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5(2):1-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01
摘要:为了解广东省广州市活禽批发市场从业人员对H7N9流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为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2017年4—5月对广州市全部6个活禽批发市场的435名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318名密切接触人员和117名非密切接触人员对 H7N9流感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分别为80.59%和69.60%;在“发现对禽高致病性的H7N9流感病毒”“病死禽应该进行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外省养殖场发生过H7N9流感疫情”方面,密切接触者的知晓率显著高于非密切接触者(P<0.03);获取H7N9流感知识的途径主要有培训,以及电视、网络和海报等宣传媒介;绝大多数市场从业人员认为政府有能力防控H7N9流感,对政府采取的H7N9流感防控措施及对目前的“1110”制度感到满意,认为活禽集中屠宰可行(P<0.01);从业人员在预防H7N9流感时,接触禽类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占比最高(83.45%),其次是戴手套(69.20%)和穿水鞋(63.91%),而戴口罩(39.77%)和用消毒液消毒手(35.86%)的占比较低。调查认为,广州市活禽批发市场从业人员的H7N9流感知识知晓率较高,但个人防护措施实施不全面。调查结果提示,应充分利用培训,以及电视和网络等优势媒介,强化微信和微博等新兴媒介,加强对H7N9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
2018, 35(2):5-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02
摘要:为了解当地活禽批发市场的禽流感病毒污染状况,提升禽流感防控针对性,2015—2016年先后4次对长沙市两大活禽批发市场进行了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共在35个摊位分离到禽流感病毒,发现群阳性率为43.6%,禽流感病毒总分离率为14.24%,分离到H3、H5、H6、H7、H9和H10等6种亚型禽流感病毒。其中,H9和H5亚型禽流感病原阳性率较高,分别为8.7%和3.8%。调查结果表明,长沙市活禽批发市场中的禽流感病毒污染面较广。建议加强活禽市场管理,特别要做好市场的清洗消毒工作。
白艳艳,张斌,刘健鹏,沈朝建,李靖宁,韩斌,白崇生,郝玉青,高艳,刘万华
2018, 35(2):9-1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03
摘要:2017年5月21日,陕西省榆林市某养殖场的蛋鸡出现异常死亡。经国家参考实验室确诊,该起疫情为H7N9流感疫情。为找出引发疫情的可能原因,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疫情的三间分布,分析发病的风险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该场饲养规模较大,共有8栋鸡舍,饲养4.5万只蛋鸡;疫情暴发突然,病程仅为5 d;蛋鸡死亡2.2万只,死亡率为48.9%;疫情具有明显的场内传播规律,从靠近鸡场入口的鸡舍逐渐向内蔓延;产蛋高峰期蛋鸡的发病风险是雏鸡的37.458倍,差异显著(P<0.05);所分离毒株的HA基因裂解位点有4个氨基酸插入,为变异株;该起疫情可能是通过运输淘汰蛋鸡的车辆、野鸟、饲料和饮水,以及调入雏鸡等途径引入的。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发布了封锁令,划定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在疫区采取了扑杀、无害化处理、关闭疫区内所有禽类产品交易市场等控制措施。采取以上处置措施后,疫情得以快速有效控制。
2018, 35(2):13-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04
摘要:2017年7月7日,农业部决定对全国家禽开展H7亚型流感免疫。为了掌握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苗的免疫效果,2017年8—9月,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控制性试验和大面积临床监测。控制试验结果表明:首免15 d后,H7亚型禽流感抗体合格率可达70.00%,H5亚型抗体合格率仅为10.00%;首免22 d后,H7亚型禽流感抗体合格率达到93.33%,H5亚型抗体合格率达到60.00%;该疫苗未出现严重免疫副反应;H7亚型禽流感抗体产生的时间早于H5亚型。随机选取5个区县,采集414份免疫血清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二价灭活苗免疫21 d后,H5和H7亚型禽流感抗体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2.27%和76.00%;5个区县的抗体水平存在差异;蛋鸡抗体水平高于肉鸡。控制试验及临床监测结果提示,该疫苗免疫效果确实,但部分区县仍存在免疫抗体水平不高的养禽场。因此,在新旧疫苗交替使用期间,各地应高度重视高致病性H5和H7亚型禽流感防治工作,尤其是肉鸡。
2018, 35(2):16-1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05
摘要:根据规定,产地检疫中对怀疑患有检疫规程规定病种及临床检查发现其他异常情况,以及跨省调运要求实验室检测的动物,需经实验室检测合格后,官方兽医才能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湖北省开展试点,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为养殖企业提供相关动物疫病的实验室检测服务,借此提升动物产地检疫技术含量,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介绍了湖北省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试点情况,分析了引入第三方开展动物疫病实验室检测的意义并提出了有关思考,以期为各地提供借鉴。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有助于提升动物产地检疫的技术水平,减少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风险,提升养殖企业的动物疫病防控主体责任意识,弥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资源与能力的不足。因此,建议正确认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作用;适时修订《动物防疫法》及配套规章;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有效的第三方检测机制;将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服务范围拓展到散养户和小型养殖企业,从而整体提升动物产地检疫水平。
