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8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与目次
    • 封面与目次

      2021, 38(9).

      摘要 (305) HTML (0) PDF 8.92 M (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流行病学
    • 西安市牛羊布鲁氏菌病传播风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2021, 38(9):1-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01

      摘要 (460) HTML (0) PDF 549.61 K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西安市牛羊布鲁氏菌病传播风险因素,以2019—2020年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西安市12个区县360个养殖场点开展问卷调查,然后对引种、饲养管理、消毒等17个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与养殖场阳性有关联的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回归模型,计算模型的预测概率,建立ROC曲线。结果显示:共回收有效问卷322份,涉及285个阴性场点、37个阳性场点;西安市牛羊布鲁氏菌病传播的主要风险因素为“曾引进动物”(OR=13.8,95%CL:3.8~50.1)、“混群前未隔离观察”(OR=16.7,95%CL:5.1~54.4)、“车辆入场不消毒”(OR=4.6,95%CL:1.3~15.9);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5%CI:0.87~0.97),模型预测性尚好。结果提示,牛羊养殖应坚持自繁自养,确需引进动物时,要规范引种,混群前隔离饲养,同时养殖场做好运输车辆消毒,相关部门要加强动物流通环节的检疫与监管,以降低布鲁氏菌病传播风险。

    • 2018—2020年湖南省宁乡市牛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

      2021, 38(9):5-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02

      摘要 (459) HTML (0) PDF 430.26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宁乡市牛羊布鲁氏菌病防控净化效果,2018—2020年在全市开展了牛羊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共检测1 932个牛羊养殖场户,采集牛羊血清样本32 356份,应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初筛,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进行复核。结果显示:2018—2020年共检出阳性场户10个(羊场户9个、牛场户1 个),平均场户阳性率为0.52%;检出阳性样品82份,平均个体阳性率为0.25%。2018年场户阳性率为1.57%,个体阳性率为0.33%,2019年场户阳性率为0.15%,个体阳性率为0.06%;2020年场户阳性率为0.24%,个体阳性率为0.41%。2018年检出阳性乡镇5个,2019年1个,2020年2个。结果表明,宁乡市布鲁氏菌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流行范围大幅缩小,但传播风险依然存在,还需继续加大监测和防控力度,加快推进布鲁氏菌病净化。本研究为宁乡市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 湖南省湘西州某牛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2021, 38(9):9-1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03

      摘要 (415) HTML (0) PDF 601.70 K (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0年11月,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在进行布鲁氏菌病常规监测时发现,某牛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随即湘西州畜牧水产事务中心联合凤凰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现场问询、查阅档案和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对该养殖场进行了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来源,评估扩散风险。综合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初步判断此次疫情可能是由不规范引种造成的,因养殖人员对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不了解,未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导致疫情出现一定程度的扩散。随后通过采取严格的疫情处置措施和持续的流行病学监测,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该起疫情警示,要加强引种检疫监管,强化监督执法和日常监测,积极开展布鲁氏菌病防治宣传培训,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 2020年四川省部分地区腹泻牛群牛冠状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2021, 38(9):13-1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04

      摘要 (434) HTML (0) PDF 444.69 K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四川省主要养牛地区腹泻牛群中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感染情况,采集眉山、南充、达州、巴中、雅安、甘孜等6个市州53个场户的牛腹泻粪便样品共387份,采用荧光RT-PCR方法进行BCoV检测。结果显示:53个场点中,检出阳性场点11个,群体阳性检出率为20.8%;387份样品中,检出阳性样品65份,个体阳性检出率为16.8%。从群间分布看,规模场群体阳性检出率(72.7%)与个体阳性检出率(21.4%)均高于散养户(7.1%和3.1%),差异均极显著(P<0.01);牦牛个体阳性检出率为28.8%,高于黄牛(14.1%)和奶牛(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结果表明,BCoV在四川省已形成一定的污染面,是造成牛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需要加强对其流行的综合防控。

    • 西藏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2021, 38(9):17-1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05

