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检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主办,是我国兽医管理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指导性科技期刊。本刊曾于1992年、2004年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2014年被列入“中国农业核心期刊”,2020年被评为“中国农林核心期刊(A类)”2020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级)”。本刊以竭诚服务兽医行业为宗旨,以宣传行业政策法规、推进理论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提升行业队伍工作水平为目标。栏目主要设有:流行病学、动物检疫、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兽医管理、技术支撑、专论综述等。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超星)收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3,40(3), DOI:
    摘要:
    摘要:
    为了解北京市种猪场猪群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9—2021年3个区采集的10 850份血清样品进行PRV感染抗体(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019—2021年,北京市3个区种猪场群体表观阳性率分别为84.38%、77.78%、64.71%,群体真实阳性率分别为86.10%(95%CI:73.95%~98.24%)、79.37%(95%CI:60.39%~98.34%)、66.03%(95%CI:43.22%~88.83%),下降趋势不显著(P>0.05);个体表观阳性率分别为53.95%、41.52%、35.59%,个体真实阳性率分别为55.05%(95%CI:53.05%~57.05%)、42.37%(95%CI:40.90%~43.84%)、36.32%(95%CI:34.85%~37.79%),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育成猪、经产母猪和后备母猪个体阳性率逐年下降,而育肥猪个体阳性率逐年升高,由2019年的38.45%,提高到2021年的60.79%。结果表明,北京市种猪场PRV感染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感染情况依然严重,尤其是育肥猪,因此应继续加强免疫和监测及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种猪场净化和根除PR的目标。
    摘要:
    为掌握云南省禽类相关外环境中禽流感病毒(AIV)污染状况及分布规律,2019—2022年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云南省16个州(市)139个监测点6类环境样本进行AIV核酸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H5、H7、H9等亚型分型检测。结果显示:共在全省139个监测点检测环境样本3 235份,检出阳性样本1 124份,总阳性率为34.74%;各亚型占比分别为H9亚型88.88%、H5与H9混合型4.27%、未分型3.47%、H5亚型3.02%、H7亚型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6.66,P<0.05);2019―2022年的年均阳性率分别为28.76%、26.31%、38.06%、41.65%,不同年份间差异显著(χ2 = 56.86,P<0.001);不同类型样本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笼具表面擦拭样本(41.82%)、宰杀或摆放禽肉案板擦拭样本(40.71%)、禽类饮水样本(30.02%)、禽类粪便样本(21.14%),不同类型样本的阳性率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46.66,P<0.05);不同监测场点的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城乡活禽市场(43.16%)、野生禽鸟栖息地(14.83%)、家禽规模养殖场(14.6%)、家禽散养户(14.11%)、家禽屠宰加工厂(0),各监测点间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63.71,P<0.001);全省各州(市)的阳性率为14.24%~69.62%,其中红河州(69.62%)、德宏州(59.23%)、西双版纳州(48.23%)阳性率较高,各地区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3.06,P<0.001)。结果表明:云南省禽类相关外环境中AIV污染较为严重,且呈加重趋势;血清型较为复杂,其中H9亚型占主导优势;污染范围较广,其中活禽市场污染最严重,是感染高风险区。结果提示,云南省应加强禽流感监测以及活禽市场的卫生管理,降低人间及禽间的禽流感疫情发生风险。
    2023,40(3):10-1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03
    摘要:
    为了解广东省东莞市犬猫中狂犬病、弓形虫病、布鲁氏菌病3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的抗体水平,采集东莞市32个镇(街)1 303份犬猫血清样品,其中犬1 174份、猫129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3种疫病的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犬猫狂犬病免疫抗体阳性率为80.74%,仅在犬中检出弓形虫抗体阳性,抗体阳性率为0.85%,未检出布鲁氏菌抗体阳性样品。宠物型犬猫狂犬病免疫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土养型(P<0.01),>3岁犬猫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3岁及以下犬猫(P<0.05);土养犬弓形虫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宠物犬(P<0.05),<1岁犬阳性率显著高于1岁及以上犬。结果表明:东莞市犬猫狂犬病免疫抗体阳性率较高,免疫效果较好,但存在犬弓形虫的潜在感染风险;犬猫饲养方式和年龄会对抗体阳性率产生一定影响。结果提示,应加强犬猫3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本调查基本掌握了当前东莞市犬猫3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的抗体水平,为下一步制定相应防控措施提供了参考。
    2023,40(3):14-1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04
    摘要:
    为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犬传人狂犬病的防控形势,使用由FAO、GARC、WHO等共同开发的分阶段消除狂犬病(stepwise approach to rabies elimination,SARE)工具,从狂犬病信息教育传播、犬只管理、预防控制、数据收集分析、实验室诊断、跨部门事务和立法等7大类115个常规和技术问题,对广西狂犬病消除工作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在狂犬病消除六阶段路线图(阶段0~5)中所处位置,来确定广西狂犬病消除进展阶段。结果显示:广西狂犬病消除进度处于阶段1.5;7大类活动的完成率为8.33%~91.67%,完成了52项活动,还有86个待处理活动,其中待处理活动集中于犬只管理、多部门合作、信息宣传教育和预防控制等4个部分。结果表明:广西已具有消除犬传人狂犬病的良好基础,可以采取以犬只免疫为主,加强犬只管理、多部门合作、宣传教育和预防控制为辅的综合策略,逐步实现消除犬传人狂犬病的目标。
    2023,40(3):20-2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05
    摘要:
    为了确定辽宁绒山羊毛尾线虫的种类及遗传进化关系,以来自辽宁省东部山区的10株辽宁绒山羊源毛尾线虫为研究对象,采用 PCR技术对其核糖体基因组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扩增并测序,然后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公布的其他动物毛尾线虫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0株虫体的形态结构均符合毛尾线虫特征,10株毛尾线虫的ITS1序列长度基本一致,约为445 bp;与GenBank中登录的2株中国岩羊毛尾线虫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5%~100%和93.7%~98.7%;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10株绒山羊毛尾线虫样品与2株中国岩羊毛尾线虫聚集在同一分支上,种内差异(0~2.1%)远小于种间差异(23.6~50.6%)。结果表明,本次从辽宁绒山羊体内分离到的线虫为毛尾线虫,同时也证实其核糖体ITS序列种内相对保守,可以作为毛尾线虫的分子鉴定及遗传进化研究的目的基因。
    2023,40(3):25-2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06
    摘要:
    本文介绍了WOAH《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中风险分析的内容和要求,并结合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管理技术规范》中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和作者在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构建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我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构建的具体做法及生物安全体系的主要内容,对指导养殖场建立科学、系统的生物安全体系,提升生物安全水平,科学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具有借鉴意义。
    2023,40(3):30-3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07
    摘要:
    为了解畜禽屠宰行业发展现状,安徽宿州市以全国畜禽屠宰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宿州市畜禽屠宰企业进行调研,分析了畜禽屠宰行业和监管现状,指出了检疫监管力量不足、生猪屠宰产能过剩、牛羊屠宰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强化监管技术手段,加快转型升级,统筹规划牛羊禽屠宰产业等策略,以期为畜禽屠宰行业监管和发展提供参考。
    2023,40(3):34-3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08
    摘要:
    为了解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状况,统计了铁岭市2015—2020年生猪、牛羊和家禽出栏、无害化处理和保险数据,并结合其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情况、存在问题的走访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铁岭市2018—2020年生猪无害化处理率和投保数量较2015—2017年显著提高(P<0.05);保险理赔是铁岭市死亡生猪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式,牛羊和家禽无害化处理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铁岭市存在无害化处理补助和保险政策实施不均衡、收集和转运体系运行不高效、监管体制和机制运行不顺畅的问题。由此,提出了优化无害化处理补助和养殖业保险政策,提高死亡畜禽收集转运体系运行效率,理顺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机制等建议。
    2023,40(3):39-4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09
    摘要:
    欧盟是我国最大的产品出口贸易伙伴,但其进口我国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却很少,这与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较大关系。近年来,欧盟发布了一系列动物卫生、动物福利相关法规,在提升欧盟畜禽产业的同时,也提高了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门槛。本文介绍了欧盟动物卫生管理机构、现行主要动物卫生法规以及欧盟动物产品贸易要求,旨在为我国相关企业动物产品出口提供技术支持。
    2023,40(3):46-5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10
    摘要: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体之一,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CP在家禽中主要引起禽坏死性肠炎,严重影响了全球肉鸡贸易与生产。关于禽CP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于检测及分型方法、疫苗和耐药性方面。目前禽CP疫苗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因此禽CP感染的防治主要依靠抗生素,而抗生素的频繁使用又导致了菌株耐药性问题,防治效果有限。因此,CP耐药性研究以及临床诊断技术完善及疫苗研发推进迫在眉睫。本文简述了CP的病原特点、致病机理及禽间的优势流行分型,梳理了禽CP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点及分型方法,阐述了禽CP耐药现状以及疫苗研发方向及进展,提出了禽CP感染辅助防治措施,以期为CP感染防控提供参考。
    2023,40(3):54-6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11
    摘要:
    猪博卡病毒是2009年发现的博卡病毒属病毒。临床上该病毒与其他病毒共感染现象十分严重,感染猪多呈现胃肠道与呼吸道疾病。目前猪博卡病毒尚未在体外细胞系中被成功分离纯化,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疫苗还在研发中。猪博卡病毒检出率逐年升高,对生猪养殖带来巨大影响,并可跨越物种屏障感染人类,对公共卫生带来了新挑战。本文将对猪博卡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机制、诊断与检测、防控手段5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猪博卡病毒感染防控及研究提供参考。
    2023,40(3):62-7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12
    摘要: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发传染病不断暴发流行,其中由野田村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造成大批养殖水生动物死亡,给水产养殖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野田村病毒分为α野田村病毒属和β野田村病毒属,以及分类未定的野田村病毒,其中水生动物野田村病毒主要包括鱼类神经坏死病毒、对虾偷死野田村病毒、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以及贝类神经坏死病毒。一些野田村病毒易感宿主多,如α野田村病毒可感染哺乳动物,虾类野田村病毒可感染鱼类,鱼类野田村病毒又可感染贝类,加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一些野田村病毒毒株存在自然重组现象,这对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威胁。本文综述了野田村病毒科病毒的分类,水生动物野田村病毒主要种类,以及野田村病毒跨物种传播、病毒重组等研究进展,探讨国内外新发现的水生动物野田村病毒的潜在风险,为有效监测和防控水生动物野田村病毒病提供借鉴。
    2023,40(3):72-7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13
    摘要:
    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是一种光反应的DNA结合染料,具有极高的DNA亲和结合能力。PMA可进入死亡和外膜损伤严重的微生物内部,插入DNA结构中,经可见光刺激发生光裂解后,同DNA结合发生共价交联反应,共价交联产物可以抑制DNA的PCR扩增。基于PMA的这一特性,PMA-PCR 可用于鉴别活死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在实际应用中,PMA-PCR检测结果受样本浊度、活死微生物比例、PMA浓度、暗处理条件(温度、暗处理时间)、曝光条件(光源、光处理时间)、样本处理方法以及目的基因扩增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PMA-PCR已被应用于动植物疫病防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3,40(3):79-8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14
    摘要:
    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方法是一种从环境样品(土壤、沉积物、水体和生物膜等)中直接提取DNA 后,利用分子生物学及测序技术开展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采样无损伤性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资源生物量检测以及濒危种和入侵种检测。近年来,该技术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面的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针对高价值和稀有动物的疫病监测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对eDNA 在水生动物疫病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虽然eDNA方法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可适用于不同情形下的水生动物采样,有助于增强水生动物疫病主动监测。本文为深入开展eDNA方法在水生动物疫病监测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2023,40(3):85-8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15
    摘要:
    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菌,给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经济损失。为实现对空肠弯曲杆菌的快速检测,针对其Map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建立了空肠弯曲杆菌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建立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仅能特异性扩增出空肠弯曲杆菌,对胎儿空肠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较强,最低检测限为6.42 copies/μL;以5个稀释度的重组质粒为模板分别进行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发现组内和组间Ct值变异系数(CV)均小于2.50%,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可用于空肠弯曲杆菌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023,40(3):90-9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16
    摘要:
    为实现对梅迪-维斯纳病毒(MVV)的快速检测,根据MVV gag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建立了MVV的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并通过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试验及样品复核检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佳反应温度为39 ℃,用时短,20 min即可完成检测;灵敏度高,检测下限可达10-1 pg/μL,比常规PCR检测结果灵敏约104倍;特异性强,与小反刍兽疫病毒、羊败血性链球菌、牛肠道病毒、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肺炎支原体等继发呼吸系统症状病原无交叉反应;重复性好,对于相同质量浓度的模板DNA检测变异系数均小于10%;可有效检测出MVV,与PCR结果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MVV荧光RPA检测方法适用于MVV的临床快速检测,可为该病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依据。
