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7(4):1-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01
摘要:为了解近年来贵州省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2016—2018年根据贵州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中的采样方案,采集全省9个市(州)和3个直管县3 346个场次227 539份未免疫羊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并就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养殖模式的个体阳性率和群体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年共检出布鲁氏菌阳性样品5 679份,个体总阳性率为2.50%(5 679/227 539),群体总阳性率为9.06%(303/3 346);2016—2018年个体阳性率从3.19%下降至1.81%,群体阳性率从11.22%下降至4.46%,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贵州省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羊群布鲁氏菌病感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从不同类别场点来看,散养户群体阳性率(12.81%)>种畜场(7.53%)>商品代饲养场户(6.76%),说明散养户是布病传播的重要风险点,应加强重点控制;商品代饲养场户个体阳性率偏高,种畜场阳性率无明显下降,说明此类场点的布病风险也不容忽视,需要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管理,加快推进布病净化。本研究为贵州省羊群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预防提供了参考。
2020, 37(4):5-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02
摘要:为了解河南省羊群交易市场基本情况及经纪人行为和羊群调运情况,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形式开展了本次调查。调查发现:河南省内的羊群交易市场多为自发形成,多种动物混合交易现象普遍;活羊经纪人存在跨区域、多环节连续收购活羊以及不同批次混群暂养、从事养殖等经营行为。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羊群交易市场管理,规范经纪人行为,做好动物移动监管,这对于实施羊群疫病的分区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020, 37(4):9-1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03
摘要:湖南省新化县近几年动物布鲁氏菌病疫情和人间病例不断增多。为掌握新化县羊群布鲁氏菌病的群体流行率,了解饲养场户、贩运户和经销商对该病的知晓情况以及羊贩运户和经销商的一般经济行为,寻找养殖环节中导致布鲁氏菌感染的风险因素,应用流行病学方法,以新化县10个乡镇现存栏羊15只以上的养殖场户为研究对象,第一阶段以场户为单位,以估计流行率为目的,以名单为抽样框,随机抽样;第二阶段在群内选择个体,以发现疫病为目的,随机或基于风险采样。将采集的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垂直试验进行检测。重点调查出现动物布鲁氏菌病疫情和人间病例乡镇的养殖场,以及活羊贩运经纪人和经销商等从业人员,掌握羊群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和活羊流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新化县高风险区存栏羊15 只以上养殖场户的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率为0(95%CI:0~2.8%);新化县羊养殖场户以小规模自繁自养为主,一般放牧于自家附近山头;出栏羊主要在县内流通,养殖场户内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养殖场户的布鲁氏菌病总体知晓率为80.6%,屠宰零售商为15.2%,贩运经纪人为25.0%,职业人群自我防护差;活羊调入以省外为主,冬季调运频繁,主要流向屠宰终端,经纪人在流通环节中充当重要角色。调查结果提示:应加强活羊流通领域的检疫监管,特别是冬季,要提高监测频次;当地需坚持实行“监测+扑杀”的综合防控策略,持续开展布鲁氏菌病相关的健康宣教和行为干预,重点针对屠宰经销商和经纪人,以提高职业人群的预防意识,培养其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本研究为新化县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了依据,也为全国布鲁氏菌病防控积累了经验。
2020, 37(4):17-2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04
摘要:为了解甘肃省武威市骆驼蜱以及梨形虫病病原种类和分布情况,保护和开发骆驼产业,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对采集的骆驼蜱虫与骆驼抗凝血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集的蜱虫经鉴定为亚洲璃眼蜱,说明亚洲璃眼蜱是该地的优势种;在蜱样品中检测到双芽巴贝斯虫阳性样品1份,说明当地存在通过蜱传播梨形虫病的风险。本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骆驼养殖业对蜱与梨形虫病危害和防控的认识具有积极意义,也为当地蜱以及梨形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2020, 37(4):21-2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05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貂源冠状病毒与新型人冠状病毒HCoV-19的遗传进化关系,比较了NCBI上公布的3株水貂冠状病毒、5株雪貂冠状病毒以及人冠状病毒HCoV-19和SARS-Cov的全基因组、ORF1a、ORF1ab和病毒表面蛋白Spike的序列同源性,分析了其遗传进化关系,以及组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的种类、基因位置及氨基酸数量。结果显示:貂源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HCoV-19全基因组、ORF1a、ORF1ab、Spike蛋白的相似性分别为68%、46.96%、52.44%、47.36%;貂源冠状病毒与HCoV-19不属于同一分支,且亲缘关系较远;同时,貂源冠状病毒与HCoV-19全基因组在蛋白组成、氨基酸数量、基因位置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貂源冠状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HCoV-19不是同一种冠状病毒,此次在人群中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HCoV-19由貂源冠状病毒重组而成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可初步排除HCoV-19来源于水貂和雪貂的可能性。
