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6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与目次
    • 封面与目次

      2019, 36(5).

      摘要 (258) HTML (0) PDF 0.00 Byte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流行病学
    • 2014—2017年新疆喀什地区绵羊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2019, 36(5):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01

      摘要 (403) HTML (0) PDF 538.41 K (8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新疆喀什地区绵羊包虫病流行情况,为包虫病净化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2014—2017年,采用屠宰场抽查和血清检测方法,对喀什地区绵羊棘球蚴感染情况、农牧民对包虫病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抽查屠宰羊群的肝脏和肺脏各9 000份,发现棘球蚴感染1 120份,平均感染率为12.44%(1 120/9 000);肝脏感染956份,感染率为10.62%(956/9 000);肺脏感染164份,感染率为1.82%(164/9 000);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叶城县、莎车县、疏附县、巴楚县和麦盖提县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县/市(P<0.05)。2014—2017年,共检测羊血清样品6 287份,发现包虫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3.33%、17.92%、18.42%和9.87%,2017年出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当地居民和养殖户的包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在30%以下。调查表明,喀什地区绵羊包虫病感染形势仍然很严峻,但流行状况正在逐步好转;该地养殖户和牧区居民对包虫病认知率偏低,包虫病防范意识不强。调查结果提示,政府需要继续加大包虫病防治投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包虫病防治知识,加强犬只管理和驱虫,全面推行定点牛羊屠宰,有效控制包虫病流行,保障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

    • 2018年内蒙古察右后旗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检测

      2019, 36(5):6-1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02

      摘要 (388) HTML (0) PDF 497.52 K (8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草原放牧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流行情况及目前常用驱虫药物的耐药情况,2018年3—10月,根据不同草场类型、不同养殖模式,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贲红、白音察干、大陆号、锡林郭勒、土牧尔台5个地区选择16个牧场,每个牧场随机选择15只绵羊,共240只,进行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检测,发现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平均感染率为75%,平均感染强度为14.8×200 个/g;选取6个牧场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较大的绵羊进行驱虫试验,发现有5个牧场的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对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调查结果表明,察右后旗的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流行较为普遍,羊群感染较为严重,且对阿苯达唑、伊维菌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果提示,加强捻转血矛线虫的耐药性监测,研发新的驱虫药物,优化驱虫措施,防止盲目用药,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圈舍和牧地环境卫生,依然是有效防控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的重要途径。

    • 跨境动物疫病传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019, 36(5):11-1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03

      摘要 (531) HTML (0) PDF 608.60 K (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利用实体-联系模型(entity relationship model,E-R)和相关文献,对动物疫病跨境传入的实体与相关属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构建一个跨境动物疫病传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新构建的指标体系由国家疫情流行因素、国家疫病监测与防控因素、疫病固有因素等9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构成,从疫情国传出风险、生物特征风险、输入国传入风险3个维度进行风险因素分析。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动物疫病传入风险防控的大数据平台建设、疾病管理和决策等提供了支持。

    • 石斑鱼育苗场传染性病原(病毒)传入途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9, 36(5):19-2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04

      摘要 (260) HTML (0) PDF 844.22 K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主要病毒性传染性病原传入石斑鱼(Epinephelinae)育苗场的风险途径,邀请18位专家,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咨询,对选定病原不同传入途径风险提供重要性评价。初步构建了石斑鱼育苗场传染性病原传入途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1个。一级指标包含活鱼及卵活动、饵料投喂、水暴露、机械传播共4种风险主题;二级指标包括新引入鱼苗是否隔离检测、饵料鱼虾带毒、养殖供水类型和员工手鞋类消毒等,共同构成传染性病原传入途径的风险因子。该次的德尔菲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程度均较高,第二轮咨询专家的意见已趋于一致,形成的石斑鱼育苗场传染性病原传入途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果可信。

    • >兽医管理
    • 2018年河南省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结果分析

      2019, 36(5):29-3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05

      摘要 (353) HTML (0) PDF 398.73 K (7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和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水平,建立省市县三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机制和风险评估模型,2018年河南省组织开展了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共有18个省辖市、10个省直管县/市和117个县/区级实验室参加,其检测结果平均正确率分别为97.30%、93.68%、91.97%。结果表明,全省大部分兽医实验室均已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能够为河南省动物疫情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撑,但市、县两级实验室检测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县级兽医实验室检测诊断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这提示应进一步加大实验室资金投入与实验室建设,增强实验室内外管理水平,提升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加强技术支撑,完善检测标准体系等。