    2023,40(3):97-10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17
    摘要: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EP402R基因(编码CD2v蛋白)缺失的ASFV突变毒株,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检测方法来区分CD2v缺失的自然突变株和野生型ASFV毒株。对ASFV国内分离株WUHAN 2019-1株的EP402R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亲水性,选取可溶性较强部分(232~333 aa),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嗜性对该段基因进行优化并人工合成,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低温表达,获得带有HIS标签的可溶性CD2v胞内区重组蛋白,将其命名为pET-28a-CD2v-IS,大小约15 ku。Western-blot鉴定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抗原性良好。利用纯化后的CD2v重组蛋白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经反应条件优化,最终确定最佳包被质量浓度为 0.5 μg/mL,封闭时间为1 h,样本最佳稀释度为1:10,样本最佳孵育时间为1 h,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20 000,最佳孵育时间为45 min,底物孵育最佳时间为5 min;确定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的S/N临界判定值为 1.61。试验灵敏性可达1:1 280;批内变异系数小于4.15%,批间变异系数小于9.84%;只与ASFV全病毒株阳性血清发生反应,与ASFV(CD2v)缺失株、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等其他病毒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在检测46 份背景清晰与54份背景未知的血清时,与商用试剂盒符合率分别达到 100%与 90.7%。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与重复性,检测结果与商品化试剂盒和WOAH推荐的间接ELISA方法一致,如果结合其他ASFV结构蛋白制成的ELISA检测试剂盒,可区分ASFV野毒与CD2v缺失株感染。
    2023,40(3):105-11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18
    摘要:
    为评价国产狂犬病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性能,选择4种国产品牌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463份已用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测知狂犬病病毒抗体效价的犬血清,用Kappa检验和配对卡方检验评价ELISA试剂盒与FAVN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计算ELISA试剂盒的诊断敏感性、诊断特异性、符合率和重复性等,并比较4种试剂盒的使用范围、样品稀释倍数等参数。结果显示:经Kappa检验,4种试剂盒与FAVN一致性均为弱;经配对卡方检验,A、B试剂盒与FAVN检测结果的差异不显著(P>0.05),而C、D试剂盒差异显著(P<0.05)。诊断敏感性,D试剂盒最高,B试剂盒最低;4种试剂盒诊断特异性均较低,为29.5%~57.7%;各试剂盒符合率相当,为71.3%~72.8%。综合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等考量因素,得出C试剂盒更能满足免疫后抗体检测需求,A试剂盒也较好,两者可作为候选试剂盒。结果表明,4种国产狂犬病病毒ELISA试剂盒的诊断敏感性、诊断特异性、批间稳定性等性能需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基层免疫抗体监测需求。
    2023,40(3):111-11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19
    摘要:
    利用电击转化法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原核表达载体pTurboGFP-B转化到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F4ac中,获得表达绿色荧光的菌株ETEC F4ac-GFP。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果显示,转化菌株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且可以在蓝光仪和荧光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到转化菌株发出绿色荧光;将ETEC F4ac-GFP与IPEC-J2细胞系进行体外粘附试验,在细胞水平验证了转化菌株荧光表达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且ETEC F4ac导入荧光质粒后不改变其对宿主细胞的胞粘附能力。CCK-8(Cell Counting Kit-8)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表明,ETEC F4ac导入荧光质粒后不改变其对宿主细胞的毒力。本研究为深入探究ETEC F4ac致病机理提供了工具菌株。
    2023,40(3):118-12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20
    摘要:
    为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出可溶性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基质蛋白M,并分析其免疫原性,构建了pMAL-c2x-m原核表达质粒,优化表达条件并纯化MBP-M融合蛋白;对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和DDA鉴定;将鉴定后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Western blot鉴定鼠抗MBP-M血清,通过间接ELISA检测该血清效价。结果显示: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可溶性的MBP-M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4 kDa,与预期结果一致;MBP-M蛋白在IPTG为0.5 mmol/L,25 ℃诱导12 h时上清表达量较高;经Western blot鉴定,MBP-M蛋白可与鼠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不与阴性对照血清发生反应;ELISA检测血清效价达1:25 600。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MBP-M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这为IHNV基因工程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2023,40(3):125-13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21
