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检疫》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主办,是我国兽医管理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指导性科技期刊。本刊曾于1992年、2004年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2014年被列入“中国农业核心期刊”,2020年被评为“中国农林核心期刊(A类)”2020年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级)”。本刊以竭诚服务兽医行业为宗旨,以宣传行业政策法规、推进理论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提升行业队伍工作水平为目标。栏目主要设有:流行病学、动物检疫、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兽医管理、技术支撑、专论综述等。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超星)收录。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3,40(5), DOI:
    摘要:
    摘要:
    为防止牛结节性皮肤病(LSD)危害我国畜牧业,简述了LSD全球流行史,分析了2020—2022年全球LSD流行状况及特点。2020—2022年全球共有39个国家/地区通报发生4 714起LSD疫情,累计54.7万头家畜被感染;疫情主要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其中亚洲占61.1%,非洲占35.9%;亚洲新发病国家数量持续增多,报告疫情数持续增长;全球上半年疫情数量是下半年的3倍多。总体看,欧洲LSD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LSD疫情持续传播,全球LSD疫情形势总体呈加重趋势。全球LSD疫情启示我国应持续加大LSD防控力度,强化免疫、监测和虫媒控制,做好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防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储备,加快研发安全高效新型疫苗,防止LSD对我国养牛业造成重大影响。
    摘要:
    为掌握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规模场口蹄疫免疫效果,2020—2022年春防、秋防期间,在辖区内13个乡镇的规模场,采集337个场次的4 301份血清样品,采用阻断ELISA法检测口蹄疫免疫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时间、群间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显示:2020—2022年全区O型口蹄疫平均场免疫合格率为84.27%,平均个体免疫合格率为87.17%,且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牛场场户免疫合格率和个体免疫合格率均最高,分别为88.89%和90.04%,其次是猪场,分别为85.64%和89.10%,羊场最低,仅为77.78%和79.75%,其中羊场与牛场的场户免疫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场与猪场(P<0.05)、牛场(P<0.01)的个体免疫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黄田铺和接履桥2个乡镇的免疫效果最好,免疫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而凼底和水口山则欠佳,免疫合格率仅略高于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零陵区规模养殖场O型口蹄疫整体免疫效果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差异。结果提示,应持续加强对养殖场的免疫技术指导和宣传培训工作,强化日常监测,做好羊群的及时补免工作,使全区口蹄疫免疫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防范疫情发生。
    2023,40(5):10-1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03
    摘要:
    为了解浙江省规模湖羊场主要疫病流行情况及其生物安全水平,2022年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浙江省56家存栏1 000只以上的规模湖羊场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规模场湖羊的平均死亡率和流产率分别为7.30%和3.11%;69.64%的羊场发生过腹泻类疫病,46.43%发生过绵羊支原体肺炎,19.64%发生过羊传染性脓疱,另外羊流产衣原体病、绵羊肺腺瘤病、羊疥螨等疫病也有零星散发。生物安全方面,规模羊场普遍存在队伍能力薄弱、防疫设施不全以及防疫制度建设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结果表明,浙江省规模湖羊场主要流行腹泻类疫病、绵羊支原体肺炎和羊传染性脓疱,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存在不足。建议规模羊场着力加强兽医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防疫设施,强化防疫制度建设与落实,提升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控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2023,40(5):16-2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04
    摘要:
    为了解新疆哈密市牛羊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检疫净化效果,综合分析其流行趋势,2022年从哈密市各区县101.98万头/只非免疫牛羊中采集963 999份血清样品,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布鲁氏菌感染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不同畜种、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2022年哈密市牛羊布病总个体阳性率为0.74%(7 158/963 999),总群体阳性率为6.61%(2 033/30 739)。从畜种分布来看,羊群体阳性率(8.41%)和个体阳性率(0.76%)均高于牛(4.74%和0.6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时间分布来看,上半年牛羊个体阳性率(0.77%)和下半年(0.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区域分布来看,伊州区牛羊群体阳性率8.40%(1 196/14 230)和个体阳性率最高(1.07%,3 883/361 345),与巴里坤县、伊吾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哈密市布病的总体防控效果较好,发生大流行的风险较低,但个别区县仍存在传播风险,尤其要注重羊群春季繁殖季节的布病防控,加强牛羊调运监管和检疫,强化布病监测与防控宣传,稳步实现布病净化目标。本研究掌握了哈密市牛羊布病流行情况,可为哈密市乃至新疆布病防控净化提供依据。
    2023,40(5):21-2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05
    摘要:
    半定量风险评估是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式进行的风险评估。为规范福建省奶牛场和各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开展奶牛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风险评估,提供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奶牛场布病风险评估方法,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风险评估的原则和步骤,通过文献查阅,收集专家经验,拟定各种奶牛场布病传入和场内传播风险因素,生成电子问卷后,邀请国内44位兽医流行病学领域或实践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采用改良的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赋值,并确定传入风险与场内传播风险的权重,同时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经综合分析后建立了一套实用的奶牛场布病半定量风险评估方法,以期为福建省控制和净化布病,建立奶牛布病无疫小区提供规范性的技术依据和实用工具。
    2023,40(5):27-3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06
    摘要:
    在农业综合执法改革和河南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背景下,河南省各级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完成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本文通过调研,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性质、改革情况、人员队伍、工作经费、设备保障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体系现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机构弱化、队伍不稳定、保障不到位、工作机制不健全等发展痛点。结合河南省探索开展的绩效评估、动物检疫工作专项整治、网络稽查、河南智慧兽医云平台等措施,提出了完善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信息化效能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构建动物卫生监督长效机制提供参考。
    2023,40(5):32-3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07
    摘要:
    专门经营动物的集贸市场是动物流通过程中疫病防控需要关注的重点场所。明确在专门经营动物的集贸市场如何开展动物检疫,对控制动物疫病,降低或阻断动物疫病通过活畜禽流通传播的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参照2022年新修订的《动物检疫管理办法》,介绍了对已经取得产地检疫证明的动物检疫出证的4个条件,结合饲养场(户)产地检疫合格的6个条件,梳理并分析了在专门经营动物的集贸市场检疫出证的相关条件。结合云南省各地出证实际情况,探讨在专门经营动物的集贸市场检疫出证的程序,并制作了相关检疫出证流程图,以期为各地在专门经营动物的集贸市场开展检疫及出证工作提供借鉴。
    2023,40(5):37-4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08
    摘要:
    为了解兽医实验室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能力,2019—2021年,浙江省按年度分别组织了地(市)、县(市、区)级系统兽医实验室和116家生猪屠宰企业参加了非洲猪瘟检测能力系列比对工作。结果显示:兽医系统实验室2019—2021年样品正确率分别为100%、98.78%、98.90%,实验室正确率分别为100%、94.55%、96.00%。2019年屠宰企业检测室样品检测正确率为83.45%。系统内实验室整体正确率较高,但部分县区级实验室检测水平还有待提高。屠宰企业检测室检测能力亟待提升,存在生物安全设施不完善,生物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这提示浙江省兽医实验室还需提升管理规范化水平,提高人员检测能力。
    2023,40(5):42-4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09
    摘要:
    自1994年深圳市罗湖区在环境卫生领域率先引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以来,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经历局部性试点与探索、试点推进、制度化推广、全面推开与创新等4个阶段。2005年以来,我国对动物防疫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了探索,但有关术语及其涵义一直未界定,更未形成共识,导致术语混用较为严重。术语混用体现了人们认知不同,看法不一,给动物防疫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尝试梳理术语混用的背景、混用情况并予以辨析,以探讨动物防疫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术语的正确使用。
    2023,40(5):47-4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10
