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5(10):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01
摘要:为了解我国人间、畜间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流行现状,分析流行特征,利用2006—2017年农业部《兽医公报》公布的畜间布病数据以及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公布的全国人间布病数据,分析我国人畜间布病在时间、空间和群间的流行特征。结果显示:2006—2017年我国人间和畜间布病流行趋势整体基本吻合,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在发病增长率及发病高峰年度上存在差异;人间和畜间布病在发病月份上呈正相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8月,其中在5—6 月为发病高峰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空间分布上,人畜间布病病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和新疆等北方省份,但出现向南方省份扩散的趋势;群间分布上,布病感染动物以绵羊为主,其次为牛,感染人群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以农民为主(76.2%),男性偏多(男女性别比为2.9:1),主要集中在25~64岁(占84.7%)。结果表明,我国人间和畜间布病流行特征基本一致,北方仍然为我国布病的主要流行区,但已开始向南方扩散。因此需要在布病流行高风险季节,针对高风险畜群和人群进行重点防控,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确立的目标、防治原则和策略,逐步控制和净化布病。
曾恒,孙向东,刘平,徐全刚,高璐,李娟,康京丽,王幼明,游士兵,黄保续
2018, 35(10):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02
摘要:为了解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省份养殖户布鲁氏菌病防控私人投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我国大陆地区7个省份的羊养殖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养殖行为、布鲁氏菌病防控“知信行”等资料,通过显示偏好法,对养殖户私人投入意愿进行统计描述,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养殖户布鲁氏菌病防控私人投入意愿平均为0.053±0.060,投入意愿受年龄、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养殖收入占比、布鲁氏菌病知识掌握程度、支持扑杀政策等因素影响,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22、0.008、0.087、0.046、0.013和?0.068。结果表明:养殖户布鲁氏菌病防控私人投入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对影响因素调整防控政策,有助于提高私人投入,对布鲁氏菌病防控具有积极意义。
2018, 35(10):10-1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03
摘要:为有效控制奶牛结核病流行,保证奶制品卫生安全,新疆乌鲁木齐市在近郊的6个奶牛养殖小区,通过制定和宣传消毒、隔离检疫、无害化处理等技术规范,开展了结核病净化工作。为了解6个奶牛养殖小区结核病的防控效果,从2012年开始进行了连续7年的奶牛结核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显示,7年累计检测奶牛56 668头,奶牛结核病平均阳性率由2012年的1.49%下降到2018年的0.33%,且有2个奶牛养殖小区达到了国家净化标准,取得了预期的防控效果。但仍有少数小区阳性率偏高,需要继续采取严格控制措施,最终实现所有奶牛的结核病净化目标。
2018, 35(10):13-1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04
摘要:为综合定量评价我国西部人群包虫病影响因素,从而为预防和控制人群包虫病提供循证依据,以“包虫病”与“危险因素”或“风险因素”或“影响因素”,“echinococcosis” and “risk factor” and “China”为检索策略,收集国内外已发表的关于包虫病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应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综合定量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最终纳入19篇文献,包含121 799名研究对象,其中包虫病病例3 777人,涉及13个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囊型包虫病,相关性较大的影响因素合并后OR值及95%CI依次是“密切接触犬”2.66(1.71~4.15),“用病畜内脏喂犬”2.48(1.84~3.33),“饭前不洗手”2.12(1.67~2.71),“职业为牧民”2.11(1.43~3.12),其次是“在家中屠宰”“饮用水来自河水或溪水”“家中养犬”等,而“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是保护因素,OR值为0.40(95%CI:0.24~0.65);对于泡型包虫病,关联性较大的影响因素合并后OR值及95%CI依次是“饭前不洗手”2.34(1.76~3.11),“自家养犬”1.96(1.53~2.53),“职业为牧民”1.93(1.28~2.90),“饮用水来自河水或溪水”1.89(1.47~2.44),其次是“密切接触犬”“家周围有野犬”等,而“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保护因素,OR值为0.24(95%CI:0.14~0.42)。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西部地区居民包虫病的最主要因素为犬相关因素,如“密切接触犬”“自家养犬”“病畜内脏喂犬”,其次是饮食相关因素,如“饭前不洗手”“饮用河水或溪水”等。本研究对于选择包虫病主要风险因素进行宣传、控制和干预提供了参考。
李芳,黄小武,覃周岚,苏益琼,覃万福,韦玉庆,余波,覃光毅,梁丽娟,罗生,严斯刚
2018, 35(10):19-2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05
摘要:为了解广西柳州市山羊规模养殖场小反刍兽疫母源抗体动态,从6个山羊规模养殖场(3个圈养场、3个放养场)随机采集173份免疫母羊所产羔羊血清,通过阻断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羔羊体内小反刍兽疫母源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73份血清样品中,小反刍兽疫抗体阳性55份,抗体阳性率为31.79%;羔羊的小反刍兽疫母源抗体受母羊免疫时间与次数,即免疫抗体水平有关,同时也与羔羊的断奶时间和日龄有关;60日龄以内羔羊的平均抗体阳性率为62%,60日龄以后下降至30%以下。结果表明:对羔羊的最早免疫时间为60日龄左右;羔羊母源抗体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消长水平并不一致,需要根据监测结果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2018, 35(10):22-2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06
