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宋姗姗,于静,刘红祥,高天佐,李彬,王群义,刘丰波,刘平,栾栋祖,杜元钊
2018, 35(8):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01
摘要:为了解我国H9亚型禽流感流行状况及流行毒株分子遗传进化特征,2013—2018年采集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场鸡群的喉、泄殖腔拭子,进行了 H9 亚型禽流感病原学检测。对H9亚型禽流感检测阳性的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并选取80株分离株进行HA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并对其受体结合位点以及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80株分离株中,除2013年分离的1株毒株外,其余79株均属于Y4亚群;虽然这些分离株的裂解位点均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特征,但具有致病性增强的风险。因此,加强 H9亚型禽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及时掌握 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最新变异情况,对于我国禽流感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018, 35(8):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02
摘要:自2018年2月7日起,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某荔枝果场内的6处放蜂点陆续出现中华蜜蜂批量死亡情况。680群中,有430群的采集蜂、内勤蜂或新出房幼蜂出现批量死亡,蜂群袭击率达63.24%。检疫人员对死亡原因展开紧急调查。通过问询蜂农、查看现场和实验室检测,发现蜜蜂死亡与周围1.561 km处一菜场使用哒螨灵等农药存在密切关系,证实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农药中毒,而与蜜蜂疫病无关。结合此事件的损失估算,对蜂农如何防止蜜蜂农药中毒给出了相关建议,为减少蜂农经济损失提供了帮助。
2018, 35(8):10-1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03
摘要:为了解云南边境地区马梨形虫病流行情况,2017年1—2月,随机采集红河州泸西县、弥勒市、个旧市、开远市4个地区27个乡(镇)农户饲养的马属动物血样462份,采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检测马梨形虫病抗体。结果显示:共检出 4份阳性血样,平均样品阳性率为0.87%;阳性样本分布于弥勒市和个旧市4个乡(镇)年龄为7~13岁的个体中;不同地区、年龄、动物种类之间的阳性率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存在马梨形虫病病原。这需引起当地重视,尤其在蚊虫活跃季节,更要做好防蜱和灭蜱工作。
2018, 35(8):13-1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04
摘要:为了解天津市对虾肝肠胞虫(EHP)流行情况,2015—2017年从汉沽区、大港区、塘沽区、宁河区、静海区、津南区和西青区等7个对虾养殖主产区,采集养殖对虾及饵料生物等样品,应用PCR法进行EHP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在2015—2017年分别检测的79、105、140批次样品中,EHP阳性率分别为56.96%、69.52%、29.28%;在凡纳滨对虾的仔虾、幼虾、中成虾养殖阶段均可检出EHP,但幼虾、中成虾的阳性率高于仔虾;鱿鱼、沙蚕和桡足类等对虾饵料生物携带有EHP。结果表明,天津市EHP流行率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严格控制亲虾品质及引进无病毒感染种苗、加强检疫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EHP流行。
2018, 35(8):17-2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05
摘要:为了解浙江省南美白对虾主产区苗种主要病原的携带情况,对杭州、宁波、嘉兴和绍兴4个地区的苗种场开展了病原检测。129批次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出阳性,阳性检出率分别为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1.55%、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20.93%、虾肝肠胞虫(EHP)31.78%、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7.21%,而桃拉综合症病毒(TSV)未有阳性检出。结果表明,SHIV、EHP、IHHNV是浙江省对虾苗种携带的主要病原,需要重点加以防范。从整体分布看,宁波市南美白对虾苗中携带的病原种类最多,且携带率较高,提示宁波市需要加强防控。从苗种来源看,来自福建省虾苗的IHHNV携带率最高,为38.10%;来自海南省和广东省虾苗中存在WSS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17%和2.27%;来自广东省虾苗的EHP和SHIV携带率最高,分别为43.48%和41.30%。由于浙江省南美白对虾苗种主要依靠外地输入,而这些输出地区的苗种病原感染率较高,因此浙江省需要加强从这些地区引入苗种的检疫工作。
2018, 35(8):23-2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06
摘要:为了解本地生猪定点屠宰场(点)猪肉中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3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对10个场(点)出场的猪肉进行抽样,采用沙门氏菌测试片、大肠杆菌O157:H7测试片及李斯特菌检测板进行快速检测,再用国标法对快速检测出的阳性样品进行复检鉴定。结果显示:50份样本中,检出沙门氏菌阳性7份,阳性检出率为14%;20份样本中,检出大肠杆菌O157:H7阳性1份,阳性检出率为5%,检出单增李斯特菌阳性5份,阳性检出率为25%。此外,还发现样本中存在细菌的混合污染,其中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双阳性2份,3种菌全阳性1份。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屠宰场出场猪肉中,这3种主要食源致病菌污染情况较严重,特别是小型屠宰点,应引起监管部门重视,加快推进屠宰企业转型升级;快速测试片的检测结果准确性偏低,特异性差,需要尽快建立一种快速特异的检测方法,用于屠宰场的致病菌快速检测。
