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9(8):1-5.
摘要:
李彬,韩晓青,刘平,刘红祥,宋姗姗,于静,范庆增,张宇龙,谭鹏,杜元钊,刘东
2022, 39(8):6-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02
摘要:近年来,禽呼肠孤病毒(ARV)在我国白羽肉鸡群中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流行范围较广,给我国肉鸡养殖企业带来了较大经济损失。ARV易变异重组,因此全面了解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我国白羽肉鸡群中ARV的遗传变异特点,2020—2021年从山东、河北、福建、安徽、辽宁、江苏等6个省份收集疑似ARV感染样品,采用RT-PCR方法筛选阳性样本,然后对阳性样本进行σC基因(1 088 bp)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析ARV不同基因型分布规律及占比。结果显示:2020—2021年,从6个省份中,经RT-PCR检测,检出ARV阳性样品157份,总阳性检出率为62.1%,不同省份的阳性检出率为44.4%~77.3%。157份阳性样品可分为6个基因型,其中基因1型61份(38.85%)、基因2型41份(26.11%)、基因3型15份(9.56%)、基因4型9份(5.73%),基因5型30份(19.11%),基因6型1份(0.64%);61份基因1型样品中,38份与标准ARV疫苗株(S1133)属于同一亚分支,另外23份与4599参考株处于单独的另一亚分支。结果表明:我国肉鸡群中存在一定程度的ARV流行;流行的ARV基因型较为复杂,且存在基因1型变异毒株,当前的疫苗株已不能对其提供足够的保护。结果提示,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ARV感染监测,评估其流行及变异情况,调整免疫策略,加快新疫苗等防疫技术及产品研发。本研究初步了解了我国部分省份的ARV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对我国ARV感染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变异株新型疫苗研发提供了依据。
林裕胜,余明兴,陈长福,张龙,江锦秀,张靖鹏,刘维巍,刘庆华,胡奇林
2022, 39(8):12-1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03
摘要:为了解福建省鸡场圆圈病毒3型(GyV3)的流行及其VP2基因变异情况,2021年在南平市、龙岩市和福州市的36个鸡场,采集365份疑似GyV3感染病鸡的腺胃样品,通过PCR进行GyV3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共检出GyV3核酸阳性55份,阳性检出率为15.06%。对5份GyV3阳性样品进行VP2基因序列分析发现,5份样品的VP2基因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6%~99.9%和98.3%~100%,与参考株山东肉鸡分离株SDAU-1和巴西家鸡分离株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8.3%~99.2%和97.5%~99.2%,均属于Group A分支中的GyV3小分支。结果表明:福建省鸡场存在GyV3流行;其VP2基因遗传序列稳定,可作为GyV3感染流行病学监测的首选基因。本研究为GyV3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俊超,赵翔,刘红祥,袁飞,李坤,郝尧光,王宗升,王辉之,刘东,杜元钊
2022, 39(8):17-2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04
摘要:为了解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2020年对来自7个省的570份疑似PRRSV感染样品进行RT-PCR检测,并对60个PRRSV阳性样品进行ORF5基因测序及分析比较。RT-PCR检测结果显示,2020年送检样品中,PRRSV阳性检出率为23.68%(135/570),其中保育猪病料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2.24%(108/335)。同源性对比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60个PRRSV均为PRRSV2(美洲株),主要属于谱系1和谱系8,占比分别为51.67%和43.33%。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60个PRRSV的GP5蛋白氨基酸以点突变为主,其中10个PRRSV的GP5蛋白氨基酸出现缺失突变,且非中和表位、中和表位、潜在毒力位点及N-糖基化位点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结果表明,保育猪群为PRRSV高发病群体,谱系1 PRRSV或已成为国内流行优势毒株,且PRRSV不断发生变异,这或许会影响现有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因此,针对PRRS需要综合防控,除选用安全有效的PRRSV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外,加强猪场生物安全及饲养管理也极其重要。
2022, 39(8):26-3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05
摘要:为系统评估榆林市猪伪狂犬病(PR)防控成效,2014—2015年采用问卷调查与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榆林市猪伪狂犬病病毒(PRV)疫苗免疫及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榆林市散养户基本不进行PRV疫苗免疫,PRV-gE抗体阳性率高达47.50%;规模猪场中免疫场占比仅为43.94%,PRV-gE抗体阳性率为15.40%;用PRV 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中依然能检测到PRV-gE抗体,gE抗体阳性率为8.46%,且仔猪和育肥猪群中gE抗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4.36%和20.95%。结果表明,2014—2015年榆林市的PRV疫苗免疫效果较差,野毒感染较为严重。为探索科学的PR净化方案,2016—2020年选取能真实反映榆林市平均流行水平的某县进行PR净化示范建设,通过临床调查、实验室检测,划分场群类型,分类实施不同净化和免疫方案,取得了较好的净化效果。至2020年,规模场PRV-gE抗体阳性全部降为0,平均免疫抗体(gB抗体)阳性率达到90%;散养户PRV-gE平均抗体阳性降为3.20%,gB抗体阳性率达到75.00%;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数与净化前相比下降90%以上。结果表明,该县的PR净化示范工作取得了成功,净化经验可向全市推广,以最终实现全市PR净化目标。
