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成,王紫微,丁朝阳,胡巧云,唐小明,王卫国,刘道新,谢怡灵,王昌建
2021, 38(12):1-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01
摘要:为了解湖南省猪圆环病毒(PCV)流行情况,采用荧光PCR方法,对来自湖南省14个市州的821份临床病料和屠宰场猪淋巴结样品进行PCV1、PCV2、PCV3和PCV4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在821份样品中,PCV阳性检出率为88.06%(723/821),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CV2(81.49%)、PCV3(33.98%)、PCV1(8.04%)和PCV4(1.10%);278个样品存在两种及以上的PCV混合感染,以PCV2+PCV3混合感染最多,占82.01%;在地域分布上,PCV1、PCV2、PCV3在湖南省各地区均有分布,而PCV4分布范围较小,感染率低。结果表明,湖南省内PCV流行较为普遍,4种基因型病毒都存在,但以PCV2流行最为广泛,需要加强防控。
段群棚,赵硕,周英宁,卢冰霞,何文娜,全琛宇,陈婷婷,许心婷,秦毅斌,赵武,梁家幸,蒋冬福,李斌,卢敬专,陈忠伟,何颖
2021, 38(12):5-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02
摘要:为了解广西猪场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和免疫状况,2017年1月—2020年12月,对部分猪场随机采样送检的血清样品,应用ELISA方法开展PRV血清抗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分布上看,2018年PRV gE抗体场阳性率(57.71%)和个体阳性率(24.75%)均最高,此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个体阳性率下降明显(P<0.05),2020年下降至6.14%;各年间的PRV gB抗体场合格率差异不显著(P>0.05),均在90%以上,而2019年的个体阳性率(88.71%)最低,与其他年份差异显著(P<0.05)。冬季PRV gE和gB抗体个体阳性率最低,分别为14.96%和89.35%,与其他季节差异明显(P<0.05);冬季gE抗体场阳性率(42.97%)最低,与春季、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夏季(P<0.05),而gB抗体场合格率一年四季差异不显著(P>0.05),均在95%以上。从空间分布上看,广西14个地市猪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RV野毒感染,其中玉林市最严重,场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分别为69.51%和35.86%,而钦州市最轻,分别为16.67%和4.07%;PRV gB抗体个体合格率普遍较高,均在84%以上。从不同生长阶段猪群上看,后备母猪、育肥猪PRV gE和gB抗体个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其他生长阶段猪群(P<0.05),其中gE抗体个体阳性率在13%以下,而gB抗体个体阳性率不足80%。结果表明,近年广西规模猪场PRV野毒感染率较高,而疫苗免疫并不能完全阻止野毒株感染。建议通过PRV净化和提高规模猪场生物安全水平等措施来控制其流行。本研究为制定合理的猪伪狂犬病防控与净化策略提供了依据。
2021, 38(12):12-1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03
摘要:为掌握山西省长子县O型口蹄疫的免疫抗体水平,评估其免疫效果,2018—2020年在全县14个乡镇的规模场和散养户,随机采集2 258个场户的12 186份血清样品,采用阻断ELISA法检测口蹄疫免疫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时间、群间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18—2020年全县平均场户免疫合格率为81.18%,个体免疫合格率为85.21%。其中:2020年抗体合格率最低,场户和个体免疫合格率分别为70.27%和79.78%,与其他年份差异显著(P<0.05);规模场场户合格率和个体免疫合格率分别为87.25%和89.56%,散养户分别为78.96%和82.39%,规模场显著高于散养户(P<0.05);王峪、横水2个乡镇免疫效果较好,个体免疫合格率均在90%以上,而大堡头、碾张、色头3个乡镇免疫效果较差,个体免疫合格率为70%~80%,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长子县O型口蹄疫整体免疫效果较好,达到了国家要求的70%以上标准;但抗体水平不稳定,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和场群差异,散养户和部分乡镇免疫水平偏低,存在发生疫情风险。结果提示,长子县可依据地区和场群不均衡的抗体水平分布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措施,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全县口蹄疫防控与净化工作。
2021, 38(12):18-2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04
摘要:2019年12月31日,新疆伊宁县报告出现天鹅异常死亡情况。经观察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结合地州级、自治区级兽医实验室复检,诊断为疑似H5型流感疫情,后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亚型鉴定,确诊为高致病性H5N6亚型流感疫情。为确定疫情分布,分析疫情扩散风险,并提出针对性防控建议,通过现场勘查、访谈,并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认为,携带病毒的迁徙天鹅遭遇强冷空气可能是导致本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次野鸟疫情未发现向家禽扩散,但应高度重视饲养家禽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避免家禽与野禽接触。
段振华,何颖,黄宇,甘一波,刘香林,何宏勇,甘甲忠,李苗,梁清,蒋家霞,冯建远,丁伟,张宁
