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9(5):1-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01
摘要:为评估布鲁氏菌病净化场省内引进成年羊传入布鲁氏菌病的概率,绘制路径“情景树”,建立了引进动物无实验室检测(无检测)以及进行1次或2次实验室检测(单检测或双检测)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Risk软件进行模拟运算,获得模型的相关参数分布取值。研究发现,经过“双检测”“单检测”“无检测”3种情景模型引进方式,引进1只成年羊传入布鲁氏菌病的可能性分别为0.048%(95%Cl:0.024%~0.083%)、0.306%(95%Cl:0.196%~0.447%)、1.975%(95%Cl:1.454%~2.587%)。对比发现,“无检测”引进成年羊的平均风险是“单检测”的6.5倍,是“双检测”的41.1倍。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诊断试验敏感性是主要的保护性因素,其相关系数为-0.89;群流行率和个体流行率是主要风险因素,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0和0.17。研究表明,降低群流行率、个体流行率,倡导开展混群前检测,能够有效降低布鲁氏菌病的传入风险。
2022, 39(5):7-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02
摘要:为掌握伊吾县羊牛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点和净化效果,依据国家标准《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初筛,试管凝集试验(SAT)确诊的方法,2017—2021年连续5年对伊吾县养殖场户所有牛羊采集血样进行布鲁氏菌抗体检测,共检测牛羊血清样品1 040 792 份,检出阳性样品7 005份,平均阳性率为0.67%,其中牛平均阳性率为0.74%,羊为 0.66%;牛、羊春季阳性率分别为0.91%、0.82%,秋季分别为0.58%、0.46%,季节差异显著(P<0.05);牛、羊散养户平均阳性率(0.76%、0.67%)均高于规模场(0、0.14%),差异显著(P<0.05);2017年牛羊布病平均阳性率为1.27%,2018年采取人为干预净化措施后,4年的布病阳性率分别降至0.49%、0.54%、0.30%、0.60%,与2017年相比,阳性率下降明显(P<0.05);苇子峡乡(3.18%)、盐池镇(1.12%)和淖毛湖镇(1.00%)的羊布病平均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3个乡镇(0.18%~0.62%),而盐池镇(1.54%)牛布病平均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5个乡镇(0.07%~0.50%),差异均显著(P<0.05)。结果表明,2018年以来伊吾县采取的布病人为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看还没有达到布病控制标准,布病发生风险依然存在。今后还需继续加大监测和防控力度,做好防治宣传,强化检疫监管,提高养殖户防控意识,加快推进布病净化,尽快实现净化目标。
2022, 39(5):12-1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03
摘要:为查明湖南省郴州市黄牛弓形虫感染情况并探讨其可能的风险因素,应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该地区9个牛场710份黄牛血清样品中的弓形虫抗体,使用统计学方法计算黄牛弓形虫血清阳性率,使用SPSS V23.0软件,对不同风险因素的弓形虫感染情况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检黄牛血清样本中检出弓形虫抗体阳性共64份,抗体阳性率为9.0%;所有被检牛场均存在感染,其中资兴市牛场抗体阳性率(14.5%)最高;春季(12.9%)和夏季(13.7%)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高于秋季(5.1%)和冬季(4.1%),差异显著(P<0.05);规模牛场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与散养牛场弓形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9%和9.1%,差异不显著(P>0.05);卫生状况差的牛场弓形虫抗体阳性率(12.9%)高于卫生状况好的牛场(7.4%),差异明显(P<0.05);母黄牛弓形虫抗体阳性率(9.1%)略高于公黄牛(8.6%),差异不明显(P>0.05);所有年龄段黄牛均可感染弓形虫,其中3岁以上黄牛的弓形虫抗体阳性率最高(14.8%),而3岁以下的黄牛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7.8%~9.7%,差异不显著(P>0.05);有猫存在的牛场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12.8%,而没有猫的牛场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2.9%,差异显著(P<0.05)。郴州市北部牛场感染弓形虫的风险约是西部的8.4倍,南部约是西部的8.6倍,中部约是西部的4.6倍;有猫存在的牛场感染弓形虫的风险是没有猫的4.8倍;黄牛在夏季感染弓形虫的风险约是在冬季的3.7倍,卫生状况差的牛场黄牛感染弓形虫的风险约是卫生状况好的1.9倍。结果表明:郴州市黄牛养殖场弓形虫感染普遍,而牛场地理位置、猫的存在、季节和牛场卫生状况是黄牛弓形虫感染的主要风险因素,故应根据主要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做好牛弓形虫病防控,以确保人类安全。
2022, 39(5):18-2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04