刘婷婷,方忠意,范念亭,董鹏,狄元冉,李金磊,高延玲,宋志超,吴志明
2018, 35(8):29-3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07
摘要:为分析冷鲜猪肉贮藏期间微生物污染对其品质的影响,从规模化生猪屠宰场,随机抽取10头猪后腿肉,于4 ℃冷藏。将每头猪肉样品平均分为11份,分别于0~10 d进行感官评价以及菌落总数和挥发性盐基氮测定。结果显示:0~3 d,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不超标,冷鲜猪肉品质保持良好;4~6 d,猪肉品质开始降低,但绝大部分仍为近似鲜品;7 d以后,猪肉品质迅速降低,逐步腐败变质。结果表明,冷鲜猪肉贮藏期间,微生物污染对其品质有很大影响,在4 ℃冷藏条件下,冷鲜猪肉在3 d内能够保持良好品质。
2018, 35(8):36-3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09
摘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是兽医领域的权威国际组织,是全球兽医体系能力建设的倡导者和引导者。本文拟在研究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中有关兽医体系建设标准的基础上,从操作层面对加快提升我国兽医体系管理水平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
2018, 35(8):39-4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10
摘要:本文指出了政府在消毒药品采购中存在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采购方评标标准不一,低价中标忽视质量,不同品牌消毒剂功效差异大,国家标准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议政府采购以质量为先,尽快出台消毒药品采购指南,加强采购人员专业素质培养等。此外,政府采购的消毒药品应选择高效速效、安全低毒、无三致、使用成本低、适用大环境使用的药品,这有助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2018, 35(8):45-4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12
摘要:自2014年完成生猪屠宰监管职能移交后,上海市不断提升屠宰监管质量,在落实清理整顿、完成代加工户备案、提升屠宰行业水平方面成效显著。本文通过统计2010—2017年上海市生猪定点屠宰情况发现:生猪屠宰总量自监管职能移交后呈下降趋势,2017年屠宰量较2014年下降48.2%,但猪肉产品供给仍能满足市场需求;定点屠宰企业由移交前的10家调整至6家,自营、代宰、混合等经营模式并存,行业总体水平不断提升;生猪来源以外省市调入为主,江苏、江西、河南等地为重点来源地。同时,指出生猪屠宰行业与监管工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跨省调运防疫风险高,企业生产经营质量良莠不齐,私屠滥宰行为仍存在,等等。由此,提出推行标准化建设、加强媒体宣传、完善联动机制建设、抓好无害化监管、坚持精品化发展等措施建议。
2018, 35(8):49-5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13
摘要:为有效打击生猪注水行为,濮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于2017年3月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注水猪肉专项整治活动。本文总结了濮阳市在活动期间探索实施的强化企业视频监控、推进部门区域联动、加大水分抽检力度,强化“两法”衔接等系列举措,分析了当前存在的水分标准偏高,部门间协作不畅,企业视频监控落实难等治理难点,提出了健全相关法规标准,修订水分标准,建立沟通联动机制等建议,以期为遏制注水肉违法行为,完善监管机制提供参考。
2018, 35(8):52-5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14
摘要:随着动物诊疗技术的发展,动物诊疗机构普遍安装使用了X光机。本文通过对《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等法规的梳理,探讨了当前动物卫生监督物诊疗机构对动物诊断机构使用X光机的监管内容,包括动物诊疗机构是否从事动物颅腔、胸腔和腹腔手术,是否使用X光机,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置。
2018, 35(8):54-5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15
摘要:本文对一起经营、加工病死动物案的案件来源、调查经过及结果、案件移交、处理结果进行了梳理,认定本案性质较为严重,总体上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程序合法。本文从执法主体认定,物证流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任规避等作了分析和讨论,认为执法人员应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监督执法水平,以期为官方兽医办理此类案件提供借鉴。
宋建德,黄保续,刘陆世,袁丽萍,孙洪涛,王媛媛,魏荣,孙淑芳
2018, 35(8):56-6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16
摘要:加强动物调运监管,是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为借鉴美国活动物跨州调运监管经验,完善我国动物调运监管制度,本文对美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美国动物跨州调运监管制度以促进动物贸易、维护贸易安全为基本导向。制度框架为:分类管理疫病,对外来病、重点控制病种、普通流行病分别实施禁止、限制、不限制易感动物跨州调运等措施;分区、分群设定易感动物跨州调运要求;动物卫生状况的确立以实验室检测为依据,并据此实施动物用途管制;调运动物必须具有完备的官方标识,确保疫情可追溯;运输设施要确保清洁卫生,并满足动物福利要求。这些制度的建立,对美国成功控制消灭一系列动物疫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恒,孙向东,刘平,徐全刚,高璐,康京丽,王幼明,游士兵,黄保续