    • 安徽省兽医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对策

      2019, 36(5):34-3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06

      摘要 (491) HTML (0) PDF 400.19 K (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兽医系统实验室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组成部分,在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发挥关键技术支撑作用。当前安徽省现有兽医系统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和检测能力提升明显,但也面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员业务素质偏低,检测技术能力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发展瓶颈,这提示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检测人员队伍建设,引进实验室信息管理先进模式,强化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 >监督执法
    • 对泔水饲喂生猪行为行政处罚的探讨

      2019, 36(5):37-3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07

      摘要 (632) HTML (0) PDF 402.60 K (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主管部门先后出台相关规定,严禁泔水喂猪。在执法实践中,围绕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各地对泔水喂猪行为处罚意见不一。《畜牧法》虽规定禁止从事畜禽养殖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饲喂家畜,但未明确此行为的具体处罚措施,法律震慑效果偏弱;泔水也并非《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所称的饲料、饲料添加剂,不适合其处罚条款;认为非洲猪瘟防控期间,针对泔水喂猪行为,应按照《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是科学可行的。本文进一步从完善立法、强化宣传、强化执法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监督执法工作提供参考。

    • 一起未查验采购饲料原料案的查处思考

      2019, 36(5):40-4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08

      摘要 (312) HTML (0) PDF 342.08 K (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6年,甘肃省凉州区农牧局对一起不遵守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未对采购的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药物性饲料添加剂查验案进行了立案查处。本文通过对案件查处过程中的案件定性、证据搜集、违法对象锁定等情况进行讨论,提出了理顺因果关系,锁定违法行为,突出检验检测,源头涉案企业查处的监管思考,为切实加强饲料生产企业监管,规范饲料生产企业生产行为提供参考。

    • >专论综述
    • 布鲁氏菌病检测和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2019, 36(5):43-4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09

      摘要 (469) HTML (0) PDF 524.95 K (1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布鲁氏菌病被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进出口贸易,同时也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本文概述了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从细菌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综述了布鲁氏菌病最新检测技术,从疫苗研发及药物治疗方面研究了布鲁氏菌病防治进展,从而提出了积极探索准确快速的检测技术,加快新型疫苗制备等建议。

    • 中药防治猪病毒性疫病研究进展

      2019, 36(5):49-5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10

      摘要 (361) HTML (0) PDF 623.51 K (8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猪病毒性疫病一直是猪疫病防控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总结了中药防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猪流行性腹泻、猪流感和猪伪狂犬病6种猪常见病毒病的作用效果、临床运用及机制研究,认为中药在杀灭病毒、阻断病毒增殖、抑制病毒复制或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有良好效果。因此,加强对中药保健品、免疫增强剂以及新型抗病毒中兽药的研发对防治猪病毒性疫病具有重要作用。

    • Q热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2019, 36(5):57-6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11

      摘要 (309) HTML (0) PDF 473.10 K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本文论述了Q热诊断中常见的血清学和病原学诊断技术,包括补体结合试验(CF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法(IFT)、细胞培养、PCR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和基因芯片等,并对各种技术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该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参考。

    • >技术支撑
    • 布鲁氏菌eryA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019, 36(5):61-6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12

      摘要 (305) HTML (0) PDF 919.68 K (8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羊种布鲁氏菌Rev.I株的基因结构、功能及作为诊断抗原的可能性,从Rev.I株基因组中扩增eryA基因片段,构建重组质粒pET-30a-eryA并进行原核表达、Western-blot检测,同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成功克隆并表达了eryA基因;经Western-blot检测发现,该基因编码蛋白可与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没有跨膜区结构,无信号肽,二级结构中α-螺旋比重最大;抗原表位分析显示:该蛋白含有较多的抗原决定簇。因此,推测eryA蛋白有望作为布鲁氏菌的免疫诊断抗原,这为进一步探索布鲁氏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及iELISA诊断试剂盒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一种检测奶样中布鲁氏菌抗体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2019, 36(5):68-7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13

      摘要 (329) HTML (0) PDF 608.33 K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制备脂多糖(LPS)并将其作为检测抗原,建立了一种检测奶样中布鲁氏菌抗体的酶联免疫层析方法。通过对处理方法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制备出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布鲁氏菌抗体检测试纸条。该试纸条敏感性为98.0%,抗体滴度为1:2~1:8,特异性为96.0%,且与其他常见病原无交叉反应,批内、批间重复性良好。保存期加速试验显示,该试纸条在2~30 ℃下可保存12个月;符合率验证显示,该方法与标准奶样的符合率达94.9%。上述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以及方便、快捷等优点,适用于现场大批量检测,因而可应用于奶牛场布鲁氏菌病的快速诊断。

