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与目次
    • 封面与目次

      2023, 40(1).

      摘要 (250) HTML (0) PDF 19.38 M (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流行病学
    • 全球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和防控

      2023, 40(1):1-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01

      摘要 (261) HTML (0) PDF 710.71 K (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回顾了全球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也称牛肺疫)历史流行情况,简述了部分国家牛肺疫消灭史,总结了全球牛肺疫防控成效及进展,分析了全球牛肺疫流行状况及特点。迄今为止,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已经彻底消灭了牛肺疫,全球已有24个国家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认可为无牛肺疫国家;2005—2022年,全球共有34个国家(非洲32个、亚洲2个)累计报告疫情4 727起,发病动物365 506头/只;亚洲的马来西亚和沙特阿拉伯存在疫情散发,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是主要流行区域;总体看,全球牛肺疫流行趋势趋缓,特别是近年报告疫情的国家数量和疫情数都大幅下降。此外,本文还简述了我国牛肺疫消灭史。

    • 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疫情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

      2023, 40(1):7-1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02

      摘要 (222) HTML (0) PDF 1.78 M (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0年4月18日至5月2日,某养鸭基地从外地购入的麻鸭相继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走动、摇头晃脑等病症,并且每日都有大量死亡病例。为找出病因,通过现场调查,了解养鸭基地养殖与管理情况,以及发病死亡和用药治疗情况等,对病死数进行统计学分析;采集血液样本、组织样本、泄殖腔拭子进行实验室检测;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结合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这是一起鸭苗长途运输后管理不善产生应激,导致抵抗力下降,继而感染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疫情;因对病死鸭清理不及时,且用药计量及方式不科学,导致疫情扩散。疫情提示,雏鸭对环境适应能力差,外购过程中需尽量保证鸭苗营养,提高鸭群抗病力,减少应激因素,引入时要及时做好免疫接种,以降低此类疫情发生的风险。

    • 2018—2021年甘肃省武威市羊布鲁氏菌S2疫苗免疫抗体监测

      2023, 40(1):12-1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03

      摘要 (192) HTML (0) PDF 674.19 K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全面了解甘肃省武威市羊布鲁氏菌S2疫苗的口服免疫效果,掌握大群体免疫的抗体变化情况,2018—2021年,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对71个口服免疫S2疫苗的规模羊场户,采集8 243份羊血液样本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口服免疫S2疫苗(1×1010 CFU剂量)后28 d的免疫抗体转阳率为55.62%,60 d为16.72%;2018—2021年,免疫后28 d的免疫抗体转阳性率为53.21%~57.91%,60 d为15.55%~17.81%,年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天祝县免疫后28 d的免疫抗体转阳率最高,民勤县最低,差异显著(0.01<P<0.05),而其他县区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县区间免疫后60 d的免疫抗体转阳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藏羊(59.04%)、高山细毛羊(58.06%)免疫后28 d的抗体转阳率较高,小尾寒羊最低(51.94%),差异显著(0.01<P<0.05),其他品种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后60 d品种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后28 d,存栏量小于100只和大于100只的羊场户抗体转阳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免疫后60 d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武威市羊群S2疫苗口服免疫后的抗体转阳率总体不高,抗体存续时间较短;不同年度、不同县区的免疫效果基本一致;藏羊、高山细毛羊的免疫效果好于小尾寒羊,小规模羊群的免疫效果略好于大规模羊群。结果提示,布鲁氏菌病免疫需综合考虑大群免疫影响因素,探索适宜的疫苗免疫模式和免疫剂量,确保免疫覆盖率,以提升群体的整体免疫效果。