2020, 37(4):27-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06
摘要:为全面了解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及其造成的影响,本文综述了人与动物源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冠状病毒的宿主特性、病毒变异和病毒的跨物种传播;阐述了多种禽源、猪源、犬源、牛源、马源及人源冠状病毒的流行状况、发病特点和流行过程,冠状病毒在流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遗传变异特性;明确了这些人与动物源冠状病毒对于人类健康、公共卫生和畜牧业安全所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冠状病毒在感染动物间广泛存在,存在病毒变异引起的跨种属宿主感染,病毒变异致病毒多样性。研究结果对于深入开展冠状病毒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借鉴和帮助。
李昂,李卫华,滕翔雁,翟海华,王媛媛,贾智宁,万玉秀,刘昌华,范佳琪,李超,白林坡,隋金玉,孙利凯,周琳,黄保续,刘德萍
2020, 37(4):35-3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07
摘要:为更好研究落实2020年中央1号文件作出的决策部署,对居民肉类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对全国30个省(区、市)各年龄层次、收入水平的1 060名居民,进行了猪肉、牛肉、羊肉、禽肉、水产品等肉类消费情况和习惯摸底。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日常猪肉消费量有所降低,但猪肉仍是主要肉类消费产品;居民喜食热鲜猪肉的消费习惯已发生变化,对冷鲜猪肉接受度较高,对冷冻猪肉接受度低;卫生安全和价格是影响居民对猪肉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可考虑从创新检疫工作模式,重点扶持“养殖-屠宰-销售”一体化企业,强化冷冻肉技术研发和推广,利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等4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冷鲜、冷冻肉品的认可度,为未来推动从“调猪”向“调肉”转变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2020, 37(4):39-4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08
摘要:为了掌握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展现状,通过调研了解,黑龙江省84个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仪器设备配置、人员队伍结构等情况有较大提升,但仍存在业务用房面积不达标,设备陈旧老化,物资储备欠缺,人员老龄化,工作经费不足和信息化管理薄弱等问题,难以适应当前动物疫病防控总体需要。这提示应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新仪器设备,加强防疫物资储备,健全冷链管理体系,充实专业队伍,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推动信息化平台建设,以期进一步推进基层动物疫控机构发展。
2020, 37(4):43-4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09
摘要:近年来,吉林省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随着畜禽养殖模式变化,现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措施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出现了防控依赖免疫而忽视净化、监(检)测能力不足、养殖业主体防病意识不强等问题。政府正在从强化基础免疫体系建设、提升预警能力和加强防控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高综合防控能力。未来仍需在动物疫病防控“放管服”思想指导下,转思路、抓监管、强服务以进一步提升防控能力建设。
2020, 37(4):47-5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10
摘要:为客观评价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能力水平,辽宁省首次组织全省生猪屠宰企业实验室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能力比对试验。334家生猪屠宰企业实验室领取了比对样品,326家在规定时限内上报了检测结果,结果合格率为77.30%(252/326)、样品检测合格率为91.66%(1 494/1 630);A类和B类屠宰企业实验室比对结果合格率分别为88.89%(64/72)和74.02%(188/254);74家比对结果不合格的实验室中:5份样品中分别有1~4个样品检测结果错误的实验室个数分别为30、29、12、3,占比分别为9.2%、8.9%、3.7%、0.9%;结果表明:辽宁省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能力整体水平亟待提升,但A类生猪屠宰企业检测能力明显高于B类企业。比对结果为政府部门优化管理措施提供了信息支持,提示应加强对生猪屠宰企业的监管水平,注重专业人员检测能力培训,强化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推进生猪屠宰企业非洲猪瘟检测能力提升。本次比对试验对辽宁省乃至全国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具有积极意义。
2020, 37(4):51-5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11
摘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是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为了解改革推进情况,对烟台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中的机构设置、执法主体、机制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烟台市通过执法改革,推动了农业农村系统内部管理机制建设,强化了以“互联网+”为创新点的信息化建设,完善了部门间联动合作机制。但改革也存在执法人员身份尴尬、执法保障不足、执法体制机制不畅等痛点。这提示应进一步明确农业执法人员身份,强化农业执法经费保障,整合建立专门的农业综合执法队伍,进一步理顺不同层级的执法职责等。
2020, 37(4):59-6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13