摘要:2016年8月16日,新疆温泉县某乡镇报告发生羊不明原因死亡,疑似感染捻转血矛线虫。为确定病因,控制疫情,减少损失,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采用现场访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临床剖检等方式,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温泉县牧区是捻转血矛线虫的老疫区,在数十年前曾暴发过放牧羊群大面积感染捻转血矛线虫而大量死亡的情况;2016年7—8月中旬以来连续的阴雨天气及合适的气温为捻转血矛线虫的大量繁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造成此次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的外部因素;在水草丰盛且较为固定的草场放牧,未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未及时准确找到病因并进行针对性防控,也是导致此次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暴发和传播的原因。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科学放牧、合理用药、对羊粪便深埋处理等防治捻转血矛线虫病的建议。
李庆华,李锡慧,胡晓刚,和朕磊,和熙贞,谭燕财,李辉建,陈云明,张文东,张凤安,赵焕云
2022, 39(5):23-2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05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丽江市羊小反刍兽疫(PPR)的免疫状况和病毒感染情况,2017—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累计采集580个场点的4 002份血清学样品和2 556份病原学样品,分别采用ELISA方法和荧光RT-PCR方法进行抗体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0年丽江市羊PPR个体免疫合格率为76.29%,群体合格率为83.67%;除2020年(69.23%)外,其他年份(75.33%~82.82%)均超过了农业农村部要求的最低合格标准(70%);种羊场、商品羊场、散养户和屠宰场的个体免疫合格率分别为91.20%、84.51%、76.67%和33.40%,所有样品均未检测到PPR病毒核酸阳性。结果表明:丽江市未在全市范围内形成PPR病原污染,在未引入新疫源的前提下,疫情发生风险较低;但整体的羊群免疫抗体合格率不高,且呈下滑趋势,尤其是散养及屠宰羊群缺乏足够的抗体保护。因此,应继续加强PPR强制免疫和监测,加大羊只引种检疫和调运监管力度,提升该病的整体防控能力。
杨康,杨夷平,陈建豪,古丽巴哈·哈德尔,阿达来提·尤素甫,李斌,张晓晓,方先珍
2022, 39(5):27-2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06
摘要:为了解跨省调运牛羊传播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的风险,以2021年1月23日—2月22日经某省际公路检查站调入新疆的牛羊及相关运输车辆、运输人员和检查站环境为调查对象,通过简单随机抽样,采用荧光RT-PCR方法进行口蹄疫病毒和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检测。检测发现:在跨省调入新疆的牛羊中,1车次的1头牛检测为口蹄疫病毒核酸阳性(1/1 083),4车次的24只羊检测为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阳性(24/2 034);在环境监测中,有2辆运输车检测为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阳性(2/60)。结果表明,跨省调运牛羊存在传播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等疫病的风险,需要规范做好跨省调运动物的检疫及疫病监测工作。
2022, 39(5):30-3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07
摘要:为了解湖南省娄底市调入活羊及产品的来源和去向,对2018—2021年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娄底市的活羊及产品进行市场链调查。结果显示:2018—2021年娄底市累计调入活羊637批次45 764只,其中省外调入248批次30 591只,涉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7个属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14.3%的调入活羊再次进入饲养环节,其余全部用于屠宰。共调入羊产品1 430批次1 460.4 t,绝大部分为省外调入(1 411批次1 451.6 t),涉及17个省(自治区),其中14个属于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调入产品以羊肉为主,占调入总数量的98.0%。活羊及产品调入均有明显季节性,每年从八九月份开始调入,数量及批次迅速增加,至次年1月达到高峰。结果表明:娄底市活羊及产品调入量较大,以省外为主,部分活羊及产品来自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且有少量活羊进入饲养环节,由此带来的重大动物疫病传入风险不可忽视。建议加强活羊及产品的产地检疫,尤其是动物疫病多发地区,在秋冬季节加强对活羊及产品流通的管控,以降低小反刍兽疫、羊布鲁氏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输入风险。
2022, 39(5):36-4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08
