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林婷婷,刘丰波,宋姗姗,李彬,栾栋祖,王群义,刘平,刘红祥,马冬,任衍倍,刘东
2021, 38(3):1-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01
摘要:为了解我国鸡群中禽戊型肝炎病毒(avain hepatitis E virus,aHEV)的分子变异情况,对2018年从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山西、江苏等地疑似aHEV感染鸡群中采集的679份肝脏、脾脏病料样品进行RT-PCR检测,从中选取PCR阳性产物,对其ORF1基因进行序列测定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从病料中检出阳性样品37份,阳性检出率为5.45%;选取的15个试验毒株之间的ORF1基因同源性为90.1%~100%,与目前报道的4种基因型同源性均小于90%,其中与基因 1 型的澳大利亚株和韩国株同源性为85.5%~89.0%,与基因2型的美国原型株和美国无毒株同源性为85.5%~88.2%,与基因3型的欧洲株和中国株同源性为86.3%~89.7%,与基因 4 型的匈牙利株和中国台湾株同源性为86.4%~88.5%。ORF1基因进化树分析发现,所分离的aHEV均属于戊型肝炎B种,不在目前所划分的基因型分支上,形成独立的基因分支,不属于已报道的4个基因型。结果表明,目前在我国流行的aHEV是一种新基因型病毒,这为我国aHEV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提供了补充和依据。
何长生,占松鹤,朱良强,沈艳,周迎春,王军,刘华,王倩,王维,苗文萍
2021, 38(3):5-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02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家禽新城疫流行态势,以便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统计分析2010—2020年4 115个场点的家禽咽喉/泄殖腔棉拭子样品新城疫病原学检测结果,包括2 096个鸡场、249个鸭场、112个鹅场、1 129个家禽交易市场和529个散养村。结果显示:有90个场点检出阳性样品,总体群体阳性率为2.19%;鸡场、鸭场、鹅场、交易市场和散养村的群体阳性率分别为1.67%、1.61%、4.46%、3.54%和1.13%,各年份的群体阳性率介于0~5.87%;鸡场、交易市场的病原阳性检出频次高于鸭场、鹅场和散养村。结果表明,安徽省新城疫总体防控效果较好,但效果不稳定,其中交易市场、鹅场和鸭场的疫情暴发和散播风险较高。结果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对养禽场的免疫、监测、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以及对交易市场的监管和消毒,积极开展新城疫净化工作,从根本上控制新城疫的发生与流行。
2021, 38(3):9-1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03
摘要:为了解贵州省规模化鸡场鸡白痢流行现状,2017—2019年选取31个规模化鸡场抽检1 340份鸡血清样品,采用鸡白痢抗体平板凝集试验,结合鸡场生物安全措施及净化情况,开展了鸡白痢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鸡白痢平均场群阳性率为83.87%,个体阳性率为13.43%;商品场(15.24%)鸡白痢个体阳性率最高,与父母代鸡场差异显著(P=0.044);育成期(18.77%)个体阳性率高于产蛋期(11.83%),差异显著(P=0.002);不同饮水来源、不同饲养方式的鸡白痢个体阳性率间有差异,但不显著(P>0.05)。车辆人员进出场区时消毒、空舍消毒的鸡白痢个体阳性率较低,但不显著(P>0.05),消毒频率越高,阳性率越低;31个调查场点中,引种前开展疫病检测及采取鸡白痢净化控制措施的场点个体阳性率低于未开展净化的场点,差异极显著(P=0.001、<0.001);仅有32.26%(10/31)场点有意愿开展鸡白痢净化。结果表明:贵州省规模鸡场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较为普遍,污染面较广;其感染受场点类型、生长阶段影响较大,而受饲养方式和饮水来源影响较小。结果提示:鸡场实施鸡白痢净化时,可以着重考虑场点类型和生长阶段这两个因素;合理设置场点地理位置、加强场点消毒和开展鸡白痢净化,可显著降低鸡白痢流行率,因此应加强宣传,提高规模化鸡场的鸡白痢防控及净化意识,主动开展鸡白痢净化工作,以控制鸡白痢流行。
2021, 38(3):13-1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04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地方品种鸡群中禽白血病病毒(AL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和禽脑脊髓炎病毒(AEV)的感染情况,采用ELISA方法对云南省滇东、滇西、滇中、滇南和滇北5个区域8个地方品种鸡群的2 295份血清样品进行了上述4种垂直传播病毒的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云南省8个地方品种鸡群中,ALV、REV、CAV和AEV平均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02%、72.77%、98.47%和76.25%,二重、三重、四重感染率分别为32.90%、36.38%、15.90%;不同区域、不同品种鸡群中均存在上述4种病原的感染,抗体阳性率有一定差异,但无规律性。结果表明,云南省地方品种鸡群中4种垂直传播病毒感染率较高,流行面较广,且呈现严重的混合感染状态。结果提示:应重视这4种可垂直传播病原的流行控制,谨防因病毒混合感染导致重大疫病免疫失败;继续加强抗体检测,及时淘汰阳性鸡群,净化种群,同时定期进行疫苗污染监测,提升饲养管理水平,保障云南省地方鸡种质资源的安全健康发展。
2021, 38(3):18-2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05
摘要:为了解山东省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种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按照山东省动物疫病监测计划,采集全省 98个场(户)2 909份血清样品,应用液相阻断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O型口蹄疫抗体样品合格率为83.73%,A型口蹄疫为77.5%,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Re-11、H5亚型Re-12和H7亚型的抗体样品合格率分别为77.22%、77.64%和77.71%;胶东半岛无疫区两种疫病抗体合格率(95%以上)均高于其他地区(71.39%~91.64%),差异显著(P<0.01)。结果表明:山东省两种动物疫病免疫状况整体良好,全省春季集中免疫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胶东半岛无疫区建设效果显著。
2021, 38(3):22-2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06