    摘要:
    2021年2月24日,A市农业农村局执法人员在对一家兽药生产企业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该企业厂区东南角的库房内有标称某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生产的4种饲料添加剂,存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违法生产饲料添加剂嫌疑。经立案调查,认定当事人违法事实成立,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自由裁量权适用《××省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细则》(饲料部分),依法给予该兽药生产企业行政处罚。本文对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及行政相对人法律责任认定进行了简要讨论,以期提升执法人员综合执法能力,保障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
    2023,40(5):50-5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11
    摘要:
    为推进我国规模化猪场建设高质量发展,夯实规模化养猪基础,按照问题导向原则,从规模化猪场选址、布局,猪舍建设,猪场设施配套、建材选用等方面,列举了规模化猪场建设存在的缺陷,指出了各种缺陷带来的不良后果,继而提出了养殖场要做好合理的投资规划、科学的规划设计与猪舍建造,政府要做好服务指导等建议,以期助力规模化猪场建设高质量发展。
    2023,40(5):55-6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12
    摘要:
    H5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对禽类养殖业健康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都造成了巨大威胁。本文阐明了以H5N1、H5N6、H5N8亚型为代表的H5亚型AIV引发的国内外多起家禽和野鸟疫情,使家禽养殖业蒙受严重损失,且H5亚型AIV易变异和重组的特点,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同时也极易引发跨越物种屏障向人传播事件,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系统阐述了灭活疫苗等不同种类AIV疫苗的研发进展,强调了当前灭活疫苗应用最为广泛,但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多肽疫苗等新型疫苗正日益获得关注。本文以期为禽流感疫情暴发预警,“同一健康”理念宣贯,以及疫苗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2023,40(5):61-6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13
    摘要: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主要造成禽呼吸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病变。IBV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引起雏鸡死亡,肉鸡增重减缓,蛋鸡产蛋下降。IBV易发生变异,血清型和基因型众多,不同基因型毒株之间存在较大的抗原差异,导致疫苗及药物研发存在较大难度,给该病防治带来一定挑战。多种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用于IBV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重组酶介导扩增技术等。针对新型IBV仍需研究敏感性、特异性好的检测方法及开发安全性高、免疫效果好的新型疫苗。本文围绕IB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病毒分型方法、变异机制及检测方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后期研究提供参考。
    2023,40(5):67-7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14
    摘要:
    马疱疹病毒2型(equine herpesvirus 2,EHV-2)属于疱疹病毒科γ疱疹病毒亚科,通常导致马呼吸道症状以及免疫抑制,进而引发其他疾病,现已成为引起马流产的潜在病原体。该病毒最大特点为潜伏感染,已流行于全世界,近年来我国也有检测到病毒的报道,这给养马业造成潜在威胁。目前对EHV-2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且未有针对EHV-2的疫苗,这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围绕EHV-2感染的病原学、国内外流行情况、临床表现、检测方法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2023,40(5):73-8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15
    摘要:
    犊牛腹泻是牛养殖业中常见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对牛养殖业危害较大。多种因素可导致犊牛腹泻,其中由细菌、病毒、寄生虫导致的腹泻具有较强传染性。犊牛传染性腹泻发病迅速,极易引起死亡,因此快速诊断对于及早确认病因,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为全面了解及准确鉴定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原,概述了引发犊牛腹泻的病原种类、病原特征、致病机理、引发症状及其检测方法,以期为临床防治犊牛传染性腹泻提供参考。
    2023,40(5):82-8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16
    摘要:
    基因VII型新城疫病毒(NDV)是严重危害我国家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病原之一。国家新城疫参考实验室监测表明,目前国内NDV流行毒株已由基因VII.1.1亚型转变为VII.2亚型。为实现基因VII.2亚型NDV的快速检测和精准定量,针对其国内流行毒株F基因保守区域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一种可快速检测基因VII.2亚型NDV的反转录数字PCR(RT-dPCR)方法,并评估了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建立的RT-dPCR方法检测下限为1.30 copies/μL,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强,与基因VI型、XII型NDV以及其他常见禽病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和禽腺病毒)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为2.6%,小于3%,重复性好。利用本方法对从活禽市场采集的200份鸡口咽/泄殖腔拭子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鉴定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dPCR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可用于基因VII.2亚型NDV的快速检测和精准定量,同时也为其核酸标准物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023,40(5):88-9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17
    摘要:
    为快速检测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emia virus,ALV)并同时鉴别A亚群(ALV-A)和J亚群(ALV-J),根据ALV不同亚群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荧光探针,经优化反应条件,建立通用型、A亚群与J亚群三重PCR以及A亚群与J亚群双重荧光探针检测方法。结果显示:三重PCR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扩增ALV所有亚群以及A亚群和J亚群,检测灵敏度达1×103拷贝/μL;建立的ALV-A/J双重荧光探针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可检测的最低拷贝浓度为40 拷贝/μL。本研究建立的三重PCR方法与商品化ALV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均有较高的符合率(Kappa系数>0.75);针对24份发病鸡精液,ALV-A/J双重荧光探针检测方法与商品化ALV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两种检测方法均能同时鉴别出ALV A亚群和J亚群。利用本研究建立方法对安徽省394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发现ALV总阳性率为38.58%,以J亚群单一感染为主,同时伴有A亚群单一感染以及A/J亚群混合感染。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ALV-通用型/A亚群/J亚群三重PCR方法和ALV-A/J亚群双重荧光探针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检测快速,具有临床样本检测的应用潜力,为临床上快速诊断及有效防控ALV感染及鉴别A/J亚群的单一或混合感染提供了技术支持。
    2023,40(5):97-10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18
    摘要:
    为比较猪制品中非洲猪瘟病毒(ASFV)核酸提取效率,将非洲猪瘟假病毒掺入新鲜猪肉、香肠、血粉试验材料,制备相关模拟感染样品,然后采用核酸免抽提、柱式核酸提取及磁珠吸附核酸提取方法提取ASFV核酸,计算ASFV核酸回收率,评估提取效率。结果显示:猪制品模拟感染样品中,ASFV核酸在上清和沉淀中均被检出,且上清中的检出量高于沉淀;对于香肠模拟感染样品上清,3种核酸提取方法均适合,但以柱式提取方法为佳,病毒回收率高达82.8%;对于新鲜猪肉模拟感染样品上清,以磁珠吸附核酸提取方法为佳,病毒回收率为20.9%;对于血粉模拟感染样品上清,以柱式核酸提取方法为佳,病毒回收率为10.2%。本研究为不同猪制品中ASFV核酸提取提供了参考。
    2023,40(5):102-106,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19
    摘要:
    为建立一种可精准、快捷鉴别检测副溶血弧菌(VP)及嗜水气单胞菌(AH)的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VP Tlh基因及AH aerA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合成两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成功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VP与AH的双重PCR方法,并开展了特异性及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VP Tlh和AH aerA基因扩增条带大小分别为500、760 bp;反应体系中Tlh与aerA基因引物最优浓度分别为7.5、10.0 nmol/L,反应程序中最佳退火温度为56.8 ℃;该方法对VP、AH的最低可检出细菌浓度均为1.2×103 CFU/mL;对地衣芽孢杆菌、微小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阳芽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维氏气单胞菌、布氏柠檬酸杆菌、豚鼠气单胞菌、霍乱弧菌、拟态弧菌、简氏气单胞菌等其他非目标菌均无交叉反应,仅对VP和AH呈特异性阳性扩增。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快速鉴别诊断VP、AH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为VP、AH等细菌性病原引发的水生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监测及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2023,40(5):107-11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20
    摘要:
    为建立准确的动物源肉制品检测技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针对猪、牛、马、山羊、小鼠、大鼠、兔、犬、鸡、鸭、鹅等11种动物肉类的特异性基因,建立了特异性PCR检测技术。该技术可高特异性检测猪、牛、马、山羊、兔、犬、鸡、鸭、鹅源肉样,并可鉴别掺入的大鼠、小鼠等违禁肉类成份,最低检测限为1.00 ng/μL基因组DNA,以及低至1%的肉类添加量。运用该技术在市场中随机抽检3种初加工肉制品各10份进行验证,结果在每种肉制品中均检出掺假样品,不同种类肉品的掺假率为10%~20%。本研究建立了具有高灵敏、准确、低成本、适用范围广等优势的肉制品动物源性成份检测技术,为消费市场肉制品质量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3,40(5):115-120,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23.05.021
    摘要:
    为探究戊二醛癸甲溴铵弥雾方式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链球菌、猪大肠杆菌的临床消毒效果,以实验室条件模拟临床中戊二醛癸甲溴铵弥雾消毒方式,将戊二醛癸甲溴铵和悬浮增效剂以弥雾形式喷雾到所消毒的空间内,对涂布了PRRSV的培养皿和接种猪链球菌、猪大肠杆菌的血清培养基进行消毒,消毒后将培养皿内病毒洗脱后接种于Marc-145细胞,血清培养基放置在适宜环境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和细菌生长情况,以此判断消毒效果。结果显示:戊二醛癸甲溴铵在空间浓度为2.1 mL/m3,消毒时间为30 min时,对PRRSV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当空间浓度为3.5 mL/m3,消毒时间为60 min时,可对PRRSV完全灭活;空间浓度为2.1 mL/m3,消毒时间为 50 min时,对猪链球菌可完全灭活,消毒时间为35 min时,对大肠杆菌可完全灭活。结果表明,戊二醛癸甲溴铵弥雾消毒方式对 PRRSV、猪链球菌和猪大肠杆菌有着良好的消毒效果,可应用于猪场日常空舍消毒,对猪场生物安全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7,34(8):87-9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8.023
    [摘要] (7404) [HTML] (0) [PDF 797.21 K] (10337)
    摘要:
    非洲猪瘟是一种跨境动物疫病,对世界养猪业危害严重。目前,该病的流行范围越来越广。为防止该病传入我国,当前急需建立快速、简便、可靠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非洲猪瘟病毒B646L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并合成了特异性引物和exo探针,建立了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实时荧光RPA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在20 min内完成检测过程,最低可检测到16拷贝/反应;与猪的其他常见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与荧光PCR方法具有相似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利用该方法对100份国内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所建立的非洲猪瘟病毒实时荧光RPA检测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优点,在临床鉴别诊断、检验检疫和病原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017,34(11):89-9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24
    [摘要] (7155) [HTML] (0) [PDF 754.31 K] (10144)
    摘要: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犬瘟热病毒(CDV)、犬细小病毒(CPV)、犬腺病毒Ⅱ型(CAV-2)和犬副流感病毒(CPIV)的多重PCR方法,参照GenBank中的相关病毒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4对引物,用于特异性扩增CDV H基因、CPV VP2基因、CAV-2 E3基因和CPIV NP基因上的目的片段。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同时扩增CDV(410 bp)、CPV(253 bp)、CVA-2(655 bp)和CPIV(868 bp)的多重PCR方法。利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CDV、CPV、CAV-2、CPIV、CDV+CPV+CAV-2+CPIV和犬冠状病毒(CCV)的DNA或cDNA模板进行扩增,发现该方法的特异性良好。利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与单一PCR方法进行敏感性比较,发现两者敏感性相差10倍,证明多重PCR方法敏感性良好。利用该方法对从北京市采集的30份犬病料样品进行检测,发现CDV阳性率为63.33%(19/30)、CPV阳性率为33.33%(10/30)、CAV-2阳性率为6.66%(2/30)、CPIV阳性率为0(0/30)。检测结果证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用于临床诊断。
    2018,35(10):46-4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10.013
    [摘要] (4716) [HTML] (0) [PDF 646.96 K] (10000)
    摘要:
    成都市针对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生产数据模糊、信息化水平低、追溯体系断链等相关问题,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交融,全面建成了“成都智慧动监”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使监管数据化、全程可追溯、疫情科学管理和动物卫生监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本文介绍了“成都智慧动监”的建设思路、总体架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并对其持续迭代核心技术、制定标准和规范、推进大数据分析应用和探索市场化服务等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方式升级提供参考。
    2017,34(11):65-69,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18
    [摘要] (6601) [HTML] (0) [PDF 490.80 K] (9416)
    摘要:
    鹿科动物慢性消耗性疾病是鹿科动物发生的一种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一种。本文从病原学、地理分布、宿主范围、传播方式、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安全、诊断、防控等方面,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摘要] (8029) [HTML] (0) [PDF 2.95 M] (9351)
    摘要:
    为了解河南省郑州市2018年规模猪场的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利用gE抗体ELSIA方法,对免疫过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的36个不同养殖规模的定点监测猪场,进行gE抗体检测。2018年1—12月,共检测血清样品1 057份,检出阳性场27个,场群阳性率为75.0%(27/36);检出阳性样品309份,样品阳性率为29.2%(309/ 1 057)。结果表明,郑州市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面较广,流行率较高,存在较高的疫情暴发风险。存栏500头以下规模猪场的gE抗体阳性率(69.8%)是存栏3 000头以上的规模场(19.1%)的3.65倍,表明养殖规模越小,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风险越大。利用荧光PCR方法对gE抗体阳性样品进行检测,检出阳性32份,阳性检出率为35.6%(32/90),表明感染猪群的持续带毒、排毒现象较为严重。建议规模化养猪场加强gE基因缺失疫苗免疫和gE抗体检测,及时淘汰阳性猪,同时结合隔离、消毒等综合防控技术,逐步实现猪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
    2017,34(11):94-9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25
    [摘要] (6446) [HTML] (0) [PDF 720.54 K] (9325)
    摘要:
    为表达山羊痘病毒P32蛋白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构建了含有P32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ET-P32,诱导表达和纯化了P32蛋白;分别运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对该蛋白进行了分析和生物活性鉴定;用分析鉴定后的P32蛋白免疫BALB/c小鼠,然后采集小鼠血清,用间接ELISA进行抗体检测;用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该蛋白对机体的细胞免疫活性。结果显示:表达纯化的含有GST标签的P32重组蛋白,大小约39 kDa;Western blot显示 P32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间接ELISA抗体检测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表明P32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P32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对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奠定了基础。
    2017,34(11):25-2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07
    [摘要] (6428) [HTML] (0) [PDF 417.94 K] (9150)
    摘要:
    出境生物物种资源查验是保障国门生物安全,遏制资源流失,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我国生物物种资源流失及监管现状,分析了出境生物物种资源查验面临的法规不健全、生物物种鉴定能力受限、管控名录缺乏、监管体系缺位等问题,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出境生物物种资源查验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管制物种名录、健全物种资源查验机构、加强研发与人才培养、加强公众宣传等。
    2018,35(8):17-22,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8.08.005
    [摘要] (5411) [HTML] (0) [PDF 882.84 K] (9064)
    摘要:
    为了解浙江省南美白对虾主产区苗种主要病原的携带情况,对杭州、宁波、嘉兴和绍兴4个地区的苗种场开展了病原检测。129批次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出阳性,阳性检出率分别为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1.55%、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20.93%、虾肝肠胞虫(EHP)31.78%、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7.21%,而桃拉综合症病毒(TSV)未有阳性检出。结果表明,SHIV、EHP、IHHNV是浙江省对虾苗种携带的主要病原,需要重点加以防范。从整体分布看,宁波市南美白对虾苗中携带的病原种类最多,且携带率较高,提示宁波市需要加强防控。从苗种来源看,来自福建省虾苗的IHHNV携带率最高,为38.10%;来自海南省和广东省虾苗中存在WSSV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17%和2.27%;来自广东省虾苗的EHP和SHIV携带率最高,分别为43.48%和41.30%。由于浙江省南美白对虾苗种主要依靠外地输入,而这些输出地区的苗种病原感染率较高,因此浙江省需要加强从这些地区引入苗种的检疫工作。
    2017,34(11):29-3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08
    [摘要] (6665) [HTML] (0) [PDF 390.92 K] (8842)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进境种牛在境外出口隔离场免疫牛病毒性腹泻灭活疫苗后,对该病后续检疫工作的影响:从血清样品中进行病毒分离会受到干扰;对出口隔离场检疫所用的抗原捕捉ELISA几乎没有影响;对种牛在国内进口隔离场检疫及后续检疫时,如使用针对结构蛋白Erns的抗原捕捉ELISA试剂盒,则影响较小,如使用针对非结构蛋白的NS2-3 抗原捕捉ELISA试剂盒,则影响很大;免疫导致无法区分自然感染和免疫反应。进而提出了取消免疫该疫苗的建议,并得到了进出口国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同并付诸实施。