摘要:为了解宁夏中南部地区牛支原体感染及遗传变异情况,采用PCR方法,对来自宁夏中南部9个县区规模场、屠宰场和交易市场的495份牛鼻拭子样本进行PCR检测及菌株分离鉴定。结果显示:495份样本中,经PCR检出阳性59份,总体阳性率为11.92%,9个县区的阳性率为1.82%~21.82%,规模场、屠宰场、交易市场阳性率分别为11.11%、13.33%、12.59%;共分离出16株疑似牛支原体菌株,经oppF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测序比对及建立分离株系统发育树,结果有4株被确定为牛支原体;进一步用分离株16S rRNA序列与支原体代表株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分离菌株与国际标准株PG45、宁夏菌株Ningxia-1亲缘关系最近。药敏试验发现,分离菌株对苯唑西林、链霉素、环丙沙星、多黏菌素B、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氨苄西林不敏感。结果表明,宁夏中南部地区牛支原体流行较为普遍,流行菌株未发生较大的基因变异,但对部分抗生素产生了耐药。建议宁夏中南部地区加强对牛支原体病的防控,临床防治时要结合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适当联合用药和穿插用药,避免产生耐药性。本研究为宁夏中南部地区牛支原体病防控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2022, 39(5):42-4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09
摘要:为了解四川省兔出血症病毒2型(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 type 2,RHDV2)的流行情况及分子遗传变异特征,采集全省范围内的7 525份样品,其中发病兔场肝脏组织样品117份、环境拭子样品243份,受监测兔场血液样品3 340份、环境拭子样品3 825份,采用商品化荧光RT-PCR试剂盒,对以上样品进行RHDV2检测;对筛选出的12份肝组织阳性样品进行RHDV2 VP60基因RT-PCR扩增、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RHDV2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各养殖品系家兔均有RHDV2感染,哺乳仔兔、幼兔、怀孕哺乳母兔死亡率分别为25%~60%、18%~45%、9%~30%。发病兔场肝脏样品RHDV2阳性检出率为88.89%(104/117),环境样品为46.09%(112/243);受监测兔场全血样品RHDV2阳性检出率为25.99%(868/3340),环境样品为16.29%(623/3825)。12份阳性样品的RHDV2 VP60基因序列长度均为1 740 bp,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4%~100%,在系统发生进化树上独成一簇;与国内外参照毒株的VP60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93.7%~100%,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7%~99.8%。结果表明:RHDV2已开始在四川省流行,需要加强检疫,重视饲养管理工作;其VP60基因序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但遗传演化相对稳定。本研究补充了国内RHDV2的分子流行病学信息,也为该病的相关防控研究和控制对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李伟红,王玉东,王冬根,魏益华,刘坤,王淑婷,付红蕾,董国强,王文杰,戴廷灿,宋翠平
2022, 39(5):49-5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10
摘要:通过收集近年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禽蛋产品监督抽检的监测数据,结合国内有关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评估机构开展禽蛋产品检测研究获得的数据,发现鲜鸡蛋、土鸡蛋、乌鸡蛋、鹅蛋等禽蛋产品中,氟苯尼考(胺)、恩诺沙星(以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之和计)、氧氟沙星、甲砜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总量)、甲氧苄啶、甲硝唑、地美硝唑、多西环素、呋喃唑酮代谢物[3-氨基-2-噁唑烷基酮(AOZ)]、金刚烷胺等药物存在残留安全风险。针对这些主要药物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关控制对策建议: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公告的宣贯和培训;倡导建立集约化、标准化的蛋禽养殖场;建立蛋禽场良好生物安全体系,落实《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增强禽蛋产品生产主体的责任意识,切实落实好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强对养禽过程中药物使用的监管,强化养殖环节的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建立禽蛋产品跨省、跨地区流通监管机制,强化禽蛋产品市场准入和市场流通监管等。
2022, 39(5):55-6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11
摘要:为了解不同环节禽源空肠弯曲杆菌携带状况及其耐药性与致病性,从肉鸡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采集600份样品并分离到241株空肠弯曲杆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PCR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萘啶酸、四环素的耐药情况尤为严重,耐药率分别为97.75%、96.78%、95.18%;养殖环节分离菌株耐药性比屠宰环节严重,分离菌株对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100%,对萘啶酸的耐药率为98.67%,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泰利霉素的耐药率较屠宰环节菌株高约35.00%;分离菌株除未检测到VirBII基因且neuB基因携带率较低外,其他14种毒力基因携带率都较高,有11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达90%以上。将分离菌株接种小白鼠进行致病性试验,发现菌株对小白鼠具有一定致病性。结果表明,禽源弯曲杆菌耐药严重且有一定致病力,应加强对该菌的研究和控制。