2022, 39(8):31-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06
摘要:2022年2月,陕西省延长县一养殖户饲养的21只猪先后发生不明原因死亡,经陕西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市县实验室联合诊断,证实此次疫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猪炭疽病。为查明病菌来源,摸清感染路径,按照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相关流程,省、市、县相关部门组建专项工作组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来源和传播途径,估测疫情扩散风险,指导开展疫情处置工作。综合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实验室镜检结果,推测本次疫情很可能是历史疫源地炭疽杆菌意外暴露,通过人员、草料、交通工具传播引起的。本次疫情警示,对于历史疫源地要控制土壤的随意开挖,做好范围内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加强包括猪、牛、羊在内所有炭疽易感家畜的炭疽防控。
2022, 39(8):35-3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07
摘要:为了解浙江省宁波市南美白对虾主养区虾肝肠胞虫(EHP)、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的流行规律,2021年3—9月,在宁波市鄞州、象山、宁海、奉化等地区的15个养殖场共采集119批次南美白对虾养成期样本,采用PCR方法检测EHP和DIV1。结果显示:EHP批次阳性率为26.9%(32/119),DIV1批次阳性率为10.9%(13/119),EHP+DIV1混合感染批次阳性率为2.5%(3/119);EHP批次阳性率在各个养殖区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象山的DIV1批次阳性率最高,为30.4%(7/23),显著高于奉化(P<0.05),但与其他两地差异不显著(P>0.05);EHP批次阳性率在体长3 cm以上的虾样中显著高于小于3 cm的虾样(P<0.05),而DIV1批次阳性率在不同体长对虾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EHP批次阳性率4—5月显著低于6—9月(P<0.05),DIV1批次阳性率7—8月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EHP在体表发红症状的批次中未检出,在其余症状的批次中均有检出,DIV1在有体表发红症状的批次中阳性率较高,为91.0%(10/11)。结果表明:EHP在宁波市流行严重,主要流行于体长大于3 cm的养殖中后期对虾,前期感染症状不明显;DIV1流行得到一定的控制,现主要流行于体长3~6 cm的对虾,体表发红是DIV1感染的重要病症;两种病原在夏季都有较强的流行趋势,需针对性加强防控。本监测初步掌握了宁波市南美白对虾中EHP和DIV1的流行规律,为宁波市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控提供了参考。
景宏丽,刘晓飞,梅琳,仇松寅,徐立蒲,张舟,张旻,王娜,袁向芬,吴绍强
2022, 39(8):40-4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08
摘要:为评估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随国际贸易传入我国的风险,按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框架,从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3个方面开展风险分析。结果显示:IHNV随活易感鱼类(包括亲鱼、鱼卵和鱼苗)和鲜活饵料鱼类(野杂鱼)传入的风险为“高”;随非易感鱼类及运输活鱼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等传入的风险为“很低”;随食用易感鱼类(包括活的、冷冻的、冰鲜的以及鱼肉)和易感鱼加工产品传入的风险为“可忽略”。根据以上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风险管理措施:不从疫区进口高风险产品,低风险产品可以自由贸易,对来自疫区的非易感鱼类和运输活鱼的水、包装、运输工具和用具实施消毒。
2022, 39(8):46-4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09
摘要:为了解湖南省养殖场户牛结节性皮肤病(LSD)防控情况,2021年11—12月以在线问卷调查方式,对湖南省10个市州188个牛养殖场户的养殖情况、养殖方式以及LSD知晓情况、免疫与治疗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牛养殖场户中,存栏小于50头的占69.68%;27.66%、45.21%的场户分别采用散养、散养圈养混合饲养方式;6.91%的场户只进行外购犊牛育肥,35.11%采用自繁自养联合外购犊牛育肥。13.92%场户的外购牛群直接与养殖场内牛群混养,不进行隔离;94.68%的场户知晓LSD,其中89.36%认为LSD可以治疗;26.06%的场户出现过疑似LSD症状;59.57%的场户进行了全群LSD免疫,9.57%进行了部分牛群免疫;96.15%的场户免疫后未再出现疑似症状,12.31%免疫后有轻微副反应。结果表明:湖南省牛养殖以小规模为主,饲养方式较为传统,存在一定的LSD传入发生风险,但养殖场户具备一定的防疫意识,LSD知晓率较高,能够主动采取免疫、隔离、治疗等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及时发现疑似病例,因此总体发生风险可控。今后需要继续加强免疫、调运监管和防控宣传,有效控制该病的传入和流行。
2022, 39(8):50-5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10