    • 新疆部分焉耆马场马梨形虫病病原学检测及序列分析

      2023, 40(1):17-2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04

      摘要 (200) HTML (0) PDF 929.95 K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新疆地区焉耆马场马梨形虫病病原感染情况,促进当地马梨形虫病的综合防控和马产业的健康发展,选取5个焉耆马场作为试验点,随机采集156匹焉耆马全血进行马梨形虫病病原DNA检测,并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Megalign与MEGA 11.0软件分析不同采样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马匹的感染情况差异,同时进行病原核酸的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156匹焉耆马全血样品中,检出马梨形虫病病原核酸阳性82份,其中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和两者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3.3%(52/156)、26.9%(42/156)和7.7%(12/156)。不同采样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焉耆马的马梨形虫病病原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Megalign与MEGA11.0软件分析发现:测序得到的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序列与选取的参考虫株同源性为95.5%~100%,马驽巴贝斯虫BC-18S rRNA基因序列与选取的参考虫株同源性为98.6%~99.6%。马泰勒虫18S rRNA基因与马泰勒虫伊犁株(OL589505.1)位于同一分支上,进化关系较近,与其他地区马泰勒虫株进化关系较远;马驽巴贝斯虫BC-18S rRNA与马驽巴贝斯虫新疆株(MT563457.1)位于同一分支上,进化关系较近,与其他地区马驽巴贝斯虫株关系较远。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焉耆马场的马梨形虫病病原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主要通过本地蜱叮咬传播,需要加强马梨形虫病的监测与防控,做好定期驱蜱工作。本调查为当地马梨形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一线数据。

    • 鸡新城疫病毒和鼻气管鸟杆菌混合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和序列分析

      2023, 40(1):22-2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05

      摘要 (193) HTML (0) PDF 1.94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2年10月云南省某鸡场鸡群发生呼吸系统疾病。为探究病因,对发病鸡采集组织样品进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病原PCR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样品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的5份病鸡样品新城疫病毒、鼻气管鸟杆菌核酸均为阳性,其他病原均为阴性。阳性样品新城疫病毒F基因与2013年国内发现的KC844235、2005年美国发现的Y18898等毒株高度同源,同源性均达100%,属于Group Ⅱ分支,为弱毒株;阳性样品鼻气管鸟杆菌 16S rDNA序列与2019年国内大陆地区发现的MN023015、2007年台湾地区发现的DQ195253以及2020年波兰发现的MW298723等菌株均在同一个分支上,同源性为100%,属于Group Ⅰ分支。结果表明:该鸡场存在新城疫病毒和鼻气管鸟杆菌的混合感染,且病原基因变异较小,混合感染可能加重了被感染鸡群病情。本研究为新城疫病毒、鼻气管鸟杆菌混合感染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 一起牦牛呼吸道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2023, 40(1):29-3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06

      摘要 (196) HTML (0) PDF 1.02 M (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2年2月,川西北某地牦牛暴发以呼吸道症状为突出特征的传染病。为确定病因,对发病牦牛进行了相关病原的病原学诊断。共采集13头发病牦牛的20份病料,采用PCR方法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冠状病毒(BCoV)、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腺病毒3型(BAdV-3)以及多杀性巴氏杆菌(P. multocida,Pm)、溶血性曼氏杆菌(M. haemolytica,Mh)和牛支原体(M. bovis,Mb)等9种牛呼吸道病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20份样本中共检测出IBRV、BAdV-3和Pm 3种病原,且存在混合感染,其他病原未检出;4份全血样本中检测出3份IBRV、1份BAdV-3阳性,1份胎盘组织样本中检出IBRV阳性,8份鼻拭子样本中检出3份IBRV、5份BAdV-3阳性,2份流产中阴道拭子中检出2份BAdV-3阳性,5份肺脏组织样本中检出4份Pm阳性;进一步对IBRV和Pm进行分型鉴定,确定该地牦牛感染的为1.2型IBRV和A型Pm。结果表明,引发该地牦牛呼吸道疫病的是1.2型IBRV、BAdV-3和A型Pm。本研究证实了BAdV-3与1.2型IBRV在该地牦牛中的存在和流行,为当地牦牛呼吸道疾病防控提供了参考。