2018, 35(8):62-6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17
摘要: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从供给主体和受益对象上看,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本文概述了公共产品理论及博弈模型中的经济学原理,综述了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公共产品问题研究现状,对于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决策科学性和防控措施有效性提供了研究方向。
2018, 35(8):66-6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18
摘要: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标准认可对于增强疫病诊断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众认可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73%的进境检疫陆生动物名录疫病已有CNAS认可的诊断标准或方法。但仍存在认可标准数量少、覆盖率低、方法更新和废止不及时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大对标准的CNAS认可力度,加强对CNAS认可标准的监管,促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研机构参与国际认证和认可工作等建议。
2018, 35(8):69-7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19
摘要:为了解厦门市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从而为科学防控禽流感提供依据,对2015年的2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厦门分离株(A/chicken/Xiamen/09/2015分离自活禽交易市场、A/chicken/Xiamen/10/ 2015分离自某养殖场)进行全基因序列扩增、测定及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显示:2株分离株的8个基因片段来自3个不同亚群;M、NP基因与安徽、江西、江苏(泰州)H7N9亚型禽流感分离株高度同源;6个基因出现毒力增强,以及与耐药性、哺乳动物嗜性相关的突变。研究结果提示,H9亚型与H7亚型流感病毒间存在基因重组风险,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流行会对公共卫生产生潜在安全隐患。
谢向萌,韦显凯,梁晟,覃小柳,梁仕增,闭璟珊,袁湖业,胡茂快
2018, 35(8):76-8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20
摘要:为评价重组禽流感病毒二价灭活疫苗(H5N1 Re-8株+H7N9 Re-1株)在商品肉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取200只肉鹅进行单剂量和大剂量安全试验,另取500只进行免疫效力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大剂量疫苗试验组的鹅,采食、饮水及精神状况正常,未见有不良临床反应,注射部位肌肉均未观察到炎症、疫苗残留现象,疫苗吸收良好,增重差异不明显。效力试验中,加强免疫后2周,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病毒分离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该重组禽流感病毒二价灭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对2周龄雏鹅进行首免,每只注射0.5 mL,5周龄时加强免疫1次,每只1.5 mL,这样可取得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2018, 35(8):81-8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21
摘要:2017年7月,农业部决定对全国家禽开展H7亚型流感免疫。为评价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H5N1 Re-8株+H7N9 H7-Re1株)对家禽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2017年10—12月以田间试验方式,常规养殖肉鸡(江村黄鸡)、樱桃谷白鸭、黑棕鹅各120只。按程序免疫:肉鸡9日龄首免(剂量0.3 mL),30日龄二免(剂量0.5 mL);樱桃谷白鸭15日龄首免(剂量1 mL);黑棕鹅15日龄首免(剂量1 mL)、50日龄二免(剂量1.5 mL)。定期采集血清测定抗体效价直至出栏,并每日观察禽群临床表现。试验结果显示:鸡首免后21 d,H5亚型HI抗体效价为4.2 log2,抗体合格率均小于70%,H7亚型HI抗体效价为7.5 log2,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二免后H5和H7亚型HI抗体效价均大于8 log2,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鸭首免后21 d,H5亚型HI抗体效价为5.1 log2,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H7亚型HI抗体效价为5.6 log2,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出栏前(47日龄)H5和H7亚型HI抗体效价均大于6 log2,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鹅首免后21 d,H5亚型HI抗体效价为3.9 log2,抗体合格率均小于70%,H7亚型HI抗体效价为5.2 log2,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二免后H5和H7亚型HI抗体效价均大于7 log2,抗体合格率均大于70%。通过临床观察,未发现该疫苗有严重免疫副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该二价灭活疫苗安全有效,但对于生长周期超过70 d天的家禽,应免疫两次。