摘要:建立融合型质量与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实现实验室质量与生物安全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部分第三方兽医实验室、养殖企业实验室建立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编制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不完善。部分兽医实验室以质量管理体系为主框架,补充生物安全相关内容编制而成的质量与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系统性较差,不能满足生物安全的全部要求。本文从质量管理体系与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对象、要素重叠情况出发,深入分析两者的关系,以内部审核要素为实例,探讨质量管理体系与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融合的方法,以期为兽医实验室建立适宜且符合标准要求的融合型质量与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2022, 39(8):56-5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11
摘要: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规定对跨省运输动物实施指定通道管理。自2021年12月1日河南省对入豫动物实施指定通道管理以来,经指定通道入豫的动物运输车辆比例仍然较低。为加强入豫动物调运监管,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本文对河南省指定通道制度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核查车辆信息、查处违法行为、加强宣传教育等9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为运输动物经指定通道入豫监管提供借鉴。
2022, 39(8):60-6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12
摘要:在“同一健康”倡议下,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构建了兽医体系效能(PVS)评估标准框架,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PVS评估工作,持续加强各成员兽医机构能力建设,实现全球动物卫生、动物福利及公共卫生状况的整体改善。加拿大是WOAH成员中为数不多的,较早申请完成PVS专家评估并公开发表评估报告的发达国家之一,以卓越的表现充分展示了其世界领先水平的兽医服务能力。加拿大开展PVS评估的经验做法包括:运用WOAH PVS评估标准理念开展内部评估,通过查找、分析与既定目标或国际标准的差距,实现重点职能领域核心能力的定向提升;通过主动申请WOAH专家评估,紧密结合全球发展战略和自身需求,确定优先改进和发展事项。这些做法启示我国:应聚焦核心能力建设,构建科学适用的内部效能评估体系;加强交流协作,建立国家层面的跨部门效能评估协调机制;推动联合共治,在重要口岸城市开展联合效能评估试点工作。本文为我国引进、推广PVS评估系统方法,以效能评估为抓手,分步、有序促进国门生物安全核心能力建设,提升体制机制效能提供了借鉴。
史亚千,邢军,赵兴方,向才玉,张风展,李少阳,董懂,李伟,唐代婷,洪昕,朱崧琪,
2022, 39(8):66-7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13
摘要:为研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框架下中日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贸易走向,以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2011—2020年中日农产品贸易数据和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预警信息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以及2012—2021年我国出口日本近十年被扣留召回数据,分析中日农产品贸易现状,以及加入RCEP对中日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中日两国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中,部分领域呈现互补性,整体竞争关系不强;RCEP对中日两国动植物及其产品贸易有正面推动作用,有利于两国持续开展贸易合作。建议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预警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以提高我国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竞争力,减少中日贸易摩擦。
2022, 39(8):72-7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14
摘要:2021年10月,海南省某综合行政执法局在监督检查时,发现当事人涉嫌经营未加施检疫标志的猪产品。经立案调查,认定当事人违法事实存在,依法并给予了行政处罚。本文介绍了案件的发生经过、查处取证、法律适用及处理情况等执法内容,重点讨论了案件中涉及的动物检疫证章标志的关系、查封扣押与登记保存的适用、听证制度的执行和私自处置查封扣押物品的应对等问题,指出了畜牧兽医行政执法中的相关重(难)点和关键环节,以期为行政执法人员办理同类案件提供参考。
2022, 39(8):76-7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15
摘要:2021年5月,A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在执法检查中发现某公司存在超范围经营兽用生物制品和未按规定建立购销记录两种违法行为。经立案调查,对该公司处以没收35瓶兽用生物制品及违法所得2 550元,并处罚款7 200元的处罚决定。本文从该案件查处过程中的产品认定、案件定性、罚则适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农业行政处罚违法行为合并处罚的适用情形,以期为规范案件查办,彻查违法行为,完善处罚举措提供参考。
2022, 39(8):79-8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16
摘要:牛副结核病也称牛副结核性肠炎,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以持续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为特征的慢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呈全球性分布,在世界各国均有流行,牛场一旦发病很难根除,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危害。对该病进行深入了解并进行有效防控,对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危害、诊断、防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基于此提出在未来的防控实践中,牛场要切实做好相关防控工作,政府要加强防控规划,从上至下形成科学有效的综合性防控体系,以减少该病的发生并严格控制该病的传播,从而将该病对畜牧业及公共卫生的危害降至最低。