摘要:为使动物疫病传播风险评估工作更加科学,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减少人员主观因素给风险评估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提高动物卫生风险分析水平,在定性风险评估原则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专家问卷系统(experts questionnaire system,EQS)的动物疫病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把专家对动物疫病传入的定性风险评估结果进行量化加权,将定性评估转化为半定量评估。在风险评估时,该系统将专家对相关领域的熟悉程度也进行量化处理,从而提升了风险打分的合理性。本研究建立的半定量风险评估模型,提高了定性风险评估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同时结合了专家对于专业知识的把握程度,很好地解决了定性风险评估科学性和客观性不足的问题,能够从实际应用层面提升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水平,使我国动物疫病风险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2021, 38(3):29-3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07
摘要:为了解我国近年来全价饲料及玉米、小麦、豆粕等主要谷物原料的霉菌毒素污染状况,收集“中国知网”以及“奥特奇”“奥迈”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1月—2020年6月发布的30份调查报告,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省区市饲料中存在霉菌毒素污染,其中华东地区最为严重,4种霉菌毒素检出率均较高;谷物原料中存在优势霉菌毒素,其中玉米中主要是伏马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小麦更容易受呕吐毒素污染,而豆粕中霉菌毒素检出率较低;全价饲料中黄曲霉素B1、伏马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均存在较高检出率和阳性值。结果表明,我国饲料及谷物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较严重,需要采用发酵、高压等去污技术和严格的法律法规加以管控。本研究为我国畜禽业用粮指导和霉菌毒素污染限量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1, 38(3):37-4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08
摘要:随着电商营销的发展,兽药销售的网络平台陆续涌现,如何建立兽药网络销售准入标准、审批程序及监管措施已成为监管部门和相关企业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梳理了我国兽药产品网络销售现状,借鉴人用药品网络销售管理经验,建议在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基础上,结合《兽药管理条例》修订,完善我国兽药网络销售相关配套法规,明确第三方平台的责任义务,构建全国兽药经营企业数据库管理系统,推进兽药二维码追溯体系建设,对兽药网络营销企业分类管理和准入管理等措施,以期为提升我国兽药网络销售监管水平提供信息支持。
2021, 38(3):41-4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09
摘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是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严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审批管理,有效防范化解实验室安全风险,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生物防范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动物防疫工作发展,现行病原微生物审批管理制度机制亟待进一步理顺。本文概述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审批管理的情况,分析了当前在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弱项短板,提出了强化建章立制、优化审批方式、细化评审要求、加强后续监管、做好“三个”衔接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病原微生物审批管理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2021, 38(3):45-4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10
摘要:第三方兽医检测机构是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本文从国家扶持政策、生产实际情况及未来立法要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第三方检测未来必将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指出了当前机构面临的服务内容单一、与政府职能交叉、检测结果运用存顾虑等挑战,这提示应不断拓展服务空间,提高检测能力,确保服务质量的发展方向。
2021, 38(3):48-5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11
摘要:为提升四川省内江市各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水平,确保兽医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2016—2020年内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连续组织开展了全市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工作。比对项目涵盖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抗体检测以及非洲猪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各年度实验室比对结果平均准确率分别为100%、94.7%、100%、85.3%、96.7%;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3个检测项目比对准确率分别为100%、96.6%、91.5%。结果表明,内江市兽医系统实验室总体检测水平较高,但稳定性欠佳,实验室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1, 38(3):53-5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12
摘要:根据农业农村部部署,为全面提升基层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重庆市于2011年起每年开展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的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工作。根据动物疫病流行情况,结合各年度省级兽医系统实验室比对项目,2011—2019年全市共开展了涉及PCR/RT-PCR(含普通、荧光定量)、ELISA(含iELISA、cELISA、LpB-ELISA)、血凝抑制试验(HI)和试管凝集试验(SAT)等多个项目的比对工作。结果显示,比对样品结果正确率由92.94%稳步上升至98.99%,区县兽医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所有区县均具备PCR、ELISA、HI和SAT检测能力,但区县间检测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个别区县HI、SAT等项目检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加大基层兽医实验室投入,加强实验室管理,强化技能培训,提升检测人员能力和素质,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2021, 38(3):59-6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13