2018, 35(2):20-2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06
摘要:畜禽屠宰检疫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关系到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本文通过梳理中美两国屠宰管理机构设置及法律体系、屠宰企业注册方式、畜禽屠宰检验检疫内容,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从而提出完善我国畜禽屠宰检疫管理体系的建议。中美两国在畜禽屠宰检疫方面都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体系和检疫规程。相比之下,美国畜禽屠宰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详实,时效性更强,涉及的检疫内容和检疫对象更加全面。我国畜禽屠宰检疫体系在规范标准方面缺乏系统性,检疫内容和对象有待补充,检疫人员数量配备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建议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畜禽屠宰及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将牛、羊、禽等屠宰全部纳入定点管理,并细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且定期修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检疫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检验检疫对象和内容,加强兽医队伍和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2018, 35(2):24-2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07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这是我国今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部署。当前我国兽医卫生工作存在畜禽免疫战略短板、中小规模养殖方式落后、商品畜禽跨区域调运弊病、畜禽屠宰加工瓶颈和兽药使用不规范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树立“大农业、大安全、大保障”发展理念,创新兽医卫生绿色防疫战略,创新兽医卫生保障机制,全面加强从养殖到屠宰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管理,切实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
2018, 35(2):28-3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08
摘要:为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目前的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利用样品比对方法,对辖区内8个区县实验室进行了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以及H5亚型禽流感、猪瘟、口蹄疫抗体检测等5个比对项目考核。结果显示,上述5个比对项目的样品检测符合率分别为100.0%、80.7%、86.2%、88.3%和88.4%,平均符合率为88.0%。比对结果表明,新疆乌鲁木齐市基层兽医实验室已基本掌握了常用的动物疫病血清学检测技术,其中对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技术掌握较好,而对其他4个比对项目,尤其是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检测技术,还需进一步提高检测水平。比对发现,2012—2015年的样品检测符合率均在90%以上,而在2016和2017年分别降至76.4%和84.9%,表明乌鲁木齐市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水平还不稳定。这可能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减少,且岗位不固定引起的。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实验室专项技能培训,稳固与提升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
2018, 35(2):31-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09
摘要:兽药规范化的实现需要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机制。在法制视角下,从认知层面对兽药质量安全形势进行剖析,审视我国兽药质量安全法制监管现状。从顶层制度设计、基层管理需求、兽药司法监管、安全风险应对机制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兽药管理的若干问题,提出我国兽药质量安全法制监管应审查现行兽药管理法律法规,并适时修订兽药法律规章制度,逐步开展网络监督,建立兽药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兽药安全司法监管,探求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性的监管举措等建议。
2018, 35(2):35-3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10
摘要:兽药产业是保障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本文分析了政府监管、养殖结构和用户需求变化对兽药生产经营的影响,包括兽药监管强化,法规标准体系日渐完善,行业整合加速;规模养殖比重增加,挑战传统兽药营销;养殖终端需求多元化,亟须重构兽药供应链。提出了兽药生产和经营企业应从合规生产与经营、创新生产技术和工艺、做好客户需求服务等方面寻求突破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8, 35(2):39-4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11
摘要:本文从兽药产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等层面梳理我国兽药使用与兽药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阐述建立该体系的重要意义。结合基层工作实践难点,从兽药经营准入制度、信息获取、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档案管理、宣传及产品质量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完善兽药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供参考。