    摘要:
    为探究当前我国常用的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S2株)对羔羊免疫后血清抗体产生以及早期生产性能的影响,将90只1月龄湖羊羔羊随机均分为3组(M5免疫组、S2免疫组、对照组),M5免疫组皮下注射M5株疫苗,S2免疫组口服S2株疫苗,对照组肌内注射生理盐水。免疫后观察疫苗免疫副反应,并于免疫前及免疫后7、14、21、28、90、120 d采集血液样品进行抗体检测,首先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初检,再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复核。参试羊群于免疫前及免疫后30、60、90、120 d称重,分析判断M5、S2株疫苗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M5株疫苗免疫羔羊引起的免疫副反应较大,S2株疫苗相对较小;M5株疫苗免疫后7 d即可检测到血清抗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2.86%,14 d达到峰值(96.43%),120 d降至29.63%;S2株疫苗免疫羔羊后7 d同样可检测到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4.48%,14 d血清抗体阳性率达93.10%,120 d降至27.59%。免疫M5、S2株疫苗均会对羔羊早期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导致生长发育缓慢,其中M5株疫苗影响较大,羔羊在各阶段的体重指标以及阶段总增重指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S2株疫苗免疫后,羔羊仅在3、4月龄体重指标和阶段总增重指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之后其生长性能有所恢复。本研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羔羊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3,40(3):131-13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22
    摘要:
    为评价用无针注射器接种猪圆环病毒2型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为无针免疫的使用、推广提供数据支撑,将40头3~5周龄三元猪随机均分为4组,即有针注射1头份剂量组以及无针注射低(1/4头份)、中(1/2头份)、高(1头份)剂量组,分别于第1、21天开展两次免疫,观察试验前后动物的临床症状、体重变化,并对第7、14、21、28、42天各组动物体内抗体水平变化及免疫效率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无针注射器进行免疫时动物疼痛反应较小,注射速度快,免疫后各组动物精神状态、饮食、饮水、自发活动等无异常;与有针注射组动物相比,减量注射(1/4头份)可以显著促进仔猪增重(P<0.05),同时可以达到和有针注射同样的免疫效果(P>0.05);同等剂量亚单位疫苗注射免疫后,无针免疫组动物体内抗体水平更高(P<0.01),且各组动物体内抗体阳性率均可有效维持至试验结束。结果表明,用无针注射器接种猪圆环病毒2型亚单位疫苗安全性高、耐受性好、有效性稳定,无针注射器减量免疫可以达到有效保护作用的同时促进了仔猪生长,可尝试推广应用。
    2023,40(3):136-14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3.023
    摘要:
    犬的胃肠道肿瘤疾病临床发病率相对较低,发病前期容易被误诊为常见胃肠道疾病,从而耽误有效治疗,加重病情发展。本文介绍了一例犬盲肠肿瘤病。患犬初步诊断为腹腔肿物,手术探查为盲肠末端肿物,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胃肠道基质瘤,后经外科手术切除等治疗达到预后良好效果。此外,本文探讨了犬盲肠肿瘤发病特点以及血液检查、影像学、细胞学、组织病理学等诊断程序及外科治疗方法,以期为犬肠道肿瘤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7,34(8):87-9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8.023
    [摘要] (6637) [HTML] (0) [PDF 797.21 K] (9093)
    摘要:
    非洲猪瘟是一种跨境动物疫病,对世界养猪业危害严重。目前,该病的流行范围越来越广。为防止该病传入我国,当前急需建立快速、简便、可靠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非洲猪瘟病毒B646L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和exo探针,建立了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实时荧光RPA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在20 min内完成检测过程,最低可检测到16拷贝/反应;与猪的其他常见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与荧光PCR方法具有相似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利用该方法对100份国内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所建立的非洲猪瘟病毒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在临床鉴别诊断、检验检疫和病原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018,35(10):46-4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3
    [摘要] (4082) [HTML] (0) [PDF 646.96 K] (8879)
    摘要:
    成都市针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生产数据模糊、信息化水平低、追溯体系断链等相关问题,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交融,全面建成了“成都智慧动监”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使监管数据化、全程可追溯、疫情科学管理和动物卫生监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本文介绍了“成都智慧动监”的建设思路、总体架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并对其持续迭代核心技术、制定标准和规范、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和探索市场化服务等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方式升级提供参考。
    2017,34(11):89-9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24
