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5(1):7-1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02
摘要:为了解江苏省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和免疫情况,采用ELISA方法,对2016年采集的2 715份猪血清样品进行PRV gE和gB抗体检测。结果显示:PRV gE样品阳性率为18.49%,场点阳性率为25.07%;PRV gB样品阳性率为55.35%,场点阳性率为70.21%。结果表明:江苏省PRV野毒感染情况较严重,且免疫效果并不理想;各地市的防控效果差异较大;规模场是净化该病的关键。
2018, 35(1):11-1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03
摘要:为了解山东省屠宰场猪群的旋毛虫感染情况,对2015—2017年从全省9个市猪屠宰场采集的758头份血清,采用ELISA方法进行旋毛虫抗体检测,发现近3年的旋毛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2%、1.54%、1.74%,平均阳性率为1.58%。对12份ELISA检测阳性猪的膈肌肉样进行旋毛虫压片镜检和消化法检测,均未发现旋毛虫虫体。ELISA抗体检测结果表明,山东省部分地区屠宰猪群存在不同程度的旋毛虫感染,且在个别地区呈持续感染状态。
2018, 35(1):13-1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04
摘要:本研究以动物疫病为特定领域,在理解本体论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探讨基于本体论的动物疫病领域本体构建方法。即采用七步法,自上向下构建领域本体,以Protégé 3.0为本体编辑工具,初步建立了动物疫病领域本体框架模型,并验证了该本体用于网络检索的可行性。该本体的构建为动物疫情信息分析系统本体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8, 35(1):17-2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05
摘要:为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生鲜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及耐药情况,采集该地区生产与销售环节生鲜乳104份,利用Baird-Parker培养基平板和显色培养基,分离培养、纯化细菌;采用革兰氏染色、荧光PCR、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可疑菌落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乳35份,阳性率为33.7%;分离菌株对青霉素等15种抗生素存在不同水平的耐药性。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生鲜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与耐药情况较严重。结果提示,要加强乳品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动物饲料和兽药生产,以及动物饲养管理中抗生素的使用与添加,以保证乳品品质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健康。
2018, 35(1):21-2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06
摘要:病死和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关乎动物养殖和公共卫生安全。本文从工艺流程、适用对象、处理周期与成本、残渣再利用和污染环境情况等方面,对焚烧法、化制法、高温法、深埋法和硫酸分解法等5种无害化处理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焚烧法周期最短,深埋法周期最长;焚烧法和深埋法处理成本最低;高温法最有利于环保。
2018, 35(1):24-2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07
摘要:为探索规模马场动物防疫监管模式,规范马场生产经营活动,以问卷形式,从防疫监管角度对北京市规模马场的结构分布、马匹调运、防疫建设、兽医人员、法律规范、演艺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规模马场近年来发展迅速,现有马场71家,存栏马3 946匹,马场规模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养殖结构以存栏50匹以下的马场为主(占比69.0%),存栏量相对集中;北京马匹调运以入京为主;马场对法律条例认知度较高;同时存在马场动物防疫条件未有效落实,基础设施不完备,持证率低,兽医缺口大且专业素质待提高,行业监管亟须强化等突出问题。结合2016年实施的《北京市动物演艺活动防疫监管办法(试行)》,提出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养殖、赛事监管等措施,建议推进北京市马属动物无疫区建设。
2018, 35(1):28-3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08
摘要:2001年北京机场首次使用检疫犬以来,我国检疫犬数量已发展至296只。随着检疫犬数量不断上升,退役检疫犬管理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检疫犬退役现状,提出了单位自养、领养、企业外包等3种退役检疫犬管理模式,并就不同管理模式分别进行了优劣势(SWOT)分析。同时,提出在退役检疫犬管理方面要规范退役标准,科学制定退役管理模式,完善后续监督,保障动物福利等发展建议。
2018, 35(1):32-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09
摘要:随着城市宠物犬数量上升,其监管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电子芯片的出现,为宠物犬“实名制”管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城市宠物犬丢失、遗弃、伤人和违法监管难的窘境。但犬电子芯片在普及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如政府对犬籍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电子芯片植入缺少法律依据,管理部门重收费轻管理,植入电子芯片导致犬局部感染等。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养犬的法律法规建设,施行宠物犬“实名制”管理,坚持“轻收费、重管理、严处罚”的犬籍注册办证机制,并加大对兽医植入电子芯片的技术培训力度。
2018, 35(1):35-3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10
摘要:本文在阐述情景模拟教学法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角色模拟中,探究了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动物检疫学课程中的应用,指出情景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及学习主动性,缩短理论教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提高动物检疫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动物检疫学层面的应用型人才。
2018, 35(1):37-4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11
摘要:为防范外来动物疫病,降低疫情传入风险,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云南省提出创新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思路,建设边境防控线、澜沧江防控线、澜沧江以西动物疫病控制区、境外动物疫病控制区等4个主要功能区,综合运用“防堵”和“疏通”手段,将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扩大到中国、老挝、缅甸边境连片地区。经实施推进,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养殖育肥基地建设、中老缅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合作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2018, 35(1):41-4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12