摘要:为科学评估淄博市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2018年6月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淄博市部分规模养殖场和自然村(散养户)的小反刍兽疫免疫情况进行评估。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结合部分便利抽样,共采集44个规模养殖场和81个自然村的2 350份羊血清样品,经检测发现,规模场群体合格率为95.45%(42/44),自然村群体合格率为91.36%(74/81),个体免疫抗体合格数为2 220份,个体合格率为94.47%,均高于国家和山东省的最低要求。评估结果表明,淄博市的小反刍兽疫总体免疫效果良好。
2018, 35(10):25-2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07
摘要:为掌握山东省诸城市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效果,2018年6月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该市规模场和自然村(散养户)饲养羊只进行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评估。采用两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结合部分便利抽样,采集580份羊血清样品进行ELISA 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合格样品560份,合格率达96.5%;14个规模场均免疫合格,群体合格率达到100%;在抽检的16个自然村中,15个村免疫合格。结果表明,诸城市小反刍兽疫总体免疫效果良好。
2018, 35(10):28-3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08
摘要:2017年11月,云南省玉溪市某乡镇引进的167只种羊在隔离饲养期间出现发热、流鼻涕、咳嗽、流产、死亡等情况,累计发病159只,袭击率为95.21%(159/167),病死率为40.25%(64/159)。为调查本起疫情的发生原因,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综合病羊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情况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本起疫情为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分析认为,引种不规范、天气变化应激、饲养管理不到位等是引发疫情的主要原因。通过采取对症及对因治疗、消毒、加强饲养管理等干预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本次暴发调查提示,引入种羊时要进行规范的隔离检疫,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2018, 35(10):31-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09
摘要:为了解湖南省羊弓形虫病流行情况,2017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对邵阳、常德、湘潭、岳阳、株洲、郴州、张家界、娄底等8个地区进行山羊弓形虫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的5 600份羊血清中,检出弓形虫血清抗体阳性468份,样品阳性率为8.36%,其中2017年上半年阳性率为8.75%,下半年为7.96%,无明显季节性差异(P>0.05);在抽检的216个场户中,检出阳性场户102个,场群阳性率为47.22%,其中散养户的场阳性率与样品阳性率(分别为64.61%、12.04%)高于规模场(分别为39.73%、7.14%),差异显著(P<0.05);1岁以上成年羊(10.77%)和1~6月龄(9.28%)幼年羊的样品阳性率明显高于7~12月龄的青年羊(5.93%),差异极显著(P<0.01);8个地区的样品阳性率有差异,其中邵阳市最高(10.00%),常德市最低(6.42%)。调查结果表明,弓形虫感染在湖南省羊群中较为普遍,各地区羊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因此湖南省应注意加强弓形虫监测与防控,尤其是散养和1岁以上成年羊群,以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2018, 35(10):35-3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0
摘要:随着我国与西班牙反刍动物遗传物质(精液)贸易的日益频繁,施马伦贝格病毒存在随精液传入我国的潜在风险,从而对我国动物卫生安全构成了威胁。本研究采用定性评估方法,基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风险评估框架,对施马伦贝格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意义、诊断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在此基础上,从畜群疫病流行风险、精液带毒风险、带毒精液漏检风险3个方面,对产自西班牙的牛精液传带施马伦贝格病毒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通过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和检疫措施,可以将西班牙牛精液传带施马伦贝格病毒风险降低为“低”。
王岩,刘陆世,姜雯,庞素芬,宋建德,孙洪涛,王媛媛,肖肖,孙映雪,韩凤玲,孙淑芳,魏荣
2018, 35(10):39-4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1
摘要:动物疫病检测和诊断类标准是检测和判断动物疫病的主要依据。本文梳理了我国动物疫病检测和诊断技术标准的建设现状,并将其与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以及OIE《陆生动物疫病诊断和疫苗手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检疫疫病名录》中的陆生动物疫病目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动物疫病检测和诊断技术标准体系对我国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的覆盖率为92.6%,其中80%的标准有PCR和(或)ELISA检测方法;对OIE陆生动物疫病诊断和疫苗手册名录疫病的覆盖率为88.3%,其中73%的标准有PCR和(或)ELISA检测方法;对我国进境动物检疫名录疫病的覆盖率为87.7%,其中73%的标准有PCR和(或)ELISA检测方法。由此提出了提高我国动物疫病检测和诊断技术标准覆盖率,强化快速诊断检测技术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2018, 35(10):43-4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2