2021, 38(12):22-2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05
摘要: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是生猪健康养殖的最重要环节。为掌握广西玉林市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现状及主要风险因子,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玉林市83家规模猪场的生物安全状况进行了风险调查与评估。结果显示:广西玉林市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高、中、低风险占比分别为12%、42%、46%,主要风险因子为“围墙外未建立绿化隔离带”“隔离区在生产区上风向”“与其他畜禽养殖场、主干道或居民区的距离在500 m以下”“猪场未实行自繁自养”“猪场无围墙或防疫沟”“场内运输车辆未执行专用且不出场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学PCR检测阳性”。结果表明,广西玉林市规模猪场应重点从猪场选址、场内布局、设施设备、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免疫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水平。
何世成,王紫微,王成,胡巧云,唐小明,王卫国,谢怡灵,王昌建
2021, 38(12):26-3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06
摘要:为了解湖南猪群猪圆环病毒1型(PCV1)的遗传变异情况,以PCV1阳性DNA为模板,使用PCR方法分两段扩增PCV1全基因序列并进行拼接。结果共获得5个PCV1全基因组,其中3株全基因大小为1 759 bp,另外2株分别为1 758 bp和1 760 bp。5株全基因组同源性为98.4%~99.7%,与国内外的PCV1全基因组同源性为98.1%~99.7%;ORF2序列同源性为97.6%~99.6%,与国内外的PCV1 ORF2同源性为96.1%~99.9%。系统发育树显示,5株PCV1均属于同一分支,并显示出一定的地理差异,但差异较小。结果表明,湖南省流行的PCV1毒株基因较为稳定,分离株间差异较小。本研究为湖南省猪圆环病毒病防控及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赵焕云,张海楠,鲁富有,解明华,曾邦权,陈云明,吕嵘,李锡慧,张文东
2021, 38(12):33-3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07
摘要:猪瘟(CSF)是由猪瘟病毒(CSFV)感染猪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健康稳定发展。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对从云南省宁洱县2头病死野猪体内分离到的2株CSFV毒株进行了E2及5'NTR基因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采用DNAMAN、MEGA6等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测得的序列与国内外参考毒株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2株野猪源CSFV株E2、5'NTR基因同源性分别为87.2%、100%,与国内外参考毒株同源性分别为81.0%~97.6%、93.6%~98.5%,与我国强毒株Shimen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1.0%~81.2%、95.6%;2株野猪源CSFV毒株E2基因属于基因2.1亚型,5'NTR基因属于基因2.3亚型。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其中一株分离毒株的E2基因有6个氨基酸具有2.1d分子变异特征,另一株兼有2.1d和2.1b亚型分支特征,可能是2.1b和2.1d亚型的过渡毒株。结果表明,云南省野猪源CSFV虽存在一定的遗传衍化,但总体比较稳定。本研究为云南省CSF防控提供了分子流行病学依据,为进一步做好分子变异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1, 38(12):38-4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08
摘要:为定量估计我国2000年以来猪旋毛虫感染情况,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筛选整理猪旋毛虫流行情况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共入选28篇文献,涉及全国9个省份。结果显示:采用ELISA法共检测124 088份样品,阳性率为2.54%(95%CI:1.55%~3.57%);压片镜检法共检测130 267份样品,阳性率为0.17%(95%CI:0.06%~0.34%)。2000年以来猪旋毛虫检出率逐渐降低,华南和西北地区检出率较高,农村饲养生猪检出率略高于商品场,农贸市场猪肉样品中也有检出。结果表明,我国猪群旋毛虫感染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但分布范围仍较广,有感染猪肉进入流通环节的风险,提示该病原对公众尤其是农村地区群众的健康仍造成威胁。建议对现有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生猪屠宰的检疫和监管。
2021, 38(12):45-4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09
摘要:为了解江苏省泰州市市售鸡蛋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污染情况,2020年采集不同超市、集贸市场的60个种类/批次的鸡蛋各30枚,每个种类/批次随机选取3枚,共180枚,采用商品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进行AFB1残留量测定。结果显示:在抽检的180枚鸡蛋样品中,15枚样品中有一定的AFB1残留,为0.20~0.64 μg/kg,占8.33%,均为超市中不同场家产品,而集贸市场的鸡蛋(多为散养鸡所产)中AFB1残留量都很低。因此,规模化养殖场在蛋鸡饲养过程中要严格把控饲料质量,定期对饲料做好检测和监测。
孙雨,宋晓晖,王瑞红,王睿男,马英,李硕,李晓霞,孙航,冯冰,毕一鸣,杨林,顾小雪,王传彬