摘要:近年来,出于保证食品安全的目的,世界各国制定了一系列动物屠宰相关技术贸易措施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为了解WTO成员屠宰法规标准的制修订动态,收集整理2006—2018年的WTO/TBT-SPS屠宰相关通报52项,以涉及拟定新措施和对原有措施进行实质更改的通报为对象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屠宰相关通报发布实施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发现:屠宰相关通报以SPS通报为主,TBT通报为辅;SPS通报更加关注与动物防疫相关的检验检疫措施,而TBT通报则更加关注与消费者信息相关的产品包装、标签要求;发展中成员对通报的关注度高于发达成员,但发展中成员通报的小语种问题,给通报分析带来一定困难;“全程管控”是WTO各成员畜禽屠宰管理的基本做法,反映出发展中成员也在不断提高畜禽屠宰行业管理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成员之间的差距;畜禽疫病风险是屠宰相关产品国际贸易关注的焦点;动物福利措施成为屠宰相关法规标准关注的新热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法规标准体系中纳入了动物福利相关规定。本研究通过总结屠宰相关通报发布实施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提高我国动物屠宰管理水平,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和国际贸易提供了借鉴。
2020, 37(4):65-7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14
摘要:近年来,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组织以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纷纷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展开了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并建立了快速信息共享、紧急预防、快速反应的风险预警体系。我国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预警方面引入了微生物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研究;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大数据,建立了基于风险评估要求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平台,用以探索风险预警与交流机制等。我国食品微生物预警研究已开展多年,但仍存在数据缺乏标准化、预警技术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强部门协作,实现数据共享,并深入开展预警技术研究。本文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和开展风险预警工作提供了参考。
2020, 37(4):72-7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15
摘要:基于当下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兽医人力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引起了管理部门和业界的关注。美国通过2010年、2015年对兽医人力资源调查发现,各级政府对兽医需求缺乏全面认知,兽医队伍机制建设不健全,兽医资源渐少及使用效率不高,错失解决兽医人力短缺的良机等问题,并通过加强立法规范,提升兽医职级与加强教育培训,设置专项奖助学金等措施积极应对。这提示我国应加快《兽医法》立法,完善兽医继续教育认证标准,建立补足动物防疫领域“人力短板”的机制,合理运用私营机构兽医资源等,以期为中国兽医人力资源良好发展做出有益探讨。
2020, 37(4):76-8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16
摘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呈世界性流行,全球有超过170个国家有布病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布病呈回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疫情更加严峻;感染途径由主要的职业接触感染扩展到非职业的食源性感染,发病区域由北方牧区逐步向周边的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扩散,并向南方传播扩散。大多数患者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动物产品感染,大多数动物感染是从患病动物、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点摄入病原体所致。目前,布病检测方法较多且各有其特点,其中细菌分离培养是“金标准”,补体结合试验(CFT)是OIE公认的确诊试验。疫苗免疫是布病最为有效的控制措施,但目前尚未有国际认可的用于人的布病疫苗,动物疫苗也存在安全性差、免疫期短等多种缺陷。未来需要加强布病监测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的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布病的预警、监督和防控。
2020, 37(4):84-8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17
摘要:为了解新疆塔城及博乐地区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流行情况和系统进化关系,以及这两个地区捻转血矛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药性,在塔城和博乐地区分别收集20、12个羊皱胃分离捻转血矛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抗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塔城地区的14个羊皱胃内发现有寄生性线虫,通过PCR鉴定出27只捻转血矛线虫;在博乐地区的7个羊皱胃内发现有寄生性线虫,共鉴定出55只捻转血矛线虫。对PCR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并应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本试验所测序列与 GenBank上的捻转血矛线虫虫株序列聚为一支,置信度为100%;与捻转血矛线虫同科不同属的环纹背带线虫虫株序列相聚类,置信度为100%;其外群为不同科、不同属的羊仰口线虫,登录号为 KP792295.1;内群与外群分别形成独立的进化分支。对β-tubulin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发现,所选样本并未出现苯并咪唑类药物抗性。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捻转血矛线虫流行情况,并为捻转血矛线虫系统进化及苯并咪唑类药物抗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2020, 37(4):90-9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18