2018, 35(2):42-4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12
摘要:2015年12月,经网友举报,甘肃省A县畜牧兽医局查获一起未经许可生产经营饲料案。经执法人员立案调查,该饲料厂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违反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并依法进行了惩处。通过剖析本案,围绕案件定性是否准确、处罚程序是否合法展开了讨论研究,认为本案定性不准确而导致法律适用不当,但案件处罚程序合法。此外,为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议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健全完善制度,规避行政执法过错等。
2018, 35(2):44-4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13
摘要:本文阐述了规范执法监管营造公平高效市场营商环境的必要性,从执法体系、执法制度、执法能力和执法形象建设等方面,分析了石家庄市执法规范化建设概况。建议通过加强对生产经营主体源头治理,注重问题导向加大侦办力度,强化行业自律诚信经营等方面的监管,以期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
朱来华,王艳,季新成,周仲芳,顾志军,刘金龙,窦树龙,顾炳泉
2018, 35(2):48-5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14
摘要:马传染性贫血(EIA)的监测与防控成效关乎全球马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美国农业部对EIA实施被动监测程序,要求在马匹参加展览或竞赛等事项、跨州调运、变更马主、进入拍卖或销售市场、配种、引群、入境前,均需携带官方认可实验室的阴性检测报告,其主要检测方法包括ELISA、AGID及免疫印迹试验。一旦发现疫情,立即启动防控措施,如对阳性马实施安乐死,屠宰或隔离检疫,限制调运并永久标识。对同群马反复检测并移除阳性马,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与扩散。通过分析美国EIA监测与防控措施,建议我国在消灭EIA实践中,扩大监测范围和监测数量,加强监督与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反复检测同群马,扑杀阳性动物等。
2018, 35(2):53-5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15
摘要:最近研究发现,塞尼卡谷病毒(SVV)是引起猪原发性水疱病(PIVD)的主要原因,可导致感染猪的鼻吻、蹄冠部出现水疱性病变,新生仔猪死亡。近年来,猪塞尼卡谷病毒病陆续波及加拿大、美国、巴西、中国、泰国和哥伦比亚等国,值得高度关注。本文介绍了猪塞尼卡谷病毒病的发现、流行现状及临床表现。提示我国应重视该病的防控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动物水疱性疫病诊断处置方案;做好追溯研究,加强主动监测;分析病毒基因分子进化规律,关注SVV演变;继续进行病毒致病机制及宿主抗感染免疫机制等基础研究;制定SVV诊断国家标准,同时开发快速、灵敏、方便的现场诊断方法及高通量鉴别诊断方法;研制新型安全有效的SVV疫苗;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2018, 35(2):59-6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16
摘要:猪圆环病毒3型(PCV3)是新发猪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PCV3的由来和发现、分类地位、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最新检测技术(如PCR、荧光定量PCR和原位杂交)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兽医科研工作者和养殖业主了解和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王丽坤,张莹,崔宇超,高俊峰,杨淑萍,骆宏伟,鹿凌岩,于万才
2018, 35(2):62-6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17
摘要:棘口吸虫可以可以感染丹顶鹤。本文介绍了棘口吸虫在我国丹顶鹤中的流行历史、生活史、感染途径、感染动态等,提出了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春季灭螺、定期药物预防,以及定期对粪便进行检测和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以期为防控丹顶鹤棘口吸虫病提供借鉴。
2018, 35(2):64-6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18
摘要:近年来,虾肝肠胞虫(EHP)感染已成为对全球对虾养殖生产影响较严重的疾病之一。我国针对养殖对虾EHP感染的调查显示,该病具有较高的流行风险,是导致对虾生长缓慢的主要病原。为了解EHP的流行病学特点、检测方法和综合防治现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EHP基本特性、传播途径、致病性、检测技术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EHP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王艳,李金平,张磊萍,程善菊,张强,李春阳,侯广宇,彭程,蒋文明
2018, 35(2):69-7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19
摘要:为确认进口食品中的禽流感病毒(AIV)携带状况,对从台湾地区进口的冻鸡食品进行了禽流感带毒情况检测,并对病毒进行了分离、全基因组测序和致病性试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AIV为H6N1亚型病毒,与台湾本地流行的毒株同源性最高;分离株的HA裂解位点基序为PQIATR/G,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处第186、190、226和228位氨基酸残基分别为脯氨酸(P)、缬氨酸(V)、谷氨酰胺(Q)、丝氨酸(S),具有结合人样流感病毒受体的分子特征。SPF鸡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的静脉致病指数(IVPI)为0,为低致病性AIV。Balb/c小鼠感染性结果显示:分离株可在小鼠下呼吸道和肺脏中复制;高剂量感染可使小鼠体重发生轻微变化,但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检测结果表明,该H6N1亚型毒株虽然目前致病力较弱,但有突变为高致病性毒株风险,对人类和家禽存在潜在威胁。
毛娅卿,吴涛,王嘉,王哲,孔冬妮,李岭,李慧姣,蒋桃珍,李俊平