摘要:2019—2020年,广东省中山市执法部门查获了大量非法入境冷冻动物产品。为了解这些非法入境冷冻动物产品来源分布及组成特点,对其种类、数量、来源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9—2020年,中山市共查获冻品约5 847 t;走私冷冻动物产品涵盖了鸡、猪、牛、羊、马等常见养殖动物种类,主要为动物副产品,其中最多的为冻鸡爪(33.61%)和冻猪蹄(26.82%);来源地遍及全球,其中主要来源地为美国(34.40%)和巴西(27.18%);48.41%的走私冷冻动物产品来自相关动物疫病疫区,还有6.50%无法确定产地。结果表明,中山市走私冷冻动物产品数量大、种类多、来源广、品质低,既影响了我国相关贸易政策的实施,也对我国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及畜牧业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需要严厉打击。
2021, 38(3):63-6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14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自2019年12月以来,已在全球221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导致1亿多人感染,230多万人死亡。SARS-CoV-2除了对公共卫生产生极大影响之外,全球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470余起动物感染疫情,涉及犬、猫、水貂、狮子、老虎等多种动物。因此,在同一健康框架下,应高度关注动物感染SARS-CoV-2的早期预警。本文描述了动物感染SARS-CoV-2的国际流行特点,对其流行现状和感染动物种类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了当前国内防控动物SARS-CoV-2感染面临的形势,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建议,为国内COVID-19联防联控和养殖业健康安全提供了借鉴。
戈胜强,王振忠,吕艳,屈海龙,张潇月,胡永新,钱莺娟,吴晓东,王志亮
2021, 38(3):68-7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15
摘要:自2018年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传入中国以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2021年以后,我国的ASF流行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临床中出现了“自然变异株”。这些毒株可能导致感染后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疫病混淆等问题。这与国外的流行演变规律一致,即当ASF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流行较长时间后,其临床表现将由急性发病转变为缓慢发病或出现新的临床表现。经过多年的观察积累,国外已经对该病毒的流行规律特别是自然弱毒株的演变进程有了大量记载,但国内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描述。为此,就ASF自然弱毒株的演变进程进行综述,从而提出加强血清学诊断产品研发、加快产业化报批进程、适时开展血清学监测追溯等建议,以期为我国ASF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2021, 38(3):74-7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16
摘要:价值链调查分析技术在工业、商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又被引入并推广应用于公共卫生和动物卫生领域。本文介绍了如何开展价值链调查和进行价值链分析,及其在公共卫生和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应用。开展价值链调查一般通过访谈和现场调查的方式获取分析所需信息或数据。价值链分析一般分两个步骤,首先描述整个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是如何传递和衔接的,然后分析畜禽价值链链条中可能存在动物疫病风险的节点和链条,根据分析结果定制消除或降低疫病传入、循环、扩散风险的各种措施。目前,价值链调查分析技术已被应用于动物疫病监测系统评价、动物卫生风险评估等领域,为动物疫病防控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依据。未来还需克服其劣势和不足,让价值链调查分析技术能够更好地用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各个方面。
2021, 38(3):80-8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17
摘要:四环素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在畜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该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导致环境及动物源性食品中此类药物残留超标,从而威胁公共卫生安全。液相色谱法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是检测畜禽产品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的主要方法。这类方法的难点及关键步骤是样品的前处理,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动物源性食品中四环素类药物残留色谱及质谱分析法,特别是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近年来新净化材料、新提取剂及新提取方法不断出现,提升了提取及净化效果,减少了试剂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并能够同时实现多类药物的提取和检测,有力保障了食品和环境安全。
2021, 38(3):87-9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18
摘要:为评价戊二醛、酚、含碘类等常用消毒剂消毒后对非洲猪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影响,基于畜禽栏舍、运载工具、器具消毒及皮肤黏膜消毒目的,按消毒剂说明书推荐选择不同工作浓度,分别与不同滴度的非洲猪瘟病毒培养物于20 ℃条件下作用30 min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作用后产物。结果显示,与对应的阳性对照组相比,含氯类(二氯异氰尿酸钠)、过硫酸氢钾类、二氧化氯类消毒剂,消毒后对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影响最显著,检测Ct值显著上升或检测不到;戊二醛类、含碘类(主要成分聚维酮碘)消毒剂,核酸降解能力相对较弱,检测Ct值稍有上升;酚类、季铵盐类、含碘类(主要成分碘、磷酸、硫酸)类消毒剂,检测Ct值基本无变化。本研究评价了7类常用消毒剂消毒对非洲猪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影响,可为防控实践中科学、客观评价分析消毒效果提供技术参考。
2021, 38(3):92-9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19