2022, 39(8):86-9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17
摘要: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cosis virus,ALV)引起的一种禽类重要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以垂直方式传播,给我国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目前控制ALV传播的最有效手段是净化,而检测技术是实现净化的重要技术支撑。本文从病原学、病理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ALV检测技术进行综述,概述了不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分析了其优缺点和应用条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各种ALV检测技术得到了不断优化、改进和发展。本文有助于充分了解现有的ALV检测技术,对日常检测中不同检测技术的综合考量、选择或优化组合具有借鉴意义,为提高ALV检出率,缩短净化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2, 39(8):92-9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18
摘要: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3,PCV3)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是2016年发现的圆环病毒。本文从PCV3的流行现状、易感动物、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等方面综述了该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国外及国内多个地区的养猪场报道了PCV3感染以及由PCV3引起的疾病,阳性率较高,表明该病毒也是养猪业潜在的重要病原体。PCV3可感染家猪和野猪,且存在多种其他中间宿主;既可通过接触、消化道等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从父母代到子代垂直传播。未来应密切监测PCV3与其他猪病原体的合并感染,持续跟踪PCV3优势毒株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的动态变化,开发针对性的PCV3疫苗,加强对PCV3流行的控制,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
2022, 39(8):97-10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19
摘要:为分析CpG基序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DNA)对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9)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利用商品化的含有CpG DNA的重组质粒作为AIV-H9灭活抗原的免疫佐剂,经肌内注射1、7、21日龄的SPF鸡,通过检测鸡血清中HI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D4、CD8基因相对表达量,分析CpG DNA重组质粒对不同日龄SPF雏鸡首次免疫AIV-H9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1、7和21日龄SPF鸡首免后,CpG DNA免疫增强剂添加组的HI抗体滴度明显高于未添加组(P≤0.05),HI抗体峰值滴度升高了近2log2滴度,差异极显著(P≤0.01),且上升速度更快;CpG DNA免疫增强剂添加组,在21日龄免疫时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1日龄和7日龄免疫组,表现为HI抗体上升速度更快,峰值更高,离散度更小;首免3周后,7日龄和21日龄SPF鸡CpG DNA免疫增强剂添加组的CD4、CD8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同日龄未添加组,且明显高于1日龄SPF鸡组(P≤0.01)。结果表明,CpG DNA 能显著增强鸡对AIV-H9灭活疫苗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可以作为高效的免疫增强剂,尤其在21日龄使用时免疫效果更好。本研究为CpG DNA重组质粒在禽流感疫苗上的联合应用以及研制新型复合佐剂疫苗提供了依据。
2022, 39(8):103-10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20
摘要:为了解鸡滑液支原体灭活疫苗(YBF-MS1株)的临床应用效果,分别对未免疫和免疫2次YBF-MS1疫苗后种鸡的产蛋率、孵化率、后代呼吸道和腿病发生率以及商品蛋鸡的产蛋下降率和破蛋率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显示:免疫2次YBF-MS1灭活疫苗后,种鸡产蛋率提高1.2%~15.8%,种蛋孵化率提高0~7.3%,后代发病率降低16.7%~75.0%;商品蛋鸡产蛋下降率改善16.7%~100%,破蛋率下降25.0%~100%。结果说明:YBF-MS1灭活疫苗对滑液囊支原体(MS)感染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可显著提高种鸡产蛋率、种蛋孵化率,降低商品代鸡的发病率,同时减少商品蛋鸡顶端异常综合征(EAA)的发生。本研究为科学评价滑液支原体灭活疫苗(YBF-MS1株)的临床应用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撑。
南文龙,巩明霞,陆游,李金明,王永杰,哈达,吴发兴,李林,王英丽,陈义平,吴晓东
2022, 39(8):107-1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21