      摘要 (332) HTML (0) PDF 496.52 K (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西藏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现状,2019—2020年在牦牛养殖较为集中的5个乡镇,采集存栏2 000头以上的2个养殖场以及存栏30头以上的56个牧户未免疫牦牛血清1 124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牛巴氏杆菌血清抗体检测,并使用R软件对不同年龄、性别、饲养方式牦牛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雄县牦牛巴氏杆菌个体阳性率为11.57%(130/1124),群体阳性率为89.66%(52/58);养殖场牦牛个体阳性率(12.96%)与牧户(10.92%)无统计学差异(P>0.05);公牦牛个体阳性率(10.07%)与母牦牛(12.45%)无统计学差异(P>0.05);3岁以下牦牛个体阳性率(5.08%)与6岁以上牦牛(22.81%)有统计学差异(P<0.01,OR=5.52)。结果表明,巴氏杆菌病在该县牦牛群中流行普遍,无养殖模式和性别差异,但老龄牦牛感染率较高。结果提示,当雄县需要加强牦牛饲养管理和巴氏杆菌疫苗免疫,及时淘汰老龄牦牛。

    • 甘肃省临洮县及周边县区绵羊肝片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2021, 38(9):20-2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06

      摘要 (333) HTML (0) PDF 820.00 K (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掌握甘肃省临洮县及其周边县区绵羊肝片吸虫感染情况,2016—2020年采用局部蠕虫剖检术检查屠宰绵羊18 373只,发现绵羊肝片吸虫平均感染率为43.1%,平均感染强度为39.3条。荷虫量1~50条的占感染羊的90.6%,51~100条的占9.3%,101条以上的占0.1%;2018年感染率最高(53.3%),平均感染强度最大(46.5条),与其他年份有统计学差异(P<0.05);2019年、2020年感染率仍均维持在47%以上,平均感染强度在42条以上。渭源县平均感染率最高(51.2%),感染强度最大(43.0条);安定区平均感染率最低(8.8%),感染强度最小(13条);临洮县感染范围最大,为8~138条。结果表明,该区域成年绵羊肝片吸虫感染较为普遍,感染率较高,整体呈加重趋势,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这应引起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的高度重视,加强肝片吸虫危害性宣传和防治技术培训,提高群众认知水平,指导养殖户合理放牧、定期驱虫,以降低肝片吸虫对当地绵羊产业发展的危害。本次调查为5县区绵羊肝片吸虫病防治提供了参考。

    • 新疆石河子市犬蛔虫感染调查及虫卵体外发育形态观察

      2021, 38(9):24-2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07

      摘要 (358) HTML (0) PDF 1.40 M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初步了解石河子市犬蛔虫感染状况,对石河子市136份家养犬及流浪犬粪便样品进行蛔虫卵大小、形态鉴定及虫卵计数,确定蛔虫种类、感染率及感染强度,同时对检出的蛔虫卵进行体外发育形态观察。结果显示:犬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感染率分别为3.68%(5/136)、8.82%(12/136),两种蛔虫混合感染率为3.68%(5/136),阳性样品全部来自流浪犬,每克粪样虫卵数(EPG)最高可达400;对蛔虫卵体外培养,观察到狮弓蛔虫卵单细胞期、二分裂期、四分裂期、桑葚胚期、肠胚期及幼虫期等时期的形态。结果表明,石河子市家养犬蛔虫感染控制效果较好,但流浪犬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需重点加强对流浪犬的蛔虫监测和驱虫。本研究为石河子市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防控提供了流行病学资料。

    • 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南美白对虾虾苗主要病原携带情况调查

      2021, 38(9):29-3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08

      摘要 (372) HTML (0) PDF 566.79 K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浙江省宁波市对虾主养区苗种虾肝肠胞虫(EHP)、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以及导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弧菌(VP)4种病原的携带情况及特点,2020年2—8月采用PCR检测方法,对象山、宁海、奉化、余姚、慈溪、鄞州等地虾苗进行4种病原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45个养殖场点的南美白对虾虾苗样品268批次,在41批次虾苗样品中检出至少1种病原,整体阳性率为15.30%;EHP阳性率最高(8.96%),其次是VP(2.98%)和SHIV(2.24%),WSSV最低(1.12%);产自浙江本省的虾苗阳性率最高(30.77%),产自广东(21.51%)、海南(11.54%)、福建(6.35%)的次之,产自山东的最低(0),经列联表分析方法计算χ2=13.757,表明虾苗病原携带率(阳性率)与苗种产地之间相关性极为显著;不同病原的携带率呈现不同的时间分布特征,但整体来看,6月病原阳性率相对较高,7—8月最低,均未检出。结果表明,宁波市南美白对虾虾苗存在一定程度的病原污染,其中EHP污染最为严重,产自浙江本省以及6月份的虾苗病原污染率最高,需要针对性加强防控。本研究为宁波市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控提供了参考。