摘要:“注水肉”监管存在判定标准单一的问题,亟须建立畜禽肉监管技术体系。本文借鉴发达国家“消费理念引导”和“市场行为约束”理念,提出以“正常为主”为判定原则,从畜禽宰前管理、屠宰及市场监管多环节入手,通过畜禽行为学、组织形态学、正常肉敏感指标范围、近红外等特征图谱,以及畜禽肉水分限量等指标,提出了构建“注水肉”监管技术体系的新思路。
2018, 35(1):43-4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13
摘要:为了解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实施效果,通过分析安徽省阜阳市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的做法,发现存在政策推行畏难、养殖者对抗体水平监测重视不足、试点企业疫苗采购渠道不规范、补贴疫苗品类存在滞后性、政策规定不完善等问题。以此提议,要加强政策宣传,加大督导力度,及时调整政策执行的灵活性,提高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立长效疫苗财政补助机制。
2018, 35(1):46-4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14
摘要:为了解山东省青岛市畜禽屠宰管理发展现状,优化管理政策措施,开展了畜禽屠宰管理现状调查。调查发现:青岛市肉食消费以猪肉为主,牛、羊、禽、兔肉为副;全市现有生猪定点屠宰企业20家,年屠宰量约220万头;家禽屠宰企业4家,年屠宰量2亿只;牛羊屠宰企业6家,年屠宰量2万头。通过对青岛市畜禽屠宰企业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以及无害化处理等内容进行调研分析,指出当前存在代宰模式隐患多、监管责任难厘清、规范管理待完善等问题,并由此提出严格代宰管理,探索“两检合一”措施,改善产品追溯体系,完善行业管理规定,引导健康消费及加大资金投入等发展建议。
2018, 35(1):50-5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15
摘要:A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通过监督检查发现,某养殖场涉嫌经营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动物。经立案调查,该案违法主体认定准确,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根据《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结合本案,本文对执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未经检疫与未附检疫证明的区别、行政相对人主体是否适格、执法程序及证据搜集是否合法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以期为提高队伍执法办案能力提供帮助。
2018, 35(1):53-5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16
摘要:在饲料执法抽检中,云南省德宏州动物卫生监督所发现某店经营的饲料产品成份与标签标示不一致,由此开展立案调查,并依法进行惩处。通过剖析案件,认为该类监督执法案件要注重采样符合程序,样品检测机构资质健全且检验报告合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建议饲料经营户要合规经营,明确合同保障,积极配合监管等。
2018, 35(1):55-6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17
摘要:为了解我国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本研究对我国2006—2016年间发表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文献回顾的方式,就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目标、构建方法、评估对象、模型结构及实际应用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模型研究与国际基本同步,但也存在理论体系研究薄弱、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等问题。同时,提出了完善理论体系建设、推广模型应用等建议。
2018, 35(1):61-6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18
摘要:猪δ冠状病毒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能够引起猪只严重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死亡的猪肠道冠状病毒。该病的传播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该病毒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综述了该病毒的由来、分类、形态、基因组结构和功能、培养特性和致病性等特性,介绍了其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RT-PCR技术和荧光定量RT-PCR技术)等,以期为诊断和防控猪δ冠状病毒病提供参考。
2018, 35(1):65-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19
摘要:本文总结了猪瘟抗原检测,包括双抗体夹心ELISA、竞争ELISA、抗原捕获ELISA和NASBA-ELISA,以及猪瘟抗体检测方法,包括间接ELISA、竞争ELISA、液相阻断ELISA和斑点ELISA方面的研究进展。
2018, 35(1):70-7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20
摘要:水貂出血性肺炎是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威胁养貂业的重要疾病之一。为了解该病相关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从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介绍了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特异性抗原及其抗体检测、PCR技术和LAMP技术等。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实用性,为临床兽医科技工作者快速、简便、准确、实用地诊断提供参考。
2018, 35(1):73-7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21
摘要:为建立快速有效、经济适用的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方法,利用PrimerPlex软件设计畜禽中常见沙门氏菌的菌体(O)抗原和鞭毛抗原(H)的引物,优化引物比例和退火温度等反应条件,建立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的PCR法,并对46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同时与传统玻片凝集法和美国CDC的液相芯片(Luminex-xMAP)法进行比较。优化后获得了O抗原中B、C1、D和E1群的多重PCR引物,以及鞭毛抗原H1相抗原基因(fliC)和H2相抗原基因(fljB)的2对引物;建立了一套基于沙门氏菌O和H抗原的多重PCR血清型鉴定法;PCR法和Luminex-xMAP法鉴定出7种沙门氏菌血清型,传统玻片凝集法鉴定出6种血清型;PCR法与传统玻片凝集法和Luminex-xMAP鉴定结果的符合率均为95.65%。本研究建立的PCR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法简便、快速,预期可在沙门氏菌的血清分型研究中发挥作用。
