测阳性,病毒效价达10-7.45/0.1 mL;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圆形,有囊膜,直径约150 nm;PRV荧光抗体检测阳性,接种家兔后可致家兔奇痒、麻痹死亡。对该毒株gC、gE、TK基因进行全基因测序,发现gE糖蛋白的48、497位各插入了1个D,另有12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点突变,其gC蛋白氨基酸序列64~70位出现了7个氨基酸(AASTPAA)插入。结果表明,此牧羊犬病例是由PRV感染所致。
2017, 34(9):102-10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27
摘要:[目的] 获取羊口疮病毒B2L基因编码蛋白。[方法]根据GenBank上羊口疮病毒ORFV/ShanXi/2011/China株B2L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方法扩增B2L全基因序列,然后将扩增的B2L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对构建的重组克隆质粒(PMD18-T-B2L)经过测序鉴定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上,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32a-B2L,然后通过双酶切和测序进行鉴定;将重组菌于37 ℃、终浓度含1 mM IPTG的LB培养基中,诱导表达3 h后进行SDS-PAGE分析;表达的目的蛋白经过层析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鉴定发现目的条带的分子量与预期大小相符;纯化的目的蛋白经Western Blot鉴定正确,表明蛋白表达成功。[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羊口疮病毒B2L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成功表达和纯化了B2L蛋白,为后续羊口疮病毒检测方法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2017, 34(9):107-1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9.028
摘要:园养大袋鼠“粗颌病”是一种由齿槽感染引发顽固性牙周炎,导致出现牙龈溃烂并形成溃疡、窦道,严重时颌面部肿胀、坏死,上下颌骨不可逆性变形等一系列临床症状为特征的口炎综合征。本研究对江苏省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发生“粗颌病”的两种园养大袋鼠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从发病大袋鼠的病变部位分离出3株细菌。依据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观察,以及生化试验和耐药性检测,初步判定其中1株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另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nmoniae)。通过全自动药敏分析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对分离菌株进一步鉴定,结果发现与初判结果一致。小鼠口腔感染试验可以模拟复制出发病袋鼠下颌肿胀的病变特征,只是一般注射剂量不能致死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