刘华,王维,江定丰,李雪松,王军,苗文萍,周迎春,洪功飞,陈曦,沈艳,王倩,范亚楠,段倩倩,何长生,朱良强
2022, 39(5):61-6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12
摘要:为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和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有关文件精神,安徽省开展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情况摸底调查和生物安全专项检查。调查发现,安徽省现有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103个,组建了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明确了生物安全责任人、监督员、管理员等各自职责;建立健全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了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并及时纠正。同时还发现,安徽省兽医实验室存在生物安全设施设备不足、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生物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加强《生物安全法》宣贯,持续推进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改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增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培训,强化监管和指导。
2022, 39(5):66-6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13
摘要:兽医实验室是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机构,是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的重要技术保障,在动物疫病预警预报和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认为当前兽医实验室在人员管理制度、人员能力和人员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发展不足,并结合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兽医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岗位与人员配备,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强化人员业务培训,加强人员监督与考核落实等发展建议,以期为做好新时期兽医实验室管理提供参考。
2022, 39(5):69-7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14
摘要:屠宰环节是“瘦肉精”检测的关键环节。我国颁布了相关法规和条例,建立并完善了相关规范和标准,强化屠宰场监管,持续加强屠宰环节“瘦肉精”检测和监督抽查工作。通过分析我国屠宰环节“瘦肉精”的监管现状,指出了存在的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不完善,牛羊产品风险较高,试纸条及检测方法存在不足等难题,由此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加大屠宰环节“瘦肉精”监管力度,加强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提速信息化建设等建议。
2022, 39(5):73-7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15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动物免疫学是研究动物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学科。本文综合分析了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从案例教学法融入课程,借助现代多媒体通讯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挖掘课程知识中的思政内容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动物免疫学课程的教学中,以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也为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2022, 39(5):77-8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16
摘要:为从定量角度了解我国野鸟粪便研究现状,分析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87—2021年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野鸟粪便研究总体呈增长趋势,且与禽流感病毒关系密切;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热点由禽流感病毒和野生鸟类,逐步转向粪便污染、标记物、分离鉴定、肠道微生物、时空变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也存在研究团体间合作欠缺、预防医学及传染病学领域研究不足、基金资助偏少等问题。结果提示,应加强研究团体间合作,注重预防医学及传染病等领域开拓,加大研究经费支持,进一步加强我国野鸟粪便研究,持续推动野鸟人兽共患病动态监测,保障全人类健康。