2018, 35(1):78-8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22
摘要:猪链球菌是一种能感染人和动物的常见病原菌。本实验从山东省某猪场病死猪中分离出两株细菌;通过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特异性基因扩增等一系列分析,确定其为链球菌;进一步进行PCR分型检测,确定其中一株属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另一株为猪链球菌7型。通过药敏试验发现,这两株菌对约95%的常用药物表现出耐药性,仅对链霉素、氯霉素、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较为敏感。
2018, 35(1):81-8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23
摘要:为建立快速检测猪圆环病毒3型(PCV-3)的方法,以GenBank上登陆的我国PCV-3全基因组为参考毒株,设计3条引物,建立了 PCV-3半巢式PCR诊断方法。本方法可以扩增出大小为249 bp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期大小一致,而猪圆环病毒1型和2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等对照样品均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将PCV-3的阳性DNA稀释后作为模板,发现半巢式PCR的检测极限可以达到5×10-3 μg/mL。对临床80份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半巢式PCR的阳性检出率可以达到27.5%(22/80),而常规PCR的检出率仅为6.25%(5/80)。检测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半巢式PCR方法较为准确、特异和敏感,适用于PCV-3的快速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2018, 35(1):85-9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24
摘要:为分析鸽轮状病毒中国分离株的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从山东省青岛市某活禽交易市场采集的肉鸽粪便样品中分离的轮状病毒基因组,并对其进行特性分析与比较基因组研究。结果显示,G群轮状病毒鸽群分离株全基因包含11个节段,总长度为17 803 bp,具有与其他轮状病毒相似的结构和基因顺序。与24株轮状病毒代表性毒株的VP6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结果,以及其他5个结构蛋白氨基酸序列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均证实,该病毒属G群轮状病毒。该毒株与2011年从香港鸽群中分离的G群轮状病毒同源性最高,但衣壳糖蛋白VP7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为71.7%,抗原性存在较大差异。
2018, 35(1):91-9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25
摘要:为验证比格犬源芽孢杆菌的安全性,以小鼠为试验动物,研究该菌对小鼠体重和组织脏器的影响。将40只30日龄SPF级小白鼠(雌雄各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饲喂普通日粮;试验组在饲喂普通日粮的基础上,每只灌服0.2 mL比格犬源芽孢杆菌菌液(109 cfu/mL);每隔2 d测定体重;18 d后,将小鼠脱臼处死,取脾脏、肾脏称重;将肝脏、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用福尔马林固定,做组织切片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小鼠肾脏重量有增加,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公鼠脾脏重量增加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小鼠肠绒毛较发达,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窦和门管区明显可见。试验证明,比格犬源芽孢杆菌对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肝脏的正常结构未造成危害,说明比格犬源芽孢杆菌是安全可用的,且对组织脏器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
2018, 35(1):95-9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26
摘要:为建立一种检测真鲷虹彩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满足口岸、养殖场对该病的快速监测的需求,本研究比对分析了GenBank中公布的真鲷虹彩病毒基因组序列,筛选其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保守区序列,进行LAMP引物设计,建立了真鲷虹彩病毒LAMP检测方法。对扩增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62 ℃,45 min。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0拷贝/μL目的基因。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与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蛙病毒3型(FV3)、甲鱼虹彩病毒(STIV)发生交叉反应。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5份疑似真鲷虹彩病毒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检测结果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PCR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100%。研究表明,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以及仪器设备简单、操作便捷、结果直观等优点,非常适合作为初筛手段,应用于养殖场、口岸等一线的疫病监测。
2018, 35(1):100-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27
摘要:为制备含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VHSV)N基因的RNA病毒样颗粒标准样品,通过RT-RCR扩增VHSV的N基因,将其克隆至含有组氨酸标签的pNH-MS2his载体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NH-MS2his-N;将重组质粒pNH-MS2his-N转化至表达菌株BL21(DE3),用1 mmol/L IPTG诱导表达、纯化;对病毒样颗粒进行鉴定及稳定性试验,使用数字PCR对病毒样颗粒进行定值。结果显示,该病毒样颗粒含VHSV N基因序列,并且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为8×106 copies/mL。结果表明,构建的病毒样颗粒可以作为RNA病毒检测时的标准品和质控品使用。
2018, 35(1):104-10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1.028
摘要:2017年6—7月,福建省东山县某石斑鱼养殖场多批20~60日龄杂交石斑鱼苗发病,临床表现为游泳行为改变,致盲、打转,鱼体发黑,不食,继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多次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寄生虫、细菌学检查为阴性。应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检测引物,采用RT-PCR检测方法扩增出神经坏死病毒(NNV)特异性的421 bp基因片段,以此诊断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