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8(6):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01
摘要:为掌握我国新型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es,GoAstV)的遗传变异方向,对2019年从我国不同地区发病鹅病料中分离到的10株新型GoAstV,采用PT-PCR技术扩增其ORF2基因,然后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ORF2基因全长2 115 bp,编码705个氨基酸;毒株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2%~99.9%和96.3%~99.9%;分离毒株与参考毒株Goose/SDPY/1116/17亲缘关系最近,处于同一分支。将分离毒株ORF2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毒株进行比较后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衣壳蛋白氨基酸序列有多处位点存在差异,表明当前我国GoAstV流行毒株已发生变异。本研究为后续新型GoAst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疫苗研制提供了参考。
2021, 38(6):6-1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02
摘要: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2015年开始在我国鸡群中大规模流行,目前在鸭群中的检出也日益频繁。为了解山东省鸭群中FAdV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2019—2020年从山东省中西部8个地区21个鸭场,收集病死鸭组织样品237份,通过PCR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将阳性病料接种鸡肝癌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扩增其六邻体(Hexon)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和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利用蚀斑试验和高通量测序纯化鸭源FAdV(命名为CHSD-2)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结果显示:237份样品中,有68份检测为FAdV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8.69%;冬、夏季节FAdV阳性检出率较高。共分离到16株鸭源FAdV,全部为血清4型(FAdV-4);所有分离毒株与鸡源FAdV-4亲缘关系最近,与参考毒株的Hexon蛋白氨基酸同源性为99.1%~99.9%,仅有个别氨基酸发生突变,分离毒株间的Hexon氨基酸同源性为98.6%~100%;纯化后分离毒株CHSD-2基因组全长43 724 bp,与鸡源FAdV-4参考毒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结果表明,FAdV在山东省中西部地区鸭群中分布较为广泛,与鸡群中流行的毒株相同,未发生大的变异,因此使用疫苗免疫依然是防控该病的有效措施。
何长生,苗文萍,王维,沈艳,刘华,周迎春,王军,王倩,占松鹤,朱良强
2021, 38(6):13-1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03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H9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对2016—2019年全省H9亚型禽流感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6—2019年安徽省H9亚型禽流感群体阳性率分别为4.65%、0.71%、6.67%、4.88%,鸡场、鸭场、鹅场、家禽交易市场、散养村和野禽栖息地群体阳性率分别为1.31%、0.78%、0、11.18%、1.56%和1.37%;鸡场和家禽交易市场每年均检出阳性,散养村有3年检出阳性,鸭场和野禽栖息地仅2016年检出阳性,鹅场均未检出阳性。结果表明,4年间安徽省H9亚型禽流感总体防控效果较好,但不稳定,且家禽交易市场、鸡场和散养村疫情发生风险较高。建议高度重视养鸡场及散养村的H9亚型禽流感综合防控,进一步加强免疫、监测和生物安全控制,同时继续加强活禽交易市场监管,严格执行“一日一清洗,一周一消毒,一月一休市,过夜零存栏”的“1110”制度。
2021, 38(6):17-2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04
摘要:为了解河南省病死猪群常见病原分布规律,2017—2019年共对1 729份病死猪组织样品进行了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口蹄疫病毒(FMDV)、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圆环病毒3型(PCV3)和副猪嗜血杆菌(HPS)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PCV2和HPS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3.68%和57.26%,其他6种病原检出率为0.75%~13.24%,混合感染率为60.15%;2018年检出病原种类最多,且病原检出率较高;春季检出病原种类最多,冬季较少;豫西、豫中地区检出病原种类较多,豫南地区较少。结果表明,河南省猪群中病原分布范围广、检出率高、混合感染严重,且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提示,河南省猪群疫病防控形势较严峻,各猪场应依据不同病原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沈艳,何长生,占松鹤,王倩,王维,周迎春,刘华,王军,朱良强