摘要:鹦鹉幼雏病是由禽类多瘤病毒(APV)引起的多种鹦鹉雏鸟死亡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严重危害鹦鹉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提高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APV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APV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VP1基因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731 bp的核苷酸DNA,并用DIG标记,制备用于检测APV的特异性核酸探针;对制备的探针进行灵敏度检测,同时与普通PCR进行敏感性比较;使用制备的探针,对经分离鉴定和制备保存的其他7种禽病毒核酸进行特异性检测;用该核酸探针,对疑似感染APV的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并对鉴定为阳性的AP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探针可检测到2 pg量的APV特异性核酸片段;仅APV-VP1阳性核酸显色,呈现阳性反应,而阴性核酸和其他7种禽病毒核酸均不显色,呈阴性反应。结果表明:建立的核酸斑点杂交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用于临床初步诊断。本方法的建立为我国开展AP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感染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1, 38(3):99-10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20
摘要:为建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轮状病毒(BRV)和牛冠状病毒(BCoV)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BVDV 5'-UTR、BRV NSP5和BCoV 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了同时检测上述3种病毒的TaqMan三重RT-qPCR方法。该方法仅对BVDV 5'-UTR、BRV NSP5和BCoV N基因扩增呈阳性,而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副流感病毒、魏氏梭菌(A型、B型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和B型)等犊牛腹泻相关病原扩增均呈阴性;最低检出限为10拷贝/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利用本研究建立的TaqMan三重RT-qPCR方法对29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获得BVDV、BRV、BCoV的4种混合感染型,其中BVDV与BCoV的混合感染率最高(27.6%);与已有单重RT-qPCR方法比较,发现两种方法检测BVDV、BRV和BCoV的符合率分别为100%、96.5%、10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三重RT-q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可行性高等优点,可为今后BVDV、BRV和BCoV共感染引起的牛腹泻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技术手段。
2021, 38(3):107-1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21
摘要:为建立可以快速同时检测兽用疫苗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细小病毒(PPV)3种病原的方法,通过研究比对BVDV 5'-UTR、PCV2 Rep以及PPV NS1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合成了3对引物和3条荧光探针,在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程序后,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BVDV、PCV2以及PPV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对其敏感性、特异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建立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对3种病原核酸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 copies/μL;特异性强,与其他相关病原(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伪狂犬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三重荧光定量PCR适于疫苗中外源病毒的检测,可用于疫苗等生物制品质量把控。
张祖维,李木子,李雪莲,张鸿伟,曹旭敏,孙晓亮,隋金钰,宋翠平,霍乃蕊,赵思俊
2021, 38(3):112-11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22
摘要:为建立快速测定猪尿中地西泮及其7种代谢物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确证方法,本研究优化了样品净化的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PCX柱)及其淋洗洗脱条件。猪尿液酸化后直接经PCX柱净化,依次用水、60%甲醇水溶液淋洗,最后用5%氨化甲醇洗脱;选用BEH C18色谱柱分离,UPLC-MS/MS进行检测,以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定量。结果显示:8种药物在0.3~20.0 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5),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 μg/L和0.3 μg/L;各药物在3个添加浓度下回收率为73.6%~95.3%,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18.6%(n=6)和2.2%~12.6%(n=3)。结果表明,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好。
2021, 38(3):119-12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3.023
摘要:为研究氨气与过氧乙酸戊二醛复方消毒剂(简称复方消毒剂)相互中和的效果及氨气对消毒效果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剂量512倍稀释的复方消毒剂,在不同作用时间、不同氨气浓度时,喷雾消毒前后气雾柜内细菌数量和氨气质量浓度,计算杀菌率和氨气中和率,以确定512倍稀释的复方消毒剂对氨气的中和效果及高浓度氨气对其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氨气质量浓度为40.98 mg/m3时,512倍稀释的复方消毒剂分别以15、30、60 mL/m3剂量喷雾,作用30 min后,氨气中和率分别为13.3%、17.8%、54.0%;在氨气质量浓度分别为40.98、48.57、56.16 mg/m3时,512倍稀释的复方消毒剂以15 mL/m3喷雾消毒,作用30 min后,杀菌率分别为100%、99.6%、99.2%。结果表明:在氨气质量浓度40.98 mg/m3,作用30 min后,512倍稀释的复方消毒剂,喷雾剂量60 mL/m3可实现理想的中和氨气效果,15 mL/m3可实现理想的消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