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7(6):1-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01
摘要:为掌握安徽省牛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2016—2018年,每年从全省16个地市、2个直管县的种用场、商品代场和散养户,随机抽取不同数量的牛羊血清样品,进行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和试管凝集试验复检。结果显示,2016—2018年,安徽省牛羊布鲁氏菌病群体表观流行率分别为0.58%、0.66%和0.50%,个体表观流行率分别为0.05%、0.09%和0.14%,群体真实流行率分别为0(95%CI:0~3.2%),0(95%CI:0.1%~1.9%)和0(95%CI:0.2%~1.2%),阳性样品主要来自商品代场。结果表明,安徽省连续3年牛羊布鲁氏菌病流行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出现区域性流行的风险较小,但需持续加强监测,加强引种检疫监管,重点推进商品代场的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
章瑶,林常平,王牌,王刚,王金秀,代蕾,方莉,周启转,李亚文,谢国信,李布勇
2020, 37(6):5-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02
摘要:2017年3月,海南省某乡镇一村庄报告出现疑似羊布鲁氏菌病疫情。海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联合调查处置组,前往该市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疫情监测工作,监测范围覆盖疫情乡镇的8个村庄。经实验室检测,证实该镇存在羊布鲁氏菌感染。调查认为,导致此次疫情的原因很可能是养羊户非法购入了未经检疫的患病羊只,后因共同放牧、公用种羊等行为,导致疫情在该村蔓延;村民因缺乏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与病羊密切接触而被感染。针对此情况,提出了人畜隔离、建临时病羊隔离圈舍、固定放牧草场、禁止共同放牧、扑杀阳性群,以及加强检疫、监测和宣传等针对性防控建议。调查提示,严格引入动物检疫、隔离,加强生物安全防护,对于预防人畜布鲁氏菌病具有积极意义。
2020, 37(6):9-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03
摘要:为实时掌握新疆哈密市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净化效果,2017—2019年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初筛、试管凝集试验(SAT)复核的方法,对伊州区牛羊进行布病血清学检测,并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17—2019年全区牛平均阳性率为0.77%,羊为1.22%;牛阳性率极显著降低(P<0.01),羊阳性率呈波动状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除个别年份外,散养户阳性率整体高于规模场。结果表明,近年来新疆采取的人为干预活动对该区布病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净化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疫情反弹风险,尤其是羊布病,需继续加强防控,尽快实现布病净化目标。
2020, 37(6):12-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04
摘要:布鲁氏菌病作为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流行病学调查是布病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根据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分析了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病例定义的准确性,不同流行病学调查目的的抽样策略,以及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可能导致的偏倚,以期从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为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张亮,张云飞,蒋仁新,任亚初,张淼,楚会萌,解晓莉,程凯慧,杨美,王基隆,孙阳阳,杨宏军
2020, 37(6):16-2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05
摘要:为了解山东省奶牛养殖场中引起犊牛腹泻相关病毒的流行情况,2017—2018年,在全省13个地区51家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采集624份犊牛腹泻病料样品,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肠道病毒(BEV)、牛冠状病毒(BCoV)和牛轮状病毒(BRV)PCR检测,并对检测结果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显著性差异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显示:BVDV、BEV、BCoV、BRV个体检出率分别为34.58%、11.78%、8.84%、17.70%,群体检出率分别为47.83%、38.89%、35.71%、33.33%,BVDV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病毒(P<0.01),且有流行加重趋势;鲁西北、鲁中、鲁西南、半岛地区4种病毒的检出率有差异,其中鲁中地区的BVDV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P<0.01)。结果表明,BVDV、BEV、BCoV、BRV 4种病原在山东省奶牛场中流行广泛,以BVDV流行最为严重,尤其是鲁中地区,且有流行加重趋势,成为导致奶牛场犊牛腹泻的主要病毒性因素,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控与净化。本检测初步摸清了山东省不同地区引起奶牛犊牛腹泻相关病毒的感染情况,可为山东省制定奶牛腹泻病综合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2020, 37(6):21-2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06