摘要:为了解犬弓首蛔虫在国内外的进化特点,从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西宁市城区流浪犬及宠物犬粪便中获取虫体,针对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采用降落PCR并作出相应调整,扩增出西宁株ND1和ND4基因片段,经DNAstar软件包比对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关系分析发现,犬弓首蛔虫西宁株线粒体基因ND1和ND4大小分别为360、400 bp。与在线BLAST检索收集的国内外6条弓首属不同种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关系比对发现:ND1基因片段与我国广东犬分离株的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5%;与日本犬分离株的同源性最低,为82.6%,甚至低于伊朗的猫分离株(88%)。进化关系上,ND1基因与广东珠处于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ND4基因仅与广东犬分离株高度同源(99.5%),而与其他序列的同源性都很低。两个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结果与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不同种的序列在进化上不在同一分支,表明种属和地域差异可影响犬弓首蛔虫的进化特点。本研究证实,西宁株犬弓首蛔虫属于我国大陆流行的遗传分支,并非独立株。这为进一步针对青藏高原区域犬弓首蛔虫的分子遗传学和分子诊断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公共卫生防治提供了依据。
2020, 37(4):96-10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19
摘要:为了解我国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状况,利用PFGE分子分型方法,对2017年分离自山东、吉林、新疆、西藏等7个代表性区域的130株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了分子分型研究。结果显示:130株大肠杆菌共分为105个带型,其中33株菌株的图谱相似度在90%以上;不同来源菌株的PFGE带型差别较明显,即使是相同来源菌株,PFGE带型差异同样显著,显示了分离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指导我国鸡群大肠杆菌病防控以及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疾病或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追踪溯源提供了依据。
2020, 37(4):101-10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20
摘要:为快速鉴定从临床死亡羊肺脏中分离的一株革兰阴性短杆菌,通过基质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对其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分离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表明MALDI-TOF MS方法达到了亚种水平的鉴定,鉴定分数为2.549。而VITEK2 compact传统生化方法和16SrRNA测序方法均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仅为种水平的鉴定。获得分离菌纯菌落后,MALDI-TOF MS方法仅需约30 min即可实现对该菌的有效鉴定,而VITEK2传统生化方法需要约4 h,16SrRNA测序方法则需要至少2 d。结果表明,MALDI-TOF MS方法能够快速、准确鉴定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氏菌,从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刘娜,高玉斌,陈姿颐,赵建梅,马冬,王娟,曲志娜,王君玮,赵格
2020, 37(4):106-1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21
摘要:目前对病死鸡肉的检验检疫主要依赖于感官性状和病理变化的肉眼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性,亟需现场快速鉴定病死鸡肉的技术,以有效支撑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本研究针对具有现场快速鉴定潜质的过氧化物酶法,验证了室温、冷藏和冷冻3种温度下,存放不同时间健康鸡肉(120份)和病死鸡肉(60份)样品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发生积血的病死鸡肉比正常屠宰的健康鸡肉显色更明显,病死鸡肉室温和冷藏状态下,不同时间节点显色时间多集中在4~8 s,而健康鸡肉显色时间多超过35 s或不显色;冷冻条件下,过氧化物酶会发生失活,但病死鸡肉过氧化物酶显色时间总体还是在30 s以内,且3种温度下,存放不同时间的健康鸡肉与病死鸡肉样品的显色时间差异显著(P<0.01)。以显色时间等于或低于30 s作为判定病死鸡肉阳性的时间节点,发现过氧化物酶法对室温和冷藏状态鸡肉鉴定的敏感性均高于95%,特异性也在95%左右,对冷冻状态鸡肉的有效鉴定率也高于80%。可见过氧化物酶法可以用于不同温度、不同存放时间的病死鸡肉样品的现场快速有效鉴定。
刘娜,高玉斌,陈姿颐,赵建梅,马冬,王娟,曲志娜,王君玮,赵格
2020, 37(4):106-1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4.021
摘要:目前对病死鸡肉的检验检疫主要依赖于感官性状和病理变化的肉眼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性,亟需现场快速鉴定病死鸡肉的技术,以有效支撑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本研究针对具有现场快速鉴定潜质的过氧化物酶法,验证了室温、冷藏和冷冻3种温度下,存放不同时间健康鸡肉(120份)和病死鸡肉(60份)样品中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发生积血的病死鸡肉比正常屠宰的健康鸡肉显色更明显,病死鸡肉室温和冷藏状态下,不同时间节点显色时间多集中在4~8 s,而健康鸡肉显色时间多超过35 s或不显色;冷冻条件下,过氧化物酶会发生失活,但病死鸡肉过氧化物酶显色时间总体还是在30 s以内,且3种温度下,存放不同时间的健康鸡肉与病死鸡肉样品的显色时间差异显著(P<0.01)。以显色时间等于或低于30 s作为判定病死鸡肉阳性的时间节点,发现过氧化物酶法对室温和冷藏状态鸡肉鉴定的敏感性均高于95%,特异性也在95%左右,对冷冻状态鸡肉的有效鉴定率也高于80%。可见过氧化物酶法可以用于不同温度、不同存放时间的病死鸡肉样品的现场快速有效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