    • >动物检疫
    • 河南省动物检疫全链条信息化监管模式

      2021, 38(9):33-3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09

      摘要 (656) HTML (0) PDF 4.10 M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畜牧兽医行政监管效能和信息化监管水平,河南省建立了智慧兽医云平台,实现了动物检疫全链条信息化闭环管理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该平台首先将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监管向养殖场纵向延伸,强化产地管理,实行养殖档案电子化,通过编制不同颜色的二维码,实现养殖场的动态分类监管;然后实行畜禽屠宰从养殖场到屠宰场的“点对点”调运闭环管理,实现了对运输畜禽去向的跟踪监控;最后整合养殖场管理、动物检疫电子出证、运输车辆备案、畜禽屠宰管理、疫苗管理、耳标管理和动物疫病监测等系统,实现底层数据共享共用,从而实现了动物和动物产品的全链条追溯监管。河南省通过建立动物检疫全链条信息化监管模式,强化了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提高了监管效率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水平,规范了动物检疫行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福建省动物检疫票证电子化系统的优化升级

      2021, 38(9):40-4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10

      摘要 (467) HTML (0) PDF 2.05 M (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加强流通监管以及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实现从养殖到屠宰的全流程监管,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将原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系统升级为动物检疫票证电子化系统。针对原出证系统存在的系统架构老旧、数据缺乏关联、数据实时性差等问题,将系统架构由C/S升级为B/S,扩展并增加模块功能,引入数据关联机制,同时新增移动电子出证功能。升级后的新系统自试运行以来,整体运行平稳,不仅实现了从养殖到屠宰各环节的全流程监管,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票证时效性。未来,考虑将企业数据纳入系统监管,并将升级后的电子化系统与福建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对接,以确保动物产品安全流向餐桌。

    • 红外体温测量在生猪检疫中的可行性探索

      2021, 38(9):46-4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11

      摘要 (360) HTML (0) PDF 545.09 K (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加强非洲猪瘟(ASF)常态防控下生猪检疫工作,探索采用红外体温计快速测量生猪体温的方法,用于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等方面的临床检查。以某生猪定点屠宰场存栏待宰的肥猪为试验对象,在晚7时以后(气温12~24 ℃)生猪充分休息并处于安静状态下,分别用红外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同时检测同一头生猪的体温和肛温,共测量100头生猪;将获得的100组数据筛选后,用Excel软件进行配对,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示,红外体温与肛温之间存在线性相关,一致性较好,相关系数R2=0.858 2,回归方程式为y=4x-107.11(y为肛温,x为红外体温)。结果表明,用红外测量代替水银测量用于生猪检疫方法可行,可实现短时间内大批量生猪体温测量。今后应进一步探索红外体温计测量生猪体温的适用条件,确定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猪检疫中的最适测量环节。本试验为生猪检疫临床检查中增加体温检测事项提供了技术支持。

    • >兽医管理
    • 非洲猪瘟疫情对某县不同生猪养殖模式的影响

      2021, 38(9):49-5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12

      摘要 (417) HTML (0) PDF 402.45 K (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非洲猪瘟疫情对基层生猪养殖模式的影响,2020年5—12月,通过实地走访及发放调查问卷方式,对2017—2020年华中地区A县生猪养殖场户、养殖集团公司进行了调查。A县生猪养殖模式主要包括3种,分别是中型规模养殖场、“公司+农户”以及散养户。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3种养殖模式均遭受到一定冲击,但“公司+农户”模式生猪存栏、出栏量下降幅度最小,2017—2019年降幅分别为50.95%、32.98%;疫情稳定后,其生猪复产能力最强,与2019年相比,2020年生猪存栏、出栏快速回升97.68%、38.75%。结果表明,“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具有更强的抗疫病风险能力,值得在我国基层推广。本文为基层生猪生产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

    •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1, 38(9):53-5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13