摘要:为全面掌握山东省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分布和免疫效果,按照《山东省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实施方案》,分别于2018年 和2019年,通过问卷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在全省开展了小反刍兽疫专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018—2019年山东省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在80%以上,达到了国家和省级的要求,抗体水平平稳(χ2=0.003,P=0.956 32,P>0.05);病原学检测均未发现阳性样品。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疫病方面,目前养羊场以细菌性疾病感染为主,没有发现小反刍兽疫疫情;饲养场(户)基本能够做到调入羊只的隔离、检疫,以及养殖场的定期消毒。结果表明,山东省羊群的小反刍兽疫免疫保护水平较高,防控措施执行较为到位,防控形势比较理想。今后需持续开展小反刍兽疫专项流行病学调查,从而为今后小反刍兽疫免疫政策的制定和强制免疫退出提供数据支撑。
姜兰兰,沈光年,周德刚,李刚,白如念,郑雪莹,李佳,张跃,刘晓冬
2020, 37(6):25-2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07
摘要:为了解北京市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cepticum,MG)和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感染情况,2019 年从北京市10个区127个养鸡场(户),采集3 910份鸡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MG和MS感染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北京市10个区均有不同程度的MG和MS感染,场群阳性率分别介于78.95%~100%、68.42%~100%,样品阳性率分别介于59.35%~93.13%、50.0%~94.53%,平均场群阳性率分别为89.0%和86.6%,平均样品阳性率分别为79.0%和75.6%;第三季度的场群阳性率和第二季度的样品阳性率最高,第四季度场群阳性率和样品阳性率最低(P<0.01);110~180日龄的MG样品阳性率、251~320日龄的MS样品阳性率最高,462日龄以上均最低(P<0.01);规模化商品鸡场的MG和MS场群阳性率和样品阳性率均最高(P<0.01);蛋鸡的MG和MS样品阳性率均高于肉鸡(P<0.01)。结果表明,北京市MG和MS感染较为严重,第二、三季度高发,110~320日龄鸡群、规模化商品鸡场和蛋鸡群感染尤其严重。结果提示,应采取包括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种鸡净化、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管理措施,有效控制该地区MG、MS的流行。
2020, 37(6):30-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08
摘要:为分析我国生猪养殖、流通和屠宰等环节的生物安全水平,提升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湖南、河南、重庆、辽宁、安徽等5个省(直辖市)15个县(市、区)的196个生猪养殖场(户)、69个生猪经纪人和19个屠宰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9月,调查县(市、区)养猪场(户)数较2017年减少了50%~80%;生猪饲养模式以自繁自养为主,小规模场生物安全措施实施率较低;生猪经纪人行为复杂,如经纪对象多样、活动范围广、兼营其他相关业务、同批次收购不同养殖场(户)生猪等,仍有47.8%的经纪人称还会进圈挑选猪;73.7%的屠宰场运猪车辆没有有效执行离场清洗消毒措施。结果表明,我国生猪价值链各环节的生物安全水平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提议继续推进规范化养殖场建设,加强生猪经纪人管理,加强生猪运输车辆的清洗消毒,促进生猪产业一体化发展。
占松鹤,刘华,王光,涂健,何长生,邵颖,宋祥军,祁克宗,朱良强
2020, 37(6):35-3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09
摘要:随着贸易和运输物流网络的发展,动物和动物产品的移动更加快速和频繁,因而畜牧业面临的外源和内源性动物疫病传播风险日渐加剧,使得风险评估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技术支撑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本文概述了国际、国内和安徽省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应用现状,分析了在学科建设、制度建设、监测体系、人才队伍和经费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体系,完善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制度,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技术能力以及完善监测体系和大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建设的建议,以期为重大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2020, 37(6):40-4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10
摘要:《执业兽医管理办法》是实施执业兽医监管的规章依据,但在实施过程中执法人员对执业助理兽医师的法律适用不清、动物诊疗辅助活动定义不明、执业兽医注销管理不完善以及部分罚则难以满足执法需要等问题存在困惑,制约了基层依法行政的能力。本文对执业活动管理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判,从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层面提出厘清执业助理兽医师的定位、增加相关罚则、推进信息化管理、放开执业兽医多点执业等思考建议,以期为决策部门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2020, 37(6):44-4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11
摘要:在动物检疫工作中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有助于积极推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引导动物卫生监管部门严格依法行政。本文聚焦动物检疫执法的依据、过程、结果等关键环节,阐述了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实施内容:依法向群众公示实施动物检疫的法律依据、实施程序、检疫结果,全面记录实施动物检疫工作过程,依法依规科学公正作出检疫结论,进一步科学规范动物检疫行为。剖析了我国现行兽医制度、动物检疫制度、法律法规现存问题。提示在人员保障方面,应进一步厘清官方兽医行政管理、综合执法、技术支撑等职能,加强考核备案管理;技术保障方面,应加大动物检疫记录的设备保障投入,建立基于疫病监测和动物卫生风险评估的产地检疫机制;法律制度保障方面,应适时调整有关法律条款,为落实兽医体制改革政策,科学规范检疫行为及高效便捷为民服务提供法制保障。