2021, 38(6):21-2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05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HP-PRRS)免疫状况及流行趋势,2016—2020年采用间接ELISA和荧光RT-PCR方法,在代表安徽省不同区域的3个定点监测县,随机采集21个规模化猪场的1 190份猪血清和1 189份猪扁桃体样品,分别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并统计分析时间、区间、群间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安徽省3个定点监测县的HP-PRRS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1.26%,连续5年每年均有病原检出,平均病原样品阳性率为16.82%;5年内,免疫抗体合格率和病原阳性率呈波浪状变化,2019年抗体合格率最高(92.78%),而2020年又降至70%以下;中小型场抗体合格率偏低,而病原阳性率偏高;皖中地区定点监测县的抗体合格率最低(不足70%),而病原样品阳性率最高(接近30%);保育猪、育肥猪抗体合格率偏低(不足80%),而保育猪、哺乳仔猪病原样品阳性率偏高(超过28%);灭活苗免疫猪群的抗体合格率最高(90.56%)。结果表明:安徽省3个定点监测县的HP-PRRS免疫效果较好,但抗体保护水平不稳定,病原污染面广、流行时间长。建议各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和流行特点,采取各有侧重的防控策略,将中小规模养殖场尤其是保育猪、哺乳仔猪和育肥猪群作为防控重点。本研究为HP-PRRS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1, 38(6):26-3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06
摘要:为了解2020年秋冬季内江市病死猪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3型(PCV-3)、猪瘟病毒(CSFV)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5种病毒感染情况,在14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点,采集108份病料样品,采用荧光PCR/RT-PCR方法进行5种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PCV-2、PRRSV、PCV-3、CSFV的核酸检出率分别为44.4%、33.3%、12.9%、7.4%,未检出PRV核酸;双重感染检出率为18.5%,以“PCV-2+PRRSV”“PCV-2+PCV-3”为主,多重感染检出率为1.9%。结果表明,内江市病死猪群中PRRSV、PCV-2感染较为严重,PCV-3零星分布,且呈现一定的混合感染状态,而CSFV和PRV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果提示,内江市应重点加强PRRSV、PCV-2、PCV-3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何成伟,万道正,钟勇,蓝翊文,廖才伟,龙书汉,韦景耀,叶海波
2021, 38(6):31-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07
摘要:为了解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蜱的种类分布及其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携带情况,采用布旗法捕捉游离蜱,直接法采集动物体表的寄生蜱,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用荧光PCR方法检测ASFV核酸。结果显示:共捕获222只蜱,经鉴定属于2科5属8种,包括7种硬蜱、1种软蜱(蝙蝠锐缘蜱);优势种为微小牛蜱和粒形硬蜱,没有捕捉到与传播ASFV相关的钝缘蜱;所有捕获的蜱未检测出ASFV核酸。结果表明,广西中越边境地区以硬蜱分布为主,蜱携带传播ASFV的风险较低,但鉴于该地区的疫情形势、家猪养殖模式以及野猪分布,蜱在ASFV传播和储存方面仍存在潜在风险。今后,需要进一步扩大蜱捕捉区域,深入开展蜱种类分布调查及其ASFV携带情况监测。
左媛媛,元正菊,何于雯,任炜杰,孟锦昕,王淑娟,钟江国,李楠,王娟,王静林,徐天刚
2021, 38(6):35-3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08
摘要:为初步了解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马群中盖塔病毒(Getah virus,GTV)感染情况,对2019年该区域内马场及动物园等场点的马匹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回顾调查。采用血清微量中和试验,对17个采样点184份血清样品进行了GTV中和抗体检测,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84份马血清样品中,GTV中和抗体平均阳性率为26.09%(48/184),中和抗体滴度为1:10~1:640;不同采样点的中和抗体阳性率介于0~43.75%,差异明显(P<0.05),其中动物园和4个马场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均大于30%;从年龄分布看,>15~20岁组别的中和抗体阳性率最高(35.29%),其他依次为0~5岁、>10~15岁和>5~10岁组,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33%、27.14%和22.36%。结果表明,广州市及其周边地区不同年龄段马匹中广泛存在GTV感染,且部分地区感染较严重。结果提示,该地区已形成GTV循环感染的自然生境,因此有必要加强马匹的GTV监测,并采取虫媒控制等防控措施,以减少GTV流行和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2021, 38(6):40-4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09