      摘要 (386) HTML (0) PDF 413.43 K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发展现状,采用实地走访及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对兽医实验室相关人员、主要动物疫病监测经费投入、实验室检测量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湘西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存在业务工作衔接不顺畅、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经费不足、生物安全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对湘西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管理等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的有关思考

      2021, 38(9):57-6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14

      摘要 (417) HTML (0) PDF 402.31 K (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以来,行政执法领域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的现象日渐受到公众关注。本文主要从行刑衔接的法律依据、程序、证据转化条件和原则切题,指出了行刑衔接不畅,存在法律制约,以及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实践活动中配套监督审查机制及激励考核机制不完善、执法队伍素质有待规范等问题。由此提出了完善行刑衔接法律规定,建设高素质行政执法队伍,完善执法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开展联合执法等建议,以期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

    • 欧盟、美国及澳大利亚牛结核病防控经验与启示

      2021, 38(9):62-6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15

      摘要 (370) HTML (0) PDF 437.12 K (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牛结核病的根除对养牛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当前美国、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成功实施了牛结核病根除计划,而我国的牛结核病防控工作起步较晚进展相对缓慢。本文认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充足的经费保障、统一的领导机构、严格的追溯体系、完善的监测系统、详尽的监测方案、科学的检测技术、精确的分类管理和良好的群防群控氛围是欧美国家牛结核病防控的优势经验,由此对我国牛结核病的防控策略提出建议,以期为国家开展牛结核病净化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 >技术支撑
    • 一步法构建塞内卡病毒感染性克隆平台

      2021, 38(9):66-7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16

      摘要 (329) HTML (0) PDF 1.41 M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同源重组技术,通过一步法快速构建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感染性克隆平台,从而为研究其致病机理、构建标记疫苗等奠定基础。依次扩增CMV启动子、SVA全基因组、poly(A)尾巴及丁肝核酶序列(HDVr),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3段核酸片段整合进低拷贝载体pWSK-29。将菌落PCR鉴定正确的感染性克隆质粒(pWSK-29-SVA)转染BHK-21细胞,拯救病毒,在盲传第5代时对拯救病毒进行基因测序鉴定,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SVA感染性克隆质粒(pWSK-29-SVA),成功拯救了病毒,将拯救病毒命名为rSVA(rescued SVA);rSVA测序结果与亲本病毒高度同源,且二者生物学特性相似。结果表明,本试验经同源重组法一步构建pWSK-29-SVA感染性克隆平台,避免了传统感染性克隆中酶切、连接及寻找酶切位点带来的繁琐与不便,构建方案更为灵活多样,大大提高了便利性与实效性,且拯救出的病毒生物学特性与亲本毒株高度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SVA致病机理、构建疫苗提供了平台。

    • 两种禽白血病病毒检测方法的对比

      2021, 38(9):73-7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17

      摘要 (398) HTML (0) PDF 720.79 K (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鸡血浆中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的检出率,提高净化效果,本试验随机选择94只225日龄淘汰公鸡,采集血浆分别采用常规的离心法和改进的自然沉淀法进行血清分离、DF-1细胞培养,然后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ALV P27抗原,并对检测结果进行SPSS对比分析后利用改进法对两个品种鸡群开展净化检测。结果显示:改进法(A组)细胞培养状态优于常规法(B组),A组P27抗原检测阳性率比B组提高了6.39%,两组的OD值差异不显著(P>0.05),净化检测可基本实现ALV净化。结果表明,改进法省去了离心流程,有利于DF-1细胞的生长和维持,并提高了检出率,从而可以加快ALV净化进程。

    • 禽白血病净化检测中不同样品应用的比较

      2021, 38(9):77-8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18

      摘要 (322) HTML (0) PDF 525.31 K (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泄殖腔棉拭子、胎粪、血浆、精液、蛋清等不同检测样品在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实施中的适用性和差异,将不同类型样品的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ELISA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比对:一是将泄殖腔棉拭子与其他样品比对;二是以血浆病毒分离检测结果为基准,将血浆与蛋清、精液样品比对;三是将蛋清与胎粪样品比对。结果显示,泄殖腔棉拭子样品阳性率偏高,各类样品间检测结果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无法相互替代。结果表明,不建议泄殖腔棉拭子样品用于禽白血病净化监测;为提高净化效率,血浆、精液、蛋清和胎粪样品应在净化检测中联合应用。