摘要:动物防疫条件许可制度对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围绕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管理,结合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实践,梳理了存在的谁为监管主体,如何实施行政处罚,有证收回与无证处罚等问题,并分析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与检疫出证之间的关系。由此提出了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或取消动物防疫条件许可制度的建议,以期为官方兽医基层执法实践提供参考。
2018, 35(10):46-4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3
摘要:成都市针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生产数据模糊、信息化水平低、追溯体系断链等相关问题,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交融,全面建成了“成都智慧动监”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使监管数据化、全程可追溯、疫情科学管理和动物卫生监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本文介绍了“成都智慧动监”的建设思路、总体架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并对其持续迭代核心技术、制定标准和规范、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和探索市场化服务等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方式升级提供参考。
2018, 35(10):50-5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4
摘要:为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长沙市全面开展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地方立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探索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监管机制。本文通过概述长沙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现状,分析了长沙市现有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情况,包括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收集转运中心、收集暂存点和无害化处理点等。指出了当前存在的监管难度大,养殖保险未全覆盖,补助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由此提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现养殖保险全覆盖,完善无害化处理补助机制,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厘清责任分工等思考建议。
2018, 35(10):54-5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5
摘要:云南省德宏州动物卫生监督所通过抽检发现,辖区内某兽药经营服务部涉嫌销售劣兽药。经该县农业局立案调查,认定当事人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根据《兽药管理条例》规定,依法给予了行政处罚。本文重点介绍了案件来源、调查过程、处理情况等执法内容。分析了案件定性、执法主体适格、自由裁量权应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问题,以期为同类案件查处提供参考。
2018, 35(10):57-5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6
摘要:非洲猪瘟(ASF)1957年首次扩散到欧洲,2014年再次从高加索地区传入,并迅速在波罗的海周边国家蔓延,至2018年4月已扩散至欧盟8个成员国,且逐渐呈现地方性流行态势。本文重点介绍了欧洲国家的ASF扩散史,综述了病毒在欧盟国家扩散的主要途径,梳理了欧盟的ASF防控法规和措施,并对我国ASF防控提出了建议,以期为ASF防控提供帮助。
2018, 35(10):60-6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7
摘要:近年来,南美洲国家通过实施口蹄疫(FMD)消灭计划,基本实现了控制和消灭口蹄疫的目的。本文介绍了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等国口蹄疫的流行情况,阐明了在泛美卫生组织、泛美FMD中心等组织和机构协调下,南美洲各国通过建立口蹄疫消灭计划,实施科学有效的免疫,建立严格的移动控制与追溯体系,开展基于风险的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并适时申请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无疫认证,取得了良好成效。南美国家的FMD防控经验提示,科学防控策略、多方合作、及时评估与调整在FMD消灭过程中至关重要。
2018, 35(10):63-6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8
摘要:布鲁氏菌是一种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能给公共卫生和畜牧业带来严重危害。常用的布鲁氏菌病原检测方法包括布鲁氏菌分离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中的PCR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在布鲁氏菌检测、菌种鉴别、疫苗株与野毒株区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PCR技术在通用型布鲁氏菌、不同种型布鲁氏菌及布鲁氏菌疫苗菌株检测与鉴别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检验检疫、流行病学调查、人与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等提供技术参考。
2018, 35(10):68-7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9
摘要: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食品安全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快速、准确、高效的人兽共患病病原活菌检测技术非常必要。目前已有多种针对活菌的检测方法。本文比较分析了目前正在使用或开发的人兽共患病病原活菌检测技术。同时,利用PMA-qPCR检测技术,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效果验证,认为该检测技术兼具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成本低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活菌快速检测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外,一种新型的铂化合物检测技术也被证明可用于活菌检测。