张富友,邓春冉,王素春,于晓慧,蒋文明,尹馨,李金平,王楷宬,刘华雷,徐丽娜,李阳
2022, 39(5):83-9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17
摘要:禽星状病毒(avian astrovirus,AAstV)属于星状病毒科,包含多种亚型,可以引发禽肾炎、鸭肝炎以及火鸡腹泻等多种疾病,禽类感染后表现生长发育迟缓、产蛋下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一定的损失。此外,AAstV具有感染人的潜在风险。目前AAstV的致病机理暂不清楚,只有火鸡星状病毒引发肠炎的致病机制可作为参考。许多方法已用于AAstV检测,如电镜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细胞培养和病毒分离以及分子技术检测等。AAstV亚型较多,疫苗和药物研发存在较大难度,给该病防治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围绕AAstV的病原学、国内外流行情况、感染后临床症状及致病机制以及检测方法和控制措施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2, 39(5):92-9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18
摘要: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属于第三代疫苗,具有抗原表达效率高、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强、可编译性强,以及制备工艺简单、易规模化生产和针对病原体变异有效性高等技术优势,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被视作一种革命性的疫苗技术。但mRNA 疫苗稳定性差,传递效率低,在临床应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当前及未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证疫苗安全性的前提下,设计先进和可耐受的递送系统,来提高抗原表达和提呈的效率,以及优化mRNA结构,达到延长和控制表达持续时间的目的。本文从mRNA疫苗的分类、作用机制、技术优势、递送系统4个方面,对mRNA疫苗免疫学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mRNA疫苗研发工作提供参考。
2022, 39(5):97-10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19
摘要:猪非典型瘟病毒(atypical porcine pestivirus,APPV)是2015年新发现的瘟病毒属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2017 年将其确定为瘟病毒属K(Pestivirus K)的代表毒株。该病毒可导致仔猪先天性震颤(congenital tremor,CT),典型症状为仔猪轻微震颤,头部和四肢明显。目前APPV已在全球广泛流行,我国也有相关报道,关于该病毒研究的报道越来越多,但研究进展的报道相对较少,目前已证实其与CT紧密相关。APPV不容易被分离,缺少最重要的病毒攻毒试验结果,疫苗研究也需要在前期基础研究深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为此,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技术及疫苗研发等方面,对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增强人们对APPV的认识,为我国防控与研究APPV提供参考。
2022, 39(5):103-10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20
摘要:为建立检测鸭坦布苏病毒(DTMUV)的荧光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检测方法,根据DTMUV NS5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套特异性引物,对反应时间和温度进行优化,并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和临床适用性。结果显示:建立的荧光RT-LAMP最优反应条件为65 ℃ 25 min;只特异性扩增DTMUV,而不扩增其他几种禽类病毒;最低检测限为4×102 copies/μL,与qRT-PCR方法敏感性一致,是普通RT-PCR的100倍;批内和批间重复性高;应用该方法检测DTMUV不同剂量人工感染鸭肝脏样品,对接毒剂量为103.7 TCID50和102.7 TCID50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对接毒量101.7 TCID50组的阳性检出率为90%(9/1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荧光RT-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敏感性高,可成为快速诊断DTMUV的方法之一。
吴小梅,李建玲,王涛,蔡扩军,朱冠林,杨镇,马小娟,高敏,陈利苹,钟旗,李爱巧
2022, 39(5):110-1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21