2020, 37(6):49-5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12
摘要:《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修订坚持以规范农业行政执法程序、保护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为落脚点,进一步规范了农业行政处罚程序,统一了农业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完善了农业行政处罚案件地域管辖、立案管辖、移送管辖、直接管辖、指定管辖的规则以及管辖权争议解决途径,明确了电子商务平台、自建网站、通过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的农业违法行为,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内经营者的农业违法行为的管辖规则,增加了农业行政处罚案件的立案条件、立案期限和撤销案件、中止调查的适用情形,细化了九种主要证据种类及其调查取证规则,以及全面推行了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新版《规定》将是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指导我国农业行政处罚权威的纲领性文件。
2020, 37(6):54-5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13
摘要:2019年8月,A市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群众投诉举报,A市辖区有商贩涉嫌出售未经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检测的羊奶。经立案调查,认定行政相对人刘某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按照《动物防疫法》及地方有关规定,依法给予了没收鲜羊奶,没收违法所得1 020元,罚款3 060元的行政处罚决定。本文对适格主体、违法事实、法律适用及违法所得认定等关键要素进行评析,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适用,维护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强化部门联动,加强法律法规宣贯等内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类似案件的查处提供参考。
2020, 37(6):57-5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14
摘要:2019年7月,A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中发现,×宠物饲料有限公司涉嫌未落实留样观察制度而从事饲料生产。经立案调查,认定当事人违法事实存在,证据确凿。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依法给予了行政处罚。本文重点介绍了案件的发生、查处经过、法律适用及处理情况等执法内容,讨论了饲料留样目的和意义、调查取证注意事项、违法物品的处理以及责令改正的正确适用等问题,指出了办理此类案件时的取证依据、处罚前置条件,以期为行政执法人员办理同类案件提供参考。
2020, 37(6):60-6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15
摘要:近年来,CRISPR/Cas系统凭借其操作简单、靶向精准、效率高等优点,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备受关注。通过总结CRISPR技术在抗病毒药物潜在靶点筛选、疫苗开发、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病毒性疾病临床治疗等领域的应用,阐明了CRISPR/Cas系统目前面临的挑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作为一种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系统可以快捷地筛选出多种病毒的潜在药物靶点;可以改造病毒基因组,为研发基因缺失活疫苗做储备;可以快速准确诊断病毒性疾病,也可以为乙肝、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向。CRISPR/Cas系统仍存在致癌风险、脱靶效应以及递送系统的安全准确性不足等问题。随着CRISPR技术的不断完善,该技术必将会给病毒性疾病的检测诊断与预防控制带来重大变革。
2020, 37(6):68-7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16
摘要:Sicinivirus是一类能感染鸡的微RNA病毒,目前仅部分国家检测到了该病毒,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与防控Sicinivirus,本文对其病毒分类、基因组特征、致病性、流行病学和检测方法等进行了综述。Sicinivirus是微RNA病毒科的1个新属,目前仅有1个“种”,即Sicinivirus A,有5种基因型;不同Sicinivirus毒株的基因组结构基本一致,只编码1个多聚蛋白;Sicinivirus可能是一种肠道中常见的病毒,与鸡的发育迟缓综合征和吸收不良综合征有一定的关系,但其致病性和致病机理尚不确切;目前发现Sicinivirus仅能感染鸡,但其能否跨种传播以及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虽然检测到该病毒的国家或地区较少,但检出率较高,推测鸡群中可能广泛存在Sicinivirus感染。目前没有确切的病毒分离方法,检测方法只有常规PCR技术、荧光定量RT-PCR技术和宏基因组技术(metagenomics)3种。本文对这种禽类新发病原的研究和防控具有参考意义。
安尼瓦尔,多里坤,张斐,达列力,地力夏提,王强,马力克,马建文,李万荣,吕春华,叶尔肯,沙依兰别克,林汉亮
2020, 37(6):73-7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17
摘要:为评估REV-1、A19、M5布鲁氏菌弱毒冻干活疫苗的牛羊免疫安全性和效果,选取农区和牧区两个调查点的10组牛羊,分别以皮下注射、结膜囊点眼方式接种,并分别于接种后30、90、180、240 d采集血清样品,用国标方法进行抗体检测,比较阳转率变化,同时在接种疫苗后48 h内,观察和记录免疫牛羊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接种48 h内,接种牛羊未见不良反应;接种30 d后,各组牛羊均产生较高的抗体;不同饲养方式下,阳转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0 d最高,240 d时大多降至0;皮下接种的转阳率普遍高于点眼接种。结果表明,3种疫苗均安全有效,无论是牧区还是农区,牛羊免疫30 d后都能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且皮下注射方式效果优于点眼。本研究掌握了3种疫苗在不同饲养方式、不同畜种、不同接种方式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不同地区布鲁氏菌病疫苗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为布鲁氏菌病免疫工作的顺利推广奠定了基础。