摘要:2019年12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某牛场饲养的水牛出现了不明原因死亡。为查明死亡原因,提出防控建议,尽快控制病情,开展了暴发调查。调查发现,该牛场累计死亡65头水牛,死亡率为51.6%(65/126)。综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确定水牛死亡病因为瓣胃阻塞。通过追溯调查,推测此次病情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饲喂过多的精料而引发的。通过暂停饲喂精料,增加青饲料配比比例,同时保证充足饮水,让牛得到适当运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该事件提示,应加强牛饲养管理,确保饲料配比合理。
2021, 38(6):44-4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0
摘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奶牛场发生了以流黏性鼻液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疾病,经检测,排除牛支原体、牛巴氏杆菌感染。为探究其主要病毒性病原,从山东等4省(市)5家表现临床症状的奶牛场采集发病牛与无症状牛鼻拭子样品298份,开展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PCR检测。结果显示:发病奶牛场IBRV与BVDV阳性率分别为28.9%、7.1%,BPIV3未检出;发病牛与无症状牛IBRV阳性率分别为42.6%、10.9%,BVDV阳性率分别为11.3%、1.6%;IBRV、BVDV混合感染率为5.7%,IBRV、BVDV混合感染占IBRV总感染数的19.8%,占BVDV总感染数的81.0%。结果表明,引起这些奶牛场呼吸道症状的主要病原可能为IBRV、BVDV,且混合感染较严重。本研究为奶牛场呼吸道疾病防控提供了依据。
2021, 38(6):48-5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1
摘要:自配饲料是我国现有养殖发展格局的必然结果,其与商品饲料共同推进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目前商品饲料监管逐步完善,而自配饲料监管则略显乏力。本文描述了我国自配饲料发展现状,分析了自配饲料监管中存在的养殖者法律意识淡薄、监管对象庞杂、监管法规抽象等现实问题,提出了加强对养殖者的宣传教育、增加监管人员数量、明晰监管职责、扩大法规适用范围等对策,以期为完善我国自配饲料监管体系提供参考。
2021, 38(6):52-5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2
摘要:2016年,长沙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动物强制免疫“先打后补”试点工作。经试点推广,在压实养殖场主体责任,加大乡镇监管力度,降低动物疫病防范风险,建立绩效考核长效管理机制,创新信息化技术应用等方面成效明显。但由于数量核定难、补贴标准低、抗体监测数量大等原因,造成政策推行不一致、实施措施不完善、覆盖范围小等发展难点。这提示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扩大“先打后补”服务范围,构建以免疫抗体合格为先决条件、信息化管理为核查手段的“先打后补”机制。
2021, 38(6):56-6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3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创建无疫小区的背景、优势和意义,结合10年来指导企业创建无疫小区的工作实践,指出基层兽医管理部门和企业在创建无疫小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9条措施,以期对今后无疫小区创建实践提供参考。
2021, 38(6):61-6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4
摘要:为了解广西地区畜禽屠宰行业发展现状,继而为出台相关管理条例提供信息支持,专题组深入南宁、柳州、北海等主要市、县(市、区),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禽屠宰管理条例》前期立法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畜禽屠宰监管工作缺乏相应的法规支撑,牛羊规模养殖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畜禽屠宰制度不健全,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及屠宰管理权责不明等问题。这提示应积极出台地方性配套法规,建立规模化养殖和健全畜禽屠宰制度,明确屠宰管理工作职责,提高基层监管效能等,切实规范行业生产秩序,进一步推动广西屠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1, 38(6):64-6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5
摘要:为全面掌握兽药产品质量状况,规范兽药经营、使用行为,云南省曲靖市连续开展了兽药产品质量抽检及监督检查工作。2013—2018年共抽检兽药产品2 422批次,涉及标称生产企业219个。结果显示:曲靖市兽药产品质量总合格率由72.9%提升至91.7%,标称生产企业合格率由55.6%提升至86.2%;兽药标签说明书及二维码标识不规范产品批次降至个位数。结果表明,曲靖市兽药产品总体质量发展向好。但也发现在兽药生产、经营、使用以及监管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有针对性开展兽药监管提供参考。
2021, 38(6):69-7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6