    • 山羊布鲁氏菌病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

      2019, 36(5):74-7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14

      摘要 (320) HTML (0) PDF 464.95 K (7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山羊布鲁氏菌病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继而为山羊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检测提供参考,对采集到的423份血清样品分别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3种方法进行检测,比较3种方法的一致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表明:RBT和SAT、cELISA和RBT、cELISA和SAT的Kappa值均大于0.75,一致性较好;RBT和SAT符合率最高,RBT敏感性最好,cELISA特异性最好。因而建议在开展山羊布鲁氏菌病检测时,可先用RBT初筛,再用SAT或cELISA复检。

    • 蓝舌病病毒血清1型VP2与VP5、VP3与VP7两组蛋白在杆状病毒系统中的表达与鉴定

      2019, 36(5):77-8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15

      摘要 (321) HTML (0) PDF 892.63 K (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表达具有天然构象的蓝舌病病毒血清1型(BTV1)主要结构蛋白VP2、VP3、VP5和VP7,研制针对流行于我国的BTV1型毒株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疫苗提供基础,将编码BTV1 VP2和VP5蛋白的基因分别克隆到双表达载体pFastBacDual 的启动子pPH和pP10下游,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Dual-BTV1-VP2-VP5,将重组质粒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穿梭质粒rBacmidBTV1-VP2-VP5,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BTV1-VP2-VP5;按照同样策略,制备重组杆状病毒rBacBTV1-VP3-VP7。使用兔抗BTV1-VP5蛋白多克隆抗体和鼠抗BTV-VP7蛋白单克隆抗体,分别对rBacBTV1-VP2-VP5和rBacBTV1-VP3-VP7感染的Sf9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结果病毒感染细胞可见特异性荧光出现;使用兔抗BTV1-VP2蛋白多克隆抗体和兔抗BTV1-VP3 蛋白多克隆抗体,分别对rBacBTV1-VP2-VP5和rBacBTV1-VP3-VP7感染的Sf9细胞进行Western-blot检测,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100 kDa左右的条带,大小与预期相符。IFA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TV1 VP2、VP3、VP5和 VP7蛋白均得以表达,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

    • 一种基于重组截短Gcaa407~614蛋白的赤羽病病毒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2019, 36(5):85-9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16

      摘要 (320) HTML (0) PDF 725.60 K (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一种检测赤羽病病毒(Akabane virus,AKAV)抗体的ELISA方法,对Gc蛋白从407位至614位氨基酸的编码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后进行基因合成,然后克隆至重组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1 mmol/L IPTG在37 ℃进行诱导表达。用Ni+2-NTA树脂亲和层析方法纯化重组蛋白(trGcaa407~614),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抗原性;用纯化trGcaa407~614建立间接ELISA方法(trGcaa407~614-ELISA),并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重组蛋白trGcaa407~614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经Ni+2-NTA树脂亲和层析纯化后的浓度2.4 mg/mL,纯度为94%,对山羊抗AKAV阳性血清呈现较好的抗原反应性;所建立的trGcaa407~614-ELISA方法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4.0 μg/mL,血清稀释度为1:80,血清阴阳性的OD450临界值为0.318;该方法对AKAV阳性血清呈特异性反应,组内试验和组间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用该方法对273份进口牛血清进行AKAV抗体检测,发现10份血清为阳性。总之,本研究建立的trGcaa407~614-ELISA方法为血清样品中赤羽病病毒抗体的检测提供了有效手段。

    • 志贺氏菌可视浊度/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建立

      2019, 36(5):93-9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17

      摘要 (314) HTML (0) PDF 694.78 K (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给实验室和现场检测提供一种快速且易于操作的志贺氏菌检测方法,通过将LAMP技术分别与荧光检测技术和浊度检测技术相结合,建立了灵敏、特异、准确的可视浊度/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根据志贺氏菌基因保守序列,利用LAMP 在线软件设计4条最佳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温度,分别建立了可视浊度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LAMP-浊度)以及可视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LAMP-荧光),并分析所建立的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显示:所建立的LAMP-浊度方法最适反应温度是63 ℃,菌液灵敏度为13.6 cfu/mL,是普通PCR方法的10倍;所建立的LAMP-荧光方法最适反应温度是64 ℃,菌液灵敏度为1.36 cfu/mL,是普通PCR方法的100倍。利用4株志贺氏菌和10株非志贺氏菌,证实了建立的两种可视化LAMP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分别与浊度检测技术和荧光检测技术相结合,使其完成时间缩短至1 h内,整个扩增过程可实时监测,并可避免由于开盖加染料而导致的假阳性。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鸡肉中尼卡巴嗪残留标志物