2020, 37(6):77-8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18
摘要:为了解羊只布鲁氏菌疫苗(S2株)口服免疫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在甘肃省平凉市2个乡镇,各选1个行政村,选择散养户饲养的264只羊作为试验羊,进行小范围的布鲁氏菌S2株活疫苗口服免疫试验,其中3月龄以上羊只(包括怀孕母羊)每只口服活菌100×2亿,3月龄以下羊每只口服活菌100亿。分别在免疫后的30、60、180、210 d,采集试验羊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RBT)+试管凝集联合试验(S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组羊只免疫后均未出现异常反应,口服免疫30 d后,试验羊只2种检测方法检测的免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7.3%和53.8%,不同时间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P>0.05)。结果表明,布鲁氏菌S2株活疫苗按照试验剂量免疫安全有效,适用于所有月龄羊只以及怀孕母羊的整群免疫,可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应用。
董浩,韩焘,毕一鸣,原霖,彭小薇,蒋卉,冯宇,吴同垒,秦玉明,王传彬
2020, 37(6):81-8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19
摘要:为比较不同类型核酸提取试剂盒的布鲁氏菌核酸提取效率,选取6种核酸提取试剂盒(磁珠法、柱式法各3种),分别对布鲁氏菌灭活菌液和16份临床组织样品进行核酸提取,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评估提取效率。结果显示:6种试剂盒在提取102和104稀释度的布鲁氏菌灭活菌液核酸时,磁珠法的提取产物荧光定量PCR的Ct值整体低于柱式法,批内变异系数小于5%;提取临床组织样品时,2种柱式法细菌提取试剂盒能够提取全部样品的核酸,2种磁珠法细菌提取试剂盒提取了14份核酸,剩下的1种磁珠法和1种柱式法病毒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了12份和3份核酸。结果表明:6种试剂盒均能有效提取布鲁氏菌灭活菌液,其中磁珠法提取效率略高于柱式法;柱式法细菌DNA对临床组织样品的提取效率略高于磁珠法细菌DNA,但磁珠法和柱式法的病毒DNA提取试剂盒均不适用于临床组织样品的布鲁氏菌核酸提取。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实验室条件、样品数量和任务紧迫性等因素,选取应用合适的试剂盒。本研究为布鲁氏菌核酸提取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2020, 37(6):86-8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20
摘要:为准确检测牛结核病,降低因假阳性检测结果对牛误杀造成的经济损失,运用牛结核病比较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体外检测试验,对新疆昌吉市2个规模养殖场的540头奶牛同时进行检测,汇总交叉结果,在无金标准的情况下,采用建立的贝叶斯模型评估两种免疫学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比较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的敏感性为78.0%(55.1%~93.0%),特异性为97.8%(96.6%~98.8%);γ-干扰素体外检测试验敏感性为87.1%(73.4%~95.5%),特异性为98.1%(96.9%~99.0%)。进一步证实了使用γ-干扰素体外检测试验检测牛结核病的准确性会更高。同时也提示,在实际检测工作中,还应综合考虑养殖场的牛患病率、检测成本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检测方法。
张建东,陈永林,马宏伟,刘天驹,张涛,李钊,赵建东,米吉提·莫合他尔汗,颜成旭,路广计,张喜悦
2020, 37(6):90-9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21
摘要:为寻找最适合牛结核病污染场的检测方法,加快牛结核病净化,采用牛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TST)、比较皮内变态反应试验(SICTT)、牛结核病ELISA-γ-干扰素试验(IFN-γ-ELISA)、牛结核病抗体ELISA试验4种方法,对某结核病污染牛场300头奶牛进行检测,并以TST为参考标准,对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这4种方法中,IFN-γ-ELISA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与TST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其他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均低于TST。结果表明,IFN-γ-ELISA方法的检测敏感性较高,在牛结核病污染场净化初期使用,可以尽量避免阳性牛漏检,从而加快牛结核病净化进程。
程汝佳,王林,栗云鹏,吴迪,张玮,高晓龙,王培,李蕊,杜鹃,张启龙,刘海滢,沈光年,刘晓冬,韦海涛,周德刚,宋彦军
2020, 37(6):94-9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0.06.022
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诊断美洲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A-PRRSV)的可视化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美洲型PRRSV经典病毒株JXA1序列,运用在线生物软件设计合成并筛选出1组引物,通过反应体系优化,建立了NA-PRRSV RT-LAMP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同时开展了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可检测病毒RNA模板的最低浓度为10 copies/μL;应用该方法检测30份临床样品,结果与实时荧光RT-PCR方法符合率为100%,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T-LAMP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快速、可视等优点,适用于NA-PRRSV的现场快速检测。本研究为NA-PRRSV的快速、准确鉴别提供了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