摘要:为快速特异检测羊痘病毒属病毒(CaPVs),比较了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SDV)、山羊痘病毒(GTPV)和绵羊痘病毒(SSPV)的全基因组序列,选择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种CaPVs通用的Cycleave PCR检测方法。特异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在40 min内即可检出CaPVs,与口蹄疫病毒、羊口疮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蓝舌病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灵敏性结果显示,最低检出限为4.98 copies/μL;重复性结果显示,批内和批间重复变异系数均小于2%。对131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发现,该方法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推荐的常规PCR方法相比,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55%,总符合率为95.42%。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Cycleave PCR检测方法特异、敏感、重复性好,且操作简便,适用于CaPVs的高通量、快速检测。
2022, 39(8):112-11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22
摘要:为获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gI蛋白单克隆抗体,构建了gI截短基因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gI,并对其进行了诱导表达和纯化,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了gI蛋白在大肠杆菌内的表达情况。将纯化的gI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及亚克隆,得到针对IBRV gI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gI14。利用体内诱生法制备抗IBRV gI蛋白单克隆抗体腹水,使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FA)对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进行检测和验证。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gI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4 ku,gI蛋白单克隆抗体与gI表达蛋白反应性良好,与pET-32a(+)空载体蛋白无特异性结合;天然表达的gI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5 ku,gI蛋白单克隆抗体与细胞内感染的IBRV所表达的gI蛋白反应性良好。IFA结果显示,gI蛋白单克隆抗体及阳性对照组IBRV多抗均能与细胞内感染的IBRV发生特异性结合,使细胞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信号,而空白及阴性对照组均未见绿色荧光信号。结果表明,本研究基于高效表达的gI蛋白,成功制备了1株能稳定表达gI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gI14,获得的gI蛋白单克隆抗体与原核表达的gI蛋白及IBRV全病毒均能特异性结合,这为进一步研制IBRV诊断试剂盒及探究IBRV gI蛋白抗原表位及蛋白功能奠定了基础。
赵以恒,崔颢月,郭鑫,罗健雅,黄紫贝,陈诗涵,刘金彪,王海燕,刘文博,
2022, 39(8):120-12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23
摘要:2020年8月底,江苏省某猪场断尾、阉割仔猪出现大量急性死亡,病情持续2个月左右。为确诊引起死亡的原因,11月中旬,对送检的4只发病仔猪进行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根据流行史、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心血涂片和脏器触片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结合细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进行确诊。结果显示:剖检病变多呈黄染、败血性变化,脏器触片检查观察到大量球形、圆形蓝紫色细菌;经16S rRNA序列比对,病变组织中分离、纯化的细菌被鉴定为溶血性葡萄球菌;心血涂片检查发现大量红细胞变形,呈星芒状、锯齿状和半月状等不规则形状,符合附红细胞体特征,且经PCR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最终确诊,引起该规模猪场仔猪死亡的病因为附红细胞体与溶血性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根据诊断结果针对性给药,5 d后该猪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本病例的诊断结合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经典检测方法,这对于混合感染的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刘俊,杨作丰,张皓淳,魏澍,陈扬扬,吴晓傲,王宏燕,庞学敏,董娜,刘金玲
2022, 39(8):127-13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2.08.024
摘要:为验证碾压消毒垫和驶过消毒池两种常见运输车辆消毒方式对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杀灭效果,采用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相近的猪伪狂犬病毒(PRV)疫苗稀释液喷洒运输车辆车轮,测试两种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结果显示:车辆碾压消毒垫后0、1、2、3、4、5 min以及驶过消毒池后0、2、5、10 min,车轮可被检测的PRV与表面细菌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杀灭效果随时间增加而增强。其中,碾压消毒垫后5 min无法有效杀灭所有PRV,细菌杀灭率为92.5%;驶过消毒池后10 min可有效杀灭所有PRV,细菌杀灭率为98.3%。本研究结果为提高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水平和日常防控消毒措施有效性提供了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