2018, 35(2):73-7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20
摘要:为制备外源病毒检验用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特异性血清,对300只3~4周龄的SPF鸡进行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最后一次免疫21 d后,采血并分离血清;对血清经混合、分装、冷冻、真空干燥后,进行无菌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剩余水分测定、中和效价测定和特异性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抗IBV 特异性血清的无菌检验、外源病毒检验和剩余水分测定结果均符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规定;血清中和效价为1:800,与IBV H120种毒株的中和指数为106.3,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B87 株、鸡新城疫病毒La Sota 株、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痘病毒、禽呼肠孤病毒 S1133 株的中和指数均不大于10;通过 AGP、ELISA、HI 等试验,确定该血清中不含其他禽源外源病毒抗体。本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或毒种的外源病毒检验提供了具有良好特异性和高效价的中和用血清。
2018, 35(2):77-8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21
摘要:为快速鉴别牛羊肉中是否掺杂了鸡肉、鸭肉等其他肉类,基于Genie II等温扩增荧光检测系统,建立了检测鸡鸭源性成分的荧光LAMP检测方法。同时,优化了反应体系和条件,进行了特异性和灵敏度试验,以及市场检测应用。结果显示:鸡鸭源性成分荧光LAMP检测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除了相对应的动物源性成分外,其他13种动物源性成分均呈阴性;该方法检测鸡、鸭源性成分的灵敏度分别为0.88、3.32 pg/μL,均高于普通PCR 10倍;加入双加速引物,该方法的反应时间仅为15~20 min,10 min左右时就可进行实时初判;市场应用检测结果与普通PCR的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方法特异、灵敏,所需时间短,可用于鸡鸭源性成分的市场快速检测。
2018, 35(2):82-8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22
摘要:为分析鸽星状病毒中国分离株的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从山东省青岛市某活禽市场分离的鸽星状病毒基因组,并对其进行特性分析与比较基因组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毒全基因大小为6 872 bp,具有与其他星状病毒相似的结构和基因顺序;5'端有一段非编码区,3'端为聚A尾。与15株代表性毒株的全基因组和衣壳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证实,该病毒与挪威2003年分离的鸽星状病毒同源性高,属于Group Ⅰ 基因群禽星状病毒,而与我国2011年报道的鸽星状病毒存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鸽群中的星状病毒较为多样。
牛绪东,张春玮,任禾,冯学俊,马洪超,张元瑞,马卫明,刘建柱
2018, 35(2):87-9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23
摘要:2017年8月山东省菏泽市某养殖场的3批种鹅相继发病死亡。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禽霍乱。经过药敏试验,采取拌料喂服多西环素可溶性粉、注射恩诺沙星注射液,以及消毒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018, 35(2):91-9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24
摘要:2017年8月,山东省临沂市某养殖场出现一例育肥猪死亡病例。经临床症状检查、病理剖检、RT-PCR和PCR检测,最终判定该病例为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和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同时,本文分析了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控建议。
2018, 35(2):96-9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25
摘要:2017年9—10月,山东省泰安市某养殖场出现了野猪繁殖障碍病例。出现繁殖障碍的全为初产母猪,产出死胎或木乃伊胎。经分析病例发病情况,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终判定为猪细小病毒感染。
2018, 35(2):98-10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26
摘要:为了解广西河池市常用抗球虫药物的疗效,选用地克珠利、磺胺喹噁啉钠和盐酸氯苯胍等3种常用药物进行抗药性试验。用卵囊产量(ROP)、病变记分减少率(RLS)、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POAA)和抗球虫指数(ACI)等4项指标进行综合判定。结果显示:磺胺喹噁啉钠有2项指标阳性,2项指标阴性;地克珠利有3项指标阳性,1项指标阴性;盐酸氯苯胍的4项指标均为阳性。结果表明,河池市分离的鸡球虫对抗球虫药磺胺喹噁啉钠中度抗药,对地克珠利和盐酸氯苯胍完全抗药。
2018, 35(2):102-10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2.027
摘要:利用基因克隆和体外转录技术,制备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核酸检测标准物质。设计NNV RNA2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获得目的片段并连接至pGEM-T载体;采用体外转录方法,获得大量纯品RNA。初步定量稀释至约108 copies/μL,均匀性检验结果显示样品间差异<5%;稳定性检验表明,室温(20~25 ℃)保存7 d、冷藏(2~8 ℃)保存1个月和冷冻(?20 ℃)保存6个月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采用核酸浓度测定与拷贝数换算的方法,对转录的RNA片段进行定值,并根据委托单位的定值结果进行不确定度估算。核酸标准物质定值为(8.452±0.068)×108 copies/μL,可用作NNV核酸检测的标准质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