摘要:沙门氏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屠宰环节是肉品沙门氏菌污染的关键风险点之一,欧盟及美国等均对畜禽屠宰环节中的沙门氏菌污染采取了系统、科学的风险监控措施,业已取得显著成效。这些组织/国家对屠宰环节畜禽胴体的取样计划、限量标准、检测方法等做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检测不合格所对应的纠偏措施,并将沙门氏菌基底监测和风险评估作为制定控制技术规范的基础。鉴于我国生鲜肉品致病微生物监测、风险评估以及限量标准和法规的缺乏,屠宰环节沙门氏菌污染率较高,建议进一步优化畜禽屠宰环节病原危害监控措施,持续开展微生物例行监测和风险评估,研究制定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畜禽屠宰环节沙门氏菌限量标准和监测控制技术规范。本文旨在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更好地保障国内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戈胜强,张潇月,吕艳,王振忠,韩乃君,张永强,钱莺娟,蔡玉梅,吴晓东,王志亮
2021, 38(6):76-8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7
摘要:目前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仍无疫苗可用,使得该病防控难度较高。早期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弱毒株研制主要通过细胞传代方式。经过国外多年研究积累,现已经在多种细胞上获得毒力致弱毒株。细胞传代致弱株是ASF疫苗研究的候选方向之一,且对于基因敲除弱毒疫苗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作用。国内目前尚无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此对国际上ASFV细胞传代致弱毒株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其传代致弱规律,以期为我国ASFV细胞适应株研究及新型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张皓博,樊晓旭,刘蒙达,迟庆安,刘婷婷,亓菲,孙淑芳,范伟兴
2021, 38(6):82-8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8
摘要:近几年兴起的纳米孔测序技术(nanopore sequencing)为新一代测序技术,又称第三代测序技术,已开始应用于细菌、病毒、抗生素耐药及动物疫病等多个领域的检测。虽然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瓶颈,包括测序精度不高、样品制备过程需要优化等,但该技术在疾病检测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包括可直接检测碱基修饰,超长读长、高分辨率和实时测序以及强大的生物信息学支持。未来,随着准确性的提高和性能的不断改进,加之在成本、测序时间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面的明显优势,纳米孔测序技术有望在临床实验室成为疾病检测的重要选择。本文通过综述该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在疾病检测中的优势,以期为纳米孔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支持。
2021, 38(6):90-9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19
摘要:马冠状病毒(equine coronavirus,ECoV)感染是马的新发胃肠道病毒病,成年马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发烧、沉郁、厌食,偶尔可见腹痛和腹泻,幼年马常为无症状感染。日本、美国、巴西以及欧洲部分国家均有散发性病例的报道。初步流行病学研究证明,ECoV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马因摄入被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通过临床表现、血液学异常(如白细胞减少)可作出初步诊断。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在粪便中检出特异性ECoV核酸可作出确诊。由于大多数ECoV感染是自限性疾病,所以马通常在支持性治疗下康复。由于目前还没有可供使用的ECoV疫苗,因此该病预防仅限于基本的生物安全措施。本文通过综述ECo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马感染的临床体征、诊断、病理、治疗和预防等内容,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覃艳然,王翠,梁竞臻,韦钰,王敏,刘佳佳,谢艳林,蒙文娟,严斯刚,黄小武
2021, 38(6):97-10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20
摘要:为探究雏鸭重组禽流感(H5+H7)三价灭活苗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确定最佳首免日龄,将试验分为A组(种鸭免疫H5N1 Re-11+Re-12株、H7N9 H7-Re-2株、H5N2疫苗)和B组(种鸭免疫H5N2 rSD57株+rFJ56株、H7N9 rGD76株疫苗);选其孵化后的雏鸭各300羽,分别于1、7、14、21、28日龄时采血,每组随机采集100份样品,通过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进行禽流感母源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各亚型母源抗体在1日龄时平均滴度均达最高水平(>7.27log2),且离散程度低(>0.22)。两组雏鸭的禽流感母源抗体阳性率均随日龄增长而逐渐下降,7日龄时,平均滴度在4.26log2以上,群体抗体阳性率在76%以上,其中B组阳性率略高于A组;14日龄时,平均滴度都下降到2.55log2以下,群体抗体阳性率下降到25%以下;21日龄时,平均滴度均在0.43log2以下,群体抗体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结果表明,高抗体水平种鸭能够使后代雏鸭具有较高水平的禽流感母源抗体,但母源抗体保护时间较短,重组禽流感(H5+H7)三价灭活苗的最佳首免时间为7~14日龄。本研究为鸭禽流感疫苗免疫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