    • 四种牛结节性皮肤病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比对

      2021, 38(9):82-8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19

      摘要 (378) HTML (0) PDF 654.28 K (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可靠的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抗体评价方法,以已知牛结节性皮肤病感染牛血清17份、羊痘疫苗免疫牛/羊血清77份和阴性牛血清20份作为样品盘,以病毒中和试验结果作为金标准,通过Kappa一致性和诊断效能评价,分别对市售的4种牛结节性皮肤病/羊痘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分析比对。结果显示:4种ELISA检测试剂盒特异性为87.5%~94.34%,敏感性均不足80%,其中2种试剂盒与病毒中和试验的符合率超过80%,一致性为高度。结果表明,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检测目的选用可靠的试剂盒。本研究为科学有效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提供了技术支持。

    • 血清4型和5型副猪嗜血杆菌易感仔猪发病模型的建立

      2021, 38(9):87-9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20

      摘要 (312) HTML (0) PDF 1.13 M (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副猪嗜血杆菌(HPS)的仔猪发病模型,本试验使用HPS血清4型(SD-05、ZC-7)、血清5型(HB-08、PZ-26)菌株对仔猪进行毒力测定,然后以2种血清型最适菌株的最适剂量通过腹腔注射,对21~28日龄健康易感断奶仔猪开展攻毒试验,观察其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对死亡仔猪进行细菌分离及PCR鉴定。结果显示:血清4型SD-05株、血清5型HB-08株毒力较强,对仔猪的最适接种剂量分别为4.8×109、4.7×109 CFU。攻毒后仔猪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咳嗽、消瘦、跛行、可视黏膜发绀等临床症状,剖检可见胸腹腔内和脏器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脏出现“绒毛心”等病理变化。在仔猪组织器官中成功分离到HPS血清4型SD-05株和血清5型HB-08株。结果表明,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血清4型和5型HPS感染的仔猪发病模型,为其致病机制、诊断和免疫研究奠定了基础。

    • 副溶血弧菌T3SS1 VscF蛋白多肽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2021, 38(9):93-9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21

      摘要 (343) HTML (0) PDF 1.24 M (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革兰氏阴性食源性致病菌,其vscF基因编码的T3SS1针状蛋白VscF,在侵袭宿主细胞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深入研究VscF蛋白在T3SS1针状结构组装过程中的功能,并制备VscF特异性多肽抗体,利用OptimumAntigenTM抗原多肽设计软件,筛选最佳抗原目标肽段,然后将肽段与KLH载体蛋白偶联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收集兔血清制备多克隆抗体,并利用间接ELISA、Western Blot、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鉴定多抗效价和特异性。间接ELISA检测结果显示,该多肽抗体效价达1:512 000,显示出该多肽抗体的高敏感度;Western Blot与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该多抗能与原核表达的VscF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果表明,筛选的VscF短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敏感度高,可作为VscF验证试验中具有特异性结合作用的抗体,能够为后续生物试剂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 福建省蛇源蛔虫cox1基因扩增与种系遗传发育分析

      2021, 38(9):99-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1.09.022

      摘要 (328) HTML (0) PDF 2.43 M (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福建省蛇蛔虫的分子生物学分类及种群遗传关系,在原临床诊断、病理组织学研究基础上,对送检分离的蛇蛔虫进一步使用引物对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I区片段(cox1)进行扩增分析,并与NCBI登录的物种数据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源自福建省的蛇蛔虫在分子生物学上与蛇丝状蛔虫(Ophidascaris filaria)、狮弓首蛔虫、鸡蛔虫等具有较高的同源相似性,同源性在90%以上,其中与蛇丝状蛔虫同源性最高为99.1%。本次对福建省蛇蛔虫分子生物鉴定的研究,为了解蛇蛔虫的生物分子遗传演化以及开展蛇蛔虫病临床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369号《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邮编:266032
电话:0532-85623545 0532-85622559 0532-85642906 传真:0532-85621826 鲁ICP备08016398号-3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告

①为提供更好的投稿体验及服务,《中国动物检疫》投稿系统即日起,正式搬迁至知网投稿平台https://zgdw.cbpt.cnki.net/WKD2/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zgdw。本投稿系统仅用于查询、处理旧稿件,不再接收新稿件。望周知!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2023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