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5(7):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01
摘要: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3,PCV-3)是近2年从猪体内新检测到的病原。为了解我国猪群的PCV-3感染现状、临床症状和病变特征,在分析流行病学资料基础上,运用荧光PCR技术,对部分猪场采集的80份病料进行PCV-3检测。结果表明,我国至少已有山东、河南、福建、广西等4省份的猪群存在PCV-3感染;发病样品中的PCV-3个体感染率为27.50%,表明我国部分猪群中PCV-3感染较普遍;腹泻样品的感染率最高,为34.09%,而呼吸道症状、流产和高热样品的感染率分别为27.27%、22.22%和14.29%,提示腹泻可能与PCV-3感染的相关性最强,而腹泻样品可能是检测PCV-3的较佳采样器官;不同生长阶段仔猪的感染率不同,保育仔猪感染率最高(40.00%),其次是流产胎儿(20.00%),哺乳仔猪最低(12.50%)。这些结果为PCV-3的采样、监测和防控提供了依据。
刘晓东,熊伯立,杜元钊,王小龙,杨旭兵,马振乾,刘红祥,张学伟,朱小丽,高丰
2018, 35(7):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02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国内的分子遗传进化情况,从而对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防控提供依据,对2015—2017年国内分离的58株PRRSV野毒株与疫苗毒株的GP5基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我国现有PRRSV毒株主要集中于第一亚群、第四亚群、第五亚群及新亚群;同一亚群和不同亚群毒株间的中和表达位点、毒力位点以及N-糖基化位点均存在一定的变异。结果表明:我国PRRSV毒株存在易变异和多样性等特点,这为该病防疫带来较大压力;PRRS防控必须进行田间的毒株检测和基因分析,然后选择相应基因型毒株疫苗进行免疫。
2018, 35(7):10-1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03
摘要:2017年12月8日,湖南省某种猪扩繁场约400头育肥猪采食量出现急剧下降,部分猪还出现水样腹泻,个别猪有呕吐、神经沉郁等症状,初步怀疑为猪流行性腹泻疫情。通过现场调查、座谈和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对此次疫情进行了暴发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显示,造成此次腹泻疫情的病原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分析认为:运输猪只车辆消毒不严、场内生物安全防范措施执行不到位是导致病毒传入的主要原因;饲养管理不善、缺乏保温措施、养殖密度大、通风不良等因素,加速了病毒在栏内的传播。调查结果提示:规模猪场要严格运输车辆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严防病毒传入;加强猪群饲养管理,提高猪群免疫力;发生疫情时,要及时隔离,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2018, 35(7):15-1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04
摘要:为了解湖南省临床健康猪群主要疫病流行情况,2017年从长沙市某屠宰场采集猪组织样品390份,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圆环病毒2型(PCV2)、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PPRRSV)和口蹄疫病毒(FMDV)。结果显示,这6种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5.13%、23.85%、8.46%、77.95%、24.10%和0.51%。对猪群的混合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发现:PCV2与其他病原的混合感染率最高;二重感染最高的是“PRV+PCV2”,达到7.43%,其次是“PRRSV+PCV2”,为2.31%;三重感染率最高的是“HPPRRSV+PRRSV+PCV2”,达到11.54%,其次是“CSFV+HPPRRSV+PRRSV”,为0.77%;四重感染最高的是“CSFV+HPPRRSV+PRRSV+PCV2”,达到3.85%,其次是“HPPRRSV+PRRSV+PRV+PCV2”,为0.77%。结果表明:临床健康猪群中的PCV2感染率最高,且常与PRRSV和PRV发生混合感染;加强养殖环节PCV2、PRRSV、HPPRRSV和PRV的监控,对于控制常见猪群疫病具有重要意义。
2018, 35(7):19-2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05
摘要:贾第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肠道寄生虫,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为获悉云南省猪场的贾第虫感染情况,采用巢式PCR,对4个猪场的129份猪粪便样品进行贾第虫TPI基因序列扩增、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有2个样本为贾第虫阳性,阳性率为1.55%(2/129),均为人兽共患的集聚体B型。该结果说明:云南省猪场内存在贾第虫感染;虽然感染率不高,但存在散播风险。因此,需要加强猪场卫生防疫,做好猪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避免因粪便污染造成疫病流行。
2018, 35(7):22-2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06
摘要:为查明河南省新蔡县羊棘球蚴流行情况与分布特点,2017年在县内部分屠宰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眼观检查屠宰羊肝脏和肺脏,并进行棘球蚴计数与登记。结果显示:被调查的830只羊中,有18只检测为棘球蚴阳性,个体阳性率为2.17%;多数乡镇存在棘球蚴感染羊群,个体阳性率差异较小;不同年龄阶段羊群的个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4岁以上羊群的个体阳性率达到了7.31%。结果提示,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应重视对羊群棘球蚴感染的控制。