欧冠标,周雨晴,彭昊,陆泽宁,廖玉英,马东鑫,袁敬知,葛强,李珣,王晓晔
2021, 38(6):102-1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21
摘要:为了解猪群中猪源肺炎克雷伯氏菌耐药情况和毒力基因携带状况,2019年采集存栏生猪肛拭子样品125份、宰后生猪肉类样品50份,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以及PCR扩增16S rRNA、khe基因、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等方法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25份肛棉拭子样品、50份宰后生猪肉类样品中各分离得到32、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四环素耐药性最高(83.3%),其次是氯霉素(63.9%)。对36株分离菌进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发现携带耐药基因tet(A)的达30株、携带floR、mcr-1的分别为23、10株,且有23株菌同时携带tet(A)和floR基因,少部份菌株携带aadA1、blaTEM、blaCTX-M-1、blaOXA、qnrB、aac(6')-Ib-cr;携带毒力基因wabG的达26株、携带uge和fimH的25株、携带kfu的23株、携带aereobactin的7株,且有20株菌同时携带wabG、uge、fimH和kfu基因。结果表明,我国猪群中肺炎克雷伯氏菌检出率可能较高,菌株携带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较为集中,对部分抗生素耐药性较强。本研究为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检测、诊断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提供了试验依据,同时也为猪源肺炎克雷伯氏菌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王莹,刘雨田,孙成友,迟田英,宋芳芳,于小静,吴晓东,王志亮
2021, 38(6):112-11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22
摘要:为建立同时检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尼帕病毒(NiV)、猪水疱病病毒(SVDV)以及口蹄疫病毒(FMDV)等4种猪源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根据相关文献和GenBank中登录的参考病毒株序列,针对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在单一PCR基础上对多重PCR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各项反应条件优化,确定ASFV、NiV、FMDV、SVDV引物体积比为2:1:1:1,退火温度为57 ℃以及35个循环时,扩增效果最好。敏感性试验显示,ASFV、NiV、FMDV和SVDV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390.0、46.0、20.9以及37.0 copies/μL。特异性试验显示,建立的多重PCR方法不与猪圆环病毒(PCV)、猪细小病毒(PP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瘟病毒(CSF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发生非特异性反应。利用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48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得到的检测结果与单一PCR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的优点。本方法的建立为ASFV、NiV、FMDV和SVDV 4种猪病的快速检测、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技术手段。
2021, 38(6):118-12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6.023
摘要:为建立一种快速测定莱芜香肠中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等3种β-受体激动剂残留量的液质联用检测方法,将样品加入乙酸铵溶液,经β-葡糖醛酸苷肽酶/芳基磺酸酯酶水解以及固相萃取柱净化后,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采集,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3种β-受体激动剂在0.5~5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6);该方法检出限均为0.25 μg/kg,平均回收率为90%~110%,相对标准偏差为0.1%~2.0%。该方法优化了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的仪器分析条件,操作方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回收率高,能满足莱芜香肠中食品安全控制检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