    2017,34(11):99-10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26
    [摘要] (6384) [HTML] (0) [PDF 988.47 K] (8837)
    摘要:
    金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Goldfish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GFHNV)是一种可感染金鱼等鲤科鱼类,并可导致其死亡的疱疹病毒。为了快速检测病原,本研究根据GFHNV的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tor protein,MCP)序列中的一段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GFHNV特异性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利用PCR反应扩增出的MCP基因,制备了pUC-GFHNV重组质粒作为阳性对照。经试验,该方法检测限最低可达10个拷贝数的目的基因,而且与锦鲤疱疹病毒(Koi herpesvirus,KHV)、甲鱼虹彩病毒(Softshell turtle iridovirus,STIV)、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pizootic haematopoietic necrosis,EHNV)、斑点叉尾鮰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CCV)以及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等5种水生动物病毒无交叉反应。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等优点,为该病的诊断与病原检测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
    2017,34(3):34-3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3.009
    [摘要] (6316) [HTML] (0) [PDF 728.79 K] (86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的组成和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其过程控制,包括采样、细菌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检测、耐药性检测结果汇总分析等,并介绍了我国取得的成就,如建立了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技术平台和耐药性细菌资源库、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数据库、摸清了我国动物源细菌的耐药性状况等。针对我国动物源细菌的耐药现状,提出了应对措施,包括规范我国兽用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加强动物处方药的管理并建立治疗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持续开展畜禽细菌耐药性动态监测等。
    2017,34(11):38-4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11
    [摘要] (6433) [HTML] (0) [PDF 643.18 K] (8613)
    摘要:
    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兽医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10余年来的发展轨迹,从多方面、多维度总结分析我国动物检疫领域能力验证计划的实施情况,梳理了我国兽医领域能力验证现状、特点及所存问题,指出了我国兽医领域能力验证缺乏规范化管理的现状。基于目的性、系统性、科学性、兼容性和实用性的构建原则,创造性的提出了兽医实验室能力验证分类方法及兽医实验室能力验证体系表建立的初步设想。
    2017,34(11):86-8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23
    [摘要] (6261) [HTML] (0) [PDF 440.37 K] (8552)
    摘要:
    为确定口蹄疫O-A-Asia1型三价灭活疫苗免疫骆驼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分别进行了2倍注射剂量和3倍注射剂量的安全性试验和最小免疫剂量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对6月龄以上骆驼安全,无任何毒副反应;适宜的免疫剂量为6月龄以上骆驼每峰3.0 mL。该类型疫苗对骆驼安全,免疫效果良好;一次接种可同时预防O、A、Asia1 3个血清型的口蹄疫。
    2017,34(11):4-7,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02
    [摘要] (6411) [HTML] (0) [PDF 602.71 K] (8524)
    摘要:
    采用RT-PCR及PCR技术,对广西梧州市7个县(市、区)屠宰场2015—2016年送检的1 304份猪组织样品(肺脏、淋巴结、脾脏)进行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PRRSV)、猪瘟病毒(CSFV)核酸检测,对7个规模场送检的70份病死猪组织病料样品(肺脏、淋巴结、脾脏)进行HPRRSV、CSFV、伪狂犬病病毒(PRV)、圆环病毒(PCV)核酸检测。采用ELISA技术,对梧州市7个县(市、区)送检的8 572份血清检测猪瘟免疫抗体,对2 066份血清检测猪蓝耳病免疫抗体。结果显示:HPRRSV、CSF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规模场病死猪组织病料的PRV核酸阳性率为14.3%,PCV为57.1%;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0.41%,蓝耳病免疫抗体合格率为73.48%。监测结果表明:梧州市流行的生猪高热病主要涉及猪伪狂犬病和猪圆环病毒病2种病毒病;猪蓝耳病和猪瘟的强制免疫,有效控制了该地主要猪病毒性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2017,34(11):60-64,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17