      2019, 36(5):99-10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18

      摘要 (302) HTML (0) PDF 485.49 K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MS/MS),建立了鸡肉中尼卡巴嗪残留标志物4,4'-二硝基均二脲(DNC)的检测方法。检测样本在乙腈水溶液提取下,经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浓缩后定容过膜上机检测。在2.0~500.0 μg/L线性范围内,DNC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r =0.999 26,检出限为0.11 μg/kg。阳性添加回收试验中,DNC加标浓度分别为1.0、10.0、200.0 μg/kg,回收率范围为91.4%~103.0%。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简便、快捷、容易操作,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条件设置合理,灵敏度较高,相关参数优化较佳,可对样品进行准确定性和定量检测,适用于可食动物肌肉中尼卡巴嗪残留标志物DNC的检测。

    • ELISA测定猪尿液中β-受体激动剂残留的准确性评价

      2019, 36(5):103-10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19

      摘要 (360) HTML (0) PDF 775.69 K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建立克伦特罗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并利用猪尿液进行添加回收试验。结果显示:ELISA反应CLE-OVA包被抗原和CLE单抗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40 000和1:20 000,间接竞争ELISA的线性范围为0.016 l~8.520 0 ng/mL。该方法对克伦特罗、溴氯特罗、马布特罗和溴布特罗均有交叉反应。对冷冻储存半年以上的猪尿进行ELISA测定时,发现检测限可达58.848 3 ng/mL,药物添加回收率为85.19%~5 173.25%,变异系数为4.78%~96.79%;而经过MCX固相萃取柱净化处理后,检测限为0.076 ng/mL,添加回收率在101.21%~119.10%之间,变异系数为6.05%~18.38%。结果表明,SPE净化处理后,可有效去除尿液中的色素、蛋白等基质,提高了该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 鉴定病死畜禽产品四种理化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研究

      2019, 36(5):110-1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9.05.020

      摘要 (429) HTML (0) PDF 606.39 K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已有多种可用于肉品卫生质量检验的理化方法,但是对其有效性的确认,并不完全一致。为进一步筛选并明确能够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病死畜禽产品的理化方法,利用实际采集的200份病死畜禽和126份健康畜禽样本,对硫酸铜沉淀法、微生物毒素法、pH试纸法、过氧化物酶法4种理化方法进行了有效性筛选,并研究了各方法对不同储存温度和时间,以及不同病原感染的病死畜禽样品鉴定的适用性。结果显示,硫酸铜沉淀法对病死猪肉有效鉴定率为68.7%(79/115),对病死鸡肉的有效鉴定率为81.2%(69/85),对畜禽样品总体鉴定准确度达81.4 %;且在室温当天、冷藏3 d以及冷冻7 d和30 d条件下适用性较好,对于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样品都适用。微生物毒素法对病死畜禽产品鉴定的敏感性较高(75.0%),但特异性低(34.8%)。pH试纸法对于病死猪肉的鉴定有效性尚可(76.3%),适用性也较好,但对病死鸡肉的鉴定有效性较差。过氧化物酶法对病死猪肉的检出率为58.3%,对不同温度和时间以及不同病原感染样品的适用性也较好,但对病死鸡肉的鉴定效果不佳。结果表明,硫酸铜沉淀法可用于病死畜禽产品鉴定,微生物毒素法对病死畜禽产品的鉴定效果较差,pH试纸法和过氧化物酶法可有效鉴定病死猪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369号《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邮编:266032
电话:0532-85623545 0532-85622559 0532-85642906 传真:0532-85621826 鲁ICP备08016398号-3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告

①为提供更好的投稿体验及服务,《中国动物检疫》投稿系统即日起,正式搬迁至知网投稿平台https://zgdw.cbpt.cnki.net/WKD2/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zgdw。本投稿系统仅用于查询、处理旧稿件,不再接收新稿件。望周知!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2023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