2021, 38(12):50-5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10
摘要: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领域实验室存在现场实时快速诊断技术落后、检测工作滞后、疫病监测数据不能实时共享分析、重大动物疫病预警不及时、应急处置协调复杂困难等问题。探索建立重大动物疫病远程实时监测预警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型监测模式是当前动物疫病防控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本文介绍了目前动物疫病防控净化的新型监测模式——现场快速诊断检测与远程监测云平台的构建与实际应用情况。上述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在创新推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的同时,重点解决了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净化过程中传统实验室检测效率较低、检测数据不能够互联互通等问题,为创新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净化新型监测模式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净化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1, 38(12):55-5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11
摘要:为了解基层兽医系统实验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检测人员配备以及检测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发现基层兽医系统实验室在建设发展、布局、资源配置、人员及实验室管理、检测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建议调整优化兽医实验室资源配置,提高实验室检测人员综合素质,积极应用推广兽医检测技术,以进一步完善基层兽医系统实验室建设。
2021, 38(12):60-6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12
摘要:为掌握黑龙江省生猪屠宰企业“两项制度”落实现状,通过调研了解,全省屠宰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自检仪器配置、官方兽医队伍建设等能够基本落实要求,但存在专用检测室非独立设置、检测设备陈旧、官方兽医老龄化、监管不到位等问题,难以适应当前动物疫病防控总体需要。这提示应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更新仪器设备,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2021, 38(12):63-6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13
摘要:在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为满足新形势下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刚性需求,须推动海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OIE认证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相配套。本文通过分析海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维持无疫建设的现状,对照OIE口蹄疫无疫认证的有关规则和标准要求,建议理顺兽医体系,建立外检内检互认机制,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联合共建动物隔离检疫场,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监管大数据平台,建立外来动物疫病防控合作交流培训中心,着力提升海南省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谋划推动海南省免疫无口蹄疫区向OIE提出无疫认证,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兽医领域对外开放,提升海南省兽医工作在国际上的认可度。
2021, 38(12):67-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14
摘要:禽蛋兽药残留超标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中常见的违法行为。本文梳理了禽蛋兽药超标相关案件查办的方法步骤,通过数据建模和量化分析指导的方式,推演违法行为发生时间,预判禽蛋药残消除时,指出了调查取证的重点,梳理分析了可以适用的法律条文和可能涉及的罚则事项,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办理禽蛋药残超标案的思考过程和执法要点,并对监督抽检与行政处罚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思考,以期为执法人员迅速打开案件缺口,理顺案情经过,做好依法行政提供参考。
戈胜强,屈海龙,路皓东,韩乃君,胡永新,左媛媛,张潇月,吴晓东,王志亮
2021, 38(12):70-7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15
摘要: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殖并形成较大污染面,国内样品中发现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提示当前临床中实际流行的病毒种群更加复杂。基因I型毒株从1957年传入葡萄牙后,研究人员就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多年来,国外对基因I型毒株的流行分布情况特别是弱毒疫苗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国内目前尚无这方面的分析讨论。为此,作者就基因I型非洲猪瘟病毒流行与疫苗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非洲猪瘟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梁少波,张琳,朱俊峰,刘朔,彭程,尹馨,李金平,侯广宇,刘华雷,格日勒图,蒋文明