    [摘要] (6363) [HTML] (0) [PDF 522.36 K] (8383)
    摘要:
    猪乙型脑炎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经济损失。本文从血清学和病原学方面入手,综述了猪乙型脑炎病毒最新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摘要] (6197) [HTML] (0) [PDF 503.28 K] (8322)
    摘要:
    2010—2012年在全国新城疫主动监测中分离并鉴定出6株基因XII型新城疫病毒。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该基因型病毒。分离到的XII型新城疫病毒全部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多为水禽分离株,仅有1株为鸡源分离株。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证实分离株均为新城疫强毒。进一步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这6株分离株属于基因XIIb亚型,与南美地区的XII型分离株基因型不同(XIIa亚型)。对于国内新出现的基因XIIb新城疫病毒的来源,仍需要更多的监测数据来证实。目前的监测数据表明,这种在我国新出现的XII型新城疫病毒具有在当地造成地方流行和进一步扩散的风险。
    2017,34(11):46-48,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13
    [摘要] (6512) [HTML] (0) [PDF 415.31 K] (8274)
    摘要:
    本文概述了吉林省无疫区建设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吉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在建设免疫无口蹄疫区过程中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与取得的成效,并从政府重视、任务分工、宣传培训、督导检查等方面总结了工作体会,以期为无疫区建设省份提供借鉴。
    2017,34(11):70-73,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19
    [摘要] (6513) [HTML] (0) [PDF 522.55 K] (8232)
    摘要:
    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为新发传染病病原。2016年美国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为了解PCV3在我国猪群中的分布与流行状况,本研究建立了PCV3 PCR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PCV3的最低核酸检出量为38 pg,可扩增出284 bp的特异性片段。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从河北省猪场收集的168份疑似样品进行检验,检出阳性样本9份,表明河北猪群存在PCV3感染。
    2017,34(2):101-105,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02.029
    [摘要] (6220) [HTML] (0) [PDF 1.25 M] (8229)
    摘要:
    核酸适配体(Aptamer)是一类单链短DNA或RNA片段,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对特定靶分子具有亲和力。本研究采用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首次筛选出针对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核酸适配体A2和A15,经过荧光PCR、凝胶阻滞和病毒中和实验,证明了其对SVCV具有结合力和抑制作用,在该病的检测和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
    2017,34(11):79-81, DOI: 10.3969/j.issn.1005-944X.2017.11.021
    [摘要] (6819) [HTML] (0) [PDF 509.21 K] (8204)
    摘要:
    为比较3种品牌(A、B、C)伪狂犬病病毒(PRV)gE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的临床使用效果,应用中和试验来标定伪狂犬病非免疫猪场的180份临床血清样品,同时用3种试剂盒进行检测,并对试剂盒的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与中和试验结果的符合度等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3种试剂盒的批内稳定性均较好,变异系数均小于10%;批间重复性差异较大,变异系数最小者为8.09%,最大者高达21.31%;3种试剂盒的诊断特性良好,敏感性为95.56%~97.78%,特异性为94.44%~100%;各试剂盒检测结果与中和试验结果均完全相符(Kappa值为0.91~0.96)。比较结果表明,3种试剂盒均适用于临床样品的PRV gE抗体检测,其中稳定性及敏感性俱佳的试剂盒C更适用于PRV的持续监测、早期发现、引种检疫及净化效果评估,而特异性与准确性最高的试剂盒B更适用于贵重病畜的诊断淘汰。因此,生产实践中应根据诊断目的合理选择最适试剂盒。
您是第位访问者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 2023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南京路369号《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邮编:266032
电话:0532-85623545 0532-85622559 0532-85642906 传真:0532-85621826 鲁ICP备08016398号-3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告

①为提供更好的投稿体验及服务,《中国动物检疫》投稿系统即日起,正式搬迁至知网投稿平台https://zgdw.cbpt.cnki.net/WKD2/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zgdw。本投稿系统仅用于查询、处理旧稿件,不再接收新稿件。望周知!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 2023年2月1日