摘要:为选择科学适用的牛布鲁氏菌病净化检测方法,对1 721份免疫布鲁氏菌A19号疫苗18个月后的牛血清,分别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IS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和荧光偏振试验(FPA)5种血清学检测方法,以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和荧光定量 PCR病原学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分析比对不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符合率、Kappa值等。结果显示:与SAT相比,其他4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符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iELISA、FPA、cELISA、RBT,其中敏感性均在85.00%以上,特异性均在97.60%以上,符合率均在97.50%以上,Kappa值均≥1.00;与PCR相比,LAMP方法敏感性低(9.09%),但特异性强(99.65%),与PCR符合率高(98.49%)。结果表明:血清学检测方法较为敏感特异,符合率和一致性均较高,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不易误诊和漏诊。因此,对于牛群的布鲁氏菌病净化,要结合牛群污染和免疫情况以及净化的不同阶段选择适用的检测方法,仅用一种方法可能会存在偏差。建议先用iELISA或FPA或RBT进行初筛,再用cELISA或SAT进行确诊,进而对确诊为阳性牛的阴道拭子或奶样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布鲁氏菌感染。本研究为免疫牛群的布鲁氏菌病净化检测方法选择提供了参考。
白艺兰,杨显超,刘健,夏炉明,陈伟锋,龚国华,朱晓英,陶田谷晟,常晓静,桂亚萍,李增强,王建,赵洪进
2022, 39(5):116-12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22
摘要:为了解狂犬病病毒CAV2-ΔE3-CGS口服疫苗在流浪犬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探索抗体产生规律,选取上海市收容的12只流浪犬开展口服疫苗免疫试验,按照免疫程序采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狂犬病病毒免疫抗体。结果显示:CAV2-ΔE3-CGS口服疫苗一免和二免后平均抗体水平分别达到0.23和0.81 IU/mL;口服疫苗平均抗体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一免后不能达到保护水平,二免后抗体水平迅速升高,60%犬只狂犬病抗体达到保护水平(0.50 IU/mL)。研究表明,CAV2-ΔE3-CGS口服疫苗可以使流浪犬产生狂犬病病毒抗体,二免后60%犬只抗体水平能达到国际标准要求,产生完全保护作用。本试验探究了CAV2-ΔE3-CGS口服疫苗的免疫效果,为今后流浪犬狂犬病免疫方案和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2, 39(5):121-12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23
摘要:为评价重组禽流感病毒三价灭活疫苗(H5N1 Re-11+Re-12株、H7N9 Re-2株)对麻鸭和番鸭的免疫特性,优化商品麻鸭和番鸭养殖场禽流感免疫程序,开展了麻鸭、番鸭现场免疫试验。以推荐的免疫程序和剂量分组免疫21日龄麻鸭和番鸭,免疫后定期采血测定抗体效价。结果显示:一免组麻鸭在35、49、63日龄产生的H5N1(Re-11、Re-12株)和H7N9 Re-2株HI抗体效价均低于5.70log2,抗体合格率为73%~89%;二免组麻鸭针对三种抗原的抗体滴度均大于6.00log2,抗体合格率均大于86%。一免组番鸭在35日龄的H5N1(Re-11、Re-12株)和H7N9 Re-2株HI抗体效价和合格率分别为5.54log2和90%,5.61log2和90%,5.63log2和90%;49日龄分别上升至6.01log2和100%,6.07log2和100%,6.15log2和100%;63日龄分别为5.66log2和100%,5.79log2和100%,5.81log2和100%;二免组番鸭在35~63日龄时,各毒株抗体滴度都较高,抗体效价均高于6.40log2,抗体合格率均为100%。对照组麻鸭与番鸭在35、49、63日龄抗体合格率均较低。结果表明,二次免疫可增强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为广大养殖户制定水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程序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2, 39(5):127-13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5.024
摘要:为确定东莞市某养殖场罗非鱼发病的原因,有针对性制定防治措施,采集发病罗非鱼的脑、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通过VITEK-2 Compact进行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系统进化树构建,并对分离菌株(DG210721)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纯化培养的菌株特征、形态和生化鉴定结果均与无乳链球菌相符;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分离菌株与罗非鱼无乳链球菌(JQ039371)同源性高达100%且亲缘关系最近;分离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是盐酸多西环素、恩诺沙星、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氟甲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硫酸新霉素。结果表明:该养殖场罗非鱼发病的原因之一是无乳链球菌感染;分离菌株遗传序列较稳定,并对部分临床使用的药物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结果提示,需要加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防控,定期采样检测,及时确诊,选用敏感药物进行科学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