2021, 38(12):77-8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16
摘要:自2013年以来,H7N9亚型流感对我国养禽业和人类公共卫生造成了极大影响。疫苗作为重要防疫工具,在H7N9亚型流感防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批准使用的H7N9禽流感全病毒灭活疫苗安全性高、免疫效果好,已在国内广泛应用。随着对H7N9亚型流感病毒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对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及通用流感疫苗等新型疫苗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我国禽流感疫苗的开发与应用夯实了技术基础。本文对各类型H7N9亚型禽流感疫苗的研发情况以及优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更好地防控禽H7N9亚型流感提供帮助。
2021, 38(12):82-9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17
摘要:RIG-I样受体(RLRs)是细胞质中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LGP2是其重要的家族成员之一。LGP2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具有特殊功能,能够双向调控RIG-I、MDA5介导的I型干扰素(IFNs)信号通路。在不同病毒感染宿主的过程中,LGP2也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差异。在双链DNA病毒中,LGP2在RIG-I介导的信号传导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在单链DNA病毒中,LGP2能够促进CARDs区失活的RIG-I与非典型泛素链结合,从而诱导I型IFNs产生;在双链RNA病毒中,正常表达可增强RIG-I、MDA5对dsRNA的识别能力;在正义单链RNA病毒中,LGP2参与对正义单链RNA病毒的识别过程;在负义单链RNA病毒中,LGP2有时可作为IFNs的诱导剂。另外,LGP2在适应性免疫应答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调控T细胞存活与凋亡。目前在调控RIG-I、MDA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尚不清楚LGP2发挥的确切功能和其作用机制,未来可进一步加深LGP2在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本文就近年来LGP2在RLRs介导的信号通路和抗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的作用作综述,以期为LGP2的进一步研究和机体抵御病毒感染新机制提供参考。
2021, 38(12):91-9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18
摘要:为建立一种准确、快速、敏感性更高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检测方法,建立了一种芯片式数字PCR(cd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PPRV Nigeria75 /1疫苗株N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PCR扩增大小为166 bp片段,构建pMDTM18-N标准质粒并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PPRV N基因cdPCR检测方法,并与实时荧光定量 PCR(RT-qPCR)检测方法的灵敏性、重复性、特异性和临床样品检测做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当质粒标准品浓度在1.22×(105~102)copies/μL范围时,cdPCR检测方法比普通RT-PCR灵敏度高1 000倍,且稳定性好,特异性强;当标准品浓度在1.22×(105~10-3)copies/μL范围时,cdPCR与RT-qPCR相比具有相同的特异性,但灵敏性比RT-qPCR高100倍;与RT-qPCR 测定结果(13.29±6.74)copies/μL相比,cdPCR的最低检测限更低,约为(0.44±0.14)copies/μL;cdPCR对47份临床样本的PPRV核酸阳性检出率(25.5%)高于RT-qPCR(17.0%)。结果表明,建立的cd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为预防PPR早期流行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诊断和定量检测方法。
徐淑菲,林双庆,陈信忠,刘启霖,蔡绍鑫,曾韵颖,朱黄鑫,方成俊,孔凡德
2021, 38(12):99-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19
摘要:为快速检测罗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根据TiLV编码RNA聚合酶的片段1,设计了6条特异性引物,通过对反应体系优化,建立了检测TiLV的RT-LAMP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仅能够对TiLV进行特异性扩增,对真鲷虹彩病毒等10种鱼类常见病毒扩增均呈阴性;灵敏度为2.5×10-7 ng/μL,且30 min即可得到试验结果;两组重复试验显示,该方法重复性良好,且熔解曲线相一致。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快速检测TiLV的RT-LAMP方法。本研究为快速诊断、监测TiLV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1, 38(12):104-10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20