    • 我国猪群H1N1亚型流感病毒流行情况与生物学特性

      2023, 40(1):35-4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07

      摘要 (181) HTML (0) PDF 549.82 K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感染猪群的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对养猪业和公共卫生均构成一定威胁。对H1N1亚型SIV监测发现,经典猪H1N1(classical swine H1N1,CS H1N1)、欧亚类禽H1N1(Eurasian avian-like H1N1,EA H1N1)、人源H1N1和2009年大流行H1N1(2009 pandemic H1N1,pdm/09 H1N1)亚型流感病毒均在我国猪群内传播,并且这些SIV相互间不断发生基因重组。一些H1N1亚型SIV会偶发性引起人类感染,对公共卫生存在潜在威胁。此外,H1N1亚型SIV还会引发犬和水貂等动物的感染。经动物模型试验发现,不同H1N1亚型SIV在小鼠、鸡、猪和雪貂中的致病性及传播能力不同,其中一些SIV分离株显示出致死性,需要对其进行生物学特征研究,评估其对人类的潜在风险。SIV导致的猪死亡率不高,因而对其关注较少。但是禽源和哺乳动物源流感病毒可以在猪体内重组为可引起人类大流行的流感病毒毒株,因此应该及时了解SIV的流行情况与生物学特性,并做好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避免具有大流行潜力毒株出现。本文回顾了H1N1亚型SIV的流行情况和生物学特征,以期为控制其流行提供理论依据。

    • 2016—2021年全国海水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流行情况分析

      2023, 40(1):42-4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08

      摘要 (165) HTML (0) PDF 1.57 M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海水鱼类传染病,可对多种常见经济鱼类造成危害,给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根据2016—2021年全国海水鱼VNN监测结果,对该病的宿主种类、规格、易感水温和季节、流行区域、发病养殖场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该病主要在石斑鱼等海水鱼类苗种中流行,且流行时段长,但主要发生于夏秋水温较高季节,在南方主要海水养殖区域广泛流行。针对VNN在我国的流行规律,提出了加强养殖管理,严格执行苗种检疫,开展VNN免疫学研究等建议,以期为海水鱼VNN的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 >兽医管理
    • 新时代兽医流行病学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

      2023, 40(1):48-5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09

      摘要 (206) HTML (0) PDF 445.15 K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兽医流行病学是研究动物群发疾病病因、分布和控制的一门重点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行业作用。虽然我国兽医流行病学起步较晚,但在各种培训网络的帮助下,我国兽医流行病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业界对兽医流行病学的重要地位也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本文从兽医流行病学的国际、国内地位和形势出发,指出目前我国兽医流行病学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连贯、缺乏层次性以及教学方式缺乏实用性、实践教学不足等问题,并给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及教学形式、提高业务能力、强化师资培训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兽医流行病学教育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 三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对比

      2023, 40(1):52-5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10

      摘要 (215) HTML (0) PDF 443.56 K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高效、可持续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成为畜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就昆山市现行的三种畜禽粪污处理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三种模式分别适用不同的场景:“水泡粪+沼气型厌氧多级生化净化池+还田利用”模式适用于蔬菜种植企业、较大的家庭农场和中小规模养殖场;“干清粪+堆粪棚好氧发酵+厌氧发酵+还田利用”模式污水处理成本较高,适用周边具备一定种植面积的中等规模以上养殖场;“干清粪+好氧堆肥+厌氧发酵+制有机肥基料”模式适用于政策支持力度大、养殖规模比较固定的种畜禽场。三种模式各有特点,提示各养殖场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科学、合理、可持续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 浅谈重要疫病对生猪产业的经济影响

      2023, 40(1):55-6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11

      摘要 (195) HTML (0) PDF 531.65 K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猪养殖是畜牧业的细分板块之一,对我国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生猪养殖同时也是一项经济活动,其经营好坏决定了猪场的投资回报水平。猪传染病引发猪群健康问题,降低了猪场的产出水平,给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可使猪场总收入下降7%,每头母猪的经济损失达197美元;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流行对生猪产业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体现在生猪养殖全产业链以及猪肉消费市场上。针对猪群重要疫病,猪场管理者需制定合理的生物安全措施及免疫治疗策略来做好疫病防控,减少因重要疫病导致的经济损失;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主管部门需出台有力的政策调控,平复新冠肺炎疫情对猪场经营、猪肉消费的影响,确保生猪的养殖、销售及猪肉消费等环节正常运行,减少因市场变化导致的猪场经济损失。

    • 兵团六师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推进情况

      2023, 40(1):61-6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12

      摘要 (202) HTML (0) PDF 410.59 K (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推进动物免疫补助政策实施机制改革,兵团第六师2021年试点开展了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和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发现了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疫苗选购和补贴、抗体水平检测和政策制定等问题,建议从宣传指导、强化养殖场户主体责任、强化疫苗选购和补贴、加强监督管理、推进社会化服务和建设防疫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方面改进工作措施,从而促进“先打后补”工作落实,保障本地区畜牧业健康发展。