    [摘要] (6329) [HTML] (0) [PDF 754.31 K] (8815)
    摘要: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犬瘟热病毒(CDV)、犬细小病毒(CPV)、犬腺病毒Ⅱ型(CAV-2)和犬副流感病毒(CPIV)的多重PCR方法,参照GenBank中的相关病毒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4对引物,用于特异性扩增CDV H基因、CPV VP2基因、CAV-2 E3基因和CPIV NP基因上的目的片段。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同时扩增CDV(410 bp)、CPV(253 bp)、CVA-2(655 bp)和CPIV(868 bp)的多重PCR方法。利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CDV、CPV、CAV-2、CPIV、CDV+CPV+CAV-2+CPIV和犬冠状病毒(CCV)的DNA或cDNA模板进行扩增,发现该方法的特异性良好。利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与单一PCR方法进行敏感性比较,发现两者敏感性相差10倍,证明多重PCR方法敏感性良好。利用该方法对从北京市采集的30份犬病料样品进行检测,发现CDV阳性率为63.33%(19/30)、CPV阳性率为33.33%(10/30)、CAV-2阳性率为6.66%(2/30)、CPIV阳性率为0(0/30)。检测结果证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用于临床诊断。
    2017,34(11):65-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18
    [摘要] (5854) [HTML] (0) [PDF 490.80 K] (8264)
    摘要:
    鹿科动物慢性消耗性疾病是鹿科动物发生的一种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一种。本文从病原学、地理分布、宿主范围、传播方式、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安全、诊断、防控等方面,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摘要] (7312) [HTML] (0) [PDF 2.95 M] (8195)
    摘要:
    为了解河南省郑州市2018年规模猪场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利用gE抗体ELSIA方法,对免疫过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的36个不同养殖规模的定点监测猪场,进行gE抗体检测。2018年1—12月,共检测血清样品1 057份,检出阳性场27个,场群阳性率为75.0%(27/36);检出阳性样品309份,样品阳性率为29.2%(309/ 1 057)。结果表明,郑州市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面较广,流行率较高,存在较高的疫情暴发风险。存栏500头以下规模猪场的gE抗体阳性率(69.8%)是存栏3 000头以上的规模场(19.1%)的3.65倍,表明养殖规模越小,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风险越大。利用荧光PCR方法对gE抗体阳性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32份,阳性检出率为35.6%(32/90),表明感染猪群的持续带毒、排毒现象较为严重。建议规模化养猪场加强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和gE抗体检测,及时淘汰阳性猪,同时结合隔离、消毒等综合防控技术,逐步实现猪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
    2017,34(11):94-9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25
    [摘要] (5759) [HTML] (0) [PDF 720.54 K] (8160)
    摘要:
    为表达山羊痘病毒P32蛋白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构建了含有P32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T-P32,诱导表达和纯化了P32蛋白;分别运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该蛋白进行了分析和生物活性鉴定;用分析鉴定后的P32蛋白免疫BALB/c小鼠,然后采集小鼠血清,用间接ELISA进行抗体检测;用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该蛋白对机体的细胞免疫活性。结果显示:表达纯化的含有GST标签的P32重组蛋白,大小约39 kDa;Western blot显示 P32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间接ELISA抗体检测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P32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P32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对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奠定了基础。
    2017,34(11):25-2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07
    [摘要] (5741) [HTML] (0) [PDF 417.94 K] (7980)
    摘要:
    出境生物物种资源查验是保障国门生物安全,遏制资源流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我国生物物种资源流失及监管现状,分析了出境生物物种资源查验面临的法规不健全、生物物种鉴定能力受限、管控名录缺乏、监管体系缺位等问题,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出境生物物种资源查验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管制物种名录、健全物种资源查验机构、加强研发与人才培养、加强公众宣传等。
    2018,35(8):17-2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05
    [摘要] (4742) [HTML] (0) [PDF 882.84 K] (7726)
    摘要:
    为了解浙江省南美白对虾主产区苗种主要病原的携带情况,对杭州、宁波、嘉兴和绍兴4个地区的苗种场开展了病原检测。129批次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出阳性,阳性检出率分别为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1.55%、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20.93%、虾肝肠胞虫(EHP)31.78%、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7.21%,而桃拉综合症病毒(TSV)未有阳性检出。结果表明,SHIV、EHP、IHHNV是浙江省对虾苗种携带的主要病原,需要重点加以防范。从整体分布看,宁波市南美白对虾苗中携带的病原种类最多,且携带率较高,提示宁波市需要加强防控。从苗种来源看,来自福建省虾苗的IHHNV携带率最高,为38.10%;来自海南省和广东省虾苗中存在WSS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17%和2.27%;来自广东省虾苗的EHP和SHIV携带率最高,分别为43.48%和41.30%。由于浙江省南美白对虾苗种主要依靠外地输入,而这些输出地区的苗种病原感染率较高,因此浙江省需要加强从这些地区引入苗种的检疫工作。
    2017,34(11):99-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26
    [摘要] (5698) [HTML] (0) [PDF 988.47 K] (7679)
    摘要:
    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oldfish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GFHNV)是一种可感染金鱼等鲤科鱼类,并可导致其死亡的疱疹病毒。为了快速检测病原,本研究根据GFHNV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tor protein,MCP)序列中的一段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GFHNV特异性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利用PCR反应扩增出的MCP基因,制备了pUC-GFHNV重组质粒作为阳性对照。经试验,该方法检测限最低可达10个拷贝数的目的基因,而且与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甲鱼虹彩病毒(Softshell turtle iridovirus,STIV)、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EHNV)、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CCV)以及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等5种水生动物病毒无交叉反应。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等优点,为该病的诊断与病原检测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
    2017,34(11):29-3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08
    [摘要] (5938) [HTML] (0) [PDF 390.92 K] (7651)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进境种牛在境外出口隔离场免疫牛病毒性腹泻灭活疫苗后,对该病后续检疫工作的影响:从血清样品中进行病毒分离会受到干扰;对出口隔离场检疫所用的抗原捕捉ELISA几乎没有影响;对种牛在国内进口隔离场检疫及后续检疫时,如使用针对结构蛋白Erns的抗原捕捉ELISA试剂盒,则影响较小,如使用针对非结构蛋白的NS2-3 抗原捕捉ELISA试剂盒,则影响很大;免疫导致无法区分自然感染和免疫反应。进而提出了取消免疫该疫苗的建议,并得到了进出口国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同并付诸实施。
    2017,34(3):34-3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3.009
    [摘要] (5665) [HTML] (0) [PDF 728.79 K] (748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的组成和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其过程控制,包括采样、细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结果汇总分析等,并介绍了我国取得的成就,如建立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平台和耐药性细菌资源库、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数据库、摸清了我国动物源细菌的耐药性状况等。针对我国动物源细菌的耐药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规范我国兽用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加强动物处方药的管理并建立治疗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持续开展畜禽细菌耐药性动态监测等。
    2017,34(11):38-4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11
    [摘要] (5761) [HTML] (0) [PDF 643.18 K] (7445)
    摘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兽医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10余年来的发展轨迹,从多方面、多维度总结分析我国动物检疫领域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情况,梳理了我国兽医领域能力验证现状、特点及所存问题,指出了我国兽医领域能力验证缺乏规范化管理的现状。基于目的性、系统性、科学性、兼容性和实用性的构建原则,创造性的提出了兽医实验室能力验证分类方法及兽医实验室能力验证体系表建立的初步设想。
    2017,34(11):4-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02
    [摘要] (5735) [HTML] (0) [PDF 602.71 K] (7397)
    摘要:
    采用RT-PCR及PCR技术,对广西梧州市7个县(市、区)屠宰场2015—2016年送检的1 304份猪组织样品(肺脏、淋巴结、脾脏)进行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PRRSV)、猪瘟病毒(CSFV)核酸检测,对7个规模场送检的70份病死猪组织病料样品(肺脏、淋巴结、脾脏)进行HPRRSV、CSFV、伪狂犬病病毒(PRV)、圆环病毒(PCV)核酸检测。采用ELISA技术,对梧州市7个县(市、区)送检的8 572份血清检测猪瘟免疫抗体,对2 066份血清检测猪蓝耳病免疫抗体。结果显示:HPRRSV、CSF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规模场病死猪组织病料的PRV核酸阳性率为14.3%,PCV为57.1%;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0.41%,蓝耳病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3.48%。监测结果表明:梧州市流行的生猪高热病主要涉及猪伪狂犬病和猪圆环病毒病2种病毒病;猪蓝耳病和猪瘟的强制免疫,有效控制了该地主要猪病毒性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2017,34(11):86-8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23