梁璐琪,刘俐君,陈斌,张蕾,李清竹,赵小波,黎丁箕,陈代平,陈冬,李淳,伏晓
2018, 35(7):24-2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07
摘要:为了解四川省达州市山羊场布鲁氏菌病传播的风险因素,根据阳性养殖场分布情况,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全市6个区(县)的58个阳性场(病例)和387个阴性场(对照)进行问卷调查,对养殖场基本情况、饲养管理状况、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的25项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模型的预测概率并建立ROC曲线。结果显示:该市羊场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因素为:“养殖场存栏量在50头以上”(OR=9.08,95%CI:2.91~28.39,P<0.01);“养殖场启用年限在2012年前”(OR=12.57,95%CI:3.69~42.85,P<0.01);“养殖场近1年内引入过羊只”(OR=9.11,95%CI:1.08~77.29,P=0.04);“从达州市以外地区引羊”(OR=19.30,95%CI:1.94~192.41,P=0.01);“新购入羊只不隔离直接混群”(OR=6.78,95%CI:1.33~34.45,P=0.02);“临产母羊不隔离饲养”(OR=5.63,95%CI:1.61~19.72,P=0.01)。拟合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2.6%(95%CI:88.9%~96.4%),说明该模型预测羊场是否感染布鲁氏菌的能力较好。研究结果表明,达州市山羊场感染布鲁氏菌的主要风险因素为对外引羊,以及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意识和布鲁氏菌病认知度较差。这提示相关部门应重点加强羊只移动的检疫监管,积极对养殖场户开展布鲁氏菌病宣传干预。
2018, 35(7):29-3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08
摘要:在国家推进简政放权,调整农业农村部职责的形势下,现行动物检疫制度中的问题不断凸现。产地检疫方面,存在检疫范围不明确,现场检疫缺乏技术支持等;屠宰检疫中,由于企业主体责任缺失,导致肉品质量安全责任主体错位;在运输环节中,因动物产品分销换证依据不足,导致飞机和火车运输地检疫签证模糊等问题一直存在。由此提出了明确检疫范围,调整检疫主体,改变监管模式,取消分销换证,制定签证规则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检疫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2018, 35(7):31-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09
摘要:进出境动物检疫是保护国门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而规范、合格的检疫试剂是检疫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文中分析了近几年动物检疫常用检测试剂的对比研究文献,发现在动物检疫实际工作中,因检测靶标和方法不同,往往导致结果出现差异,同时检测试剂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对相应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依据检测目的选择相应试剂,以及加强自主研发,提高检测水平等建议,以期为进出境动物检疫常用试剂的选用提供依据。
2018, 35(7):35-3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10
摘要:为评估鲤浮肿病毒(CEV)跨境传播风险,提出科学可行的防控措施,基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对CEV进入我国的可能因素进行了风险分析。分析认为,CEV的传入威胁主要来自疫区的活养殖鲤、锦鲤,以及金鱼等其它活敏感鱼类,其次是用于食用的活敏感鱼类,以及冰冻、冰鲜的敏感鱼类。因此,根据进口对象,制定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案并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对有效控制CEV传入我国具有重要意义。
2018, 35(7):39-4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11
摘要:生猪屠宰监管职能划转后,2017年江苏省农委将“随机抽查、随机选派检查人员,及时向社会公开查出情况”的监管模式应用于生猪屠宰企业省级检查。择选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的8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对屠宰企业的资质要求、设施设备、人员配置、质量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内容进行了试点检查。经试点,该模式在有效落实国家督查要求,增强省级屠宰督导能力,培育屠宰监督骨干力量等方面成效明显,但也存在屠宰监管法律、法规及标准不完善,多边、重复检查致使基层畏难,运行机制不畅等监管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相应检查制度,完善工作方案,加强基础保障,以提升屠宰监督效能,全面推动屠宰监督省级“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优化升级。
2018, 35(7):43-4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12
摘要:为做好强制免疫疫苗管理,安徽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疫苗采购及调拨使用、变更疫苗费用结算单位,建立疫苗管理系统,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第三方审计等措施,有效规避了采购风险,降低了疫苗管理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针对疫苗招标采购环节多、程序复杂,每年疫苗中标供应商变数大或供应商单一,疫苗经费配套政策缺失等问题的分析,从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提高“先打后补”比例,设立第二中标供应商,制定疫苗经费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2018, 35(7):47-5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13