    • 安徽省阜阳市全面推行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的思考

      2023, 40(1):65-6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13

      摘要 (212) HTML (0) PDF 422.83 K (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阜阳市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发展社会化服务力量,开展政府兜底服务和加强一线调研等系列措施,全面推行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落地,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疫苗补贴标准低,疫苗补贴申报手续繁琐,基层人员工作压力较大等问题,应简化疫苗补贴申报手续,科学设置养殖场参与准入标准,完善免疫抗体监测机制,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作用等思考,以期为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的全面实施提供参考。

    • 山东省沂南县动物强制免疫“先打后补”现状分析

      2023, 40(1):68-7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14

      摘要 (205) HTML (0) PDF 432.25 K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21年,沂南县推进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依托“鲁牧云”信息平台,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宣贯,强化人员培训,放开强免疫苗经营渠道,提供抗体检测无偿服务等措施,提升了养殖场户“先打后补”的积极性、自主性、灵活性,强化了养殖场户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满足了养殖场户疫苗多样化需求。但由于 “先打后补”补助金额少、社会化服务不规范、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弱化、缺少配套工作经费等原因,部分养殖场户实施“先打后补”的积极性不高。建议通过规范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化培训水平,提高补助标准,强化三级(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升级“鲁牧云”等措施,确保“先打后补”政策惠及更多养殖场户。

    • >专论综述
    • 生物传感器概述及其在动物疫病检测中的应用

      2023, 40(1):72-7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15

      摘要 (186) HTML (0) PDF 613.40 K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传感器是由生物学、电化学、光学与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形成的一种传感新技术,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准确度高、专一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并为动物疫病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新途径。目前生物传感器主要分为酶生物传感器、免疫生物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细胞生物传感器以及DNA生物传感器,每种生物传感器各有其优缺点及适应场合。近年来,生物传感器在动物疫病检测方面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多聚集于禽流感、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非洲猪瘟等病毒性疾病,沙门氏菌病、猪链球菌病等细菌性疾病,以及血吸虫病、弓形虫病等寄生虫病。未来生物传感器与新兴学科领域或新型材料的结合将进一步提高其检测效率、实用性和适用性。

    • eDNA技术在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中的适用性

      2023, 40(1):80-8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16

      摘要 (157) HTML (0) PDF 507.50 K (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监测水生系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方向。eDNA技术采用快速、经济、非损伤性采样方案,更适用于稀有、珍贵的水生动物,或难以收集的野生动物的疫病检测和监测。本文结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水生动物委员会(AAC)讨论性文件,综述了eDNA技术在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中样品的收集和处理、方法的验证与确认以及在监测方面的适用性等;提出了eDNA方法无法获得诊断性能的准确评估,不适合用来支持WOAH名录中疫病的无疫声明,但阳性结果可能是可疑病例的适当判定标准等。未来可发挥其优势,进一步尝试将eDNA方法用于出入境食用、种用和观赏用水生动物养殖场、隔离暂养场等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特别是特种高货值水生动物及大型水面水生动物疫病的监测。

    • 噬菌体防治副溶血弧菌感染研究进展

      2023, 40(1):88-9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17

      摘要 (177) HTML (0) PDF 589.04 K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不仅是我国水产养殖中引发细菌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引发水产品食源性疾病的重要致病菌。近年来,噬菌体(bacteriophage)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防治细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未来可能是破解抗生素滥用导致的微生物耐药难题的新型生物制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噬菌体具有高度宿主特异性和宿主菌依赖性,可有效控制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鱼类动物副溶血弧菌感染;结合基因工程技术、鸡尾酒疗法可解决噬菌体在防治副溶血弧菌感染中的一些不足,但噬菌体安全风险仍需进一步评估。今后,深入研究噬菌体的结构与功能,揭示噬菌体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是推动噬菌体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重要基础;优化噬菌体鸡尾酒疗法、噬菌体基因编辑等,将成为噬菌体治疗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噬菌体将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生物安保提供重要技术手段。

    • 奶牛子宫炎的诊断、预警和新型预防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2023, 40(1):95-10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18