    [摘要] (5563) [HTML] (0) [PDF 440.37 K] (7387)
    摘要:
    为确定口蹄疫O-A-Asia1型三价灭活疫苗免疫骆驼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分别进行了2倍注射剂量和3倍注射剂量的安全性试验和最小免疫剂量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对6月龄以上骆驼安全,无任何毒副反应;适宜的免疫剂量为6月龄以上骆驼每峰3.0 mL。该类型疫苗对骆驼安全,免疫效果良好;一次接种可同时预防O、A、Asia1 3个血清型的口蹄疫。
    2017,34(11):60-6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17
    [摘要] (5651) [HTML] (0) [PDF 522.36 K] (7222)
    摘要:
    猪乙型脑炎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本文从血清学和病原学方面入手,综述了猪乙型脑炎病毒最新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摘要] (5536) [HTML] (0) [PDF 503.28 K] (7181)
    摘要:
    2010—2012年在全国新城疫主动监测中分离并鉴定出6株基因XII型新城疫病毒。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该基因型病毒。分离到的XII型新城疫病毒全部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多为水禽分离株,仅有1株为鸡源分离株。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证实分离株均为新城疫强毒。进一步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这6株分离株属于基因XIIb亚型,与南美地区的XII型分离株基因型不同(XIIa亚型)。对于国内新出现的基因XIIb新城疫病毒的来源,仍需要更多的监测数据来证实。目前的监测数据表明,这种在我国新出现的XII型新城疫病毒具有在当地造成地方流行和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2017,34(11):46-4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13
    [摘要] (5816) [HTML] (0) [PDF 415.31 K] (7141)
    摘要:
    本文概述了吉林省无疫区建设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在建设免疫无口蹄疫区过程中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与取得的成效,并从政府重视、任务分工、宣传培训、督导检查等方面总结了工作体会,以期为无疫区建设省份提供借鉴。
    2017,34(2):101-10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2.029
    [摘要] (5563) [HTML] (0) [PDF 1.25 M] (7110)
    摘要:
    核酸适配体(Aptamer)是一类单链短DNA或RNA片段,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对特定靶分子具有亲和力。本研究采用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首次筛选出针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核酸适配体A2和A15,经过荧光PCR、凝胶阻滞和病毒中和实验,证明了其对SVCV具有结合力和抑制作用,在该病的检测和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2017,34(11):70-7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19
    [摘要] (5812) [HTML] (0) [PDF 522.55 K] (7085)
    摘要:
    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为新发传染病病原。2016年美国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为了解PCV3在我国猪群中的分布与流行状况,本研究建立了PCV3 PCR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PCV3的最低核酸检出量为38 pg,可扩增出284 bp的特异性片段。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从河北省猪场收集的168份疑似样品进行检验,检出阳性样本9份,表明河北猪群存在PCV3感染。
    2017,34(11):79-8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21
    [摘要] (6076) [HTML] (0) [PDF 509.21 K] (7051)
    摘要:
    为比较3种品牌(A、B、C)伪狂犬病病毒(PRV)gE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临床使用效果,应用中和试验来标定伪狂犬病非免疫猪场的180份临床血清样品,同时用3种试剂盒进行检测,并对试剂盒的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与中和试验结果的符合度等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3种试剂盒的批内稳定性均较好,变异系数均小于10%;批间重复性差异较大,变异系数最小者为8.09%,最大者高达21.31%;3种试剂盒的诊断特性良好,敏感性为95.56%~97.78%,特异性为94.44%~100%;各试剂盒检测结果与中和试验结果均完全相符(Kappa值为0.91~0.96)。比较结果表明,3种试剂盒均适用于临床样品的PRV gE抗体检测,其中稳定性及敏感性俱佳的试剂盒C更适用于PRV的持续监测、早期发现、引种检疫及净化效果评估,而特异性与准确性最高的试剂盒B更适用于贵重病畜的诊断淘汰。因此,生产实践中应根据诊断目的合理选择最适试剂盒。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369号《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邮编:266032
电话:0532-85623545 0532-85622559 0532-85642906 传真:0532-85621826 鲁ICP备08016398号-3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告

①为提供更好的投稿体验及服务,《中国动物检疫》投稿系统即日起,正式搬迁至知网投稿平台https://zgdw.cbpt.cnki.net/WKD2/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zgdw。本投稿系统仅用于查询、处理旧稿件,不再接收新稿件。望周知!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2023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