摘要:官方兽医制度是我国新型兽医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解决当前官方兽医范围认识分歧的必要性,梳理了当前官方兽医范围的争议,介绍了OIE及英美等国政府兽医与官方兽医的配置,探讨了引入政府兽医概念解决官方兽医范围认识分歧的思路,探析了政府兽医的范围、资质、职权与层级、与官方兽医的关系等框架,以期为优化官方兽医制度提供参考。
2018, 35(7):51-5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14
摘要:畜禽屠宰行业监管关系食品安全,地方畜禽屠宰立法是完善畜禽屠宰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我国畜禽屠宰地方立法面临的立法层次、监管范畴、厂点设置等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地方立法应倾向制定地方性法规,牛羊禽应纳入屠宰管理范畴,严控小型生猪屠宰点及规范生猪屠宰厂(场、点)的设置等,以期为地方优化畜禽屠宰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18, 35(7):54-5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15
摘要:基于某农委办理的一起未经许可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案,对驯养繁殖和利用的概念、新旧法条适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鉴定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围绕违法行为的定性及法律适用,总结了该案存在的未经许可繁育、未经许可驯养繁殖、违法利用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以及违法行为不存在等4种观点,笔者针对不同观点一一辨析,并由此提出尽快制定或修订配套法律法规,出台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鉴定标准,加快推进鉴定机构建设等建议。
2018, 35(7):57-5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16
摘要:重庆市农委2014年检查发现,魏×涉嫌从事向待宰牛注水的违法行为,经立案调查送检听证等程序,依据《食品安全法》作出行政处罚。魏×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两审终审判决撤销行政处罚决定并限期重作。魏×对新行政处罚决定依然不服,复议至农业部后提起行政诉讼。经两审终审,法院判决重庆市农委胜诉。本文结合案情,对适格主体、法律适用等重点内容进行剖析,并对案件值得商榷之处,从刑事司法移交及违法事实认定方面作了思考,以期为官方兽医基层执法实践提供参考。
2018, 35(7):60-6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17
摘要:近年来,生猪屠宰环节出现了通过注射针剂实现注水的新型生猪注水违法行为,增加了执法监管难度。本文通过剖析生猪屠宰违法注药案例,指出了当前存在违法查处难、药品和问题产品检验难、案件移送难及猪肉水分限量标准有待完善等执法困惑,提出了完善标准,落实待宰静养制度,强化行刑衔接和严格执法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优化生猪屠宰监管提供借鉴。
2018, 35(7):63-6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18
摘要:2002年,为提升动物外来病入侵和生物恐怖袭击的应对能力,美国以联邦、州立和大学动物卫生诊断实验室为基础,组建了国家动物卫生实验室网络(NAHLN)。十多年来,NAHLN几乎覆盖了美国所有公立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网络体系趋于完善;通过联邦和各州持续投资,NAHLN实验室强化了生物安全设施、标准化快检技术、质量体系、电子报告系统、人员素质和应急监测预案等6方面建设,能力大幅提升;按照早发现、快反应、有序恢复(无疫)的理念,设置了风险监测、应急监测、无疫监测3种模式,对10余种优先防范和控制病种实施分类监测,在发现疫情和证实无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HANLN的名字由此得到了美国政府、国会和行业的认可。同时,HANLN也面临着经费支持不足、被动监测组织性不够等问题。
2018, 35(7):69-7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19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出口肠衣受阻原因,以及国际肠衣技术要求、中欧(中国及欧盟)肠衣安全限量发现:欧盟肠衣技术壁垒越来越严格,涉及范围扩大,影响面广,具有明显的贸易保护特征和连锁扩散效应;我国技术性贸易保护体系存在生产基础弱、标准体系技术性差、行业协会作用不明显、出口企业应对能力不足,以及与欧盟的贸易保护实力不对等问题。需要构筑“三位一体”的战略应对体系:政府负责政策制定、谈判和组织管理工作,行业协会发挥标准制定、行业预警和中介协调作用,出口生产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同时,监管部门还需加强监管,逐步健全和提高市场准入标准。
2018, 35(7):74-7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20
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养禽业的健康发展。为有效控制本病流行,科研人员不断开发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尤其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本文围绕这2个方面综述了IB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相关研究进展及优缺点,提出在实际检测中,要根据检测目的,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方法,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