      摘要 (162) HTML (0) PDF 609.55 K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奶牛子宫炎是影响养殖场效益的一大因素,其隐匿性强,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严重影响奶牛繁殖能力。治疗奶牛子宫炎最常用的方法是抗生素疗法,但其存在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残留的问题。而奶牛子宫炎防治的关键在于精准的诊断、尽早的预防和替抗疗法的使用。目前对于奶牛子宫炎诊断常用细胞学、直肠阴道检查、B超检查以及PCR等技术,未来需要寻求更加简便、快捷的诊断方法以及诊断标准。预警技术可尽早预测预防奶牛子宫炎发生,如指标预警和基因组预测,未来需要结合大样本量及当地环境来确认预警指标,以提高预警的准确度。越来越多的科研致力于开发“替抗”疗法,如用壳聚糖微粒、精油、臭氧、益生菌、疫苗和重组白细胞介素-8替代抗生素治疗,但仍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效果评估,以真正解决抗生素残留问题。本文通过上述研究的概述,为奶牛子宫炎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借鉴,为降低奶牛子宫炎发生率,减少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残留,提高养殖效率提供技术支撑。

    • 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研究进展

      2023, 40(1):102-10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19

      摘要 (169) HTML (0) PDF 481.09 K (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牛结节性皮肤病(LSD)是2019年8月传入我国的新发传染病,对养牛业产生了重大经济影响。疫苗免疫是控制LSD传播的关键措施。目前只有商品化弱毒活疫苗(LAV)用于预防LSD,包括同源弱毒活疫苗和异源羊痘弱毒活疫苗,而灭活疫苗以及多种病毒的重组亚单位疫苗正在研究中;不管是同源疫苗还是异源疫苗,大都具有良好的临床保护效果,但部分疫苗不能提供足够的免疫保护;进行良好的疫苗质量控制可有效避免疫苗生产过程中的外源病毒污染以及类疫苗重组毒株的产生。我国可进一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开展疫苗研发,以及流行病学、监测诊断等相关防控技术研究,尽早消灭LSD。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疫苗的种类、副作用及其免疫效果和质量控制等,可为该病控制和消灭提供技术支持。

    • >技术支撑
    • 布鲁氏菌、弓形虫及巴尔通体多重TaqMan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023, 40(1):109-11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20

      摘要 (177) HTML (0) PDF 1.85 M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一种应用于宠物布鲁氏菌、弓形虫及巴尔通体的高通量、高灵敏、高特异的检测方法,根据各自保守序列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建立了多重TaqMan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2021年厦门市抽检的304份犬猫全血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可特异性扩增布鲁氏菌、弓形虫和巴尔通体阳性核酸,其他对照菌株核酸均无扩增信号;抗干扰性强,检测混合模板时,不同成分间无交叉干扰反应;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限均为3×100 copies/μL;重复性好,批内及批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2%。应用该方法在4 h内即可完成304份临床样品的快速检测,此次临床抽检样品中未检出布鲁氏菌、弓形虫及巴尔通体阳性核酸。该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为多种动物布鲁氏菌、弓形虫及巴尔通体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持。

    •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023, 40(1):115-12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21

      摘要 (166) HTML (0) PDF 889.28 K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一种针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rtracheitis virus,IBRV)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IBRV gB(UL27)和BVDV 5'-UTR基因序列分别合成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IBRV和BVDV的双重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对IBRV、BVDV和IBRV/BVDV可分别扩增出500、198、500/198 bp的特异性目标条带,对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冠状病毒、牛细小病毒、牛纽布病毒和牛支原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对混合液中IBRV、BVDV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4和103 copies/μL;3次重复性试验结果一致。采用建立的方法对79份临床可疑牛血清样品进行IBRV、BVDV和IBRV+BVD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66%、17.72%和8.86%,与IBRV和BVDV单重PCR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90.00%和93.33%,两种病原混合感染的阳性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IBRV和BVDV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为兽医临床快速诊断IBRV和BVDV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

    • 反转录-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T-RAA)快速检测基因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2023, 40(1):121-12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22