摘要:为验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嵌合病毒活疫苗(PC株)和灭活疫苗联合应用于母猪的免疫效果,在天津市某PRRS阳性猪场,对部分母猪实施了两种疫苗联合免疫试验,利用RT-PCR和间接ELISA方法进行病毒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接种疫苗后,试验母猪精神、食欲和体温均正常,猪肛拭子和饲养环境样品中均未检测到病毒;免疫后14~70 d,试验母猪PRRS抗体阳性率均为100%;免疫后42 d,试验母猪的抗体IRPC平均值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免疫后14 d,2个试验组变异系数分别下降31和44个百分点;试验母猪所产仔猪的均匀度、活泼程度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PRRS嵌合病毒活疫苗(PC株)和灭活苗联合免疫安全有效,不仅可以很好地诱导机体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而且还可以提高猪群抗体的整齐度且无排毒风险,免疫保护期较长。本研究为阳性猪场的PRRS防控提供了有效免疫方案。
肖婷,陈忠伟,蒋家霞,卢冰霞,覃国喜,韩定角,郭旋,段群棚,赵武,韦明宇,何颖
2021, 38(12):109-1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21
摘要:为研究不同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免疫效果,通过对猪群的料肉比、平均日增重、转栏单头均重、死淘率、咳嗽频率、单头药苗费、肺部病变评分和猪血清抗体水平等指标测定,对常见不同菌株的3种疫苗(A、B、C)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将规模化猪场800头1日龄健康仔猪均匀地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在7、21日龄对试验组仔猪按疫苗说明书进行免疫接种,空白组仔猪不注射疫苗。所有猪只于21、48、80、140日龄采血及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猪肺炎支原体抗体水平。结果显示,接种疫苗A后猪血清抗体水平和阳性率最高,保育阶段和育肥阶段A组料肉比较空白组分别降低了10.8%和13.8%,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9.3%和7.9%,死淘率分别降低了2.64%和1.88%,咳嗽频率分别降低了6.38%和6.00%,单头药苗成本分别降低了2.2和1.9元/头,免疫效果和经济效益均为最好;其次是疫苗B,疫苗C使用效果最弱。结果表明,用不同疫苗免疫接种试验猪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和免疫效果存在差异。本试验为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1, 38(12):116-12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22
摘要:球孢白僵菌作为一种很重要的生防真菌,已被广泛用于农业害虫和蜱的防治。在侵染宿主的同时,球孢白僵菌分泌大量孢外水解酶,如孢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这些酶类不但能够降解宿主表皮,而且被认为是菌株致病性的关键决定因子。为获得高毒力菌株的筛选方法,选取实验室分离鉴定的5株球孢白僵菌菌株,通过测定菌株的孢外水解酶活性和菌株对小亚璃眼蜱的致死率,并对球孢白僵菌的毒力和酶活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株蛋白酶活性与菌株毒力无相关性,菌株几丁质酶活性与菌株毒力呈现负相关性。本研究为蜱生防高毒力菌株的筛选以及酶活性的初步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1, 38(12):121-12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23
摘要:2020年5月,江苏省某养殖场饲养的220只山羊疑似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共死亡25只。为鉴定感染的产气荚膜梭菌复合群类型,采集大肠、小肠内容物以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等组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及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经生化试验和16S rRNA试验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该分离株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仅对呋喃唑酮敏感;该菌能造成小鼠发病死亡。此次从临床发病羊病料中分离到致病性豚鼠气单胞菌,在国内较为少见,截至目前未见类似报道,本研究为避免此类疫病的临床误诊以及做好该病防控提供了帮助。
白艺兰,刘健,鞠厚斌,常晓静,徐锋,沈莉萍,龚国华,朱晓英,王晓旭,王建,赵洪进
2021, 38(12):126-13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12.024
摘要:2020年11月,上海市某宠物医院接诊一例疑似猫慢性牙龈炎(feline chronic gingivostomatitis,FCGS)病例。为确定病因,采集该病例的眼、口、鼻拭子进行病原分离鉴定,结果确定为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和细菌的混合感染。对FCV分离株VP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分析,发现其与其他18株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4.2%~81.0%,编码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82.2%~88.1%。构建进化树分析发现,FCV分离株与国内毒株的遗传关系较国外更近,但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疫苗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对VP1 蛋白D区和E区分析发现,D区及conE区的线性表位较为保守,而E区的5'HRV表位存在较大变异,与抗体反应有关的第439~441位氨基酸同样变异较大。本研究为了解FCV的变异特点以及该病的临床防治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