2018, 35(10):74-7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20
摘要:为解决传统病毒检测方法灵敏度低、操作复杂、费时费力等问题,研究人员相继开发了基于DNA、受体、聚糖、适配体和抗体的生物传感器,包括免疫传感器、DNA生物传感器、压电晶体生物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微阵列技术传感器等。这些生物传感器在流感病毒检测方面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的优点,因而开发便携式、自动化的生物传感器是未来研究热点。
2018, 35(10):78-8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21
摘要:本试验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原理,研制了布鲁氏菌抗体检测试纸条,并以布鲁氏菌阳性血清国家标准品进行了敏感性试验,确定了最低检出量,同时与有可能存在交叉反应的血清和阴性血清进行了特异性试验;然后将保存不同时间的试纸条在进行了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证明其稳定期可以达到15个月。选择临床牛羊血清30份,利用该试纸条与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试验抗原进行同步检测,发现两种试剂的检测符合率为98%。试验证明,所研制的布鲁氏菌抗体检测试纸条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期长。
2018, 35(10):83-8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22
摘要:为查明甘肃省永靖县奶牛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感染菌种和类型,2013—2017年对永靖县8月龄以上奶牛进行了布鲁氏菌病监测,对2016年检出的3份疑似感染布鲁氏菌奶牛的脾脏进行了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2013—2014年检测奶牛444头,未检出阳性;2015—2016年检测奶牛706头,检出阳性63头,个体阳性率为8.92%;3份脾脏样本均为布鲁氏菌PCR检测阳性,细菌分离培养15 d,只有1份生长菌落;将分离菌株用AMOS-PCR进行检测,获得流产布鲁氏菌特征的扩增条带,且分离菌株的omp25基因测序结果与流产布鲁氏菌高度吻合。本监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为该地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8, 35(10):87-8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23
摘要:对新疆某规模化奶牛场的2 106头奶牛用PPD进行普检,共检出结核病阳性牛26头;随机采集20头阴性牛和26头阳性牛抗凝血和全血,进行牛结核γ-干扰素ELISA试验和胶体金检测,然后将检测结果与PPD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显示:3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的16份,均为阴性的10份,总符合率为57%。PPD和γ-干扰素ELISA相比,均为阳性的23份,阳性符合率为88%(23/26),均为阴性的11份,阴性符合率为55%(11/20);PPD和胶体金检测相比,均为阳性的19份,阳性符合率为73%(19/26),均为阴性的19份,阴性符合率为95%(19/20)。结果表明:3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较低;每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γ-干扰素ELISA敏感性较高,而胶体金特异性较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相应检测方法。
2018, 35(10):90-9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24
摘要:2017年1月,山东省某规模化奶牛场10~20日龄犊牛出现腹泻、拉血便、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犊牛突然死亡。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尸体剖检,初步怀疑为魏氏梭菌感染。采集病料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分离鉴定、生化试验、16S及毒素基因检测等,证明疫情由A型魏氏梭菌所致。对死亡犊牛的肠内容物及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研究,发现肠内容物及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噻呋、恩诺沙星等表现极敏感。根据病原确诊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用药,及时控制了牛场疫情。
2018, 35(10):95-9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25
摘要:B2L蛋白是羊口疮病毒(ORFV)的结构蛋白,也是病毒的保护性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抗病毒反应。为表达出高可溶性的B2L蛋白并检测其免疫原性,将羊口疮病毒B2L基因进行密码子偏爱性优化设计,并截取抗原性高、疏水性好的区域,构建了His-tag融合可溶性标签的表达重组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中,经IPTG诱导,利用SDS-PAGE电泳对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进行检测,筛选出高可溶性表达的His融合蛋白。重组蛋白通过Ni-NTA agarose亲和纯化后,进行Western-blot验证。结果显示,经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的目的条带分子质量与预期大小相符。本试验成功在上清中表达和纯化出B2L基因编码蛋白。
2018, 35(10):99-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26
摘要:鲑鱼甲病毒(Salmonid alphavirus,SAV)是鲑鱼胰脏病(Salmon pancreas disease,PD)病原,主要感染鲑科鱼类,目前在我国尚未分离到。为提高出入境鱼类中的SAV检测效率,根据SAV nsP1基因片段,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检测SAV的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使用25 μL反应体系,经优化后的反应温度为65 ℃,反应时间为1 h,检测限可达10个拷贝数的病毒核酸,且不与传染性鲑鱼贫血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和鲤春病毒血症病毒的RNA产生交叉反应。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染料后,反应结果肉眼直接可见。本研究建立的RT-LAMP方法是一种特异性强、方便快捷的SAV检测方法,适合SAV的现场初筛和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