      摘要 (168) HTML (0) PDF 829.29 K (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一种基因2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其ORF6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引物筛选及条件优化,建立了基因2型PRRSV的反转录-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recombinase-aid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RAA)快速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在40 ℃恒温孵育25 min即可完成靶序列扩增;特异性强,和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均无交叉反应;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限为2×100 TCID50/μL,是常规RT-PCR方法的10倍;应用该方法对39份疑似PRRSV感染的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样品25份,和实验室前期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说明,本研究建立的RT-RAA检测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临床适用性好,为PRRSV感染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 犬瘟热、犬细小病毒胶体金二联检测卡研制

      2023, 40(1):128-13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23

      摘要 (170) HTML (0) PDF 1.29 M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细胞融合、间接ELISA方法筛选出4株可稳定分泌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和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以此为基础研制了一种可同时检测CDV和CPV的胶体金二联检测卡,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及准确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4株杂交瘤细胞可稳定传代,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纯度高,效价均在1:320以上。制备的胶体金二联检测卡特异性强,只与CDV和CPV产生特异性条带,而不与其他犬类病毒反应;灵敏度高,最低检测限可达到102拷贝/μL;准确性好,与荧光定量PCR结果的符合率高于88.0%,与市面上单一病毒检测卡的符合率高于97.2%。结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CDV、CPV胶体金二联检测卡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兼具操作简便、肉眼可判读、结果易保存和无需特殊仪器设备等优势,可用于两种疾病的临床快速诊断和大规模检测工作。

    • 猪丹毒丝菌C43-5株菌种毒力检定标准再评价

      2023, 40(1):134-13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24

      摘要 (166) HTML (0) PDF 897.60 K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完善猪丹毒疫苗毒力检定标准,对猪丹毒丝菌C43-5株在肉肝胃消化汤中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测定了菌株对猪的最小致死剂量,并对1986、1996、2006、2015年4个冻干代次菌种进行了毒力和免疫原性测定。结果显示:C43-5株在肉肝胃消化汤中培养16 h时活菌数最高,而后进入稳定期,培养19 h后活菌数迅速下降,菌体大量死亡;以3.5×1010 CFU活菌静脉注射56~63日龄健康易感猪,2只试验猪在4 d内全部死亡;1986、1996、2006、2015年4个冻干代次的C43-5株菌种毒力和免疫原性检定结果均符合要求。同时提出了猪丹毒丝菌C43-5株毒力检定标准的修改建议,为延长菌种的保存期限提供了数据支撑。

    • 不同免疫剂量禽流感灭活疫苗对蛋种鸡产蛋率及抗体效价的影响

      2023, 40(1):140-14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1.025

      摘要 (217) HTML (0) PDF 464.89 K (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不同免疫剂量禽流感灭活疫苗对父母代蛋种鸡产蛋率及抗体效价的影响,在河北省某海兰褐蛋种鸡场挑选产蛋稳定的720羽55周龄蛋种鸡,平均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试验组分别胸部皮下注射0.2、0.3、0.5、0.7 mL/羽的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 Re-11株+Re-12株,H7N9 Re-3株),同时设0.5 mL生理盐水组及不免疫空白对照组;统计免疫前及免疫后1~4周各组的产蛋率,并分别在免疫前及免疫后3、6、10、14周采血,检测其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免疫后2周,0.7 mL组产蛋率下降幅度最大,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而0.2 mL组下降幅度最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免疫组免疫后3周的H5N1 Re-11抗体水平与免疫前相比均显著上升(P<0.05),免疫后14周0.2 mL组与0.7 mL组抗体滴度最高,均为8.60log2;免疫后3周的H7N9 H7-Re3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上升(P<0.05),且各免疫组间的上升幅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免疫后14周,0.7、0.3、0.2 mL组的抗体滴度较高,均在7.60log2以上。结果表明,0.2 mL/羽的免疫剂量对蛋鸡产蛋性能影响最小,且诱导的抗体水平及其维持时间均与0.7 mL/羽相当,适于作为产蛋期禽流感的最佳免疫剂量。本研究为养鸡场产蛋期禽流感最适加强免疫剂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369号《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邮编:266032
电话:0532-85623545 0532-85622559 0532-85642906 传真:0532-85621826 鲁ICP备08016398号-3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告

①为提供更好的投稿体验及服务,《中国动物检疫》投稿系统即日起,正式搬迁至知网投稿平台https://zgdw.cbpt.cnki.net/WKD2/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zgdw。本投稿系统仅用于查询、处理旧稿件,不再接收新稿件。望周知!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2023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