2018, 35(7):78-8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21
摘要:本研究基于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技术(NASBA)和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建立了一种针对猪瘟病毒的,快速、灵敏、特异的两步法检测技术。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与反转录巢式PCR(RT-Nest-PCR)相当,最低能检测出46 pg/μL的病毒RNA。该方法的建立为猪瘟病毒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周蕾,虞一聪,董建斐,柴娟,王雅婷,刘爱军,谢荣辉,倪柏锋,张传亮,赵灵燕,桂平雄
2018, 35(7):82-8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22
摘要:2017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某规模猪场保育舍猪群出现高热(41.5 ℃)、咳嗽、腹式呼吸、关节肿胀伴有跛行和被毛粗乱等临床症状。为确诊疾病,明确病因,剖检2头40日龄病死猪,用接种环刮取肺脏病料接种血平板,再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交叉划线,于37 ℃5% CO2条件下培养24 h。结果显示:病料培养血平板上生长出大量半透明、不溶血小菌落,菌落直径为0.5~1 mm;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苔的菌落较大,随着与葡萄球菌生长线距离的增加而变小或不生长,呈“卫星现象”。挑取可疑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将纯培养物制成菌悬液,以DNA纯化试剂盒提取DNA并进行PCR检测。扩增产物电泳后,被检菌株电泳道出现一条1 090 bp条带,表明该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
2018, 35(7):86-9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23
摘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蓝舌病病毒(BTV)感染,应用BTV-1型 V863毒株,制备抗原含量分别为1、5、10、50、100 μg/只份的BTV灭活疫苗进行绵羊免疫试验。设6个试验组(其中1组为空白对照),先后进行2次皮下免疫注射(2 mL/只),定期采集血清,利用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方法(SNT)检测BTV-1型血清抗体水平,并应用感染BTV-1型的血毒进行攻毒试验,以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结果显示:本研究制备的BTV-1型灭活疫苗能够刺激绵羊机体产生较好的中和抗体;2次免疫后,接种1、5、10、50、100 μg/只份BTV灭活疫苗绵羊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6.7%、100%、83.3%、66.7%、50.0%,其中最高中和抗体滴度达362,攻毒后阴性率分别为66.7%、83.3%、83.3%、50.0%、66.7%。抗体滴度与保护率比较结果显示,当中和抗体滴度≥64时,病毒阴性率为100%。因此,10 μg/只份的BTV灭活抗原含量可作为BTV灭活疫苗生产的推荐用量;BTV中和抗体滴度≥64可作为今后高效BTV灭活疫苗研发的依据。
2018, 35(7):91-9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24
摘要:为建立一种羊种布鲁氏菌Rev.1疫苗株PCR-RFLP鉴定方法,利用羊种布鲁氏菌Rev.1具有链霉素抗性的特性,选取与链霉素抗性相关编码核糖体蛋白S12的rpsL基因为模板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后,将产物进行NciI酶切,发现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Rev.1出现约500 bp条带,而不具有链霉素抗性的羊种布鲁氏菌株16M则出现384 bp条带。结果表明,PCR-RFLP方法能够用于羊种布鲁氏菌Rev.1疫苗株的鉴定,这为今后区分羊种布鲁氏菌疫苗株Rev.1免疫与野株感染提供了基础。
2018, 35(7):95-10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25
摘要:为比较羊口疮病毒(ORFV)强弱毒株毒力相关基因序列,将分离自山东省某发病羊场的强毒株ORFV/QD/2015,在山羊皮肤成纤维细胞上连续传90代,然后将ORFV/QD/2015强毒株和传90代后毒株的质粒测序结果与已经公布的9组ORFV全基因序列中的ORF020、ORF112、ORF117、ORF127基因进行比对。结果显示:ORFV/QD/2015强毒株与公布毒株毒力相关基因的同源性高,而传90代毒株与其同源性有所降低。将强毒株与传90代毒株4组毒力相关基因的核苷酸进行比对,发现其基因编码氨基酸均发生了多处变异,其中ORF020发生了7处,ORF112发生了52处,ORF117发生了14处,ORF127发生了15处。比对后发现,核苷酸与编码氨基酸变异最多的为ORF112基因,最少的为ORF020基因。两毒株间的抗原指数也有明显变异。研究认为,ORFV毒力相关基因的变异可能与其毒力有很大联系,这个变化可能与传代过程中基因发生多处变异有关,也可能是这些毒力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彭国瑞,魏财文,张媛,王秀丽,李建,辛凌翔,张一帜,彭小兵,李俊平
2018, 35(7):101-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7.026
摘要:为研制沙门氏菌马流产凝集试验抗原国家参考品,提高沙门氏菌马流产凝集试验相关试剂半成品和成品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按照有关最新规定,在以往各批次沙门氏菌马流产凝集试验抗原参考品的制备和标定技术基础上,规范了该抗原参考品的制备方法;采用3种效价血清进行标定,监测其保存期内的稳定性,并将其应用于生产检验实践。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制备和标定的沙门氏菌马流产凝集试验抗原参考品效价稳定、品质良好,可作为一种国家参考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