李亚非,潘金金,陈洪益,陆红霞,刘东,刘红祥,陈先亮,徐全刚
2018, 35(8):85-8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22
摘要:为分离鉴定导致2017年江苏省盐城市樱桃谷鸭出现短喙、长舌、生长抑制以及死淘率迅速增加的病原,研究其基因遗传进化特点,探讨临床解决方案,用PCR方法,对这一地区3家养鸭场的发病鸭进行检测;对鹅细小病毒阳性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并对其VP3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从发病鸭中分离到3株可引起鸭短喙与矮小综合征的病毒,分别命名为YC1、SQ1、SQ2;3株病毒VP3基因与我国樱桃谷鸭发生的鸭源鹅细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在99%以上,与番鸭中分离的短喙与矮小综合征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5%~99%,与经典小鹅瘟核苷酸同源性也在95%以上。结果表明,这3家养鸭场暴发的短喙与矮小综合征均由新型鹅细小病毒感染所导致。该毒株与欧洲分离株的亲缘关系更近,提示这3株病毒可能通过引种传入我国,或者由欧洲分离株进化而来。
2018, 35(8):89-9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23
摘要:采用临床观察、细菌分离培养、镜检、生化试验等方法,对山东省安丘市某肉鸡养殖场疑似大肠杆菌病疫情进行诊断。诊断结果显示,肉鸡大肠杆菌病临床症状明显,细菌分离和生化试验结果同大肠杆菌特征一致。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肉鸡源大肠杆菌菌株对头孢噻呋钠、头孢喹肟等药物敏感,对新霉素、硫酸粘菌素等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多西环素等高度耐药。将药敏试验筛选出的敏感药物头孢噻呋钠用于鸡群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陈国亮,李晓丽,霍妍明,于亚玲,李宁,邱晨,佟虎成,吉鸿超,王洪涛,张红艳,吴海英,段英萍,孙一涵,武生茂,董佳慧,夏天,袁建国
2018, 35(8):94-9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24
摘要:为评估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选取承德市接坝地区4个牧场479只8周龄羔羊进行免疫试验。免疫组(308只)于首次免疫前、加强免疫前,以及首次免疫后2、6和9个月,对照组(171只)于试验前和试验后9个月,采集羔羊血清,采用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疫苗后,个别羊有轻微的免疫反应;免疫组免疫前抗体阳性率为2.27%,加强免疫前抗体阳性率为87.16%,首次免疫后2、6和9个月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32%、93.49%和86.46%;对照组试验前抗体阳性率为2.34%,9个月后抗体阳性率为7.93%。结果表明,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能够快速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并且抗体维持期较长,9个月后,动物个体仍维持较高的抗体水平。因此,该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较好,可以在包虫病流行区推广应用。
2018, 35(8):97-10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25
摘要:以来源于湖南省长沙生态动物园猎豹体内的狮弓蛔虫为研究对象,利用保守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猎豹狮弓蛔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cox1)部分序列(pcox1),并用pcox1序列构建与其他相关蛔虫的进化关系。将获得的序列,用Clustal X 1.83程序进行比对,用Phy ML 3.0程序中的最大似然树法(ML)绘制种系进化树。结果显示:样品pcox1序列长度均为367 bp,种内相对保守(1.4%~6.8%),种间变异显著(9.7%~21.4%);种系发育关系指示,猫科动物狮弓蛔虫分离株位于同一分支,犬科动物狮弓蛔虫分离株位于另一分支。由于狮弓蛔虫cox1序列种内相对保守,种间差异较大,故可作为狮弓蛔虫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
2018, 35(8):101-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26
摘要:为研究巨威菌剂降解动物尸体的效果,分别在夏季、冬季,使用用巨威菌剂与相应辅料,搭建成3个30 m3的菌床,向每个菌床内投入体重约670 kg的牛尸体,实时记录牛尸体降解情况。结果显示:无论夏季,还是冬季,牛尸体均需5 d即可完全被降解;牛尸体降解过程中,菌床中心温度范围分别为夏季62~74 ℃、冬季59~70 ℃。结果表明,巨威菌剂对牛尸体的降解效果显著,且降解效果不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
2018, 35(8):101-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26
摘要:为研究巨威菌剂降解动物尸体的效果,分别在夏季、冬季,使用用巨威菌剂与相应辅料,搭建成3个30 m3的菌床,向每个菌床内投入体重约670 kg的牛尸体,实时记录牛尸体降解情况。结果显示:无论夏季,还是冬季,牛尸体均需5 d即可完全被降解;牛尸体降解过程中,菌床中心温度范围分别为夏季62~74 ℃、冬季59~70 ℃。结果表明,巨威菌剂对牛尸体的降解效果显著,且降解效果不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
2018, 35(8):101-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26
摘要:为研究巨威菌剂降解动物尸体的效果,分别在夏季、冬季,使用用巨威菌剂与相应辅料,搭建成3个30 m3的菌床,向每个菌床内投入体重约670 kg的牛尸体,实时记录牛尸体降解情况。结果显示:无论夏季,还是冬季,牛尸体均需5 d即可完全被降解;牛尸体降解过程中,菌床中心温度范围分别为夏季62~74 ℃、冬季59~70 ℃。结果表明,巨威菌剂对牛尸体的降解效果显著,且降解效果不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